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在江浙及周边地区简称东大
英文:SouthEast University,缩写:SEU
迄今有两所东南大学:
1. 国立东南大学: 解放前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2. 今东南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历史简介】
今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可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和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及自批增列博士生导师的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主校区位于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国立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国立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前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56年, 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一半师资力量西迁成都,支援建设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58年前后, 南京工学院先后分出食品、化工、农机三系,分别建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1988年5月,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提高知名度,改名为东南大学-亦即今之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办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东大”百年,是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的百年,积淀了优良的历史传统。从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以工为特色,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6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300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两届排名第二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1人。
今东南大学办学条件优异。学校设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基地具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硬件应用实验中心和EDA实验中心等)、计算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工业发展与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网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图书馆面积3万多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227万册。学校总面积427公顷。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前十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名。目前,学校拥有60个本科专业,208个硕士点,9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个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5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6年通过“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价”,是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3所高校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有9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名列全国高校第四,目前,全校共有1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现学校共有40多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研究生9000多人。另有非学历教育研究生近3000人。2002年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兴办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2004年,成立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
东南大学校园总面积6408亩,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建成于1930年的大礼堂,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举办各种会议和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当年吴健雄就读的“健雄院”和新落成的吴健雄纪念馆交相辉映,不仅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中的尊崇地位,还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发奋努力,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耸立在四牌楼校区的六朝松,古劲苍笼,傲骨峥嵘。千百年来,人们围绕这棵古松,嗟叹兴咏,留下许多趣闻逸事,是海内外校友心目中母校的象征。它旁边的“梅庵”,是为了纪念东南大学最早的前身两江师范的督学、清朝大书法家李端清(字梅庵)先生而修建的,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1923年落成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老图书馆,典雅端庄,比例匀称,构图秀丽,入口处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东南大学德智体三育并举办学思想渊源的体育馆于1923年落成,该馆外形简洁明快,内部设施俱全,配套功能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除了作为师生体育健身之外,学校的诸多重要活动亦常于此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东南大学目前在建的九龙湖校区于2006年8月投入使用,待整个校区建成后,东南大学将拥有一个完整的集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为一体的校园,东南大学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学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05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达到5.5亿元(江苏高校第一),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邀请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百年优良传统,励行“止于至善”校训,凝心聚力,集成创新,团结奋进,沿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践,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百年校史上的重大事件】
◆1920年,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高等教育历史上第一批女大学生(共8名),中国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大学生。
◆1937年,因抗战局势转变,内迁,与重庆大学共同办学。
◆1947年,学校爆发“反饥饿、反内战”五.二○学生运动。
◆1952年,在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两系以及江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农化系,并在原中央大学校址,组建成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
◆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东南大学”,从理工大学转变为综合型为主。同年,征地千余亩,于南京市浦口区创建“东南大学浦口分校区”。
◆1991年,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
◆2000年,四校合并,前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校区(丁家桥校区)重回母校怀抱。
◆2003年,征地3700亩,于南京市江宁区创建“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
◆2006年,“东南大学九龙湖主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校歌 (调寄《临江仙》)
词:王步高 曲:印青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余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赏析
一
这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临江仙》属双调,间于中调与小令间。柳永《乐章集》入“仙吕调”。“仙吕调”是“黄钟宫”的六调之一,“黄钟大吕”属高亢激越的声调,故极长于抒情。《临江仙》别体很多(共13种),此用第六体(依《词律》)。开头用两个六字句,上下片结尾用两个五字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易于形成对仗。全词仅58字,也方便记诵。
二
词用一组工整的对仗句开头:“东揽锺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首先与出东大的地理位置。东大地处南京,又位于锺山之西南。锺山,一名蒋山,乃至南京第一名胜。山高高耸立于城东北,距东南大不仅两三华里,从学校望去,不仅山似乎近在咫尺,甚至草木也依稀可辩。东晋时,因山有紫色石而被南迁的达官贵人改名“紫金山”。其实,真紫金山在山西境内,东晋南渡士人只是借此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紫气”不是用老子“紫气东来”之典,而是切“紫金山”这名。庚信《哀江南赋》中便有“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之句。由于山近,仿佛可将山中之山岚紫气“揽”之入怀。后一句切东大位于扬子江畔。“北拥”二字又明言学校主要部分在江南却又横跨长江两岸,“江南”是令天下人魂牵梦绕之地,谢脁《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况且又得锺山之拱卫,依山傍水:山是名扬天下之山,水是全国最大之水,得山水之滋养,诞生这样一所全国名校具有了地域上的优势。
这里很注意炼字炼句,而着力于两个动词“揽”和“拥”。前者有举手可及之义,明言锺山与该校相邻关系;而一“拥”字,似乎将万里长江“拥”入怀中,既有《岳阳楼记》中“涵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又暗指东大脚跨长江两岸,两岸四地,而长江居其中,似乎“拥”长江入校中,自然气势夺人。
这两句又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句,“东”与“北”同属方位词,“揽”和“拥”均属动词,而主语均为省略了的“东南大学”。“锺山”与“扬子”是地名对(山水对)。“紫气”与“银涛”也对得很工,“紫”、“银”均是色彩。李白写长江时曾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脁)曾以白“练”比喻长江的静态,“银涛”与“白练”异中有同,拥“银涛”入怀,颇有诗意。这两句不仅写出东大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写出其依山傍水之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且“揽”、“拥”气魄宏大,透出东大不凡的“大气”。
“六朝松下听箫韶”(此处“听”读ting)一句,仿佛电影中由大的广角镜头转为小的特写镜头,从广阔的大江、高峻的大山,转为写一棵老松树。迅速把焦距对准东南大学本身。“六朝松”是东大西北角的一棵古树,相传原来长于六朝宫中。此句由写东大的地理位置转而写其历史,其转折点竟是这棵并不起眼的老松树,它没有栖霞山、庐山的六朝松高大挺拔,却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六朝”是指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累计也有三百多年,从陈灭亡至今也已一千四百余年,人活不过百年,而这棵松树竟活了千年以上,树的古老道出这块土地的古老、历史的古老。于此古树下所听之“箫韶”,又是舜时的古乐,这是更古老的文化。《书经.益稷》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也就是“韶”乐。《论语》中有“(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六朝松是古老的物质遗产,而“箫韶”则是古老的文化遗产,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说明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箫韶”二字乃叠韵字,并不十分通俗。但加一“听”字,则不难理解,显然是可听之物,系音乐之类,与“箫韶”的本义便非常接近。“听箫韶”显得典雅、华贵,使东大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有了一种神圣之感。“六朝松下听箫韶”,显然以中华文明的传承者自居,东大是“名校”、“老校”,至此已尽在不言之中。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是历史的回顾。是由“六朝松下听箫韶”引发的思古之幽情。就在东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一千八百年来,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有多少辉煌的、足以使我辈引以为荣的往事。从东吴永安元年(258年)设“五经博士”和刘宋时雷次宗在鸡笼山下的这块土地上办学,讲经学、玄学、史学、文学开始,中国便有了高等教育,而东南大学便是其发源地之一。
“齐梁”只是六朝中的两朝,却是南朝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中国最早的格律诗“永明体”诗就产生于此时,中国最早的文人词梁武帝、沈约等的多首《江南弄》也产生于此时,《昭明文选》也于此时此地编成。祖冲之任职之华林学府,校试指南车之乐游苑也在今东大校园中,而梁钟嵘《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也都产生于齐梁时期,故在中国文化史上常以“齐梁”代六朝。“遗韵”,流风遗韵的缩语,六朝已过去千年,但六朝的文彩风流世代流传,而东大这块神奇的土地正是这六朝文化的源头。
明代定都南京,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东大这块土地上设国子监,后又改名“南雍”,这是当时的太学。加以东吴、刘宋时在此办学,均可称“太学”。“令名”,美名。“名标”,“名标青史”的缩语。明成祖曾于此编成《永乐大典》,成书后藏于南京文渊阁(东大北围墙外和平公园一带)。这两句道出了东大这块土地上曾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虽然这两句较之东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言太简略了,但有此二句,已比全国的其他任何院校显得历史更悠久更深厚,而使东大人产生一种历史自豪感。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二句,又构成对仗。词的对仗没有律诗严格,这里用宽对,整炼之中又有几分松动,反而显得不板滞。此处没有为对仗而追求生硬的字面,而是信口道来,流畅而自然。仿佛千年的历史长河在静静流淌,在柔和的月光下,只是泛起粼粼的水波。这里也未着力去描绘这些“水波”,犹如家财亿万的巨富,对价值连城的珍宝也只是不十分在意的一提,无心着意炫耀,显得更雍容、大度。
三
词的下片以“百载文枢江左”一句作转折,把地理的描述、辉煌的校前史的回顾打住,转而写建校以来的峥嵘岁月。“百载”是缩略词,可指目前的建校百年,即便一百多年、二百年也可略称“百载”,例如“二万五千里长征”可略为“万里长征”。“百载”相对于六朝以来的漫长历史而言是很短暂的。但毕竟百年前才有了这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这一句也是对百年校史的集中概括。“文枢江左”四字高度凝炼地说出其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文枢”,文化枢纽,文化中枢。三江师范学堂以来的百余年,使我校成了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江左”,即江东。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江东为江左。万里长江一直由西向东流淌,但到了安徽芜湖以后转向东北再偏北方向流过,所以长江流经南京附近时,几乎作南北流淌,江的两岸不是一边是北、一边是南,而是一边是东、一边是西。人们站在长江大桥上这种感受特别明显。历史上称东吴为“江东”,其疆域大致相当于今江浙皖赣四省。“文枢江左”一句自负而有分寸,实际上中央大学时期我校远不止是“江左文枢”,而是“天下文枢”(古人称“天下”实仅指中国)。
“文枢江左”一句较为典雅含蓄,相比较下一句“东南辈出英豪”则较为直白。诗词写作、文章写作均应有变化。古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含蓄是优点,若句句含蓄则显得晦涩艰深。“东南”二字有二义性,本可指我国的东南一带,明清以来,东南一带是天下人才之渊薮。清朝近三百年间,江苏出的状元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然而“东南”二字现出在东南大学校歌中,它就更多指这所大学。百年以来,东南大学和全国少数几所名牌大学一样,涌现过一大批能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人物。这里既有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也有像江泽民同志那样的大政治家。还有更多名声虽不显赫、却也成就卓著的人物。故云:“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一句是下片的过渡,从昨天、今天过渡到写明天,写未来,同时此句又揭示了东大作为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海涵地负”,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也比喻人的学问博大精深。用在这里,它应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名校的胸襟与器识:从领导到教师,应当有一种雍容阔大的气度,能吸纳各种各样的人才;二是作为一所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大学,要给各学科以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多学科的相互共存与融合,才能造就一个可以造就文化大师、科学大师的人文环境和科学环境;三是作为办学思想,东南大学应当容许各种办学风格、各种学术流派的平等竞争,要能兼容并包;四是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它是知识和学术的海洋,应当有一批博大精深、能在自己某一学术领域内领国际、国内风骚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大师级的专家,他们今天为东大的辉煌辛苦耕耘、鞠躬尽瘁,也为东大日后的持续发展和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奠定基础。
“展宏韬”意为施展宏图大略。“韬”出于《孙子兵法》,有龙韬、虎韬、豹韬等六韬,此处 “宏韬”指学校的远景规划、宏大的发展计划。用一“展”字,有发挥、实践之意。这里没有半点犹疑和彷徨。有上述“海涵地负”的帅才、将才、人才,实现“宏韬”则毋庸置疑。
词的结尾二句既是对东大未来的展望,也是全校师生奋斗的长远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科学、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象东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日新臻化境”,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日新”语本《易经.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其德日日增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也瞬息万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须日日更新。道德的升华、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均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化境”原出《庄子》的“物化”思想,即庖丁解牛的以“无厚”入“有间”的思想。所谓“无厚”者,“金之至精,炼之至熟,刃之至神,而厚之至变,至化者也。”后引申为诗之“化境”,是指诗人举重若轻,不见笔墨痕迹的深厚功力,创作出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化境”是诗歌作品所达到的最高美学境界。进一步引申,“化境”是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一个人,一个学校达此“仙境”,其精神、科技、文化均臻于最高的境界。“四海领风骚”也就势所必然。
“四海”一语出自《书经》:“文命敷于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皆海,中国为海内,外国是海外,四海即指海内外,也即天下。毛主席也曾云: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其中“四海”亦指世界。“风骚”本指《诗经》之《国风》和《离骚》,古代读书人认为“风”“骚”是文学的极至。“领风骚”指居世界学界的前列,也即我校要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婉转说话。清人赵翼《论诗绝句》曾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校领导已制定出五十年的远期发展目标,要把东大在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学,我们对此将抱定必胜的信念。
四
这首校歌押韵则是押《词林正韵》第八间平声“萧豪”韵,其中“豪”、“标”、“韬”、“骚”均押“豪”部韵,仅“涛”、“韶”字押“萧”韵,故格外和谐自然。十句中有六句押韵,韵疏密合度,既韵律铿锵,又不浮躁急迫。
全词语言厚重而不质实,概括空灵而不空洞,格调豪迈而不虚夸。除开头二句外,每句均可作一篇文章的大题目,凝练而整觞,即体现了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即便再过上几十年也不会落伍。
此歌历时九个多月,经数十次修改才定稿,数十位诗词专家,全校的领导、师生均参加了审定,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衷心祝愿一代代的东大人高唱此校歌去迎接征程中的挑战,在校歌的鼓舞下,去完成前辈和我们所期望的让东大“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的理想!希望东大人的歌声响彻全中国,响彻全世界!
(原载与东南大学报2002年3月30日第850期)
【东南大学第二校歌】
《春晖曲》
作曲:龙飞 作词:谢建明 张鸿雁
绿草正含芳,梧桐映礼堂,春华豆蔻共寒窗,秋实岁月叙短长。
啊东南大学,啊我的母校,你用甘醇的乳汁,育英才,作华夏栋梁。
长江东流去,钟山镌沧桑,岁月增染两鬓霜,六朝古松更坚强。
啊东南大学,啊我的母校,你用辛勤的汗水,育桃李,喜满园芬芳。
玄武柳依阳,梅庵月影长,躬耕学海苦作舟,更有夜读伴星光。
啊东南大学,啊我的母校,你用绵绵的情丝,结友谊,愿地久天长。
啊东南大学,啊我的母校,我用心中的恋曲,轻轻地啊把你歌唱。
背景
东南大学第二校歌《春晖曲》是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专门创作的纪念歌曲,与大气磅礴的《东南大学校歌》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歌曲婉转多情,极富江南文苑隽秀的艺术气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歌曲前奏部分扣人心弦的小提琴独奏部分,尤其精妙,更是把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抒发到极致,触及到心灵不能到达的深处。 |
|
在辽宁其东北周边地区简称东大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简称东大,英文: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缩写NEU
学校简介
东北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校园南滨浑河,北畔南湖;学校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1949年2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1993年3月8日,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1998年9月,东北大学由原冶金部属院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理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部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校设有53个专业,有170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MBA、MPA、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1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区CERNET网络中心设在东北大学。在2245名教师中,共有教授32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博士导师276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2335人,硕士研究生4911人,普通本科生 22182人。
东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保持和发扬面向基础产业的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高科技新兴学科,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评估中,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荣登该学科榜首。
东北大学不断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以及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十五"以来,我校教师承担多项教育部教改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1989年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5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7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2006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数量居全国高校第6位。获得国家专利207项,被
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211篇。学校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1995年,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被确定为当时唯一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7年,学校自动化中心被确定为国家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9年,设立了国家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同美、日、英、德、法、意、俄、韩以及台湾、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研。共聘请677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先后选派教师40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以及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校视察。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
|
在日本简称东大(とうだい)
东京大学(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校训】: 以质取胜、以质取量、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中坚力量。东京大学
【校本部地址】:东京都文京区本郷七丁目3番1号
【学校概况】
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亚洲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公认为日本最高学府,是亚洲一所世界性的著名大学。它的前身是明治时期创办的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科学校。如果追溯得更远些,最早是幕府时期设置的“兰学”机构“天文方”、昌平坂学问府、种痘所历经演变而来。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学制令”,为向欧美学习打开门户,于 1877 年根据文部省指示将上述两校合并,定名为东京大学。当时已有一定规模,在校生有 500 余人,设有文学、法学、理学、医学 4 个学部,不久文部省兼管的东京法律学校并入该校,隶属法学部。 1886 年,明治政府为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国家主义思想的人,颁布了“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采用分科大学制,原来工务省管辖的工科大学,农务省管辖的东京农林学校和山林学校合并建成的农科大学,相继成为帝国大学的工科大学和农科大学,以前原有的几个学部分别改为法政大学、医科大学、文科大学、理科大学;并开始设置研究生院。成为一所名符其实的大学。 1887 年制定了“学位令”后,增设博士 和大 博士学衔。其间,各帝国大学纷纷冠上本地名称,为示区别,帝国大学的名称前面添上“东京”二字,更深一层含义是使其成为各大学的样板。这时学校的体制也发生变动,为便于统一领导,分科大学制又改为学部制,法学部增设商学系, 10 年后该系扩充而升格为经济学部,到战前的几十年间,东京帝国大学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培养了几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中包括了不少国家领导级的人物。
二次大战后,清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一套做法,调整了机构和不合理的制度,并去掉了“东京帝国大学”中的“帝国”二字,重新恢复了最早东京大学的校名。改制后的东京大学又新设了基础学部、教育学部,把东京帝大时的附属医学专业部、第一高中、东京高中亦同时并入,原有学部中又分化出新的学部,一大批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今天,东京大学已成为具有 10 大学部, 11 个研究生院, 12 个研究所,数万师生员工的综合大学。 1986 年亚洲一些大学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投票评选 10 所世界著名大学时,东京大学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入选,这是东京大学的荣耀,也充分证实了它的学术水平。
现任校长 小宫 山宏
面积: 40公顷(本乡总校区),5.95平方公里(全日本)(不包含实验林)
教员:讲师教员4097人,职员3462人
学生:大学部15466人,研究所12884人
【学校评价】
东京大学是日本国内首屈一指的国立大学,财政主要政府资助。 1979-1980 年度政府给东大拨款达 800 亿日元,以后逐年增加,每年预算总在千亿日元以上。 1991 年度,学校自己收入 352.13 亿日元,其来源是附属医院收入占 46.4% ;学费 23.6% ;校产折卖,农场、林场收入,承担外界调查、试验收入占 30% 。此外,通过科研项目申请得到科研补助费 77.25 亿日元。支出共 1122.03 亿日元,各项开支如下:大学附属医院占 20.4% ;整个学校事业费 49.5% ;研究所 16.1% ;科研 7.5% ,设备费 6.5% 。
根据“学校教育法”规定,大学设立评议会,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成员由总长、各学部长、直属部门负责人(如图书馆长、研究所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院长)、每学部两名教授代表组成。总长为评议长和法人代表,总长、校长两职合一。评议会的职责是审议、协调、决定学校重大事项和监督总长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经评议会审定后交总长通过行政部门贯彻执行。现任总长为有马朗人,为东大第 31 任总长。各学部设有教授会,由 全体 教授组成,并吸收部分教职工代表参加,选举学部长和决定学部一些重大事项。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为:总长 1 人,不设副职,通过总长室两名特别助理与事务局、学生部、图书馆、各学部、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进行协调。事务局为全校行政中心部门,下分规划部、事务部、经理部、设备部等。政府(实际上是文部省)名义上不干涉学校具体事务,让学校自主办学,由于东大的特殊地位,事实上政府会经常派员到学校部门中任职,加强对学校的人权和财权的控制,以保证对东大的重点领导。
东京大学由于学科齐全,经费充足,教员队伍整齐,一些传统学科办学水平高,教学和研究的力量与水平是日本其它大学无可比拟的。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家正组织几所国立大学和有关部门,进行当前及 21 世纪几项重点项目的共同研究,在这场“重点会战”中,东京大学无疑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能源开发研究 日本政府每年投放多达 80 亿日元给东大、京都、九州等数所大学进行核聚变的基础论研究,以此开发新的能源。东大的理学部、原子能所、工学部等单位联手进行加速器科学、基本粒子、原子能等方面的理论与工程研究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宇航研究 以东大宇宙线研究所为首的此项研究近年有较大的开展,日本政府每年拨款百余亿日元设备制造费和试验费,至今已发射了 14 颗卫星和多颗运载火箭,进行极光观测,探测行星和地球磁场,开展天文物理、无人宇宙实验室的试验。
地震火山研究 这项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政府每年拨款 20 亿日元进行此项综合研究,并在东大建立全国性的地震变化资料处理中心,在全国各地地震火山多发地区均设立了装置先进、预测可靠的观察所。
海洋研究 1967 年东大海洋研究所建在一艘大型海洋勘察船,开展海洋勘察和海洋综合研究,后又建造一艘更加先进的船,近年来同美国财团合作,进行深海钻探,重大海洋地壳构成、海底生态、海底资源开发等领域。文部省拨款组织东大等校人员数次参加南极的综合科学考察。
癌研究 早在 1983 年日本政府提出“癌研究十年计划”,由东大、东北、大阪等大学参加,并与美国有关研究机构合作,集中对致癌原因、诊断方法、治疗途径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核物理学等学科,东大的医学科学研究是该项研究中的中坚力量。
社会科学研究分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两方面(由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东方文化研究所承担),另外特别集中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东方文化研究所 12 个部中就有 9 个部在研究中国问题,从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学部中也有不少有关中国的系科专业设置。
【知名校友】
东京大学建校以来培养了大量知名人物,据说当代日本知名人士中东京大学的毕业生约占半数以上。
政界为典型,人们说东大是“官僚的温床”,“总理首相人才的发生地”,“东大培养出来的人掌握着日本政治经济命脉”。这些说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夸张了些,事实也确是如此!仅法学部的 4 万毕业生中就有 2700 人在官厅工作过。日本首相总理大臣中从 1921 年到 1945 年就有 1/3 出自东大,而战后到今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余均由东大人包揽。他们是:内田原哉、加藤高明、若槻礼次郎、浜口雄幸、广田弘毅、平沼骐一郎、币原喜重郎、后藤文夫、原敬(原外务省管辖的法律学校后合并到东大法学部)、吉田茂、片山哲、芦田均、鸠山一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宫泽喜一。在野党中有共产党的宫本显治、不破哲三、上田耕一郎,社会党的在田知己,新民连的田英夫、江田五月等均出自东大。在社会活动家中有曾担任过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向隆坊,“鲁迅通”竹内好等。
在科学家中有长冈半太郎(后为大阪大学首任总长)、高木真治、近藤平三郎、小平邦彦、茅城司等知名学者。还有历史学家井上清,经济学家大内兵卫。
在文艺方面亦是人才辈出,大文豪中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夏目漱石、森鸥外、永井荷风、广津柳浪世界闻名。白桦派有志贺直哉、菊池宽、芥川龙之介,以后者命名的“芥川奖”为日本国内著名的文学奖。短歌俳句方面有权威正冈子规,诗人上田敏,作家坛一雄、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小田实、谷崎润一郎、铃木三重吾等均是国内受人欢迎的艺术家。此外还有演员山村聪、南原宏治、平田昭彦,歌手加藤登纪予,著名歌手&演员竹内礼子,多才多艺者桥木治等。
在日本较大的公司中任董事长、总经理、部长等重职者尤以旧帝大毕业的人居多,据资产在 10 亿日元以上的公司统计,在这些公司中担任上述重职的人,东大毕业生要数第一,所以有“东大人掌握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的说法。
从仅次于诺贝尔奖“日本学士院奖”的获奖情况亦可看出东大的雄厚学术实力。该奖同诺贝尔奖的不同之处是,它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2 个学科,从中更可衡量一个学校的综合学术优势。从获奖者所出身的大学分析, 20 年代是东大的一统天下,其获奖人数占全国总获奖人数的 73.1% ; 30-50 年代尽管有其它几所旧帝大来分享其成果,但东大的获奖人数仍占 64.1% ; 50 年代以后,数百所大学与之竞争,但东大获奖率仍有 50% 左右,稳座“老大”交椅。在 12 个学科领域中,金牌全部由东大人垄断;除了经济学科外,其余学科东大人获奖率均达 50% 左右,其中数学、物理、哲学、法学和政治学均超过 70% 。全国所在获奖人中曾在东大工作过和正在工作的共有 205 人,占总数的 35.8%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占 93.2% )是东大的毕业生,他们为母校作出自己应有贡献,给东大校史上添上光辉的一页;另外,也有不少东大出身的获奖者,他们一毕业之后就进入其它大学工作,也为其他学校赢得了荣誉。
另外,世界许多杰出人物也毕业于东京大学。梁希[中国林业部首任部长,林学家,曾任南京大学校务员会主席(校长)]; 黄现璠(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民族学研究奠基人之一。1935年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 黄昭堂(政治学者;曾任日本“昭和大学”政治学教授 ); 王育德(语言学及历史学者,日本台湾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台湾青年》的创始人); 王育霖(台湾日治时期的律师,战后曾任新竹地检处检查官,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中被处死); 许世楷(台湾现任的驻日代表,台湾独立运动参与者); 张炎宪(台湾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郑钦仁(历史学者,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苏远志(应用微生物学家。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微生物及生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有台湾酦酵之父之称。); 宋进英(日本高等文官考试合格、日治时期台籍律师、台湾私立延平学院创办人)等等。
【相关资料】
东京大学以其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和一流的学术地位为国内和世界所瞩目,现今已成为日本对内对外学术交流中心。国际交流方面,到 1992 年 5 月止,已有 59 个国家和地区 1,554 名留学生来东大学习;东大亦派出了 214 名留学生分赴世界 29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读学位的 182 人,大部分人是去工业化国家,仅英、美、德、法四国就占 70% 。同世界 18 个国家地区 36 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定,之中有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生相互交流的有 8 国 13 所大学。个别学院、部门开展学术交流的有 8 国 14 所大学,其中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此外,接受外国的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 1,019 人,大部分来自亚洲的中国、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新加坡和欧洲的英、法、德和前苏联等国以及北美的美国、加拿大。
国内交流方面,已接受大学及研究部门的各类进修人员 692 人,其中读学位的 42 人;东大派出进修和委托其它单位培养的 52 人,研究生院中各研究科同其它大学互换培养研究生为:接受 37 人,派出 18 人。
东京大学是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它保持着传统大学的特征:多学院、多学科。目前全校的学科差不多全是老学科,办学水平很高,几乎所有学科均能授予硕士 和 博士学位。对新建学科和教学上的改革持慎重的态度,他们认为必须保持学校的一贯传统,不要人云亦云,方能办出高质量和自己的特色。“以质取胜”,“以质取量”是东大的办学目标,全校教职员工是这样认为的:保持学校的稳定和学术上的高水平是维系学校尊严和荣誉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方面着眼于高质量,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控制学校规模,不宜把学校办得过大,以维持学校运转的高效率,目前一直把本科学生人数控制在 15000 人左右;强调大学在搞好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多出世界前沿的学术成果;精心选择,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授队伍;教学上强调基础知识教育,规定 4 年制大学生必须有两年时间在教养学部学习共同必修基础课和一部分专业基础课;建立导师带研究生制度,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同时充满爱心,悉心指导等等。
东大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现正着手酝酿教育的改革。如 1992 年 4 月理学部、工学部就准备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一改过去那种研究生院在设施、预算、教师等方面依靠学部的倾向,使研究生院拥有人事权、预算权,教师直接归研究生院管理,并改变以前由少数教授、副教授、助手构成的“讲座”为多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大讲座。这项改革对加旨学科间综合、交叉、渗透,加强科学研究方面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另外,“把东大办成研究生院”的设想,建立本硕博6-7 年一贯制培养体制的呼声亦得到了全校多数人的响应。以 1991 年为例,在本科毕业生中,就职的占 53.5% ;,进研究生院的有 37.6% 。在日本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在日本,学生以东大学习为幸,教师以在东大任教为荣,这股风已在东大校园传播开来,成为东大的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量。今天,东京大学不仅对国内,而且对世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它被作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是众望的,当之无愧的。 |
|
东大社区 东大村 东大居委会 东大镇 东大乡 东大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