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中文名 中華水韭
拉丁科名 isoetaceae
中文科名 水韭科
保護級別 3
分佈 江蘇(南京)、安徽(休寧、屯溪)浙江
現狀 瀕危種。本區又名華水韭,分佈於長江流域下遊局部地區。由於農田生産建設和養殖業的發展,自然環境變遷和水域消失,該種在許多地方已不復存在。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多年生沼澤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莖肉質,塊狀,略呈2-3瓣,具多數二叉分歧的根;嚮上叢生多數嚮軸覆瓦狀排列的葉。葉多汁,草質,鮮緑色,綫形,長15--30釐米,寬1-2毫米,內具4個縱行氣道圍繞中肋,並有橫隔膜分隔成多數氣室,先端漸尖,基部廣鞘狀,膜質,黃白色,腹部凹人,上有三角形漸尖的葉舌,凹人處生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3毫米,具白色膜質蓋;大孢子囊常生於外圍葉片基的嚮軸面,內有少數白色粒狀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於內部葉片基部的嚮軸面,內有多數灰色粉末狀的兩面形小孢子。
特性 分佈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春夏多雨,鼕季晴朗較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2—7℃,7月平均氣溫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長在淺水池沼,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主要伴生植物有節節草hippochate ramosissima (des f.)bermer、糯米團gonostegia hirta(bl.)miq.、蓮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水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及鱧腸eclipta prostrata(l.)l.等。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
保護價值 水韭屬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遺屬,在分類上被列為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既不同於其它成員如石鬆、捲柏、木賊,也不同於其葉長而成綫形,沒有復雜的葉脈組織的種類。因此在係統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建議有本種分佈的自然保護區、風景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或在栽培條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杭州植物園已從原産地引種保存在水生區內。
栽培要點 可試行苞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時可帶根整株移植於水濕環境,適量給水,避免幹旱及水深過度,同時又要防止蝸牛及其它蟲害。 |
|
中華水韭屬於水韭科水韭屬,拉丁學名Isoetes sinensis。擬蕨植物類多年生沼澤植物。適於溫和濕潤,春夏多雨,鼕季晴朗較寒冷的亞熱帶氣候。主要生長在淺水池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 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水韭屬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殘遺屬,有重要科研價值。 |
|
拉丁名:Isoetes sinensis Palmer
中文名:中華水韭
別名:華水韭
拉丁科名:Isoetaceae
中文科名:水韭屬 水韭科
保護級別: 國傢一級
分佈地區:分佈於長江下遊局部地區。江蘇南京、安徽休寧、屯溪、當塗;浙江杭州、諸暨、建德、麗水
評價:中華水韭為中國特有種,屬國傢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它是經第四紀冰川後殘存下來的孑遺植物,沒有復雜的葉脈組織,在分類上被列為似蕨類(小型蕨類),因此它在係統演化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還是一種沼澤指示植物。 |
|
中華水韭屬於蕨類植物門、水韭亞門、水韭目、水韭科、水韭屬
蕨類植物是不産生種子的低等維管植物。維管組織進化水平較低,木質部主要由管胞和木薄壁細胞組成,僅少數種類具導管;韌皮部主要由篩胞和韌皮薄壁細胞組成。絶大多數無維管形成層,僅有初生結構。
具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無性生殖時,在孢子體上産生孢子囊。在小型葉蕨類中,孢子葉通常集生在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稱為孢子葉穗或孢子葉球。真蕨類孢子囊通常生在孢子葉的背面、邊緣或集生在一個特化的孢子葉上聚集成孢子囊群。囊群有蓋或無蓋。孢子囊內産生孢子,有同型與異型之分。孢子囊群的形態和着生位置是蕨類植物分類的重要依據。
配子體(原葉體)微小而簡單,絶大多數具葉緑素能自養;配子體上産生頸卵器和精子器,精子以水為媒介與卵細胞行受精行為。
現在地球上生長的蕨類約有12000多種,其中絶大多數為草本植物。在我國生長的約有2600餘種。根據秦仁昌教授的提出的分類係統,將蕨類植物門分為五個亞門,即:鬆葉蕨亞門、石鬆亞門、水韭亞門、楔葉亞門和真蕨亞門。
水韭亞門 Isoephytina: 莖為塊狀,條形葉,孢子囊生於孢子葉的凹穴中,孢子異形。 |
|
多年生沼澤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莖肉質,塊狀,呈2~3瓣。嚮上叢生着多數為軸覆瓦狀排列的葉。葉多汁,草質,鮮
緑色,綫形,長15~30釐米,寬1~2毫米。孢子囊橢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3毫米,具白色膜質蓋。大孢子囊常生於外圍葉片基的嚮軸面,內有少數白色粒狀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於內部葉片基部的嚮軸面,內有多數灰色粉末狀的兩面形小孢子。 |
|
生物學、生態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春夏多雨,鼕季晴朗較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2—7℃,7月平均氣溫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長在淺水池沼,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
主要伴生植物有節節草Hippochate ramosissima (Des f.)Bermer、糯米團Gonostegia hirta(BL.)Miq.、蓮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 (L.)DC.、水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Vahl.)Nees及鱧腸Eclipta prostrata(L.)L.等。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 |
|
水韭屬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孑遺屬,在分類上被列為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既不同於其它成員如石鬆、捲柏、木賊,也不同於其葉長而成綫形,沒有復雜的葉脈組織的種類。因此在係統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中華水韭分佈於長江流域下遊局部地區。由於農田生産建設和養殖業的發展,自然環境變遷和水域消失,該種在許多地方已不復存在。現是中國的瀕危種。
保護措施 建議有本種分佈的自然保護區、風景保護區應列為保護對象,或在栽培條件下加以保存和繁殖。杭州植物園已從原産地引種保存在水生區內。 |
|
繁殖栽培要點
可試行苞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時可帶根整株移植於水濕環境,適量給水,避免幹旱及水深過度,同時又要防止蝸牛及其它蟲害。 |
|
中華水韭介紹
中華水韭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科屬:
水韭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沼澤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莖肉質,塊狀,略呈2-3瓣,具多數二叉分歧的根;嚮上叢生多數嚮軸覆瓦狀排列的葉。葉多汁,草質,鮮緑色,綫形,長15-30釐米,寬1-2毫米,內具4個縱行氣道圍繞中肋,並有橫隔膜分隔成多數氣室,先端漸尖,基部廣鞘狀,膜質,黃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漸尖的葉舌,凹入處生孢子囊。孢子囊橢圓形,長約9毫米,直徑約3毫米,具白色膜質蓋;大孢子囊常生於外圍葉片基的嚮軸面,內有少數白色粒狀的四面形大孢子;小孢子囊生於內部葉片基部的嚮軸面,內有多數灰色粉末狀的兩面形小孢子。
分佈與習性:
分佈於江蘇南京,安微休寧、屯溪和當塗,浙江杭州、諸暨、建德及麗水等地。
分佈區屬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春夏多雨,鼕季晴朗較寒冷,1月平均溫為2-7℃,7月平均溫為27-29℃,1000-1500毫米。主要生工在淺水池塘邊和山溝淤泥土上;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6-6.5。主要伴生值物有節節劃Hippochateramosissima(Desf.)Bermer、糯米團Gonostegiahirta(Bl.)Miq.蓮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L.)DC.,水秀Hygrophilasalicifolia(Vahl.)Nees及鱧腸Eclipataprostrata(L.)L.等。孢子期為5月下旬至10月末。
繁殖與栽培:
可和試行孢子繁殖法。分生繁殖時可帶根整株移植於水濕環境,適量給水,避免幹旱及水深過度,同時又要防止蝸牛及其它蟲害。
應用:
瀕危種。水韭屬是水韭科中唯一生存的遺屬,在分類上被列為擬蕨類,即小型葉蕨類,但它既不同於其它成員如石鬆、捲柏、木賊,也不同於其葉長而成綫形,沒有復雜的葉脈級織的種類。因此在係統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圖片: |
|
- lat.: isoetes sinensis, isoetes sinensis palm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