鼢鼠属 > 中华鼢鼠
目录
No. 1
  物种名称 _中华鼢鼠(凸枕型)
  拉丁文名 _m.fontanieri
  体长 : 14.5-25厘米尾长:4-6厘米
  体重 : 200-450克
  食物 : 主要是植物的地下茎和块根
  生存年代 _晚中新世出现
  生存地点 _东北亚
  物种种类 _哺乳纲 mammalia 、鼠形亚目
  简介: 仓鼠科(cricetidae)啮齿目中最大的一科。齿尖交错排列,低冠到高冠,无根。自始新世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③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东北亚特有的穴居较大鼠类。牙齿“w”型。中国华北土状堆积中化石极多,为划分地层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现后,牙冠逐渐增高,牙根退化至消失,颈椎逐渐愈合。依头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类:凹枕型(已绝灭),如丁氏鼢鼠(m.gospalaxtingi);凸枕型,如中华鼢鼠(m.fontanieri)和平枕型,如东北鼢鼠(m.psilurus)。3个头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鼢鼠类可能起源于中国中新世的仓鼠类,如plesiodipus(更新仓鼠)。
  药用——
  【药 名】:中华鼢鼠
  【来 源】:为仓鼠科动物中华鼢鼠全体。
  【功 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可用于温病,邪入营血,高热不退,斑疹隐隐,或治红斑狼疮,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性味归经】:辛、甘,寒。肝、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入丸散。
  【别 名】:原鼢鼠、鼢鼠、瞎老鼠、瞎狯、瞎老、瞎瞎、仔隆(《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剖腹,除去内脏,置瓦上焙干,研末备用。
  【拉丁名】: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No. 2
  物种名称 _ 中华鼢鼠(凸枕型)
  拉丁文名 _ M.fontanieri
  体长 : 14.5-25厘米 尾长:4-6厘米
  体重 : 200-450克
  食物 : 主要是植物的地下茎和块根
  生存年代 _ 晚中新世出现
  生存地点 _ 东北亚
  物种种类 _ 哺乳纲 Mammalia 、鼠形亚目
  简介: 仓鼠科(Cricetidae)啮齿目中最大的一科。齿尖交错排列,低冠到高冠,无根。自始新世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③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东北亚特有的穴居较大鼠类。牙齿“W”型。中国华北土状堆积中化石极多,为划分地层的重要化石。自晚中新世出现后,牙冠逐渐增高,牙根退化至消失,颈椎逐渐愈合。依头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类:凹枕型(已绝灭),如丁氏鼢鼠(M.gospalaxtingi);凸枕型,如中华鼢鼠(M.fontanieri)和平枕型,如东北鼢鼠(M.psilurus)。3个头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鼢鼠类可能起源于中国中新世的仓鼠类,如Plesiodipus(更新仓鼠)。
  形态特征:体型与鼹鼠极为相似,但较粗大,吻短钝。耳壳不发达,隐藏于毛被之下。眼退化,极小。前足较细小,爪也相应地变得短小。第2、3趾上的爪接近相等。尾较东北鼢鼠长,被毛短白而密,外观任可透视尾的皮肤。乳头4对。
  生态及经济意义:广泛栖息于农田、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黄土高原、高山草甸等生境内。食性很广,主要以麦类、豆类、马铃薯、玉米、苜蓿、蔬菜及各种杂草为食。天敌主要是野猫、狼、狐、鼬、蛇类和鸮等。中华鼢鼠是农、牧、林区重要害鼠。中华鼢鼠盗食农作物禾苗和种子,啃食树根、树皮和苗木、破坏草原植被,对农、牧、林业危害极大。但其皮张轻柔,毛色致密而带丝光,可制衣服,售价很高。肉可食,亦可药用。
  国内分布于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青海和内蒙
  药用——
  【药 名】:中华鼢鼠
  【来 源】:为仓鼠科动物中华鼢鼠全体。
  【功 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可用于温病,邪入营血,高热不退,斑疹隐隐,或治红斑狼疮,脾胃虚弱,纳运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薄。
  【性味归经】:辛、甘,寒。肝、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或入丸散。
  【别 名】:原鼢鼠、鼢鼠、瞎老鼠、瞎狯、瞎老、瞎瞎、仔隆(《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剖腹,除去内脏,置瓦上焙干,研末备用。
  【拉丁名】: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Milne-Edward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草业百科
  害鼠名中华鼢鼠
  害鼠学名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
  害鼠别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狯、仔隆(藏语)
  害鼠图片
  形态特征体形粗短肥硬,呈圆筒状。体长146-250毫米,一般雄性大于雌性。头部扁而宽,吻端平钝,无耳壳,耳孔隐于毛下,眼极细小,因而得名。四肢较短,前肢较后肢粗壮。其第二与第三趾的爪接近等长,呈镰刀形,尾细短,被有稀疏的毛。全身有天鹅绒状的毛被,无针毛,亦无毛向,毛色呈灰褐色,夏毛背部多呈现锈红色,但毛基仍为灰褐色,腹毛灰黑色,毛尖亦为锈红色,吻上方与两眼间有一较小的淡色区;有些个体的耳部中央有一小白点;足背部与尾上的稀毛为污色。整个头骨短而宽,有明显的棱角,鼻骨较窄,幼体的额骨平坦,老年个体有发达的眶上嵴,向后与颞嵴相连,并延伸至人字嵴处。鳞骨前侧有发达的嵴。人字嵴强大,但头骨不在人字嵴处形成截切面。上枕骨自人字嵴向上常形成两条明显的纵棱,向后略微延伸,再转向下方。门齿孔小,其尾端与前臼齿间没有明显的凸起,听泡相当低平。第三上臼齿上后端多一个向后方斜伸的小突起,而内侧的第一凹入角不特别深,因而与第二下臼齿极相似,只是稍小一些。
  生态特征中华鼢鼠主要栖息于我国华北、西北各省区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特别喜欢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垂直分布可达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较少。通常分布在同地的阴坡、阶地和沟谷地等处退化的杂类草草地上;在农区,各类耕地中均有,尤其以种植土豆、莜麦和豆类农田中的数量较多。鼢鼠的洞穴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由洞道和老窝组成。中华鼢鼠的洞道可分为常用洞、草洞和朝天洞。常洞:是中华鼢鼠由老窝到草洞经常活动的通道,一般距地面10-40厘米,与地面平行,比较固定,弯曲多支,其直径为7--10厘米,常洞中常有数量不等的临时巢、仓库和便所。临时巢距地表约35--40厘米,直径约12--15厘米,通常垫有干草,是中华鼢鼠临时休息的地方。仓库多位于洞道的两侧,略呈亚铃形,是贮藏食物之所 。便所的构造与仓库相似,但较小,内有粪便。中华鼢鼠挖洞时,将洞内挖出的土,每隔一段距离推出洞外,形成小山状的土丘。土丘位于洞道的两侧,但也有少数在洞道的上方。在某些特别疏松的地里,将洞道内的土挤压在洞道的两侧和顶部,地面没有土丘,但在地面留下成串的隆起和嵴。草洞:是中华鼢鼠取食食物时所留下的通道,较浅,距地表约6-10厘米。从常洞通向地表,在地表留下具有龟裂纹的嵴,或尾呈土花状态的小隆起,俗称食眼。朝天洞:由常洞向下通到老窝的1--2条垂直或斜面的通道。老窝:常位于洞内较干燥处,距地面深约50--180厘米,雄兔的较浅,雌兔的较深,在老窝中通常都有巢室、仓库和便所。巢室较大,直径约15--29厘米高约17--36厘米,巢呈盘状,内垫软草,构造精致。仓库位于巢室附近,2-3个不等,呈囊状,约10-20X15-30平方厘米,常常贮存大量的食物。便所是老窝中一段短的盲洞,中华鼢鼠营单位独居生活,通常每个洞系中居住一只中华鼢鼠,但在鳘殖期雌雄的洞道相通,可在同一洞系中捕获不同性别的个体,鳘殖期过后,这些沟通的洞道又被堵塞。幼鼠于分居之后,也营独居生活。中华鼢鼠是典型的地下生活种类,终年在地下活动,只有当暴风骤雨冲塌洞道或水灌入洞时,才被迫到地面上来,但也有偶然到地面上来活动的现象。由于鼢鼠在地下活动,观察它的活动时,只能根据其在地面上活动留下的痕迹,如土丘、隆起的土嵴和土花来来加以判继它的生活规律性。挖掘活动在春、夏、秋天都有,但以春、秋季最为频繁,特别是在春季。初春地表尚未完全解冻时即已开始,至地表解冻后,青草返青时节,挖掘活动更为频繁。4月初只见地面出现少量的新土丘,4月中旬至5月初新土丘逐渐增多。这时正是它们的繁殖盛期,觅食及寻求异性的活动大大增强。6、7、8月份新土丘逐渐减少,地面上仅留下取食时所形成的土嵴和土花。秋季贮运冬季食物,挖掘活动又趋频繁。自9月初新土丘开始增加,9月下旬达到高潮,10月初新土丘逐渐减少,地面冻结后完全消灭。新土丘的出现和数量的变化与鼢鼠的活动规律有密切的关系。鼢鼠不冬眠。它冬季栖居于老窝中,除取食外不大活动。鼢鼠昼夜都会有活动,春季日活动高峰在当地时间10-12时与18-20时;夏季活动降低,早晚在地下层;秋季日活动高峰在14-18时。小雨或阴天则全天活动,大雨和大风活动极少,雨后地面潮湿时,活动最为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就必然要来推土封闭,将洞口堵死,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中华鼢鼠主要采食植物性食物,只在个别个体的胃内发现有昆虫的残肢。它特别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如地下根、茎等;有时亦将地上部分的茎、叶和种子拖入洞内取食。其食性很广,而且因时因地而异。从贮粮的情况来看,取食与当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青海)取食异叶青兰、引果芥、沙蒿、多裂萎陵菜、阿尔泰狗娃花、二裂萎陵菜、珠芽蓼等植物的根系以及赖草、针茅的根部、花序和种子;在农区(晋冀北),其采食作物的种类也很广泛,如苜蓿、青稞、燕麦、小麦、马铃薯、豆类、高梁、玉米、黍子、花生、甘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树或针叶树的根部。中华鼢鼠的繁殖情况,各地不完全一致。在青海高山草甸,一年繁殖一次。雄鼠3月中旬性器官尚未达到发育的程度,至3月下旬性器官发育达到最高峰,4月初开始交配,4月下旬结束。随着交配的开始,睾丸便下降,雌鼠繁殖期从4月上旬开始,延续到6月中旬,历时60天,而繁殖盛期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其繁殖期短而集中。参加鳘殖的雌鼠占总雌鼠的81.30%。妊娠期约为1个月。哺乳期从5月中旬开始,延续到8月上旬,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量幼鼠独立生活在7月。胚胎数变化幅度不大,一般为1-5只,个别的6只,以2-3只者居多,平均为2.74+(-)0.05只。在宁夏、陕西北部,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在4-5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性比:营地下生活的鼠类雄性的百分比较低,雄性成体约为39.64%。根据晋中的资料,中华鼢鼠全年数量的升降比较平缓,最低和最高相差仅1倍。除5-6月份数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各月均不显著。
  分布范围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湖南等省区。
  防治方法华北、西北地区的群众捕捉鼢鼠时,常用地箭、弓箭法。地箭、弓箭必须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齐,洞顶的地面要铲平。弓距洞口约15厘米;若是地箭要安3箭,箭与箭之间相隔3.3厘米。箭头不要露入洞中,箭射下之后,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弓形夹捕打法:常用1、2号鼠夹,效率较高。方法是先通开食眼,留作通风口。顺着草洞找到常洞,在常洞上用铁铲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使两边来的鼠均能被夹住,再在鼠夹上轻轻撒些松土,把夹子用细铁丝固定于洞外的木桩上。最后,用草皮将洞口盖严。若鼠被夹住,夹上的铁丝就绷得很紧,容易发现,也不被鼠或其他动物将鼠夹拖走。用毒饵杀鼢鼠时,各种杀鼠药物均可使用。诱饵法毒杀鼢鼠的关键是投饵方法。这里介绍两种方法:开洞投饵法:在鼢鼠的常洞上,用铁铲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下洞口不宜过大),把落到洞内的土取净,再用长柄匀把毒饵投放到洞道深处,然后将洞口用草皮严密棚住。这种方法在较紧实的草地上使用较好。插洞投饵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时,不要用力过猛,插到洞道上时,有一种下陷的感觉。这时不要再向下插,要轻轻转动木棒,然后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数量的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湿土捏成团,把洞口堵死。这种方法在松软的草地上使用较好。毒杀鼢鼠的时间,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最迟也不能超过6月中旬。在水源较近的地方,用喷洒法消灭鼢鼠,效果较好。检查灭鼠效果时,常用开洞封洞法。灭鼠前后的间隔5-10天。由于这种方法的自然灭洞率很高,应设对照区来校正灭效。
英文解释
  1. lat.:  Myospalax fontanier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