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傳媒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致力於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一所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學校位於中國北京東郊古運河畔,校園占地708畝,校捨總面積46萬平方米。校訓是: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學校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50多年來,學校為廣播影視係統及信息傳播業培養輸送畢業生6萬多人,培訓在職人員35萬多人次。校友遍布全國各地及世界70多個國傢和地區,形成了一支從領導幹部到專業人員的骨幹隊伍,很多人成為著名的記者、編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導演、編劇、製片人、翻譯和高級工程技術專傢。
學校同五大洲近50個國傢和地區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傳媒機構等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每年接收不同國傢和地區留學生1000餘名。學校為國際高校影視聯合會會員。
學校設新聞傳播學部、影視藝術學部、理工學部等3個學部,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廣告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媒體管理學院、社科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等12個學院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新聞學係、傳播學係、電視係、編輯學係、廣告學係、廣告設計係、公共關係係、國際傳播係、國際關係學係、英語語言文學係、外語係、經濟管理係、公共管理係、管理科學與工程係、法律係、社科係、文藝係、導演表演係、廣播電視文學係、攝影係、美術係、錄音藝術係、錄音技術係、播音係、應用語言學係、動畫係、數字藝術係、中國文學係、語言文化係、通信工程係、電子信息工程係、廣播電視工程係、自動化係、應用數學係、光電學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軟件工程係等37個係。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點、40個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
學校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教授、學者。專任教師9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聘請了100餘名國內外著名專傢學者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校建有先進的專業實驗中心(室)、多媒體校園網、有綫電視數字傳輸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和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學校努力建設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現代化數字圖書館,藏書105萬册,音像資料50萬餘盒(張),報刊3,000多種,電子報刊8,000多種。
學校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設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傳媒發展研究院,擁有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國傢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國傢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國傢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國際文化貿易研究所及國傢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等6個國傢級教學科研機構,另有5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學校主辦《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媒介》、《廣告主》等學術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鑒》、《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中國廣告作品年鑒》,經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學校設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采取函授、夜大、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種教學模式,建立多媒體、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係,為信息傳播領域提供全方位繼續教育服務。目前在全國31省、市、自治區建立了39個繼續教育分院、函授站、遠程校外學習中心,在讀生16500多人。
學校在六朝古都南京設立了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南廣學院,規劃占地面積1660畝,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現有在校生3300名。
學校的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植根廣播電視,面嚮傳媒界,為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網絡、出版及新媒體竭誠服務,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與廣播影視事業魚水相依的行業特色;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開放式的辦學特色;多學科兼容,相互交叉滲透充分體現綜合優勢的學科特色;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育人特色。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傳媒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傳播大學,成為傳媒界的人才培養與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中心、文獻信息資源匯集與發散中心,成為傳媒內容創研與示範平臺、傳媒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
|
中文校名:中國傳媒大學,簡稱廣院(原北京廣播學院,簡稱北廣)
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縮寫為CUC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其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學校位於中國 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占地面積46.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4萬平方米。
中國傳媒大學堅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廣播影視藝術、信息科學與技術為竜頭,文學、工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係。目前,學校設有14個學院,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4個博士點,48個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類別,78個本科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致力於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建校50多年來,學校培養了大批廣播電視領域高層次人才,為黨和國傢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的知名學府”。學校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4488人,其中普通全日製本專科生917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606人;有繼續教育在讀生15472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925人,其中專任教師1044人。擁有一批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教授、學者。近年來,有1人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16人次進入國傢和省部級“人才工程”,2人榮獲國傢級教學名師奬,5人次榮獲北京高校教學名師奬,27人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脫穎而出,教師隊伍的整體學術實力得到增強。同時,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傢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作為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中國傳媒大學致力於傳媒內容和形式創新研究、傳媒高新技術研發和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决策咨詢服務,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學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廣播電視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傢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新媒體研究中心和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建有“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傢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學校主持完成了國傢數字中短波廣播技術標準製訂與係統研製、參與國傢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技術標準製訂,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學校辦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現代傳播》。
學校建有校園多媒體網絡、數字有綫綜合業務網、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公共服務體係日趨完善;建有“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和“廣告實踐教學中心”;多媒體教室、演播館、實驗室等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絡形式多樣的館藏體係。
學校與20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由我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臺。
學校設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采取函授、夜大、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種教學模式,建立多媒體、多形式、多層次的繼續教育體係,為信息傳播領域提供全方位繼續教育服務。目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9個分院、31個函授站、32個遠程校外學習中心。
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在六朝古都南京設立了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南廣學院,規劃占地面積1660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已建設用地810畝,完成校園建築32.4萬平方米。學院設立32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10000餘人。
面嚮未來,中國傳媒大學正以“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為發展理念,堅持內涵式發展,以質量、管理、特色為主綫,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着力提升教育質量、學科實力和辦學水平,為建設國傢傳媒和文化事業發展的人才庫、科技庫、思想庫和信息資源庫,實現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傳媒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中國傳媒大學原名北京廣播學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致力於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出版、網絡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和“以特色帶綜合,以綜合強特色”的學科專業建設理念,形成了文、工、管、經、法、理、教多學科協調發展,傳媒特色鮮明,綜合優勢突出的信息傳播學科專業體係,擁有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兩個國傢重點學科。學校位於中國北京城東古運河畔,校園占地面積47.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8.3萬平方米。
校址
北京朝陽區定福莊一號(東五環外) |
|
黨委書記:李培元
黨委常委、校長:蘇志武
黨委副書記:田維義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煥生
黨委常委、副校長:高福安
黨委常委、副校長:丁俊傑
黨委常委、副校長:袁 軍
黨委常委、副校長:鬍正榮
黨委常委、副校長:呂銳
副校級領導:於利、呂學武 |
|
學校的以大傳播的理念、全媒體的視野,植根廣播電視,面嚮傳媒界,為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網絡、出版及新媒體竭誠服務,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與廣播影視事業魚水相依的行業特色;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開放式的辦學特色;多學科兼容,相互交叉滲透充分體現綜合優勢的學科特色;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育人特色。 |
|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傳媒大學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高水平傳播大學,成為傳媒界的人才培養與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學研究與科技開發中心、文獻信息資源匯集與發散中心,成為傳媒內容創研與示範平臺、傳媒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
|
學校主辦《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當代電影》《電視藝術》《媒介》《廣告主》等學術刊物,編纂出版《中國廣播電視年鑒》《消費行為與生活形態年鑒》《中國廣告作品年鑒》,經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
|
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
|
作詞:葉延濱
作麯:劉天禮
領唱:王蓉、羅京
歌詞:
校園裏大路兩旁
有一排年輕的白楊
早晨你披着彩霞
年輕的白楊
傍晚你吻着夕陽
啊……
年輕的白楊
汲取着大地的營養
汲取着大地的營養
啊……
年輕的白楊
樹葉莎莎響
年輕的白楊
你好象對我講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
|
中國傳媒大學校園電子地圖中國傳媒大學校園電子地圖 |
|
學校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5156人,其中普通全日製本專科生934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有繼續教育在讀生16700多人。 |
|
學校與五大洲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學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建有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 |
|
作為中國傳媒教育領域的最高學府,中國傳媒大學已經成為衆多高考學子嚮往的殿堂。為滿足衆多考生希望在傳媒和藝術領域學習深造的願望,中國傳媒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於2007年起與英國、澳大利亞七所知名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傳媒、藝術領域的國際課程學生。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課程采用聯合培養模式,由國內培訓和國外課程學習兩個階段組成。學院整合國內外優勢教育資源,為渴望深造的中國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機會和更廣阔的發展空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傳媒和藝術領域專業人才。
學生在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期間, 既可以融入校園生活,充分享受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和校園氛圍,又可以近距離與海外高校溝通,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海外發展之路。中國傳媒大學國際課程項目於2007年9月正式開辦,第一屆學生62名,部分學生已經赴海外深造,其他學生正在申請辦理中,即將踏上留學之路。 |
|
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914人,其中專任教師1096人。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教授、學者,還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傢學者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
|
學校建有校園多媒體網絡、數字有綫綜合業務網、圖書文獻信息資源網、現代遠程教育網,公共服務體係日趨完善;建有“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和“廣告實踐教學中心”;多媒體教室、演播館、實驗室等裝備精良,功能完善;圖書館形成了信息傳播學科內容豐富,紙質、電子、網絡形式多樣的館藏體係。 |
|
學校設新聞傳播學部、影視藝術學部、理工學部等3個學部,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廣告學院、外國語學院、媒體管理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學院和07年新成立的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留學生院)等12個學院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新聞學係、傳播學係、電視係、編輯學係、廣告學係、廣告設計係、公共關係係、國際傳播係、國際關係學係、英語語言文學係、外語係、經濟管理係、公共管理係、管理科學與工程係、法律係、社科係、文藝係、導演表演係、廣播電視文學係、攝影係、美術係、錄音係、播音係、應用語言學係、動畫係、遊戲設計係、數字藝術係、中國文學係、語言文化係、通信工程係、電子信息工程係、廣播電視工程係、數字媒體技術係、自動化係、應用數學係、光電學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軟件工程係等 37個係。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點、40個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
另外設有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院共設有語言傳播係、新聞傳播係、藝術傳播係、廣播電視係、攝影係、動畫係、媒介管理係、國際傳播係、信息技術係、藝術設計係和語言文學係(基礎部)11個係。開設32個本科專業(約60多個專業方向),共有在校生近11000人。 |
|
計算機與網絡中心 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
廣播電視數字化工程中心 廣播電視研究中心
傳媒經濟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國係統經濟研究中心 傳播聲學研究所
亞洲傳媒研究中心 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
學報 中國廣播電視年鑒
圖書館 出版社
學校是中國信息傳播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鎮,設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傳媒發展研究院,擁有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國傢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媒體)、國傢級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國傢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心、國際文化貿易研究所及國傢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等6個國傢級教學科研機構,另有5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
中國傳媒大學是國傢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據國務院學位辦第35號文件,2010年開始,中國傳媒大學獲準開展MBA專業學位培養。
中國傳媒大學MBA作為國內第一個以傳媒為特色的MBA項目,中國傳媒大學MBA教育致力於培養掌握工商管理規律,具備現代企業管理者素質和能力,對文化傳媒業具有敏銳洞察力,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強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樹立文化傳媒管理人才教育的新標桿,為全國各行業,尤其是文化與傳媒産業,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職業經理人。 |
|
傳媒大學建校五十餘年,在人文社科方面成績顯著,在播音主持、出版編輯、電視製片、文學評論界共有三十餘名著名校友,老中青三代結合。
1陳魯豫(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的主持人)
2張蕾(《挑戰主持人》全國選拔活動冠軍,現任《歡樂中國行》外景主持人)
3楊帆(《挑戰主持人》全國選拔活動亞軍,現主持《想挑戰嗎》欄目)
4白岩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新聞頻道主持人)北廣新聞係85級,1989年進入央視
5魯健(中央電視臺《今日關註》節目主持人)2001年北廣播音係研究生畢業
6李詠:(中央電視臺《幸運52》該節目已取消、《非常6+1》《詠樂匯》節目主持人)1991年畢業於北廣播音係
7 海霞:(中央電視臺現任《新聞聯播》主持人.曾任《現在播報》《晚間新聞》等節目)93年畢業於廣院播音係
8李梓萌:(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
9.羅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1983年畢業於北廣播音係,2009年6月5日早,於北京逝世。
10.葉延濱:(《詩刊》雜志總編)
11.韓晗:(中國作傢協會最年輕的會員、著名學者、文藝評論傢)
12.崔永元(中央電視臺《小崔說事》《實話實說》等節目主持人)北廣新聞係81級,85年畢業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後加入央視
13.畢福劍(中央電視臺3套主持人)北廣85級電視導演專業,1989年畢業加入央視文藝部
14.李湘(湖南衛視主持人)1994年考入北廣
15.劉長樂 (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1980年畢業於北廣
16.李瑞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
17.李修平(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北廣播音係83級
18.康輝(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
19.黃蓉(央視主持人)
20.敬一丹(焦點訪談資深主持人)
21.劉純燕(央視大風車主持人 金龜子)
22.歐陽夏丹(央視主持人)
23.孫曉梅(央視主持人)
24.王雪純(央視主持人)
25.文清(央視春晚主持人)
26.周濤(央視春晚主持人)
27.秦方(央視主持人)
28.王蓉 (歌手《我不是黃蓉》的演唱者)
29.段暄 (央視奧運頻道足球解說員)
30.張騰嶽(央視科教頻道走近科學主持人)
31.李雨霏(央視經濟頻道《生活》《購物街》節目主持人)
32.梁鼕(原鳳凰衛視《娛樂串串SHOW》主持人,後出任百度公司市場副總裁,2007年創辦太美科技控股公司,並升任總裁)
33.張丹丹(湖南衛視主持人)
34.王卯卯(網絡人氣形象兔斯基的作者)
35.郭鎮之,78年北廣新聞係本科生,現著名傳播學者、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36.王廷信,著名文藝評論傢、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37.趙子琪(原央視經濟頻道《生活》欄目主持人,影視歌、主持多方位藝人,原名趙琳)
38.杜憲(原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1992年離開央視,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教授)1977年考入北廣
39.郎昆(央視戲麯·音樂部主任),北廣(中傳)兼職教授並多次擔任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40.賀紅梅 央視主持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編輯部播音組成員
41.cgf6613,目前在校就讀,ept實況足球補丁製作小組骨幹之一,ept實況足球論壇論壇米蘭區主教練。善於製作實況足球遊戲的界面、球衣及臉型。
42.郟捷(藝名:小鹿姐姐) 央視主持人,主持過《動畫城》《動畫夢工場》《銀河劇場》《影視金麯》
43.鬍可(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多傢電臺主持人,曾出演多部電視劇)
44李蜜(中央6臺《中國電影報道》主持人,2007年中央臺第5屆白象杯銀奬,04級)
45楊柳(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46郭志堅(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播)
47李朝珍(廣西綜藝頻道《情感傳奇》主持人,和李湘、王蓉是同學)
48剛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主持人)
49丁曦(中央電視臺希望英語欄目外景主持人)
50蕭凱茵(第一屆“文學之新”大賽總冠軍) |
|
人物 | 教育部 | 北京廣播學院 | 歷史 | 教育 | 文化創意産業 | 學者 | 博士生導師 | 教授 | 傳播學 | 卜希霆 | 電視係 | 書法傢 | 高校 | 個人 | 工科 | 傳媒 | 廣播電視 | 山東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浙江大學 | 網絡管理 | 蘇州大學 | 中央電視臺 | 更多結果... |
|
|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校學生會 | 中國傳媒大學手機電視臺 |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計算機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理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廣播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臺 |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 | 中國傳媒大學附屬中學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 |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歡歌推廣社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生會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係學生會 |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 | 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網絡管理委員會 | 中國傳媒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 你好上次你說你在中國傳媒大學是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