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正名:东方铃蟾
拉丁学名:bombina orientalis
命名:boulenger,1890
别名:火腹铃蟾、臭蛤蟆、红肚皮蛤蟆
英文名:fire-bellied toad
中文目名: 无尾目
中文科名: 铃蟾科
中文属名: 铃蟾属
同物异名: bombintor orientalis boulenger, 1890,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科名: bombinidae
拉丁文属名: bombina
拉丁文种名: orientalis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无尾目 salientia → 新蛙亚目 neobatrachia → 铃蟾科 bombinidae → 铃蟾属 bombina →东方铃蟾 bombina orientalis |
|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主要分布省份: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吉林 河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长白山老秃顶子老秃顶子白石砬子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香山千山 |
|
体长约5厘米。舌呈盘状,周围与口腔粘膜相连。皮肤粗糙。身体和四肢灰棕色或绿色,具斑点和大小不等的刺疣;腹面呈橘红色,有黑色斑点。趾间有蹼;雄蟾无声囊。 |
|
栖居于池塘或山区溪流石下。5-7月繁殖,卵多成群或单个贴附在山溪石块下或水坑内的植物上,每次产卵约百余枚。成体受到惊扰时则举起前肢,头和后腿拱起过背,形成弓形,腹部呈现出醒目的色彩。这种对险情的反应(预感反射),可能是向捕食者暗示它的皮肤有毒的一种信号;德国人称它为警蛙。 |
|
北京分布于香山樱桃沟附近,系1927年刘承钊先生由山东烟台采200余只到北京,分别放养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水沟和西山卧佛寺旁的山溪内,在香山、樱桃沟等地繁衍至今。在香山、樱桃沟附近的山间溪流、水塘、水井中生存,能够见到。 |
|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
- lat.: bombina oriental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