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公交站 : 合浦縣 [顯示全部] > 東坡亭
目錄
No. 1
  東坡亭投訴電話 北海市旅遊投訴電話:0779-3060140
  廣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71-5529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東坡亭位於廉州大東門街合浦師範學校校園內,亭四周緑水緩流,垂柳成陰,風景優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蘇東坡獲赦從儋州遷移廉州時曾下榻於鄧氏園林的清樂軒與長春亭,衹住了兩個月,期間撰寫了《廉州竜眼質味珠絶可敵荔枝》、《雨夜宿淨行院》等詩篇和《記合浦老人語》等札記。後人為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了東坡亭
  東坡亭為單檐,歇山頂結構,座北面南,分前後兩進,環以回廊,建築面積約160平方米。第一進為別亭,第二進為主亭。別亭兩側有兩大圓門,主亭正門上方懸"東坡亭"三字大匾額,為鐵禪和尚所書。主亭前面和左右山墻各有古樸的大圓窗,亭四周回廊相通,亭內外鑲有許多碑碣,碑碣書體楷、草、隸、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蘇東坡陰紋石刻像,像中的蘇東坡,慈善端祥,目光炯然,品讀其仙風道骨、大傢風範,仍可感受到其吟?大江東去浪淘盡"時的激情澎湃與豪邁氣勢。在東坡像上方有"仙吏遺蹤"四字。亭的四周,則以回廊環繞,既擋住了烈日的暴曬、風雨的摧蝕,遊人漫步其間,也能恬然欣賞園中景色和壁上碑刻。
  亭左側回廊鑲有蘇東坡在廉時寫的全部詩作。數一數,竟有九首之多。是否"高産"權且不說,而彼時的蘇東坡,巳是數度被貶,幾經流放,垂垂老矣、但他詩才不老,詩興彌烈,就大撼人心,為我輩心儀不巳。是的.作為一代宗師、文學泰鬥,蘇東坡所到之處,總也忘不了他的詩作吟唱。夜闌人靜,孤苦無伴,詩人慨嘆?quot;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手持竜眼,觸景生情,詩人低吟,"蠻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活";酒入愁腸,笙簫過耳。詩人淺唱:"東坡醉熟呼不醒,但雲作勞吾耳鳴"。 行行腳印行行詩,足見東坡之才情與灑脫,而詩,已不再是詩人簡單的人生感悟,小巧擺設,已是了生活的必需,是結連詩人愛恨人生而不可兩分的嘆詠與鳴嘯。
  亭的內外還鑲有歷代騷人遷客經念東坡題詠的碑刻。亭東面有東坡井,傳說為蘇東坡親自所挖,井水清冽甘美。
  據《合浦縣志》記載:東坡亭"始建於何時失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道光、鹹豐、宣統年間又經過幾次修建。民國元年九月廉州火藥局爆炸,亭被夷為平地。民國七年重建。抗日戰爭時期,亭為日機炸毀。民國33年再在舊址重建。"也即現在的東坡亭。雖數度被毀,卻能數度重建再起,萬劫而不滅,亦算是一大奇觀了。
  東坡亭真有如蘇東坡之坎坷人生,幾起幾落。落而再起。最終還是昂昂然而挺立於夭地間。清人康基田在其《蘇公遺跡記》中有耐讀之筆:"廉人以東坡名其事與並,愛公憂是也。"區區一亭,正是蘇東坡在人們心目中高聳不倒之豐碑。
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廉州鎮東坡亭
  簡介
  東坡亭位於廣西廉州大東門街合浦師範學校內,建於乾隆四十一年,歇山頂二進亭閣式磚木結構建築。
  東坡亭主亭正門上端挂着“東坡亭”的大字匾額,為廣州六榕寺鐵禪和尚所書,正面壁上嵌有蘇東坡石刻象及其他詩文碑刻十餘件。東坡亭東面約30米有東坡井,為廉州四大名井之一,井水清澈甘美,相傳為蘇東坡親自所挖,喝井中之水後,赴考文士可金榜題名。
  年代久遠,東坡亭多次興廢,十次重修。1984年7月合浦縣人民政府全面重修的東坡亭,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此亭歷代重建幾次,現亭為1944年重修。亭東側為“東坡公園”。亭閣湖水環繞,波光瀲灧,垂柳成蔭,風景優美,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合浦旅遊勝地。
  亭左側回廊鑲有蘇東坡在廉時寫的全部詩作。數一數,竟有九首之多。是否"高産"權且不說,而彼時的蘇東坡,巳是數度被貶,幾經流放,垂垂老矣、但他詩才不老,詩興彌烈,就大撼人心,為我輩心儀不已。是的.作為一代宗師、文學泰鬥,蘇東坡所到之處,總也忘不了他的詩作吟唱。夜闌人靜,孤苦無伴,詩人慨嘆?林下對床聽夜雨,靜無燈火照凄涼";手持竜眼,觸景生情,詩人低吟,"蠻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活";酒入愁腸,笙簫過耳。詩人淺唱:"東坡醉熟呼不醒,但雲作勞吾耳鳴"。 行行腳印行行詩,足見東坡之才情與灑脫,而詩,已不再是詩人簡單的人生感悟,小巧擺設,已是了生活的必需,是結連詩人愛恨人生而不可兩分的嘆詠與鳴嘯。
  淵源
  顧名思義,此亭為紀念北宋文豪蘇東坡而建。蘇東坡62歲時,因“烏臺詩案”而坐牢,從廣東惠州貶到海南島,三年後(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召回合浦,受廉州名士鄧擬熱情接待,安排在風景秀麗的清樂軒居住,雖衹兩個月,卻寫了《廉州竜眼質味珠絶可敵荔枝》、《雨夜宿淨行院》等詩篇和《記合浦老人語》等札記,給當地文化藝術留下深刻影響。詩人在離開合浦的第二年病逝,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起一座亭子,命名為“東坡亭”。
  蘇軾歷官翰林學士、端明殿待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要職。但仕途坎坷,不滿王安石變法過激,請調外任,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解京,即“烏臺”詩案。出獄後貶到湖北黃州,建雪堂”,在堂前親自種植梅樹一株,以喻生平。後經多次貶滴,62歲高齡從廣東惠州貶到海南。在瓊逾三載,後詔移上廉州,受到當地名士鄧擬熱情接待,安排風景優美的清樂軒居住,寫下海角亭《萬裏瞻天》額。常與文人名流詠詩論文針砭時弊。蘇主張文學上“有為而作,有補於國”“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可以伐病。”蘇屢遭打擊,而心胸曠達,貶為地方官,每有政績,關心民瘼,主張澄清束治提倡廉潔。其所住清樂軒之東有井,傳為東坡所鑿,井水清澈,味甘,稱為東坡井,為當地百姓所喜愛。
廣東省鶴山市沙坪鎮東坡亭
  名勝古跡。在沙坪鎮坡山村之石蠃崗北側。《大清一統志》“肇慶府坡亭”條載:“宋紹聖中,蘇軾謫儋州過此,留數日,居人慕之,築亭於上。”亭下巨石飲江,上刻“坡公泊舟處”5個隸書字,至今仍穩約可見。明代易奇標《重修坡亭記》雲:“鄉名坡亭,景賢也。宋文忠公南遷過此,留連不能去,居人為築亭於石蠃山上,迄今五百餘年”。又清代易福成《重修坡亭記》說:“坡亭,邑之名勝也,長江繚繞,林木清幽,岩石盤踞,沙渚縈回,水色山光,輝映上下,高瞻遠矚,至足樂也。”蘇軾在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四月,以61歲高齡再被貶謫為瓊州別駕,遣往昌化軍(今海南省儋縣),由幼子蘇過陪同,從廣東惠州登程,乘木船溯西江至肇慶、梧州,轉雷州再渡海。相傳,途徑西江下遊南岸的新會縣石蠃崗(今鶴山),正值竜舟水,水漲流急,船行受阻,衹得泊舟登岸休憩。故後人築亭於石蠃崗上,所在村名亦隨之易名為坡山村,並興建衛坡橋,以紀念這位為世人景仰的大文豪。坡亭為六角形。六條石柱高擎緑蓋,翼然於江岸。南面兩柱刻一聯:“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聲孤鶴南飛”;北面兩柱楹聯是:“濤聲四面作風雨,笠影半肩挑夕陽”;亭後還有“天地一間屋,江山幾古人”的石刻。坡亭建後,至清初,金陵馬稀於坡亭東側續建朝雲亭,亦出於對王朝雲的敬慕和懷念。到1935年,邑人重修兩亭,闢蠃崗為東坡公園,改坡亭側的財神廟為臨江軒。其時坡亭已成為別具一格的名勝風景區。1982年鶴山縣政府撥款修葺,恢復兩亭原貌。1983年9月,坡亭毀於臺風,後鶴山縣政府再撥出專款,按原貌重修。
包含詞
北海東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