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诗人: 林景熙 Lin Jingxi 柳下一瓢酒,湖风散积阴。 晴舒生物命,春酌化工心。 莺语调寒燠,花妆定浅深。 悠然情性会,宇宙入孤吟。 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 Tang Dezong Zhenyuan five years, issued an edict repealing the section Huiri to February started this festival for the Chinese and 唐德宗 贞元 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 。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 勾芒神 ,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宋 杨万里 《二月一日郡圃寻春》诗:“中和节 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早春二月,大地回春。农历二月初二乃是古代的“中和节 ”,亦称“春龙节”、“青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其源起当在原始社会的神话之中。众所周知,华夏先民把创世英雄伏羲尊为“龙的化身”,把“龙”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乾卦中“见龙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龙”,冬去春来、万象更新,“龙”苏醒了,抬起头来欣迎美丽的春天,于是,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子民们,便开始了春耕……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赠送谓“献生子”,农家自酿“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朝廷百官都进农书表示务农……举国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的希望。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中和节 ”这个名字则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李适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 ”。《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节 ”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武进民谚云:“二月二,葫芦茄子齐下地”,到此时令,各种瓜果蔬菜均需播种了。
人们在“中和节 ”祭祀的“勾芒神”是传说中的一种主管树木的神,《尚书大传》曰:“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则说:“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正是迎春 和万物生长的象征,明代杨慎《春雨》诗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农歌”:“中和节 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
总之,不管是“龙抬头”,还是“中和节 ”,都是围绕着春耕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繁锁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为农耕节令,将永留人间。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和节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孙君 农历二月初一,从民俗上说是中和节 。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 ,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 ”。这一天,官员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
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北京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 是太阳的生日,到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自在家中祭祀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请“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在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二月初一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个日子冲着太阳打扫家里的卫生,清理春节期间的对联。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春节年禧期结束了,家中贴的对联、挂笺、福字……有的脏了、破了,而这些旧了的对联、挂笺、福字不能让它们在门口放上一年,中和节 就是清理的时候。旧对联、挂笺、福字在这一天可以拿下来,向着太阳方向烧掉,是送给太阳的钱粮。家家都以清洁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中详细记载了北京过中和节 时的情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太阳糕是每个家里必请的供品,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请几块太阳糕应个景儿,以图吉利,祈求吉祥。太阳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垒放成多层,层与层之间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红丝等,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乌圆光”代表太阳神。太阳糕每五块为一碗,顶端还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鸡,十分喜气,很受市民欢迎。卖太阳糕的一年只能做一次太阳糕生意。北京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小贩亦自制太阳糕,提前两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当时北京左安门内的太阳宫,每逢二月初一,人们聚在那里要热闹一天。
民间是农历二月初一吃太阳糕的风气最盛于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节》一书中说“据说明朝之后,庶民为纪念末代皇帝崇祯,假托祭祀太阳真君而设的,依次来寄托清兵入关之后,广大汉民的故国之思。”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做“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现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传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里跟着大人学做年糕。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中和节 民间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 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二月初一太阳糕
止敬
阴历二月初一是传统的中和节 ,所谓“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中和,就是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吴自牧《梦粱录》载,中和节 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相问馈,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古代术数家用青囊装物寄予一种美好的意愿,人们互相赠送优良瓜果种子,用以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逢中和节 这天,天不亮时京城沿街就响起了吆喝声:“太阳糕嗳,太阳糕!”这个人的叫卖声过去不久,又有一个小贩高喊:“太阳糕嗳,太阳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民间很早以前就传说,二月初一是太阳星君的生日,京城旧俗于当日日出时在院内设香案供太阳糕三五碗,并焚香向东遥拜。据《清稗类钞》记载,太阳糕是“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民国时期,糕的开头有所改变,为二寸大小的长方块,内包豆沙馅。糕上的小鸡原样保留,还涂上了色彩,使小鸡更加逼真。糕上的小鸡大约是脱模于传说中太阳中的一只三足乌鸟,缘于上古的神话。因此,无论糕形怎么样,小鸡不能变,它是太阳的象征。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小店叫“袁记斋”,最早创制了“太阳糕”。“太阳糕”原为“小鸡糕”,是打上小鸡戳记的一种普通糕点。这糕点进了宫,慈禧太后尝到认为不错,鸡打鸣,太阳升,吉祥,遂将糕名改作“太阳糕”。家家百姓二月初一吃太阳糕,是为了求吉利。
中和节 始于唐,德宗曾下诏说:“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从这里看不出中和节 的最初制定与上古关天太阳的神话有什么渊源。
不过,《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一则神话,与太阳有关:“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什么这么一位夸父英雄却没有成为节日的纪念,而一只“三足乌”化身的小鸡,人们不仅为它塑像,还描上了美丽的色彩了呢?这原因是被另一则传说所取代。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在《淮南子》中说:“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九个太阳被射落了,只剩一个太阳,那里面的三足乌成为了精灵,后来人们把三足乌当成了日中神禽。
英雄与宠物的冷热失衡,就像太阳糕的神话一样让人要费一番心思去加以理解。太阳要过生日了,它不习惯吃蛋糕,还是供奉太阳糕吧! “二月朔,唐宋谓之中和节 。后虽不举,而民间犹以青囊五谷瓜果之种相遗,谓之献生子。”
——《中华全国风俗志》
“京师于是日(二月朔)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
——《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 》
“二月初一,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十余小鸡,谓之太阳糕。”
——《燕京岁时记·太阳糕》 道县中和节 肇兹中和节 中和节惟新 中和节寓山庵 奉和御制中和节 奉和御製中和节 殿前明日中和节 中和节诏赐公卿尺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中和节 赐群臣宴赋七韵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 中和节日步东园三首 试中和节 诏赐公卿尺诗 中和节 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中和节 诏赐公卿尺(贞元八年宏词)奉和圣制中和节 赐百官宴集因示所怀 奉和圣制中和节 曲江宴百僚 中和节 诏赐公卿尺贞元八年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