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 > 肯尼亚 >内罗毕省 >内罗毕 > 东非大裂谷
显示地图
目录
dōnɡ fēi dà liè ɡǔ dōnɡ fēi dà liè ɡǔ
  也称东非大地堑”或非洲大裂谷”。世界陆地上最长的断层陷落带。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千米。向北经红海延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6400多千米。裂谷两侧陡崖壁立,谷底分布着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多火山、地震。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等。
No. 2
  东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带,属东非裂谷高原区,总面积500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1/6多,非洲的几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这个自然区内,其中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埃尔贡山等。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是一个在3500万年前,由非洲版块的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理奇观,其所形成的生态、地理和人类文化都相当独特,目前观光的主要景点则由肯尼亚进入。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6,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裂谷简介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当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
  由于这条大裂谷在地理上已经实际超过东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死海地区,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非洲——阿拉伯裂谷系统”。
  地球表面最大裂谷的一部分。从约旦向南延伸,穿过非洲,止於莫桑比克。总长6,400公里(4,000哩),平均宽度48~64公里(30~40哩)。北段有约旦河、死海和亚喀巴(Aqaba)湾。向南沿红海进入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基勒(Danakil)洼地,继而有肯尼亚的鲁道夫湖(现称图尔卡纳湖)、奈瓦沙(Naivasha)湖和马加迪(Magadi)湖。坦桑尼亚境内一段东缘因受侵蚀已不太明显。裂谷後经希雷(Shire)谷到达莫桑比克的印度洋沿岸。西面一岔裂谷从尼亚沙湖北端呈弧形延伸,经过鲁夸湖、坦干伊喀湖(世界第二深湖)、基伏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裂谷湖泊多深而似峡湾,裂谷附近高原一般向上朝裂谷倾斜,有些湖底大大低于海平面。至谷底平均落差600~900公尺(2,000~3,000呎),有些地段达2,700公尺(9,000呎)以上。据推测,裂谷形成於上新世和更新世,一些地段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火山活动,因而形成乞力马扎罗山(5,895公尺〔19,340呎〕)和肯尼亚山(5,199公尺〔17,058呎〕)等山峰。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形成原因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东非裂谷带存在着许多活火山,抬升现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两翼扩张,虽然速度非常缓慢,近200万年来,平均每年的扩张速度仅仅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非洲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
  东非大裂谷还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风光景色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东非大裂谷带湖区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亚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 马隆贝湖,马拉维南部湖泊。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处东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贯。原为马拉维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产,渔业发达。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说是目前的主流学说。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大量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时呈现了人、猿的形态结构特点。 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乐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东非大平原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俞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未来预测
  题目:100万年后地球将出现第八洲
  原文: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将这一裂缝的形成过程准确地拼合起来。当非洲和阿拉伯构造板块向两侧漂移时,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会变弱。赖特说:“在地壳底部形成的岩浆会定期向下面滴,就向‘熔岩灯’一样,形成一个腔状‘气球’,‘气球’逐渐膨胀。当这个‘气球’达到临界压力时,它就会爆炸。”
  据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非洲之角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他说:“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现代仪器直接观察这一极其重要的地质过程。”
  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2006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考察队纷纷前来阿法尔。经过分析和研究,他们预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现在长10倍,东非的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对此,美国地质学家辛迪-艾宾格表示:“许多人认为剧烈的地质现象只发生遥远的古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它们正在发生。”
中国科考
  科考原因
  应埃塞俄比亚亚贝斯亚贝巴大学等邀请,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所、地理与资源所、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学家组成的科学考察团已于2007年12月8日启程,前往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进行为期20天的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活动主要目的包括探索东非大裂谷形成与演变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地表低凹形成的构造理论;东非大裂谷未来变化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火山爆发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裂谷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全球的影响;人类起源和进一步探讨与非洲地区的合作。
  科学考察行程
  - 8月2日 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 8月3日 驾车至海拔2500 米的臣查山,探访多泽族人以及他们传统的编织文化和用竹子建造的房屋。从这里可观察到大裂谷两边山地的各种植物和山地生态。
  - 8月4日 早晨到达尼科野生公园,近距离观察斑马、韦恩大羚羊、瞪羚以及多种低地鸟类。下午乘船到查莫湖,那里有长达6米的野生鳄鱼、河马和鹈鹕,是观察和研究湖区野生动物的好地方。
  - 8月5日 考察阿瓦萨地区,在那里可以看到阿瓦萨湖全景,大裂谷湖区生态一目了然。
  - 8月6日 进入热带雨林区,主要考察热带雨林的生态结构。
  - 8月7日 继续考察雨林无人区的鸟类和植物。
  - 8月8日 进入巴里山国家公园,研究埃塞俄比亚特有的植物、鸟类和各种哺乳类动物,尤其是中国没有的野生狒狒。了解原住民奥罗姆人的文化。
  - 8月9日 攀登埃塞俄比亚第三高山——图鲁山和哈热纳森林,开始最艰苦的一段行程。
  - 8月10日 穿越索夫奥玛山洞和威比河,考察大裂谷底部地质变化。
  - 8月11日 绕过兰伽诺湖来到奥哈拉野生公园,参观鸵鸟农场、瞪羚、疣猪、火烈鸟、鹈鹕和其他鸟类。
  - 8月12日 横穿大裂谷到达纳扎里斯,观察火山活动情况。
  - 8月13日 驾车至更远的火山活动更频繁的阿法区,考察火山喷发情况。
  - 8月14日 在阿瓦什探访当地游牧民,了解非洲部落文化。
  - 8月15日 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与埃塞俄比亚科学家交流科考成果。
  科考内容摘录
  “我这次带去的项目是东非大裂谷树轮研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晓宏博士仔细地给记者解释他的课题:“树木生长过程很容易受到降水、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就像‘气候密码’,悄悄地‘写’在树木的年轮里。我们通过研究树轮里的各种信息,就可以还原几百、几千年前的气候情况。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仅有的原始树种保留完好的地区,这次科考活动应能获得重要的树轮资料。”
  刘晓宏说,目前国际上研究古气候的方法主要有4种,除了树轮,还有黄土、湖泊和冰芯。这些方法的共同原理是,自然气候变化作用在当时的树木、黄土、湖泊里的生物以及冰川上,不同时代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堆积层,一层覆盖一层,结果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古气候研究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地球变暖这个世界性难题寻找原因。通过对树轮、冰芯等的研究,我们想知道几千、几万年前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有多少,再和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对,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在地球变暖中扮演的‘角色’。为了取冰芯,中国科学家多次前往南极,而这次到东非大裂谷科考,正好可以取到更原始、更齐全的树轮资料,机会难得。”
  虽然还有几天才出发,刘晓宏已有点迫不及待了。
相关图书
  书名:《地球脸上最美丽的伤痕——揭秘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首次科学考察已出版的图书)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字数:全书五万多字
  图片:几百张精彩图片
  格式:16开本全彩页
  价格: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跟随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亲历东非大裂谷,以东非当地(主要是埃塞俄比亚)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为介绍重点创作了此书,书中叙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遗骸、昵称“露西”的发现经过;东非各地有趣的风俗习惯及各种特有的、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八大景点等,极富知识性及趣味性。书中图片皆为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为作者亲临拍摄。本书还特约著名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先生作序,在可读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定的学术性。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东非探险、旅游和考古为一体,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指南,也是一本趣味横生、老少咸宜的古人类、野生动物及非洲历史的教科书。翻开此书,仿佛亲临大裂谷。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这里发掘了人类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遗骸——“露西”。
  这里有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奇特有趣的风俗习惯,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八大景点。你可以步入世界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寻访传说中上帝的约柜;也可以在没有门牌的鲜花城市,享受13个月的阳光。
  作者简介
  邓勃:1972年生。雷州人。
  羊城晚报记者。著名纪实摄影师。摄影作品人文与影像并重,感性且具有冲击力。
  《一个女人和600个孩子》荣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乾塘村不尽毒水滚滚来》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复评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金银铜奖。
  15次获得广东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亚洲地区摄影大赛亚洲风采获得最高奖——最佳摄影师大奖。
  首届、第三届都获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银奖。
  中宣部主办大型环保图片展览获最高奖。
  联合国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二等奖。
  十几篇作品获中国晚报新闻奖,此外还多次在国家与省市举办的各类摄影比赛与新闻评选中获奖。
  图书目录
  序言
  人类兴起的摇篮 黄万波
  “纵横比较,在苍茫大地上,目前只有一个人类起源的中心,那就是——非洲。”
  地图上的非洲大陆,形似一个南方古猿的头骨化石。而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非所有国家,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阿法盆地记录了古人类学上太多的荣誉与梦想。
  第一章
  320万岁的母亲
  ——追寻我们共同的祖先
  发现 “露西”的传奇经历。一个以披头士名曲命名的最古老人类的骸骨化石,印证着20世纪70年代发现者的狂欢——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发现了一个母亲。”
  第二章
  亲临大裂谷
  非洲大裂谷并不是万丈深渊,它最宽处达200多公里,有平原也有高山,各类奇观尽呈谷底,有“露西”们的足迹,更是蝙蝠、猴子、狮子、狒狒、疣猪、火烈鸟的天堂。还有极度濒危的物种:埃狼、非洲野驴、黑犀牛……
  第三章
  历史与遗产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国家,传说中存放上帝“十诫”的圣物“约柜”,就藏在这里某个神秘的教堂中。八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证明了这个国家经历过的辉煌以及难以想象的命运巨变。世界第8大奇迹拉利贝拉石凿大教堂,深埋700年后,惊然现世。
  第四章
  美丽的黑色
  “埃塞俄比亚”意为“晒黑了的面孔”。他们很美。这片雄性的土地上,少见温柔,野性悠生。“他们还活在那里……既令人担忧,又简直是奇迹。”作家保罗泰鲁这样描述非洲的现状。
  第五章
  旷野·大地
  大裂谷的土地孕育了十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仙人掌,灌木,草地,林地……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水果,还有咖啡。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喝咖啡,却很少有人知道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而咖啡树就是他们的国树。
  第六章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来到这里,一年能享受13个月阳光,其中有一个月只有5天。这个非洲最高的城市意为“新鲜的花朵”。在这世界上唯一没有门牌号码的首都,只有邮局而没有邮递员。你会迷失其中吗?
形成原因
  据地质学家们考察研究认为,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东非大裂谷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 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历史沿革
  裂谷分支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非大裂谷东支裂谷带: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人类起源
  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东非大裂谷东支的西侧、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韦谷地,东非大裂谷发现了具史前人的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万年,这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东非勇士为"东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图尔卡纳湖畔,发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经有290万年的头骨,其牲与现代人十分近似,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地带,发现了距今已经有350万年的"能人"遗骨,并在硬化的火山灰烬层中发现了一段延续22米的"能人"足印。这说明,早在350万年以前,大裂谷地区已经出现能够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地区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说成的"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块拥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的起源。从目前的化石资料来看,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对于智人的起源,学术界则存在两种假说。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目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在大约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距今10万年以内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还有少数科学家支持“多地区进化说”,认为各大洲人种是由当地的早期人类连续进化而来,即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一系列DNA研究证据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非洲起源说”有一个缺陷:缺乏10万年前至20万年前现代人化石的支持。199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几年后,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轰动学界的研究结果。这些头骨化石的生存年代为距今约16万年前,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这一发现为非洲起源说增加了重要砝码。今年2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科学家证实,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两个人类头骨化石距今已有19.5万年历史。此前曾认为这两个头盖骨有15.4万年到16万年历史。这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后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早在1984年就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自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每个地方都按连续进化方式演化,产生现代人。他认为自100多万年前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就连续进化,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也就是说,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国人的祖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从1997年开始采集中国各个民族的DNA样本,在对近2万个DNA样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在10万年前左右,现代智人逐渐迁移出非洲,来到中亚,其中一些人在当地定居,人类进一步分化。大约到了4—6万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了东亚,进入到了中国大陆;经过4万年的演化,这部分人逐渐分支,产生了56个民族。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金力指出,现代人是单一物种,而各地猿人却属于不同物种,只有东非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祖先。
  地球伤痕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东非大裂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乐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俞麻等。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东非大裂谷野生物种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政府,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保护的国家公园。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宫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裂谷湖泊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宫成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肯尼亚北部地区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沙漠,这里由于干旱荒凉,人烟稀少,几乎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只是稀疏地分布着一些荆棘和灌木丛,当地居民以游牧或者半游牧业为主。然而,当你乘飞机飞越这片土地时,凭窗俯视,眼下仿佛有一颗巨大而又美丽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跃着,这就是非洲著名的内陆湖泊——图尔卡纳湖,又名碧玉湖。图尔卡纳湖曾经被称为“卢多尔湖”,卢多尔夫是奥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区西岸马赛族的图尔卡纳部落的名字。
  图尔卡纳湖同样是东非裂谷带上许多湖泊中的一个。湖区呈条带状,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达到埃塞俄比亚边界,东西宽50至60公里,面积6400多平方公里,湖南海拔375米,它不仅是肯尼亚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之一。
  由于图尔卡纳湖处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湖盆周围的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之中。由于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碱水湖泊,湖水具有明显的滑腻感,表现出较强的去污能力。其实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图尔卡纳湖曾经同尼罗河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相互之间才渐渐失去联系。今日的图尔卡纳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区,最深处可达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并列的3个小岛,岛上长满了翠绿的草丛。图尔卡纳湖水碧绿,水性清凉,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盐度高可以提取各种盐类外,其他浅水区的湖水只是略带咸味,仍然可以入口饮用。尤其是湖区内的水产异常丰富,鱼的种类众多,鱼儿的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鱼长约数米,重达百十来斤。特别是湖中盛产鲤鱼,鲤鱼的数量众多,个头也比较大,有的长达10多米,发怒时能够顶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于图尔卡纳湖是因断层陷落形成的,湖区四周耸立着许多座火山。这些早已熄灭的"死火山",形同一个个巨大的圆锥傲然挺立在东非高原上,显得格外壮观醒目。由于这些火山昔日多次喷发,火山风化物已经形成一层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质肥力非常强,加之气候湿热,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火山山腰及湖滨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树木和牧草,碧绿的香蕉、芭蕉丛,鲜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树以及椰子树、棕榈树等,满山遍野,比比皆是。树木、草丛中栖身着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马、野鹿等动物。白天,湖区四周一片寂静;黄昏,羚羊纷纷钻出草丛,斑马追逐嘶叫着来湖滨饮水,湖畔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图尔卡纳湖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1967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湖区东岸的库彼福勒区不断发现大批古人类化石、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远达200多万年以前。图尔卡纳湖滨地区一直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马赛族人的活动区域,这个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顽强,待人憨厚朴实,而且迄今仍然保持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统风俗习惯。
  维多利亚湖位于两大裂谷之间。该湖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境内,为两国与肯尼亚界湖。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仅次于北美的苏必利湖。它还是尼罗河主要水源。 1860年,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到此考察尼罗河的源头时,遂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该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岸线曲折。常年有卡盖拉河等众多河流注入其中,湖水唯一出口是北岸的维多利亚尼罗河,在那里形成了每秒达600立方米里本瀑布。著名的尼罗河支流白尼罗河就发源于此。维多利亚湖水产丰富,尤以非洲鲫鱼、尼罗河鲈鱼最为有名。
  “ 坦噶尼喀”在班图语中意为“汇合”或“聚集”,是指无数溪流在此汇合以及许多部落群居在沿湖。坦噶尼喀湖位于东非裂谷湖泊大裂谷区的西部裂谷部位。它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断裂作用形成了湖岸四周的高崖峭壁。蜿蜒曲折的湖岸线长达1900公里。湖泊深1470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3000 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湖。为非洲的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四个国家共有。
  坦噶尼喀湖由于它丰富而洁净的水源,使它成了鱼与鸟的家乡。湖中至少有300种以上属丽鱼科鱼和150种非丽鱼科的鱼类。多数都生活在湖底。这里的非洲鲫鱼最为有名,鸟类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有白胸鸦、红喉雀、斑鸠、白鹭、黄莺、灰鹳、鹦鹉……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鹤。
  坦噶尼喀湖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周围植物生长繁茂,野生动物成群出现。湖中多鳄鱼和河马,周围有大象、羚羊、狮子、长颈鹿等。
  “马拉维”在当地尼昂加语中是“火焰”的意思。湖面狭长,面积308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3米,最深处达706米,其水量相当于6个鄱阳湖,属世界第四深湖。大部分水域位于马拉维共和国境内。
  马拉维湖栖息着10个科的500多种鱼类,其中属于该地所特有的鱼类超过90%。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重要性就如同雀类之于加拉帕哥斯群岛。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动物包括河马、豹、弯角羚、薮羚、山羚、黑斑羚、灰色的潜水羚羊、大狒狒、绿长尾猴和大河猪等。公园里的岛屿是成千上万的白胸鸬鹚的重要栖息地,沿滨还生活着许多鱼鹰。爬行动物则以湾鳄、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类为主。
  马拉维湖湖岸俊俏,烟波浩渺。周围山峦迭障,青翠遍野,云蒸雾绕,胜似仙境。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乞力马扎罗”山
  在裂谷带两侧排列着众多火山,其中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最为有名。
  裂谷火山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它由地下熔岩强烈涌动堆覆的三个圆锥形火山丘组成。主峰基博峰(“乌呼鲁峰”)高5963米,是非洲最高山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山峰雪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由于靠近赤道,气候炎热时,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
  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因高度及坡向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从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直到高山草地、荒漠、冰川,依次而上。翠绿的身姿顶托着洁白的玉冠,远在200公里就能映入人们的眼帘。极目望去,翠白相间,云雾缭绕,无不使人心神幻动。
  乞力马扎罗山现已辟为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遗产录》。
  乞力马扎罗山的神奇、壮美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期待更多的人们来欣赏、品味。
裂谷草原
  草原是裂谷带的重要景观。这里草原不仅面积大,而且集成了非洲大部分特征性动物资源。马塞马拉和塞伦盖蒂两个国家公裂谷草原园则是草原的典型代表。它虽分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但却连成一体.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 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毗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野生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主要动物有猎豹、非洲象、黑犀牛、河马、斑马、长颈鹿、野牛、牛羚、羚羊、狮子、斑鬣狗、山地小苇羚、豺狗、瞪羚、蝠耳狐、蜜熊、獴、河狸、疣猪和7种灵长类动物。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每到雨季到来的时候,会有140万只角马和20万只斑马从坦桑尼亚向北迁徙到马塞马拉。隆隆的蹄声象闷雷一样此起彼伏,壮观无比。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与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相连。它是东非野生动物众多保护区的核心部分。
  公园植被以开阔草原型植物为主。主要植物是马唐和鼠尾草等茅草及水蜈蚣属植物,低地和山地植物主要是金合欢。公园里有两条向西的河流常年有水,还有不少的湖泊、沼泽、泉眼,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公园拥有规模极大的动物群落。在95种哺乳动物中,大都为这里特有。它们在季节性的水源地和草场之间来往迁徙。1991年,最后一群野狗从公园中消失。这里还有450种鸟类,包括34种猛禽、6种秃鹫、大鸨、鸵鸟和红鹳(火烈鸟)。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连同肯尼亚的马塞马拉国家公园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未来的命运
  东非大裂谷从广义上讲,北起西亚,从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开始,南抵非洲东南,一直延伸到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裂缝克海岸。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超过6500公里。人们称它是“大地上最大的伤疤。”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当今世界,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他设想:东非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峡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沟谷四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有人在研究肯尼亚裂谷带时注意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从而他们认为这里是一起大陆扩张的中心。根据本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象当年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则认为这些都是危言耸听。他们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2005年年9月,埃塞俄比亚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两侧裂开,裂开的大洞足以将数头骆驼和数只山羊吞没。在接下来三周时间,这个地方发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个宽25英尺、长约0.34英里的大裂缝。
  英格兰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蒂姆·赖特使用卫星雷达数据,将这一裂缝的形成过程准确地拼合起来。当非洲和阿拉伯构造板块向两侧漂移时,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壳会变弱。赖特说:“在地壳底部形成的岩浆会定期向下面滴,就向‘熔岩灯’一样,形成一个腔状‘气球’,‘气球’逐渐膨胀。当这个‘气球’达到临界压力时,它就会爆炸。”
  据赖特估计,在未来100万年左右,裂缝将继续扩大,届时非洲之角将从非洲大陆完全脱离,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东非洲。赖特说,这种地质过程始终都在发生,不过,地面裂开通常只发生在海底,那个区域人们很难看到。他说:“这是我们首次利用现代仪器直接观察这一极其重要的地质过程。”
  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2006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考察队纷纷前来阿法尔。经过分析和研究,他们预言一个新的大陆将会在100万年间形成,东非大裂谷将会比现在长10倍,东非的好望角将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去。对此,美国地质学家辛迪-艾宾格表示:“许多人认为剧烈的地质现象只发生遥远的古代,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它们正在发生。”
  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也许人类只有拭目以待。
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地球脸上最美丽的伤痕——揭秘东非大裂谷》(中国科学家赴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已出版的图书)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字数:五万余字
  图片:几百张精彩图片
  格式:16开本全彩页
  价格:定价49元。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跟随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亲历东非大裂谷,以东非当地(主要是埃塞俄比亚)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为介绍重点创作了此书,书中叙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遗骸、昵称“露西”的发现经过;东非各地有趣的风俗习惯及各种特有的、濒临灭绝的珍贵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八大景点等,极富知识性及趣味性。书中图片皆为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为作者亲临拍摄。本书还特约著名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先生作序,在可读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定的学术性。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东非探险、旅游和考古为一体,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指南,也是一本趣味横生、老少咸宜的古人类、野生动物及非洲历史的教科书。翻开此书,仿佛亲临大裂谷。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这里发掘了人类迄今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遗骸——“露西”。
  这里有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奇特有趣的风俗习惯,以及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八大景点。你可以步入世界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寻访传说中上帝的约柜;也可以在没有门牌的鲜花城市,享受13个月的阳光。
  图书目录
  序言
  人类兴起的摇篮 黄万波
  “纵横比较,在苍茫大地上,目前只有一个人类起源的中心,那就是——非洲。”
  地图上的非洲大陆,形似一个南方古猿的头骨化石。而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非所有国家,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阿法盆地记录了古人类学上太多的荣誉与梦想。
  第一章
  320万岁的母亲
  ——追寻我们共同的祖先
  发现 “露西”的传奇经历。一个以披头士名曲命名的最古老人类的骸骨化石,印证着20世纪70年代发现者的狂欢——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发现了一个母亲。”
  第二章
  亲临大裂谷
  非洲大裂谷并不是万丈深渊,它最宽处达200多公里,有平原也有高山,各类奇观尽呈谷底,有“露西”们的足迹,更是蝙蝠、猴子、狮子、狒狒、疣猪、火烈鸟的天堂。还有极度濒危的物种:埃狼、非洲野驴、黑犀牛……
  第三章
  历史与遗产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基督教国家,传说中存放上帝“十诫”的圣物“约柜”,就藏在这里某个神秘的教堂中。八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证明了这个国家经历过的辉煌以及难以想象的命运巨变。世界第8大奇迹拉利贝拉石凿大教堂,深埋700年后,惊然现世。
  第四章
  美丽的黑色
  “埃塞俄比亚”意为“晒黑了的面孔”。他们很美。这片雄性的土地上,少见温柔,野性悠生。“他们还活在那里……既令人担忧,又简直是奇迹。”作家保罗泰鲁这样描述非洲的现状。
  第五章
  旷野·大地
  大裂谷的土地孕育了十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仙人掌,灌木,草地,林地……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水果,还有咖啡。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喝咖啡,却很少有人知道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而咖啡树就是他们的国树。
  第六章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来到这里,一年能享受13个月阳光,其中有一个月只有5天。这个非洲最高的城市意为“新鲜的花朵”。在这世界上唯一没有门牌号码的首都,只有邮局而没有邮递员。你会迷失其中吗?
百科辞典
  Dongfei Daliegu
  东非大裂谷
  Great Rift Valley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大裂谷明显分成东、西两支。西支经鲁夸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至艾伯特湖(蒙博托湖),呈弧形延伸;东支向北进入坦桑尼亚境内,经维多利亚湖东面一系列小湖和洼地,再沿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转而呈西南—东北向纵贯埃塞俄比亚中部,抵红海沿岸。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公里。而后大裂谷延续向北伸延,经红海、亚喀巴湾,直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达6400多公里,平均宽度48~65公里。
    据板块构造学说,大裂谷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地壳下呈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上涌,先使地壳隆起,继而减薄,然后断裂,在断裂带两侧的陆块逐渐向外扩张。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裂谷带平均宽约48~64公里,北宽南窄,最宽处达200 公里以上。两侧陡崖壁立,谷深达数百米至2000米。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分布有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在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地壳大幅度抬升和强烈的火山活动,火山林立,熔岩广布,使东非成为非洲大陆地势最高的地区。早期火山活动多为裂隙喷发型,岩浆沿裂隙溢出,巨量熔岩漫流叠置,形成从马拉维到红海沿岸广大的熔岩高原和台地,其中著名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后期火山活动多为管状喷发型,堆积成高大的锥形火山群,其中包括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次高峰肯尼亚山(5199米)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动,如尼拉贡戈山、尼亚姆拉吉拉山等均属活火山,沿断层裂隙分布着许多温泉和喷气孔,地震活动频繁,标志东非大裂谷仍处于扩张演变之中。
    大裂谷湖带集中了非洲大陆湖泊的大部分,多具有狭长深邃、湖岸陡峭的特点,是典型的断层湖。如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的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大裂谷各湖利于发展渔业、航运和灌溉,对东非各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苏世荣)
    
相关词
自然地理淡水湖湖泊百科辞典非洲旅游火山
大洲大陆香格里拉尼罗河伊甸园
包含词
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揭密东非大裂谷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揭密东非大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