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解放区
中原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可得天下。取得东北、华北再取得中原,就得到了全中国。”
中原——北枕黄河,南抵长江,东连苏鲁,西接川陕,是联结华北、华东、江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在中原大地上,水有黄河、淮河、长江、汉水……山有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伏牛山等。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在解放战争时期,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原广大人民,曾经两次开辟和创建中原解放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和发展,对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原解放区3年又8个月的历史,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10月到1947年5月。这个阶段的大事有:
1945年10月下旬,新四军第五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与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会师于河南省的桐柏地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1O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鄂豫皖中央局改建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徐向前未到职,郑位三任代理书记。接着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初步形成中原解放区,下辖河南(又称桐柏)、江汉和鄂东3个解放区、14 个县。中原解放区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急于抢占中原、发动内战的紧急关头创建的,是人民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进行自卫战争的前哨阵地。
蒋介石为了抢占中原这一战略要地,进而挑起全面内战,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和“停战令”,陆续派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军。从 1946年4月起,蒋介石调集26个整编师30万兵力,在中原解放区周围构筑6000 多座碉堡,挖战壕及工事1O 万多条,侵占城镇乡村1175处,使中原解放区缩小到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纵横不到百里的狭小地区内,面积不及原来的1/1O 。
中原解放军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恪守“双十协定”和“停战令”,以大局为重,力争和平民主、尽量避免内战。为此,中原军区派出代表,同国民党军代表进行了6个多月的中原谈判。可是,国民党军代表毫无和谈诚意,以和谈为幌子,边谈边打,步步进逼,妄图把中原区一口吞下去。
蒋介石妄想一举包围歼灭中原解放军,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为了粉碎蒋介石这个恶毒阴谋,中原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抢在国民党军发动总围攻之前 , 发起了中原突围战役,实行战略转移。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给中原军区的电报中指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和胡宗南3 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中原解放军胜利突围后,北路突围部队转战河南、湖北、陕西3省边区,创建了豫鄂陕游击根据地。南路突围部队进至湖北省武当山区,创建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这两个根据地的军民和中原突围后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和人民,在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度过了非常艰苦的岁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领导机关迁至延安。1947年1月,中原局在延安召开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原解放军于1947年春,相继从黄河南的根据地,分批转移到黄河北,到太岳解放区休整。
第二个阶段,从1947年5月到1948年5月,这个阶段的大事有:
当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即将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时刻,1947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开会研究战略进攻的准备工作。刘伯承、邓小平等向党中央建议成立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16日,党中央复电同意,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张际春、郑位三、李雪峰、刘子久、陈少敏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人民解放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新的中原局的建立,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新的中原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挑起了实施战略进攻,转入外线作战,向南进军,问鼎中原,夺取解放战争新胜利的千斤重担。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突破黄河,饮马长江,逐鹿中原,将全国解放战争推向新阶段,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最为威武壮观的一幕。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强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粉碎蒋介石的“哑铃”战略,旗开得胜,取得鲁西南大捷。接着,抓住战机,挥师南下,于8月7日夜,兵分3 路向大别山跃进。历时21天,行程千余里,到达大别山区,像一把利剑直刺敌人心脏。通过战略展开和战略再展开,从9月到12月,同敌人进行了3个大回合的斗争,先后创建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4个新解放区。为了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 大军于8月22日、23 日渡过黄河,迅速在豫西展开,经过陇海西线、洛阳外围、伏牛山东麓和平汉路南段“四战四捷”, 创建了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大军从9月26日开始,兵分5 路向豫皖苏地区挺进,解放了广大地区,很快使豫皖苏区发展为横跨3 省(河南、安徽、江苏) 、环抱3路(陇海、津浦、平汉铁路) 、面积6 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刘邓、陈谢、陈粟3 路大军,风云聚会,席卷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经过4个月英勇作战,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包括鄂豫、皖西、桐柏、江汉、豫陕鄂和豫皖苏解放区的新的中原解放区 (1948 年6月,豫陕鄂解放区又分为豫西和陕南两个解放区) 。
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中原解放区在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推动下,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在政权建设方面,据1948年12月的统计,中原解放区辖有 7个解放区、34个专署、 1O个市、208个县、1263个区、10.3858 万个村,人口5357万,土地9197万余亩。在经济建设方面。广大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落实党的工商业政策,城镇工商业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在大力发展人民地方武装的同时,还多次开展了剿匪反霸斗争,保障了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党的建设方面,经过整党和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广大党员增强了党性,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阶段,从1948年5月到1949年6月。这个阶段的大事有:
解放战争在中原胜利进军的大好形势,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为此,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加强中原局和组建中原军区的建议。5月9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 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中原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陈毅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6月26日,党中央、军委致电中原局: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6人组成中原局常委,并同意邓子恢任中原军区第一副政委,张际春任第二副政委。中原局的加强和中原军区的成立,对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中原地区的革命战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收缩战线,由全面防御改为重点防御。1948 年初,蒋介石将中原、华东、西北战场划分为20个绥靖区,实行分区防御,在中原防御体系中设了8个绥靖区。国民党军在中原的主力,组成6个兵团,共有兵力 37个整编师,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66万余人。为了取得中原逐鹿的胜利,必须彻底粉碎中原敌人的防御体系。为此,除坚持大别山区的艰苦斗争外,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密切配合,机动作战,先后发起了洛阳、宛西、宛东、开封、睢杞、襄樊、郑州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 年1月1O日,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了歼敌55.5 万余人的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从而彻底粉碎了中原敌人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原解放区。
为了统一领导中原解放区的各项建设和大力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1O月23日,中原局向中共中央建议成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11月20日,中原局为召开中原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向中原各界人民发出了建议书。1949年3月3日至6日,中原解放区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在开封召开,选出了由21 名委员组成的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委员会。接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主席邓子恢,副主席吴芝圃、李一清。从此,5000 万中原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解放的大道上迈出了更快的步伐。5 月 8日,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召开第二次政府委员会议,听取邓子恢主席和吴芝圃副主席的工作报告,并决定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立河南、湖北两个省政府。经委员会充分讨论,会议作出决议,任命吴芝圃兼河南省政府主席(5月27日牛佩琮任副主席),李先念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王任重任副主席。
中原解放区既是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又是人民解放军的前进基地和直接后方。因此,广大中原人民承担了重大的支援前线的任务。特别是在支援淮海和渡江作战中,广大中原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英明论断。
1949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华中局,以适应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6月7日,华中局正式成立,中原局同时撤销。
从1945年1O月到1949年6月,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时间,可是中原大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945年1O月,抗日战争刚胜利不久,人民迫切需要和平民主,休养生息,而蒋介石国民党一心要打内战,当时的中原大地“黑云压城城欲摧”, 敌强我弱,人民革命力量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磨炼。1949年6月,解放战争胜利进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取得了伟大胜利。人民解放军已经打过长江。全国胜利在即,这时的中原则是红旗飘飘凯歌扬。曾任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1984年3月25日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谈话中说:“你问我觉得最高兴的是什么 ? ……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54页)
从两次建立中原解放区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对敌斗争中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我们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中国而战。广大中原人民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全力支援雄伟壮观的人民战争,才使红旗插遍中原大地,使中原解放区日益巩固和发展起来。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原解放区广大军民总是以大局为重,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不怕牺牲,勇挑重担。在中原突围前后,中原解放区军民远离老解放区,孤悬敌后,受到重重包围和攻击,在战略转移中吃尽千辛万苦,遭受重大牺牲,但是牵制了数十万敌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解放区的斗争。1947 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取得鲁西南大捷后,立即挥师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进攻。邓小平同志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这个担子落在二野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主要的是撇开一切困难,坚决地挺进一千里,挑的就是这个重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9-340页)
当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曾在给毛泽东主席报告中,根据中原新区工作实践,向党中央提出了今后部队进入新区的7点建议:一是关于出发前的准备问题;二是关于展开问题;三是关于作战问题;四是关于部队进入新区后的供应问题;五是关于社会政策问题;六是关于建立地方武装问题;七是关于干部问题。这7点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建议,是开辟和建设新解放区的一套完整的科学设想,对胜利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并在大别山站住脚和在中原开辟、建设其它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原解放区绝大部分是新解放区,如何从新区特点出发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关系到中原解放区巩固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曾一度出现 “左”的偏向。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中原局,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纠正。1948年1月15 日、2月8日和3月8日,邓小平同志接连数次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报告中原解放区工作,如实反映“左”倾冒险急性病的表现和危害,并深入鄂豫等解放区调查研究,提出落实党的新区政策的具体措施。为此,中原局发出“六六指示”, 全面系统地贯彻执行党的新区政策,使中原解放区很快地巩固和发展起来。这种既勇于实事求是、又善于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