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中國地質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中國地質博物館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西城區西四羊肉鬍同15號。前身是建立於1916年的北京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産陳列館。是我國規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國性地學博物館,也是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地學館。1959年10月正式開館。館內固定陳列室有“礦産資源室”,展出農用化工礦産、鋼鐵金屬礦産、有色金屬礦産等;“地球史室”介紹了地球46億年以來從荒無沉寂的星體到生機勃勃現代世界的歷史;“地層古生物室”展示了不同地層中的各類生物化石,揭示了從元古代至第四紀以來生物的演化過程;“礦物岩室”使人們更好地認識礦物岩石世界;“寶石室”分為寶石、玉石、彩石、硯石四個單元展。該館藏品豐富,品種齊全,共有中外各種類型地質標本10萬餘件,其中不乏古今中外地質珍品,還有不少國寶級珍品,如世界上最高的恐竜化石--巨型山東竜,對研究鳥類起源有重要價值的原始鳥化石及在周口店發掘出的石器、石珠、骨針等。展覽通過礦物岩石的性質構造及其成因、地質演化史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與古生物的演化過程,展示了一幅宏偉的地球史畫捲。這裏還擁有一個匯集奇珍異寶的殿堂,它不僅使你領略到金剛石、貓眼石、祖母緑和闐玉等寶石的熠熠風采,而且為你揭示了寶石的迷人所在--光學效應。中國地質博物館不僅讓人們認識到祖國地大物博、礦産豐富,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基本情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191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國傢級地質學博物館,在中外博物館界久負盛名。
  該館以歷史悠久、典藏量大、珍品率高、陳列精美、科研成果豐碩稱雄於亞洲地學博物館。不僅具備典藏、科學研究、社會教育三大傳統功能,而且富有時代特色,融科普、教學、學術交流、觀賞、休閑於一體,社會影響日益廣泛。
  該館前身為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産博物館,現館大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鬍同15號,1958年竣工,為這一地區的標志性建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2001年啓動館史上規模最大的修繕改造工程,歷時三年,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現代化博物館為目標,貫徹落實“以人為本、觀衆至上”建館理念,耗巨資、精設計、善管理,硬件設施整體升級,陳列展覽全面創新,服務體係不斷完善,基本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土資源事業的窗口和青少年素質教育地學平臺。
展覽情況
  該館在豐厚的館藏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內容完整的基本陳列,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四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綫,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綫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綫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礦物岩石廳采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衆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瞭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産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觀衆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交互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綫索,嚮觀衆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從空間佈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墻、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係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
  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
  第五單元——生物登陸;
  第六單元——生物大絶滅;
  第七單元——恐竜與鳥類;
  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
  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竜、中國安琪竜、翼竜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衆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竜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該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長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24年來不間斷出版《地球》雜志,每年舉辦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先後被命名為“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館藏情況
  該館典藏各類地質標本20萬件,其中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恐竜化石——“巨型山東竜”,以藏量大、珍品多聞名於世的“中華竜鳥”等原始鳥類係列化石,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雲南元謀人牙齒化石;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的石器、石珠、骨針、骨飾,以及“水晶王”、巨型螢石等,都是國寶級的珍品。
科研情況
  該館出版了《巨型山東竜》、《寶石通論》、《中國金伯利岩》等專著和《中國礦物》、《中國名泉》等圖册,科研人員在《地質學報》、《Nature》、《Science》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遼西侏羅—白堊係過渡層生物群及地層年代研究》、《遼寧西部原始鳥類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項目成果受到國內外古生物界的廣泛關註。
歷史沿革
  翻開中國地質博物館90年的麯折歷史,那一幕幕鮮活的場景、一張張生動的面孔、一件件精美的藏品,無不在傾訴中華民族的奮發與苦難,無不在演繹地質科學的宏大與精深,無不在展示地質學人的探求與風采,這分明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近代科學發展史。
  一、與地學同發端
  1、 中國古代地學思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球的國傢之一。古代的《禹貢》、《考工記》、《管子》等書籍都有地質礦産方面的記述。與“元謀人”同步出土的大量石器是我們祖先最早利用岩石的開端。這時期,史稱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170萬年的歷史。以此為始,人類又經過新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說明古人已具有一定的地質知識和利用地質資源的能力。然而,中國古人的許多經驗,並沒有發展成現代的地質科學。
  2、 近代西方地學的傳入
  地質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歐洲,十九世紀中葉纔開始傳入中國。1840年,外國礦師隨着列強的炮艦紛紛來到中國,興學辦礦,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地質學的發展。
  魯迅於1898年10月,入學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學習地質學、礦物學及其它基礎學科。1903年著《中國地質略論》,成為中國現代地質學的第一部專著。兩年後,魯迅又與顧琅合著《中國礦産志》。
  3、 民國臨時政府地質科形同虛設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組建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設地質科,留日歸國的章鴻釗任科長,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地質行政機構。章鴻釗,1899年考中秀纔,1905年官費赴日留學,1911年從東京帝國大學地質係畢業,獲學士學位。歸國。1911年9月,赴京參加京師學部舉行的留學生考試,以最優等成績獲“格緻科進士”,隨即應聘京師大學堂農科地質學講師,成為在中國大學講授現代地質學的第一人。由於袁世凱篡政,同年4月,臨時政府遷都北京,在北京政府工商部礦政司下設地質科,仍由章鴻釗任科長。次年2月,留英歸國的丁文江任科長。丁文江,曾被贊為“神童”。1902年秋,經人贊助赴日留學。1904年初, 日俄戰起,離日赴英留學,期間曾遊歷歐洲大陸。1911年畢業於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動物學和地質學雙畢業文憑。回國後不久,進京參加了“遊學畢業考試”,獲“格緻科進士”。1913年,丁丈江應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聘請,任地質科科長。
  1913年,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規劃有地質礦産陳列館的設置),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丁文江任所長。因無人應聘調查員,致使調查所形同虛設。
  4、 地調所變地研所,從培養人才起步
  為培養人才,同時成立了地質研究所(與地質調查所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關係)。先由丁文江主持,後因丁文江赴雲南調查,改由章鴻釗主持。
  地質研究所實際上是地質講習所、培訓班。招收30名學員,章鴻釗、丁文江親自授課。1914年,留比U王國的翁文灝任專職教師,“以中國之人,入中國之校,從中國之師範,以研究中國之地質者,實從茲始。”學習三年後,共有18人畢業,4人肄業,8人中途輟學。畢業生中,絶大多數都成為我國早期地質工作的骨幹。翁丈灝,13歲考中秀纔。後赴歐洲留學,就讀於比利時魯汶大學地質係,因成績優異,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地質學博士,時年23歲。次年,在北京參加留學生丈官考試,名列第一。
  5、 中國地質博物館誕生
  1916年7月14日,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鬍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據翁文灝回憶:“地質調查所創辦之初, 即有附設陳列館之計劃。歷次調查皆附帶採集標本, 以資陳列。民國四年(1915年)遷入豐盛鬍同現址後, 即着手準備。民國五年(1916年),地質研究所畢業,就歷年實地練習時師生採集所得,藉地質調查所新製櫃架,舉行展覽會,即為現在陳列館之起點。”因此,我們把1916年7月14日定為建館日。據考證,最早在1913年,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産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其後,袁世凱於洪憲元年(1916)1月4日準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産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産博物館,然而,當時的博物館仍處籌建之中;1916年7月14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失。
  首任館長為丁文江。1916-~2月10日,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産博物館館長。
  此後,中國地質博物館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細胞組織,遭遇內亂和外侵,飽受流離失所之苦。直至新中國建立,纔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與國傢共命運
  l、 偏安豐盛二十年 (1916-1935)
  從1916年館的誕生到1928年國民政府習北伐成功,再到1935年地質調查所南遷,是地質礦産陳列館從奠基開始,逐步加快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館的領導人依次為丁文江、翁文灝、安特生、盧祖蔭和徐光熙,其中,前四位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會會員。
  地質陳列館從最初的四個陳列室(礦物岩石室、地質係統室、煤鐵礦産室和金屬礦産室)發展為七個陳列室(新增非金屬礦産室和兩個古生物室,並在原礦物岩石室增加動力地質內容),後又增加煤炭、石油、土壤和新生代部分;陳列標本從最初的899件發展至近萬件(尚有未陳列標本不下10萬件);陳列面積從最初的不足百平方米發展為1000平方米; 陳列館從豐盛3號之一隅,擴大至占據全院。這中間,兼任館長翁文灝的貢獻最大,大總統黎元洪帶頭捐款亦可圈可點。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鬍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莅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期間,兩個震驚全世界的科學發現均由第三任館長、瑞典人安特生引發。安特生(丁。G.Andersson),瑞典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1901年獲瑞典薩普拉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瑞典地質調查所所長、萬國地質學會秘書長。1912年,受聘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顧問,1920年任地質礦産陳列館館長。一是於1918年由安特生組織啓動對北京周口店遺址 的挖掘,最終於1929年由裴文中發現“北京人”頭蓋骨;二是於1920年在河南澠池發現“仰韶文化”。1922年,地質陳列館以臨時展覽的形式第一次公開展出“仰韶文化”文物,成為中國考古學發端的第一個展覽場所。以臨時展覽的方式展示重大科學發現和社會關註的熱點、焦點問題從此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一個優良傳統。
  1929年趙亞曾不幸在雲南昭通遇害於地質調查途中,第五任館長徐光熙照料趙氏孤兒,品德高尚。趙亞曾,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係。在短短的6年工作中,他在山東、遼寧、河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偏僻山區做過多次調查。1929年,參加中央地質調查所對西南地區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地質調查。遇害時年僅3l歲。被譽為北京大學最傑出的人才之一。
  2、 流離十四載,一路兩遺址(1935—1949)
  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餘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佈置了12個陳列室,於1937年初建成開放。
  “七七事變”的炮火終結了剛剛開放的南京地質陳列館。11月日軍占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11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衹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纔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之前,館長盛莘夫奉命留守南京,憑藉流利的日語與日軍周旋,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作為“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逃出南京,回到北碚。
  1943年12月25日,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鐘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於1948年10月正式開放(衹恢復了抗戰前的80%)。
  3、 故館春秋(1935-1949)
  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鬍同和兵馬司鬍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傢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故館—北平地質礦産陳列館,因標本大部遷往南京,除新生代化石陳列室尚維持現狀外,其它大不如前。 自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3~1937年2月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産、非金屬礦産、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嚮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註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六十多年後,賈蘭坡把當年裝架展出的北京猿人時期動物群稱為“小動物園”。這是日寇洗劫前北平地質礦産陳列館最輝煌的時期。
  “七七事變”前夕,楊鐘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11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1937年,為應對動蕩局勢,北平地質礦産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鬍同3號改在兵馬司鬍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鬍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由於北平分所有一新生代研究室(與美屬協和醫院合辦),一度免遭日軍騷擾。這一時期,北平分所由新生代研究室負責人裴文中代管。珍珠港事件後, 日美宣戰,北平分所亦未幸免。
  稍晚,偽華北綜合研究所在北平分所內設華北地質研究所。多次請章鴻釗出任所長,均遭拒絶。後由李岐山兼任。
  此後,陳列館曾被日偽軍強占,陳列標本幾度搬遷至動物園附近的陸謨剋堂(國立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堆放,損失嚴重。
  期間,發生兩個令人難忘的事件:
  葛利普拒日 葛利普(A.W.Grabau),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1870年出生,190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應聘來中國,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主任。中國最早的一批古生物學者大都出自他的門下。對中國古生物學、地層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地質博物館早期收藏的許多無脊椎動物化石多由葛氏鑒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坐在輪椅上,橫擋在大門口,手持美國國旗,高呼反侵略、反戰爭口號,阻止日軍進入陳列館。後被日軍囚禁,身體日漸虛弱,日本投降後被接出,最終逝於地質陳列館西廂房。
  “北京人”頭蓋骨丟失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派高振西到南京,後又到北平與王竹泉、裴文中等一起接收偽華北地質研究所,後返回南京。
  中央地質調查所任命高平為北平分所所長。
  仍由賈蘭坡主持地質礦産陳列館的恢復工作,終未能對外開放。
  4、 運籌十年獲新生(1950—1959)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嚮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5、 麯折發展四十年(1960—2000)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準,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麯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涌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參館須知
  開館時間:9:00-16:30 節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閉館。
  票價:成人30元,學生15元
  地址:北京西四羊肉鬍同15號
  乘車: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709、726、806、808、812、814、823、826、50到西四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