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diū kuī xiè jiǎ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解释: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资料来源: 元·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例子: 唬得禁军八百万~。★元·孔文卿《东窗事发》第一折
谒后语: 乌龟进沙锅
| diū kuī xiè jiǎ diū kuī xiè jiǎ | 形容吃了败仗逃跑时的狼狈样子 | | 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元· 孔文卿《东窗事犯》 | | 亦作“丢盔弃甲” |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Described as playing a major defeat when the Lang Beixiang |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元 孔学诗 《东窗事犯》第一折:“諕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七章:“ 邓二 弄了个丢盔卸甲,一败涂地,投靠了 梁钦山 。”亦作“ 丢盔抛甲 ”、“ 丢盔弃甲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他们认为今日上午在大战中已经把 左光先 的精锐杀得丢盔抛甲,七零八落。”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也就不由得想起前两天--暴风雨刚来的那天,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 | 丢盔卸甲
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亦比喻事情的失败。 | | 成语名称 丢盔卸甲 汉语拼音 diū kuī xiè jiǎ 成语释义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使用例句 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元·孔文卿《东窗事发》第一折 | | - n.: flee helter-skelter; fly pell-mell
| | 平安无事, 不动声色, 抱头鼠窜, 班师回朝, 打退堂鼓, 丢盔弃甲, 风柔日暖, 平易近人, 弃甲曳兵, 鸣金收军, 鸣金收兵, 轻举妄动, 草率行事, 每战必殆, 偃旗息鼓, 握手言和, 偃旗仆鼓, 取消自己的诺言 | | 助长声势, 天摇地动, 奋勇争先, 奋勇当先, 尺水丈波,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摇地动, 三平二满, 张牙舞爪, 引风吹火, 作威作福, 呐喊助威, 呼风唤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六出奇计, 兴妖作怪, 兴风作浪, 克敌制胜, 四停八当, 四亭八当, 稳扎稳打, 烟雾弥漫, 烟波浩渺, 甚嚣尘上, 直捣黄龙, 白浪连天, 随风飘扬, 节节胜利, 风卷残云, 飞扬跋扈, 风急浪高, 首当其冲, 鸣锣开道, 鸣锣喝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 轰动一时, 迎风飘扬, 迎风招展, 铁杵磨针, 耀武扬威, 横扫千军, 步步为营, 波涛汹涌, 深入虎穴, 满城风雨, 滴水穿石, 按纳不住, 按捺不下, 按捺不住, 惹是生非, 摇旗呐喊, 擂鼓助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