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青島 >萊西市 >濱河辦事處 | 沽河街道 > 東沙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盛夏七月,在大海陽光、空氣、緑波、銀灘和漁歌的誘惑下,筆者又一次登上趕海的漁船穿行於東沙的浪尖濤𠔌間,所見所聞,令人感奮。
  東沙位於北緯32°55′-33°18′,東經121°00′-121°20′之間,總面積81790公頃(相當於122萬畝)。因其地處東臺海域近百個沙洲東端而得此名。潮落成灘,潮漲成海的東沙,成陸之快,堪稱世界之最。
  東沙海域毗鄰苦水洋,潮波上行距離很近,每日排山倒海般的強潮波形成了震天動地、節奏明快的驚濤聲。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的趕海人對這無眠無休的浪濤聲情有獨鐘,說是大海恩賜給海洋生物的“催産麯”。由於東沙海底水道密佈,浮遊生物豐富,且水溫適中,每年3月開港汛之後至金秋10月,上百種魚、蝦、蟹、貝等近海底棲動物都相約來此在沙洲的濤聲浪窩裏産卵育肥。在風平浪靜的小潮期間,你若乘舟遊覽一番東沙海面,那一層層、一片片、一群群新生的小生靈爭相依偎在“魚媽媽”、“蟹媽媽”、“蝦媽媽”身旁撒歡的情景定會讓你雀躍歡呼。這一海域的3月紅蝦汛;4月梅頭、鳳尾汛;5月鰳魚、馬鮫汛;6月鯧魚、黃菇汛;7月美魚、梭子蟹汛;8月海蜇汛;9月梭子魚汛;10月秋板魚汛,多少年來,曾讓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曾使一戶戶漁民錢袋鼓鼓。特別是這一沙洲海域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水中軟黃金——中華鰻”主産區和“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的保護區。
  穿行東沙,令人興奮的是能夠親耳聆聽海濤與海鳥相融動聽的歡唱聲,親眼目睹海鳥與海濤相擁興舞的美動作。以灘為“傢”,與濤為伴的現存的200多種鳥類,成千上萬衹海鳥親密無間、和睦友好地生活在該島上。當濤聲響起之時,它們便紛紛展翅高翔;當濤聲停息之後,它們又結伴進灘覓食。生活得是那樣充實,又是那樣悠閑。海島大傢族中的黑嘴鷗是世界珍稀海鳥,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愛和保護。然而,黑嘴鷗從不自傲,從不撒嬌,從不軟弱,她們喜歡與驚濤駭浪親吻;她們喜歡與大風暴雨拼搏,她們喜歡與彩雲帆影同行。尤其在險浪濤𠔌間的俯衝、獵物和躍升等高難度的連貫動作,更是其它海鳥所望塵莫及的。“黑嘴鷗還是我們打漁人的信息使者。從它發出的不同鳴叫聲中,我們能夠知曉天氣的變化、潮汛的大小以及來潮的急緩、強弱。”漁民們坐在船頭甲板上爭相誇贊起朝夕相處的黑嘴鷗。年少時,曾在東沙勞作過的臺胞王益寶,去年回港探親時,曾動情地講到,在臺灣島海邊,每當看到那來來往往的鷗鳥時,思鄉之情越發濃烈。臺海的驚濤擋不住海鳥的往返,更擋不住骨肉思統的心願。
  濤聲滔滔,濤聲悠悠。東沙的濤聲似歌又似夢。有情有意的濤聲曾帶給一代又一代趕海人網網魚蝦多、汛汛收成好的豐收喜訊;無情無意的濤聲又曾捎給趕海人傢中妻兒老小凄慘滴血的噩耗。據統計,從1925年至1980年的55年間,在東沙以及毗鄰的周邊海域,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共發生海難事故45起,魂歸大海人員219人。
  激揚的濤聲呼喚着科學利用、善待保護的渴求。早在1979年,為了研究東沙成島的原因以及該地區地質、地貌、潮汐、氣象、生物和環境等學科,就建成了東沙平臺觀測站,開展了不間斷科研工作,為建設“海上蘇東”積纍了豐富的科研資料。
  遠古的東沙,年輕的東沙,她因濤聲而激情;她因濤聲而震撼;她因濤聲而壯美。她奉獻給人們一支讀不完、唱不完、聽不完的鬧海之歌。
近義詞
東沙
東沙社區
東沙居委會
東沙
東沙街道
包含詞
東沙鎮東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