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與國際關係 : 無錫 : 馬戈莊鎮 [顯示全部] > 中東
目錄
簡介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
  中東名稱的來源據說是: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嚮東殖民時,把距離歐洲的地理位置按遠近劃分成了:近東,中東,遠東。
  (近東 (Near East),通常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已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the Near East] 歐洲人指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但伊朗除外。遠東:西方國傢開始嚮東方擴張時對亞洲最東部地區的通稱。通常包括中國東部、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 1.中東不包括地處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 2.中東包括非洲國傢埃及。 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中東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綫,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剋(專題,圖庫)、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爾、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也門,巴勒斯坦、馬格裏布國傢(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毛裏塔尼亞和索馬裏,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傢,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儘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繫密切。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係指阿拉伯國傢(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問題,也稱巴以衝突。中東問題是列強爭奪的歷史産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
  關於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衆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係。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鬍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佈最廣。
中東民族
  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於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波斯人。
  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傢,分別是阿拉伯國傢、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衹有一個國傢土耳其,波斯人衹有一個國傢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傢,如伊拉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也門、阿曼、埃及、卡塔爾、巴林等很多國傢。
  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係後代族人庫爾德人,其人口現在約有3000多萬,分佈在許多國傢,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剋500萬、敘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10萬。
  另外還有猶太族(信猶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占多數。
  “阿拉伯人”的分類
  對於阿拉伯人,劃分的標準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
  根據史實,最廣義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
文化差異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裏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裏彙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傢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傢,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傢,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傢。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信了伊斯蘭的印度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傢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傢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傢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傢,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從語係上分析四個民族
  世界九大語係 人們一般把世界的語言劃分為九大語係:
  1)漢藏語係,
  2)印歐語係, 3)阿爾泰語係, 4)閃-含語係,
  5)烏拉爾語係,6)伊比利亞-高加索語係, 7)馬來-玻裏尼西亞語係, 8)南亞語係, 9)達羅毗荼語係。
  1、土耳其語是阿爾泰語係的, 上述語係3 (曾用阿拉伯字母書寫, 1928 年後,使用拉丁字母代替了阿拉伯字母。)
  土耳其語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Ğ ğ H h I ı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 P p R r S s Ş ş T t U u ; ü V v Y y Z z
  2、伊朗語與庫爾德語是印歐語係的,上述語係2 (用阿拉伯字母書寫)
  阿拉伯字母 當初阿拉伯人徵服波斯後,下令波斯人學用阿拉伯語。聰明的波斯學者趕快將波斯語用阿拉伯文字母進行註音,並且另外增加了4個字母,從而得以將波斯語保留了下來。波斯語為拼音文字,共有32個字母,其中28個是阿拉伯字母,4個是波斯字母。
  3、阿拉伯語是閃-含語係。 上述語係4 (用阿拉伯字母書寫)
  補充一些語係的知識:土庫曼人信伊斯蘭教,土庫曼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土庫曼語1928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從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
  波黑穆斯林,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少數散居在前南斯拉夫其他國傢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巴爾幹類型。使用塞爾維亞 - 剋羅地亞語的當地方言。屬印歐語係中的斯拉夫語族。
  柏柏爾人,北非穆斯林民族集團。人口約869.5萬(1978)。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講柏柏爾語,屬閃含語係柏柏爾語族。主要分佈在摩洛哥(稱裏灰人、塔馬齊格特人和什盧赫人)、阿爾及利亞(稱卡比爾人和沙維亞人)、利比亞(稱喬夫拉人)、馬裏(稱圖阿雷格人)等國傢和地區。
  埃及人,改宗伊斯蘭教並吸收並融化了部分外來的徵服者的科普特人,講阿拉伯語,除血統外,已全部阿拉伯化。
  所以,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語言不一定是阿拉伯語,
泛阿拉伯主義、泛伊斯蘭主義 泛突厥主義
  泛阿拉伯主義是非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傢聯邦,強調不論宗教信仰,不論民族,凡是講阿拉伯語的都是一傢人;
  泛伊斯蘭主義則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傢體係,強調不論國傢,不論種族,不論講什麽語言,凡是信伊斯蘭教的都是一傢人。
  泛突厥主義是由十九世紀的韃靼知識份子萌發的,正式名稱是圖蘭主義。圖蘭低地是在伊朗的東北,鹹海以東、以南的一塊平原。傳說這裏是一切突厥人的發源地。泛突厥主義是用來抵抗泛斯拉夫主義,主張通過教育和文化自治,團结使用突厥語的民族,復興突厥民族。
  泛阿拉伯主義的基石是阿拉伯語言、阿拉伯文化,
  而泛伊斯蘭主義的基石則是伊斯蘭宗教信仰。
  泛突厥主義的基石是突厥語。
  伊拉剋的薩達姆侯賽因是泛阿拉伯主義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則是泛伊斯蘭主義者,青年土耳其黨人 是泛突厥主義者。
  突厥語民族分佈
三次流散
  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傢——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傢,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六次戰爭
  1948~1973年間,阿拉伯國傢同以色列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進行的 4次戰爭。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猶矛盾在新條件下日趨尖銳,加上新、老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傢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成為戰爭的主要根源。
  中東戰爭相關地圖中東戰爭相關地圖2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在美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决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裏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當時阿拉伯國傢堅决反對聯合國的分治决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麽能讓出傢園(事實上有規定,一個民族離開故土50年,這塊土地就不屬於他們了,因此以色列方面所說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巴勒斯坦就是其領土完全不成立,這衹是其野蠻掠奪的一個藉口),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决議,在總人口占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絶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占多數的阿拉伯人衹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10分鐘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傢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衹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傢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傢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嚮以色列進攻,占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採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占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傢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藉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衹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嚮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製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占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製海權、製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占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鬥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衆,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嚮外擴張,藉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嚮阿拉伯國傢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絶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占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占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占領6.5萬多平方公裏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傢園(1)。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
  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嚮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嚮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 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鬥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準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嚮以色列開戰。伊拉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占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綫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綫,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剋部隊和偵察情報係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
  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總理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衹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衹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嚮西奈半島(西綫)、戈蘭高地(北綫)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綫,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綫,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裏的地區。西綫,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綫,步兵攜帶反坦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
  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綫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嚮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綫,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綫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嚮西綫。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製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5日晚,以軍A.沙竜師嚮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幹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嚮南迂回,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占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綫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决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 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製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裏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綫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綫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準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綫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嚮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係,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製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裏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2)。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藉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衹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傢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傢,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遊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傢,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製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嚮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遊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遊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已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註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剋的阿拉伯國傢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基督教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戰前各方軍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內的武裝力量
  1、巴解武裝力量
  巴解武裝力量主要是巴解遊擊隊,共約2.5萬人(其中野戰部隊6000人),編為50個營,坦剋300輛,裝甲車300輛及各種火炮1100門。
  主要兵力分佈:貝魯特西區約6000人,南部各據點共約8000人,貝卡𠔌地約5000人,其餘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有400餘座倉庫,儲備了大量武器、彈藥和其它軍用物資。
  2、駐黎巴嫩的敘利亞軍隊
  2個裝甲旅、2個機械化步兵旅和1個突擊營及防空部隊,共計30000人。戰爭爆發後,又投入4個旅,使總兵力達到46000人,坦剋900輛,裝甲車600輛,飛機350架。
  主力部隊部屬在貝卡𠔌地、傑津地區和舒夫山區。部分兵力駐在貝魯特西區、特裏波利和貝魯特至大馬士革戰略公路沿綫主要城鎮。
  3、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由法國、荷蘭、挪威、斐濟、尼泊爾的軍隊組成,共7000人,駐守在黎以共同邊界。
  4、黎政府軍和各武裝力量
  黎政府軍共23700多人,編有1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武裝偵察營、9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各種裝甲車輛200餘輛、火炮230門。此外,還裝備有“米蘭”、“陶”式反坦剋導彈。主要駐守在貝魯特東區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區。
  黎國內除政府軍外,還有40餘支武裝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裝 什葉派、德魯茲派、遜尼派,共有脫産武裝人員20000人左右,它們與基督教長槍黨對立。
  (2)哈達德民兵 一支親以力量,約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邊界的黎方8—10公裏地帶。
  (3)基督教長槍黨民兵 由貝希爾.傑馬耶勒領導,有40000餘人,駐在貝魯特東區,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區。
  二、以色列軍隊
  參戰部隊15個旅,10萬餘人,坦剋1500輛,裝甲車1500輛,飛機400架,艦船20餘艘。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發動全面進攻,巴解、敘軍遭沉重打擊,以軍包圍貝魯特西區。
  6月4日,以色列出動飛機空襲貝魯特和黎南部巴解遊擊隊基地。
  6月6日11時,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裏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嚮巴解遊擊隊發動突然進攻。
  1、地面部隊的進攻
  西路是以軍的主攻方向,先後投入了5個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隊以兩個裝甲旅,有坦剋和裝甲車各200輛,從納哈裏亞、魯什哈尼剋拉地區出發,在納庫臘、賓特朱拜勒通過哈達德民兵和聯合國部隊控製區,於6日下午包圍了蘇爾,在空降兵和登陸部隊協同下以及黎巴嫩哈達德民兵配合下發起攻城戰鬥,當夜進行巷戰,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第二梯隊兩個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機械化旅)於18時進入戰鬥,其中一個旅嚮東開進,配合中路行動;一個旅嚮北開進,圍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遊擊隊。8日,以軍第三梯隊進入戰鬥,繼續嚮北進攻,包圍達穆爾,但在該市以南,距離貝魯特僅19公裏的薩阿迪亞地區遭到巴解遊擊隊的頑強抵抗,北進受阻。9日,西路以軍占領西頓、達穆爾,並以一個營的兵力在哈爾達登陸。巴解武裝在從達穆爾撤退知炸毀了橋梁。10日,以軍共6個旅,3.5萬人,300餘輛坦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從北面配合下,對貝魯特實施大包圍,並輪番轟炸貝魯特西區和南郊國際機場,以軍的艦艇從海上封鎖了貝魯特。巴解大力加強貝魯特西區的防禦,並在國際機場、哈爾達地區擊退以軍進攻,巴解武裝在達穆爾附近擊斃以軍前綫總指揮、副總參謀長耶庫蒂爾.亞當少將。11日,以軍主力進抵貝魯特國際機場附近,另一部分與敘利亞軍隊戰鬥,敘利亞為與巴解協商,在巴解處於極端睏難時,按以色列的條件宣佈與以停火,於當地時間12時停火生效。此後,敘、以停停打打,12日,以軍繼續嚮貝魯特南郊巴解陣地進攻,遭到巴解武裝的頑強抵抗,格林威治時間19時,以、巴停火生效。7個小時後,雙方又開火。13日,以軍進入貝魯特東區,隨即,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把巴解遊擊隊約8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和南部。
  中路為助攻方向,以軍第一個梯隊一個旅於6日上午從謝莫拉地區出發,越過哈爾達利,包圍了沙吉夫堡,主力納巴提亞進攻,當日下午,以軍開始強攻沙吉夫堡,於7日拂曉攻剋。第二梯隊一個裝甲旅進入戰鬥,在傘兵配合下圍攻納巴提亞,7日9時攻入市內,小股兵力與巴解遊擊隊展開巷戰,主力繼續嚮北推進,當日前出至傑津地區。在東路以軍配合下,攻占傑津城後,又兵分兩路,一路嚮西,參加圍攻紮赫拉尼和賽伊達;一路嚮北,進攻舒夫地區敘利亞裝甲部隊,在該地與敘利亞軍隊展開一場坦剋戰。敘軍損失坦剋150輛。9日,以軍在阿因達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達拉,進而控製了貝魯特——大馬士革的公路。
  東路為牽製方向,以軍第一梯隊一個裝甲旅,嚮謝巴發起進攻,爾後,嚮貝卡𠔌地發展進攻,牽製和監視該方向,並切斷巴解遊擊隊和敘軍的聯繫。7日,第一梯隊攻占謝巴後,第二梯隊進入交戰,嚮哈斯亞巴發起進攻,得手後,在拉西亞、考卡巴等地嚮敘利亞防禦陣地發起進攻。8日,攻占拉西亞、考卡巴城鎮後,沿貝卡𠔌地西側北進,直指貝魯特——大馬士革公路末段,企圖切斷敘軍退路和狙擊增援。10日,以軍同敘軍在卡魯恩湖以東地區激戰,殲滅敘軍一個裝甲旅。9—11日,敘利亞在戰鬥中有損失了坦剋約150輛。
  2、貝卡𠔌地的空戰
  以色列為奪取製空權,决定對敘利亞設在貝卡𠔌地的導彈基地進行襲擊,以消滅其防空能力。這也是以軍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貝卡𠔌地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是一塊由南嚮北的狹長地帶,𠔌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裏。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在貝卡𠔌地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6月9日下午2時左右,以軍出動96架F—15、F—16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用F—4、A—4攻擊機對貝卡𠔌地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敘軍得知以軍空襲,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餘架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雲集貝卡,同以軍展開空戰,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幹擾,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製,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在空中處與主動。而敘空軍戰術呆板,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第一天空戰結果,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擊落敘機29架。10日,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結果又被擊落25架,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使敘利亞在貝卡𠔌地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圓的防空體係毀於一旦,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以軍僅用了8天時間(6月6日—13日),嚮前推進了90余公裏,占領黎巴嫩領土約3000千平方公裏,摧毀了巴解遊擊隊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滅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繳獲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倉庫,並將巴解總部機關2000人和武裝人員5000人包圍在貝魯特西區及南部,同時,給敘軍以沉重的打擊。
  第二階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貝魯特西區,以軍獲勝。
  6月14日,以軍經過激戰,控製了國際機場的跑道,16日,以軍在長槍黨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製機場的重要據點——理學院大樓。17日,以軍炮擊國際機場和附近地區,控製了哈迪勒國際機場,進一步壓縮了對巴解總部的包圍。18日,以軍宣佈對被圍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貝魯特,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絶。22日,以軍又對敘軍發起進攻,並占領了哈姆敦,迫使敘軍後撤,從而嚴密地控製了貝魯特西區。
  從6月26日起,以軍繼續加強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和對敘軍的防禦,至7月18日,包圍貝魯特西區的兵力增加到7個旅約3.5萬人,坦剋約700輛,大口徑火炮約710門。試圖以軍事壓力配合政治談判,迫使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西區。
  6月27日,聯大第七次緊急特別會議通過决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並無條件從黎巴嫩撤軍。這時,巴解組織為保存實力,同意撤離貝魯特西區。28日,巴解組織嚮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個條件:(1)以軍從貝魯特南部後撤5公裏;(2)在黎巴嫩軍隊中保留一支象徵性的巴勒斯坦軍事單位;(3)在貝魯特保留巴解組織的政治結構。以色列拒絶了這三個條件,要求巴解組織有關團體必須嚮黎軍繳械,所有巴解成員撤出貝魯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組織拒絶由美軍護送撤離,要求在貝魯特部署多國和平部隊護送巴解武裝安全撤離。8月1日,以軍攻占了國際機場,4日進至貝魯特西區博物館地區,5日,包圍了巴解總部大樓,6日空襲了巴解總部大樓,此間,以軍還空襲了貝卡𠔌地。
  8月12日,巴解宣佈願意撤出貝魯特西區,從8月21日——9月1日,巴解總部和遊擊隊12000餘人,先後由貝魯特西區撤至約旦、伊拉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和北也門8個阿拉伯國傢;駐貝魯特西區的25000名敘軍士兵也於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貝卡𠔌地。21——25日,多國部隊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達貝魯特,執行監護巴解和敘軍撤出貝魯特西區的任務。9月10——13日,多國部隊也相繼撤離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軍以黎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遇害為由,進駐貝魯特西區。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9月29日,以軍撤離,有多國和平部隊返回貝魯特西區維持秩序。但大批以軍仍占據在此。經過長達5個月的談判後,黎以簽定了撤軍協議。但敘利亞、巴解都反對這一協議,協議被廢止。此後,以軍單方面分批從黎撤軍。
  在這場戰爭中,巴解????鹼地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剋100餘輛,火炮500門,400多座秘密倉庫被占領。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餘人,損失坦剋400餘輛,飛機58架。
  目前中東態勢:從軍事上說,以強阿弱態勢明顯。四次戰爭兩次由以方發動,兩次由阿方發動。但由於以色列有西方國傢的支持,最終結果都是以方占了上風。即使是在阿方發動的“十月戰爭”中,埃、敘等阿拉伯國傢軍隊傷亡2.75萬人,被俘和失蹤約8550人;以軍則傷亡約1.16萬人,被俘和失蹤500餘人。四次戰爭的結果是處於彈丸之地的小國以色列屢敗阿軍,無疑使其士氣占了上風,從而使他們在四面包圍下能有勇氣生存下去。
  從政治上講,中東地區衝突由阿以矛盾轉變為巴以矛盾。縱觀四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國傢聯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戰。再看今日之中東,巴以衝突真正成了中東問題的焦點、核心。在西岸街頭,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頭襲擊以色列的坦剋和裝甲車,無異以卵擊石,是一場絶對不平等的戰爭。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圍困,守在一幢大樓裏,並表示絶不屈服,寧願為巴事業獻身,其志可嘉;但一個國傢的領導人受此對待,則實屬罕見。在這些事件中,阿拉伯國傢對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聲援者有之,財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戰場上則是巴方孤軍戰鬥,持續進行戰鬥的是巴人,死傷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這場衝突的主角。這是中東問題當前的一個明顯特點。
  中東問題通過戰爭解决的時代已過,和平解决應是一致的選擇。在四次戰爭之後,阿以雙方都意識到,通過戰爭,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受損的是雙方,不論勝負,兩敗俱傷。1973年戰爭後,有識之士開始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法。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11月應以色列總理貝京的邀請,突然訪問耶路撒冷並在議會發表演說。薩達特此舉震動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因為1967年9月召開的第四次阿拉伯首腦會議曾作出了對以色列實行“三不”政策的决定,即不承認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舉行談判。薩達特訪以顯然有悖此决議規定。故1978年埃以簽署“戴維營協議”後,阿拉伯國傢紛紛與埃及斷交。埃以談判幾經挫折,最終埃及沒發一槍一彈,收回了失去的全部領土。當然,薩達特的行動也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1981年檢閱部隊時被刺殺。
  約旦和以色列於1994年10月簽署了《和平協議》,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關係,表明雙方的領土爭端已解决,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以色列軍隊於2000年5月全部撤出黎巴嫩,僅留有“謝巴農場”未解决,以方說這塊土地屬於敘利亞,待同敘方談判解决,敘、黎則一致表示“謝巴”係黎領土。
  1991年10月30日,中東和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召開,這次會議有三個重要突破:一是實現了阿以雙方直接面對面的接觸,敘、巴、約、黎均與會,埃及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二是實現了巴、以的相互承認;三是會議在聯合國第242和338號决議基礎上産生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
  自此以後,中東擺脫了戰爭的陰雲,走上了布滿荊棘的和平解决之路。
  大國介入令人註目。早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中東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1882年,英國占領了埃及,也就占領了運河。之後,取得對巴勒斯坦的控製,是英國的戰略考慮,所以當流亡在外的猶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傢園時,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於1917年11月2日緻函猶太錫安組織領導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傢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這就是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此後,大國對這一地區的介入有增無已。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美蘇都支持以色列。蘇聯之所以支持以,因為當時從蘇聯、東歐移居以的猶太人多,蘇認為以的社會進步於其周邊國傢的社會。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美蘇支持埃及,反對英法以,因為一是正義的確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區的傳統勢力範圍。
  在以後的冷戰歲月裏,美支持以色列,蘇支持阿拉伯一方,涇渭分明。一直到現在,美每年嚮以色列提供30億美元的軍援,在安理會上為以說話。冷戰時期美蘇兩霸爭奪,在中東各支持一方有其戰略利益考慮;冷戰後雖態勢已變,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維護其在中東地區利益的做法未變。
  協議繁多,作用不大,衝突不斷,惡性循環。自馬德裏中東和會後,巴以雙方簽署了多項協議,據此巴以雙方相互承認,巴方在加沙成立了民族權力機構,阿拉法特返回加沙,當選為主席。但是,以方並未按協議完成從西岸撤軍,關於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定居點等永久地位的談判也時斷時續,至今沒有結果。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竜突然“造訪”耶路撒冷東區的阿剋薩清真寺,從而引發了一場長時間的巴以流血衝突。雙方以暴製暴,怨怨相報,惡性循環不斷,至今不見盡頭,恢復和談更是渺茫。
貝魯特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經過: 1982年9月,以色列藉口黎巴嫩當選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被炸死一事,對黎巴嫩南部進行突襲。這正是以色列夢寐以求的,因為它正在尋找機會屠殺居住在貝魯特難民營中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內部便决定,假手黎巴嫩右翼民兵來屠殺巴勒斯坦平民,其藉口是:他們要“恢復和維持貝魯特的秩序”。然而,以色列人又怕遭受世界輿論進一步的譴責,因此,他們自己在這場屠殺行動中盡量少出頭露面。
  在行動開始前,人們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揮官正在同右翼極端分子進行磋商。血洗難民營的計劃已經準備就緒。大約6點鐘左右,基督教民兵進入難民營,以色列開始大炮支援。當夜幕降臨時,以色列的飛機也在頭上盤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彈,以照亮屠殺現場。6點半左右,槍聲代替了炮聲,這表明巴勒斯坦的無辜平民正在一個個被殺戮。許多巴勒斯坦婦女跑出難民營,為他們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殺持續了一夜,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斷,有的奶頭被割掉,還有人頭顱被砍掉,有的婦女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嬰兒死去。幾天以後,當國際紅十字會人員清理屠殺現場時,人們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屍體從瓦礫堆中擡出,遇害者呈現出的突然面臨死亡的極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驚悸,令人發指。 9月17日上午,大屠殺的消息已經到處傳開,成群的難民離開加沙醫院嚮北逃去,這時,屠殺似乎暫時緩和下來,但是,兇手們的註意力又轉移到另一所醫院阿卡醫院。這個醫院有4名醫生打着白旗離開醫院,但是迎面扔來了一枚手榴彈,3名醫生當場被炸死。過了一會,一隊劊子手來到醫院,他們輪姦了一名19歲的巴勒斯坦女護士,然後將她殺死。從難民營的地上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些士兵是靠着墻,一邊品嚐着小吃、吸着煙,一邊殺人取樂的。17日下午,兇手們開始掩蓋罪行。3點左右,一輛推土機出現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機的鏟子上堆滿了屍體。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機夷平房屋時被砸死在房內的,成批的屍體就這樣埋在坑內。這裏距以色列的指揮所僅有100米左右。持續了整整40個小時的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切統計,有的說1000人,有的說1500人,還有的說遇難者達3000人,另有說法為3萬人。
  隨後,比利時法院缺席判處沙竜以“反人類罪”。
  但是後來,劊子手沙竜卻成為了以色列的總理。試想:要是納粹頭子希姆萊從墓地裏爬出來成為德國總理,猶太人會怎樣想?沙竜成為總理,這讓巴勒斯坦人情何以堪?!
第六次中東戰爭不可能爆發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尚斌報道 近日來,中東局勢隨着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密集空襲而驟熱緊張。29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剋表示,該國正在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及其領導人發動一場“全面戰爭”。30日,以色列一位女發言人對外界宣稱,該國已做好嚮加沙發動地面攻勢的準備。而面對以色列方面的凌厲攻勢,哈馬斯方面也宣稱要發動“第三次起義”,擊潰以色列政權。飽受戰火洗禮的中東大地是否會再度陷入一場慘烈戰爭?局勢的發展是否會導致“第七次中東戰爭”的爆發?就此環《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幾位中東問題學者,他們一致認為,再次爆發中東戰爭的可能性很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高祖貴說,以色列此次是針對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發動“全面戰爭”,而不是針對整個巴勒斯坦。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能代表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雖然對以色列的行動進行了譴責,但“保持了剋製”,不希望衝突升級擴大。再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周邊國傢捲入此次衝突的可能性也很小,這也使得它不太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全面的中東戰爭。他說,埃及和以色列已簽署了和平協議,敘利亞也同以色列舉行了間接的談判並達成了一些共識,而其它如約旦等國捲入的可能性也很小。
  中國社科院中東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表示,以色列此次對加沙地帶的攻擊堪稱21世紀較為“令人震驚”的暴力事件,不過該地區再度爆發中東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他說,歷史上的中東戰爭都有周邊國傢的參與,而目前的這場衝突衹是以色列一個國傢同一個激進組織之間展開的,從規模上看夠不上一次大的戰爭。另外從深層次上看,這場戰爭是以色列“蓄謀已久”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了鏟除哈馬斯,而並不是針對整個巴勒斯坦。另外,是否會發展成為又一次中東戰爭還取决於周邊國傢的態度,如果周邊國傢也捲入這場衝突,那麽就有可能導致勢態擴大和中東戰爭的爆發,但是埃及、沙特和約旦這些溫和的國傢捲入衝突的可能性很小,敘利亞和黎巴嫩捲入的可能性也不大,伊朗雖是個變數,但也不大可能捲入。因此,從目前來看,再次爆發中東戰爭不大可能。
  還有一位國際問題學者也認為,再次爆發中東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他說,嚴格地說,此次以色列和哈馬斯間的衝突算不上一場“戰爭”,因為它並不是兩個國傢之間展開的。另外,以色利發動攻擊的目的是想“拔除”哈馬斯這顆釘子,這也限製了衝突的規模。
阿拉伯國傢的內部矛盾
  穆罕默德創教初期,猶太人和基督徒對他采取敵視態度。隨着穆罕默德追隨者不斷增加,阿拉伯騎兵也開始對外擴張。7世紀時伊斯蘭教分裂。擁戴穆罕默德後裔的人和接受哈裏發代表真主的人逐漸形成“什葉派”和“遜尼派”。
  18世紀末,隨着拿破侖入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後一個統一的伊斯蘭教國傢),其他歐洲列強(基督教世界)也開始瓜分奧斯曼領土,建立殖民地。
  19世紀,由於伊斯蘭教在各類社會衝突與社會變遷中(主要是帝國主義對伊斯蘭世界的侵略與掠奪,即對伊斯蘭國傢的殖民化與半殖民化),逐漸引發伊斯蘭教復興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革命運動。
  埃及軍人納賽爾、薩達特打響了伊斯蘭革命復興運動的第一炮。在二戰後,出現了34個表面上獨立的伊斯蘭國傢。接着一大批宗教領袖試圖尋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對世俗政權,實行“伊斯蘭革命”,恢復神權統治。伊斯蘭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着現實的政治目標,即脫離西方或蘇聯的政治與經濟控製,期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傢;改變王室政體,建立共和國;夢想組建新的阿拉伯聯盟,重溫以往阿拉伯帝國的夢想;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共同在軍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阿拉伯世界內部並不團结:首先,各個國傢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很多國傢內部也有派別之爭,導致政局動蕩),教派之間的衝突影響了國傢之間的關係;其次是伊斯蘭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國傢與非阿拉伯民族國傢之分,從歷史來看信仰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視與偏見,由於宿怨,在産生矛盾時極易發生衝突;第三,在各個國傢爭取獨立時,由於西方國傢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一些國傢、民族進行拆分,為以後的紛爭埋下伏筆(如海灣戰爭,伊拉剋以科威特歷來為伊拉剋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國不斷為領土、種族等發生矛盾;第四,在伊斯蘭教復興於現代的道路中,泛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占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主導思想,但是這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現實相距甚遠,很多抱有英雄主義觀點的阿拉伯國傢領導人在國傢政策上采取與西方強硬對抗,堅决建立偉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傢,徹底消滅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與西方國傢的製約。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國傢的控製、內部種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衆多阿拉伯國傢中分為親西派與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和解,埃及總統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簽訂戴維營協議遭到一些阿拉伯國傢的反對;敘利亞卻與以色列政治立場完全不同,堅决與以色列對立。)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同時成立“巴勒斯坦解放軍”。它是一個不具備國境,實質是政府形態的政治實體的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溫和派成為巴解組織的執政黨,雖然一開始與以色列有軍事衝突,但後來轉變為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與以色列談判。隨着21世紀初巴以衝突加劇,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繼承人阿巴斯繼續堅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後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利機構改選之後敗給激進派“哈馬斯”(在歐洲一直被視為恐怖組織)領導人哈尼亞。原本自從阿拉法特後期,巴以逐漸進入磕磕絆絆的和平時期,但是巴方這一政治劇變又為未來蒙上陰影。
  所以不論從以色列方面還是巴勒斯坦方面,內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傢的介入
  在西方文藝復興的影響下,由馬丁•路德發起的16世紀基督宗教改革運動中,天主教教會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運動同時,也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處於轉型期間,新教強調通過深入教徒的現世生活去請求上帝的救贖。新教這種對世俗行為的鼓勵,使得人們在追求商業利潤時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業資本主義的各個運行領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後依據。
  在一戰中,西方國傢本身是與阿拉伯諸國結盟以對抗土耳其,但二戰後,由於支持以色列復國,與阿拉伯國傢關係十分緊張,為了對抗西方國傢,阿拉伯國傢還大幅度調高國際油價。中東阿拉伯人的建國理想(一個統一的伊斯蘭國傢)經歷了一個十分麯折的過程。在20世紀初,阿拉伯人試圖擺脫土耳其人統治,在大敘利亞建立阿拉伯國傢(自古以來,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視為一個整體)。但一戰後,西方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將敘利亞分割成四個區域。二戰後,西方國傢支持以色列建國,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夢想。同時,伊斯蘭社會不斷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蝕,西方資本主義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寬容、自立、科學、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價值體係緩慢影響着伊斯蘭世界。
  二戰後,英國先是鎮壓中東猶太復國主義,改變殖民地政策後,又挑動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領土與宗教衝突,之後表面上抽身而退,將問題交給當時西方控製的聯合國,暗中關註局面。而美國繼英國之後開始支持以色列,總統杜魯門嚮英國施加壓力,率先收留猶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國後,美國第一個承認以色列。數次中東戰爭中,美國與一些西方國傢(如英、法)更是提供給以色列大批軍械武器和裝備。若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國並得以大規模發展。
  美國之所以能夠如此支持以色列,其中有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第一,石油。人間利益的爭奪,於各個歷史時期都表現為一種“速率”優勢的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內燃機的發明使“速率”與石油緊密地連在了一起,石油這種基本原料促使資本主義與現代工業的真正發達,成為支撐西方經濟的命脈。但是,除了美國的石油藴藏相對豐富外,其他西方國傢都非常缺乏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傢飛速的經濟增長,大多考慮給予原殖民地人民以獨立的國傢地位,換取在經濟上繼續剝削和掠奪。所以中東對於西方的重要性一目瞭然。海灣戰爭就是美國利用西方國傢策動組成反伊拉剋聯盟,控製海灣石油,也同時使歐洲國傢能夠得到利益。以色列對於美國,就是位於中東的一塊墊腳石。以色列在中東阿拉伯世界中成為一個猶太的異族異教,使它無法擺脫阿拉伯人以戰爭方式進行各種性質的報復,美國則能更好地通過控製以色列的政治走嚮,以影響中東局勢並從中獲利。
  第二,由於歷史上猶太民族長期流散,寄人籬下,所以猶太人衹能靠比別的民族更高的知識水平及職業技能方可同其他民族進行不平等的競爭。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屠殺600萬歐洲猶太人的真相公諸於世後,猶太復國主義成為猶太世界的唯一政治口號。衆所周知,美國的總統選舉需要大量資金,而猶太人能為美國總統選舉的兩黨競選人提供巨額資金和至關重要的選票。為了獲得猶太人的捐款和選票,美國兩黨的總統候選人競相表現出親以親猶姿態。他們當選後,也大多采取偏襢以色列的政策。
  為了戰略、經濟利益,美國和西方國傢先後采用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分化阿拉伯抗擊以色列的聯合陣綫。在幾次中東戰爭中,由於內部不協調,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先後在與以色列的直接對抗中敗下陣來。
  總體來說,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要點是:改造伊斯蘭社會(鎮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用西方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和“民主”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阿拉伯國傢);扶植親美政權;控製石油資源;調節巴以衝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問題)等。
中東的資源
  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産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佈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所産石油絶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傢和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中東主要的産油國傢,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從出口石油中賺了很多的錢,成為富裕國傢。中東所産石油百分之90以上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地。由於石油采一點就少一點,所以這些産油國傢,都在考慮石油資源采完之後,本國經濟的出路問題。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盛産棗椰樹。
中東戰爭原因
  中東戰爭的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出賣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將他們的土地交給猶太人建立國傢。而後以色列依靠美國的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領土。
  巴以衝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衝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變得更加睏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猶太人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决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猶太人占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為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麽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幹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不平靜的中東
  中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其中阿拉伯人最多。阿拉伯人屬於白種人。阿拉伯語和阿拉伯文是他們共同的語言和文字。阿拉伯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也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以色列人多信仰猶太教,與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不同。
  歷史上,中東曾是一係列王朝和帝國的誕生地。這些帝國和王朝的統治階級在不同程度上時是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殘酷奴役被統治階級的各族人民,導致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隔閡甚至仇恨。
  近代以來,歐洲列強為了謀求各自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確立自己的霸權,在該地區瘋狂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同時利用各民族之間歷史遺留的各種矛盾,認為地樹立起一道道屏障。因此,中東成了一個宗教衝突、民族衝突非常激烈的地區。
英文解釋
  1. :  loosely, an area comprising Egypt, Iran and the countries between them
  2. n.:  mideast,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法文解釋
  1. n.  Moyen-Orient
近義詞
中東
中東
相關詞
地理國傢地域猶太民族百科辭典亞洲世界以色列
歷史領導人猶太古國兩河流域沙特阿拉伯城市百科大全
戰爭社會戰役歷法伊斯蘭教埃及非洲半島
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阿剋薩烈士旅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