|
|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决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在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全國紅軍發展到最多時達到約30萬人。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徵。在長徵中,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後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甘肅南部地區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
|
南昌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爆發了“南昌起義”。1928年4月,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與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反圍剿
從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國民黨先後發動了五次圍剿紅軍和根據地的軍事行動,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前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長徵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被迫戰略撤退,史稱“長徵”。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在會寧會師之後,出於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綫的戰略部署,一方面軍第五軍團加上第四方面軍主力組成"西路軍",渡過黃河之後,繼續嚮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前進.遭受重大損失.剩餘四百人最後返回陝北根據地.
改編
抗日戰爭爆發後,迎來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1937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和西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中國工農紅軍番號從此撤銷。根據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的協議,將紅軍主力長徵後留在南方8省的紅軍遊擊隊,集中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
|
紅一方面軍
1930年8月24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紅一方面軍(也稱中央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時紅一軍團轄紅三、四、十二軍,紅三軍團轄紅五、八、十六軍。1931年8月,張雲逸、鄧小平的紅七軍編入三軍團。1931年12月2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26路軍)編為紅五軍團。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1933年編成為紅一、三、五軍團和江西軍區獨立師,其中,一軍團轄四、十四、十五軍(十四、十五軍原為五軍團編製),三軍團轄一、二、三、四、六、七師,無軍一級,五軍團轄三、二(原一軍團十二軍)軍。紅七軍團原為1930年贛東北紅軍部隊擴編而成的紅十軍,1933年1月與中央紅軍會師,劃歸一方面軍,1933年7月20日改為紅七軍團,紅九軍團於1933年10月28日由紅一軍團三師、紅五軍團十四師合編而成。紅八軍團由紅七軍團二十一師和中央紅軍直屬二十三師,在1934年9月合編而成,兵力最高達24個軍共7萬餘人。1933年編成為,一、三、五、六、七軍團,1934年7月紅七軍團北上,改名“抗日先遣隊”,10月與1933年初成立的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後失敗;六軍團作為長徵先遣隊先前進至湘西和二軍團會師。
1934年長徵開始時,一方面軍編成為紅一、三(各三個師)、五、八、九(各兩個師)軍團,其中八、九軍團為長徵前最後一次“擴紅”時組建,多為新兵,裝備及戰鬥力較差。湘江之戰時,八、九軍團被打散。湘江之戰後,八軍團番號撤銷。餘部編入五、九軍團一直是作為全軍後衛。九軍團在貴州曾經單獨作戰,以掩護主力進行機動作戰。
1935年毛兒蓋會議之後,紅一方面軍離開紅四方面軍嚮陝北前進,其時五、九軍團因駐地在四方面軍中,未能隨軍北上,編入紅四方面軍。俄界會議後,一、三軍團與幹部團編乘中央縱隊至陝北組成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前全軍整編為紅一軍團,1935年11月與紅十五軍團匯合,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原為紅二、六軍團,1935年接中央命令編為紅二方面軍,後來和四方面軍會師後編成中還包括九軍團和三十三軍一部整編為三十二軍(和四方面軍的九軍區分)。總指揮賀竜,副總指揮蕭剋,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嚮應。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四方面軍會師,奉命組成紅二方面軍,並將原屬一方面軍的三十二軍(三十二軍就是原一方面軍的九軍團)編入。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黃麻起義後成立的紅七軍,黃麻起義失敗後餘部以後發展成紅11軍31師。加上在六霍起義和商南起義中誕生的紅32師和紅33師改編成紅1軍。1930中紅15軍與紅1軍合併成紅四軍,軍長為鄺繼勳,政委曾中生,參謀長徐嚮前。1931年11月,以紅4軍和紅25軍正式成立紅4方面軍。四方面軍總指揮為徐嚮前,政委為陳昌浩,政治部主任為劉少奇。
鄂豫皖時期: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紅四軍及紅七十三師。後四次“圍剿”後紅四軍轉移嚮川陝發展,留紅七十三師於鄂豫皖堅持。後徐海東率部嚮陝北突圍而去,到達陝北後編為紅二十五軍,與當地的二十六、二十七軍編為紅十五軍團。
川陝時期(一、四方面軍會合前):紅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
毛爾蓋會議之後,南下時:紅四、五、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軍,與國民黨大戰之後,損失慘重。一、四方面軍會師時,四方面軍已有三十三軍,在當時左路軍編製內三十三軍是川東遊擊隊改編的。南下受挫後也沒有取消建製,至少在四方面軍西渡黃河被分隔時還有三十三軍。
長徵會師之後:
西路軍:紅五、九軍及三十軍一部。
東路軍:紅二、六軍團及三十二軍。
此外還有紅四軍及三十軍一部。
紅一方面軍:紅一、十五軍團。
關於沒有紅軍第三方面軍的問題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結束!那為什麽沒有紅軍第三方面軍?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
中央原計劃將紅軍1、2、3、4軍團依次擴編為四個方面軍,後來因為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主動提議3軍團和1軍團合編為第一方面軍,放棄了單獨擴編為第三方面軍的計劃,遂造成第三方面軍缺編。其實,據歷史檔案資料考證,缺編是另有原因的。
紅軍由軍發展到方面軍,經歷了一個麯折的過程。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還沒有統一編製紅軍的計劃。那時中央認為:“目前中國,衹有朱、毛、彭德懷的部隊可以稱為紅軍,其餘如賀竜等都不能叫做紅軍”,衹能算作遊擊隊。因此,各地紅軍的編製及番號也就各行其是了。
1930年1月,中央軍事部召開會議,决定統一全國紅軍的番號和編製,將幾支較大的紅軍編為一至八軍。4月15日,中央軍委决定將紅軍按地域組成三個軍團。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對該計劃作了調整,决定組成四個軍團,即三、四軍為第一軍團,二、六軍為第二軍團,五、八軍為第三軍團,十一、十二軍為第四軍團。六七月間,第一、二、三軍團分別成立,衹有第四軍團沒有成立。從目前所見到的史料看,在此期間,中央及中央軍委並沒有發出成立方面軍的指示。
同年8月23日,朱德、毛澤東所領導的紅一軍團,和彭德懷所領導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隨即根據第二次攻打長沙的需要,為了便於統一指揮,自發組成了第一方面軍,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中央在得知此情後,仍然沒有發出組織方面軍的指示。8月29日,中央在給長江局的信中提到:“關於紅軍問題……在現時一、二、三軍團上應成立總司令部組織”,並沒有指示其組成紅一方面軍。這年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要求全國紅軍的軍團和方面軍都取消,統編為一至七軍,鄂豫皖地區的紅軍按統一規劃編為紅四軍。中央在此期間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堅持取消軍團和方面軍的意見。
1931年11月,紅四軍和新成立的紅二十五軍合攻黃安縣城,為了便於統一指揮,成立了第四方面軍,徐嚮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可見,紅四方面軍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誠然,1931年底中央也曾有過組織方面軍的計劃。按照該計劃,全國較大的紅軍部隊將基本上被編入第一、二方面軍。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此計劃未能實行。因為鄂豫皖地區沒等到與湘鄂西及鄂北等處打通,早已成立了紅四方面軍(中央本來的計劃是讓他們成立紅二方面軍)。後來,他們得知中央這一指示後,也曾打算改稱紅二方面軍,可是這個打算卻一直沒有付諸實行。造成紅三方面軍缺編,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一、四方面軍的成立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的,但畢竟已成事實。在那個年代,中央與各地的聯繫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很多睏難,各地的情況也是瞬息萬變,因而發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中央在後來的指示中,也承認了這些組織。作為主力紅軍,除此兩大部外,尚有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這兩個軍團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賀竜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於是,第三方面軍衹好缺編。
另外一個說法:
紅軍方面軍是由開始第幾軍演變而來。關於第四軍開始是1930.5黃公略5000人的第三軍(後加入朱毛的第一方面軍)。1931年賀竜成立10000人的第三軍,1934.10.26改稱第二軍團和第六軍團合併成為第二方面軍。第一方面軍領導第一軍團林彪、第三軍團彭德懷、第五軍團季振同、第八、第九軍團。而紅四軍成為第四方面軍。第三方面軍準備讓第七軍團尋維洲6000人、第十軍團方志敏10000人領導,但是北上損失慘重,未能合併成為第三方面軍。如果不北上,在南方根據地,將成為一大主力,這就是歷史。
還有一個說法:
1930年5月,黨中央召開了全國蘇维埃區域代表會議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决定將活動於閩西和贛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分別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團;還準備在這四個軍團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紅軍,然後再把它們編為四個方面軍。同年6月,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三軍在福建汀州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紅五軍、紅八軍在湖北大冶合編為第三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隨後,湘鄂贛邊部分地方紅軍組成紅十六軍,也編入第三軍團。7月,由湘鄂邊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編的紅四軍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第二軍團,賀竜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鄂豫皖的紅軍當時則未編成第四軍團。
1930年8月下旬,一、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會師後,在兩個軍團的前委聯席會上,以彭德懷為書記的三軍團前委則提議成立第一方面軍和總前委,三軍團編進一方面軍建製。這就是說,三軍團不再擴編為第三方面軍。彭德懷說:“從戰略方針來看,我贊成三軍團編為第一方面軍的建製,統一指揮,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軍團前委聯席會議通過三軍團前委的這一提議,並一致同意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和第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這樣,第三方面軍就沒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師後,合編為紅四軍。同年11月,紅四軍與紅二十五軍在湖北黃安七裏坪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嚮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
1934年10月,第二軍團和第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的木黃會師,成立了以賀竜、任弼時為首的總指揮部。1936年7月初,二、六軍團及其總指揮部和第三十二軍(原為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在長徵途中奉命組成第二方面軍,賀竜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
1933年秋,中央軍委也曾有過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這四個軍團合編為第三方面軍的計劃,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由於這四個軍團一部分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一部分跟第一方面軍參加長徵,所以合編計劃未能實現。 |
|
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七、八、九軍團(長徵前)。
紅二方面軍:第二、六軍團,第三十二軍(原九軍團)。(二、四方面軍會師時)
紅四方面軍: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軍。(一、四方面軍會師前)
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時,包括第四、二十五軍,後四軍轉移開闢川陝蘇區,二十五軍留在鄂豫皖,後來長徵至陝北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組編為紅十五軍團。
紅軍團長徵前,紅七軍團首先轉移至閩浙贛根據地,與當地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由方志敏領導。
1、1933年6月以後(第五次反圍剿前)的序列表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政委周恩來、參謀長葉劍英,(後)劉伯承
共轄: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徐彥剛、(後)左權,共轄:紅一師、紅二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滕代遠、(後)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共轄:紅四師、紅五師、紅六師
以上兩個是紅軍戰鬥力最強的軍團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犧牲在西路軍上)、政委朱瑞、參謀長陳伯鈞、曹裏懷,共轄:紅十三師、紅十四師
紅七軍團(1933年9月成立)軍團長肖勁光、(後)尋淮洲、政委肖勁光(兼)、(後)樂少華、參謀長粟裕,共轄:紅十九師、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
紅九軍團(同為9月成立)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共轄:紅三師、紅三十四師
紅六軍團(未設軍團指揮機構,由十七師首長指揮),共轄:紅十六、十七、十八師
另外,紅一方面軍還有以下幾個直轄軍和師:
少共國際師(後改為第十五師)師長陳光、政委肖華
紅三軍,軍長賀竜、政委關嚮應,共轄:紅七、八、九師
閩浙贛新十軍,軍長匡海竜、政委聶洪鈞,共轄:紅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師
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共轄:紅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師
紅二十六軍,下轄第四十二師,師長王泰吉、政委高崗
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共轄:第八十二師、八十四師
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
紅四方面軍
總指揮徐嚮前、政委陳昌浩
共轄:
紅四軍,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共轄: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詹纔芬,共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餘天雲、政委李先念,共轄: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委張廣纔,共轄:第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楊剋明,共轄:第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師
(當時未有紅二方面軍,紅二方面軍於1936年7月2日於四川甘孜成立)
2、1934年10月以後,即長徵開始時的序列表
中革委及紅軍總部
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周恩來
共轄: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左權,共轄:紅一師、紅二師、紅十五師
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參謀長鄧萍,(後)葉劍英,共轄:紅四、五、六師
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參謀長劉伯承,共轄: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即湘江血戰中的全軍後衛,全師幾乎無人生還。)
紅八軍團,軍團長周昆、政委黃更、參謀長黃睿,共轄:紅二十一、二十三師
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後)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共轄:紅三、二十二師
還有兩個軍委縱隊及教導師
軍政委員會共轄:
主席:方志敏
紅十軍團,軍團長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共轄:紅十九、二十、二十一師
中革軍委分會共轄:
主席:賀竜
紅二軍團,軍團長賀竜、政委任弼時、參謀長李達,共轄:紅四、六師
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剋、政委王震、參謀長譚傢述,共轄:無師。衹有第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三團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共轄:
主席:張國燾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嚮前、政委陳昌浩、參謀長李特
共轄:紅四軍,軍長王宏坤、(後)許世友,政委王建安,共轄:紅十、十一、十二師
紅九軍,軍長何畏、政委陳海鬆、參謀長王學禮,共轄: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師
紅三十軍,軍長餘天雲、政委李先念,共轄:紅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師
紅三十一軍,軍長孫玉清、政委詹纔芳、參謀長龔炳章,共轄:紅九十一師、九十二師、九十三師
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委張廣纔,共轄:第九十八、九十九師
以下三個軍為各根據地獨立軍
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參謀長戴季英,共轄:四個團
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師長劉志丹,政委楊森
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師長楊琪、政委張達榮、參謀長朱子修
3、1935年7月的序列表
1935年7月21日,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九軍團依此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紅四方面軍的第4,第9,第30,第31,第33軍的番號不變。
8月15日,由朱德和張國燾率第5,第9,第31,第32,第33五個軍(左路軍),嚮阿壩地區開進,黨中央和前敵總指揮部率第1,第3,第4,第30四個軍(右路軍),嚮巴西,班佑前進。 |
|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
為着實現共産黨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紅軍改名之保證,特依據與國民黨及南京政治談判結果,宣佈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着將:前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總指揮部,以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總政治部改為第八路政治部,以任弼時為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
第一軍團、十五軍團及七十四師合編為陸軍第一一五師,以林彪為該師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周昆為參謀長,羅榮桓為該師政訓處主任,肖華為副主任。
二方面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合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師,以賀竜為師長,蕭剋為副師長,周士第為參謀長,關嚮應為政訓處主任,甘泗淇為副主任。
四方面軍二十九軍、三十軍,陝甘寧獨立第一、二、三、四團等部改編為陸軍第一百二十九師,以劉伯承為師長,徐嚮前為副師長,倪志亮為參謀長,張浩為政訓處主任,宋任窮為副主任。
以上各部改編後,人員委任照前總命令行之。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揮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决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為黨的路綫及政策而鬥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朱德、周恩來
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1937年10月,中國共産黨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决定將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紅軍遊擊隊分別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成立,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新四軍隨即開赴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
|
Zhongguo Gongnong Hongjun
中國工農紅軍
1927~1937年中國共産黨創建和領導的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人民軍隊。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清黨反共事件後,中國共産黨為反擊國民黨的屠殺和鎮壓,舉行了南昌、湘贛邊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和其他地方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若幹工農革命軍,在農村開展遊擊戰爭,創立革命根據地。1928年 5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全國各地建立之軍隊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統稱中國工農紅軍。紅軍多次打破敵人的一省或數省的“進剿”和“會剿”,逐步探索到一套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和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到1930年夏, 主力紅軍約七萬餘人, 擁有十多個軍的番號,相繼組成軍團和方面軍。這時出現的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調動弱小的紅軍進攻中心城市,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從1930年11月起,各地紅軍陸續投入了大規模的反“圍剿”戰爭。到1931年9月,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一方面軍接連粉碎了敵人對中央根據地的三次“圍剿”,至此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基本形成。徐嚮前、陳昌浩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和賀竜、周逸群領導的紅二軍團(後與任弼時、蕭剋領導的紅六軍團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也多次打破了敵人對鄂豫皖和湘鄂西根據地的“圍剿”。到1931年底,主力紅軍發展到約十五萬人,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接着由於執行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路綫,紅軍遭到嚴重挫折。1933年 3月, 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的正確指揮下,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但在隨後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因“左”傾冒險主義者的錯誤領導,招致失敗,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其他的主力紅軍亦先後撤出根據地進行長徵。在長徵途中,紅軍戰勝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謝子長、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及先期由鄂豫皖根據地轉移來的紅二十五軍會合。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會師。主力紅軍由第五次反“圍剿”前約三十萬人縮小到三萬餘人。留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堅持了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2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指戰員在福建漳州合影
(梁尚賢)
|
|
- n.: the Chinese Worker’ s and Peasants’ Red Army (1928-1937),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1928-1937)
|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中國共産黨 | 土地革命 | 中國現代史 | 歷史 | 軍事 | 軍隊 | 近代史 | 百科大全 | 百科辭典 | 中國近代史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 解放軍 | 土地革命戰爭 | 起義 | 福建歷史 | 共産國際 | 更多結果... |
|
|
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1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0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8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4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3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2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5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3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1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0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 |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 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8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7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6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9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 |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 | 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 | 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方面軍序列 | 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親歷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西徵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紀實 |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簡史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八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七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8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團 |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六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左支隊 | 鐵流二萬五: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紀實 |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剋漳州紀念碑 |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和政治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前委機關舊址—望雲草室 | 第二次反“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方面軍指揮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領導機關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 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縱隊改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幹裏長徵二十周年郵票 |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 |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 紀36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裏長徵二十周年 |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政治工作暫行條例 | 第二次反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方面軍指揮部舊址 |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前委機關舊址望雲草室 | 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七十周年卡書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周年雕刻版極限明信片 | 長徵足跡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周年藝術作品明信片專集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七十周年小型張首日封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七十周年首日封 | 慶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周年紀念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