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華門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與秦淮河緊密相依的南京古城墻,是歷史的象徵。南京城墻全長33.5公裏,高度為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墻,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築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城墻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應天府的正南門--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上最大的一座城門,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城堡。建築形體像甕,故亦稱甕門,是專門為抵禦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能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墻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南京中華門為南京古城墻13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堡設計巧妙,結構完整,有三道甕城,四道拱門,內有藏兵洞27個,戰時用以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設計巧妙,結構完整,有三道甕城,四道拱門,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啓動的千斤閘。內有藏兵洞27個,戰時用以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東西兩側馬道陡峻壯闊,可用於運送軍需物資,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在中華門城堡周圍,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緑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架設一批高桿照明宮燈和草坪燈。廣場和鎮淮東、西橋的建設,不僅改善了交通狀況,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環境,使城堡更顯雄壯巍峨。城堡與廣場連為一體,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
|
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為南京古城墻13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中華門位於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於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始稱聚寶門,1931年改稱中華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門佈局嚴謹、構造獨特,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貫通。城堡分為三層,最上層的木結構“鏑樓”毀於侵華日軍炮火。中華門城堡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餘人。
城堡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設計巧妙,結構完整,有三道甕城,四道拱門,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啓動的千斤閘。內有藏兵洞27個,戰時用以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東西兩側馬道陡峻壯闊,可用於運送軍需物資,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在中華門城堡周圍,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緑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架設一批高桿照明宮燈和草坪燈。廣場和鎮淮東、西橋的建設,不僅改善了交通狀況,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環境,使城堡更顯雄壯巍峨。城堡與廣場連為一體,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對外的第一道城門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原建有廡殿式重檐 筒瓦頂的鏑樓,但毀於1937年侵華日軍的炮火,現尚存臺基殘跡; 中層為磚石結構,朝內一排7 個藏兵洞,洞內設茶室,經營旅遊紀念品;下層中間為甕城甬道,兩側各有3 個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門 為二層結構,上面有木質城樓,下層為磚石結構。甕城的東西兩側 各建有一條寬11米的斜坡式登城馬道,供守軍騎馬上城,馬道下的 外側還各有一排7 個小藏兵洞。
上面“中華門”三個字,是由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先生的所題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8:00-18:00
門票:20元
位置:南京市中心正南長幹橋北。
面積: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
交通:遊2、2、16、26、33路中華門 下 |
|
中華門指北京明清皇城的正南門,在北京中軸綫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中華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 |
|
中華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建成時,因是皇城的正南門,古人又以南方為尊貴,所以享有“國門”的地位。它的名稱隨朝代的更替而變遷,明朝時稱大明門,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1952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蘇聯專傢的建議下1954年被拆除,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
|
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中華門建築風格莊嚴厚重,具有很高的規製,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中華門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類似的規製在明十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大紅門有用。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桿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裏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傢禦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後的竜車鳳輦外,其他人衹能步行通過。清朝時,在皇帝大婚時,衹有皇后的轎子才能從大清門進入紫禁城,其他嬪妃的轎子衹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 |
|
大清門匾是石頭作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中華民國成立後,選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慶典的前一天)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裏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衹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匾額,挂於檐下。大清門匾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存。後移交首都博物館。
以“中華門”命名的品牌
南京捲煙廠所産捲煙,取名於南京中華門。中華門在江蘇南京市南,聚寶山北,秦淮河東西橫貫,南臨長幹橋,北倚鎮淮橋,明洪武初年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舊名聚寶門,辛亥革命後改中華門。 |
|
中華門街道 |
|
中華門匾 | 中華門內 | 中華門窗網 | 中華門街道 | 中華門城堡 | 中華門甕城 | 南京中華門 | 西街中華門 | 中華門墩石藝術 | 南京中華門飯店 | 中華門長途車站 | 中華門街道辦事處 | 西街地鐵中華門站 | 南京錦江之星中華門店 | 錦江之星(南京中華門店) | 錦江之星(南京中華門店) | 錦江之星南京中華門店 | 西街中華門長途車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