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東北師範大學投訴電話長春市旅遊投訴電話:0431-8982014
吉林省旅遊投訴電話:0431-565303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東北師範大學是國傢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師範大學,坐落在風景迷人的北國春城——吉林省長春市,這裏既是夏日的避暑勝地,又是滑冰滑雪等鼕季活動的好去處。如果有機會來到這裏,我相信,偉岸質樸的長白秀色、清新旖旎的淨月風光會深深地打動您。
東北師範大學是一所以培養優秀的中學教師為優長的大學,被譽為“人民教師的搖籃”,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了為基礎教育服務的鮮明的辦學特色。根據多年的教育實踐,我校提出了新世紀的教育理念,即“尊重的教育”。我們希望通過倡導這種理念,使我們的教師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尊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和個性發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纔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當然,我們更希望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他們未來的教育生涯中積極踐行這種理念。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東北師範大學的辦學條件和校園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學校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在長春市淨月旅遊開發區建設了一座與本部校區規模相當,充滿濃郁現代氣息、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新校區。這樣,新老校區遙相輝映,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校園環境優美典雅,學生公寓、食堂設施完備,體育場館一應俱全,學校建有兩座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56萬平方米,藏書量263萬餘册(不含電子圖書)。有閱覽座位4643個,有近900臺計算機供學生檢索和瀏覽網上文獻,是國內高校圖書館中藏書豐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型圖書館之一。東北師範大學有許多在國內很有影響的學科,有許多學術造詣很深的專傢學者,您將在學校介紹和各院係的介紹中可以看到。我們的教授基本實現每人擁有一個工作間,副教授每兩人擁有一個工作間,他們經常到學校來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並且與學生有着廣泛的接觸。我希望我們的學生通過在這裏四年時間的學習,努力培養自己嚮上的精神、學習的興趣、創造的激情和社會的責任感,成長為國傢現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
從1946年建校至今,東北師範大學已經培養了18萬餘名畢業生,他們活躍在我國基礎教育和其它各條戰綫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業績。如果您是東北師範大學的校友,我代表母校、代表全體教師嚮您表示衷心地問候!讓我們共同祝福我們的母校,在新的世紀,擁有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
|
中文名稱:東北師範大學
英文名稱: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縮寫:NENU |
|
1946年 |
|
著名的高等學府東北師範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坐落在美麗的北國春城長春市。本部校區地處人民大街中段,淨月校區設在風景如畫的淨月潭旅遊開發區。學校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其中本部校區占地80萬平方米,淨月校區占地70萬平方米。
學校原名東北大學,1946年建校於本溪,是中國共産黨在東北地區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49年定址於長春。1950年,根據國傢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易名為東北師範大學。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張學良將軍的胞弟張學思為學校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傢張如心、成仿吾、丁浩川等先後擔任學校主要領導職務。現任黨委書記盛連喜教授、校長史寧中教授。
學校現有各類全日製在校學生22042人,其中,本科生1418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7426人,外國留學生434人。
全校現有19個學院,56個本科專業,142個碩士學位點,1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75個博士學位點,設有研究生院。有馬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應用經濟學、數學、化學、生物學和地理學、 政治學、馬剋思主義理論、環境科學與工程等11個學科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教育碩士、公共管理碩士、體育碩士等3個專業學位點和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有教育學原理、世界史、細胞生物學、生態學、思想政治教育等5個國傢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當代中國基礎教育若幹重大問題,地域文明重點問題,信息化中國東北,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動的分子細胞生物學,鬆嫩平原草地、濕地可持續發展,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等6個學科被確定為國傢“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歷史學科、中文學科、生物學科等3個學科是國傢文科、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草地生態工程實驗室是國傢級專業實驗室, 植被生態科學實驗室、多酸科學實驗室、應用統計實驗室、分子表觀遺傳學實驗室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省生態係統恢復與生態係統管理實驗室是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學校還設有教育部農業與醫藥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在建)、國傢環保總局國傢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農村教育研究所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國傢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東北師範大學研究中心、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心、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教育部東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教育部東北高師師資培訓中心等全國性培訓研究機構設在該校。學校還設有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附屬中學、附屬實驗學校、附屬小學、實驗幼兒園和以出版教育類書籍而飲譽海內的高校出版社等。
東北師範大學擁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在全校1281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48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導師272人。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和歷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5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25人,國傢級教學名師2人。
近年來,學校以教育教學作為立校之本,通過實施“優秀中學教師培養工程”,大力進行教學改革,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過程。2001年,國傢教學成果評奬中,東北師範大學獲得14項國傢級和省級教學成果奬,“優師工程”榮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2003年,學校開始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突破傳統的以專業教育為主綫的課程結構,實行現代教育理念下以課程為中心的新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推行學分製;改革本科招生方式,在經濟、管理、教育、新聞傳播、生物、數學、物理等學科領域實行按一級學科招生,兩年後分流;文、史、哲按二級學科招生聯合培養;推行“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修訂培養規格與課程計劃,建立新的課程體係;加大新專業建設力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同時,學校與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多所大學合作,通過“3+1”或“2+2”培養模式,培養中國某些短缺專業的人才。
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生以專業思想鞏固、基礎知識寬厚、教育素質高、基礎理論和專業基本功紮實受到社會廣泛歡迎和好評, 在基礎教育界享有較高聲譽,畢業生供不應求。每年有近30%的畢業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研究生和本校研究生,許多畢業生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沿海城市就業,還有一批學子出國深造。2004年,學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是全國獲此殊榮的四所高校之一。
學校以科學研究為強校之本,不斷推動科學研究嚮高水平、有特色方向發展。2001年以來,學校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420餘項, 科研經費總額3.2億餘元。目前人文社科領域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40餘項,自然科學領域承擔國傢“863”和“973”計劃項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項目74項。2001年以來,CSSCI論文3000餘篇。2004年,學校SCI論文數255篇,在全國高校排名由2000年的第58位上升至第28位。 2001年以來,獲省部級以上人文社會科學奬勵290餘項,其中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16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奬4項。獲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教育部提名國傢科技進步奬6項,教育部科技進步奬二等奬2項,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奬自然科學一等奬1項、二等奬2項、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 世界文明比較、基礎教育重大問題、草地生態研究、細胞遺傳學等特色研究領域逐漸形成。
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學、生態學、教育學、歷史學等為代表的、在中國學術界有較高地位的優長學科。細胞遺傳學、草地生態學、應用數學、多酸化學、功能材料學、環境科學、世界上古、中古史專業已處於國內領先、國際上有影響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較、基礎教育重大問題、草地生態、細胞遺傳等優勢領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進展,並逐漸形成了信息化東北、材料科學等新的研究領域。
東北師範大學素有“花園式”學校的美譽。夏日的校園,緑草如茵,楊柳依依;鼕日的校園,瑞雪飄飛,銀妝素裹。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學校新建了淨月校區,在本部校區全面維修改造並新建了一批教學科研和學習生活設施,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舒適環境和良好條件。學校建成了現代化校園計算機網絡。學校建有兩座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56萬平方米,藏書量約300萬册(不含電子圖書)。有閱覽座位4643個,有近900臺計算機供學生檢索和瀏覽網上文獻, 是國內高校圖書館中藏書豐富、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型圖書館之一。學校建有自然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是面嚮社會開放,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於2007年5月被吉林省科技廳認定為吉林省科普基地。學校還建有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旱冰場、遊泳場和國內高校一流的塑膠田徑運動場、室內田徑館等,總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館正拔地而起。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課餘活動豐富多彩,經過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係列化、學院專業特色化的校院兩級校園文化格局,其中“雙百論壇”學術報告、“挑戰杯”科技競賽、“文明修身”道德發展、“炫亮東師”原創藝術、“激情年華”精品展示、學院專業素質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阔平臺。2007年1月,學校成功承辦了第六屆亞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這是國內首次由一所大學承辦國際性體育賽事開幕式的文藝演出。東北師範大學學子在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喜獲特等奬,實現了吉林省在這一奬項上20年來零的突破;在被譽為“中國青少年科技類最高奬”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奬”評選中,東北師範大學學子連續兩屆榜上有名;東北師範大學紅燭青年志願服務活動也具有全國性影響,紅燭志願者協會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
學校註重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13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開展了一係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 2000年以來學校聘請了長期外籍專傢學者300餘人來校授課,先後聘請了以諾貝爾奬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代表的80餘名外籍專傢學者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師出國訪學、進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近年來,舉辦了30多個國際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開展了多項重大合作研究,促進了學校的建設發展,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和國際知名度。學校分別在韓國東亞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
60年來,已有18萬餘名畢業生從學校走嚮四面八方,成為國傢現代化建設的各類人才。
邁進新的世紀,東北師範大學圍繞學校黨代會和“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建設目標,努力踐行“尊重的教育”理念,全校上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
|
本部校區: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大街5268號 郵編:130024
淨月校區:吉林省長春市淨月大街2555號 郵編:130117 |
|
東北師範大學地處北國春城—吉林省長春市,本部校區位於寬闊筆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學府林立,人才薈萃,淨月校區位於長春國傢級森林公園淨月潭旅遊風景區內,群山環抱,緑樹掩映。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東北師範大學走過了一條輝煌的道路,成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師的搖籃”;在這塊豐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學子在這裏學習和創造,陶冶着“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師的遠大理想。
東北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東北大學,是中國共産黨在東北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族處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决戰關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先後從延安、華北、山東派遣幹部和部隊挺進東北,開展政治、軍事鬥爭,發展文化教育,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1945年8月,毛澤東同志親自到延安大學, 嚮校長周揚和副校長張如心傳達了黨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學的一批骨幹力量去東北,辦東北大學。10月25日深夜,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政府接見了周揚、張鬆如等延安大學中層以上領導幹部,指示說:你們去創辦的東北大學,是新型的東北大學。
這樣以周揚為隊長、張如心為副隊長的延安大學部分幹部、教師組成的“鬆江支隊第四大隊”告別延安,開赴東北。
1946年元旦前後,東北局指示著名作傢舒群創辦“東北公學”,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設新東北之方針,廣集各級學員,以造就行政技術及師資等實際工作人才”為目標開始招生。不久東北局决定將“東北公學”改名為“東北大學”,任命張學良將軍的胞弟、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張學思兼任校長,校址設於本溪。至此,一所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的大學,迎着紛飛的戰火在東北大地上誕生了。她為東北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學習革命理論的基地,引導他們走上追求真理、為人民服務的光輝道路。
建校伊始,為局勢所迫,學校輾轉顛沛,1946年3月15日轉至安東(現丹東市)後,繼續轉移經通化、梅河口、吉林,於4月26日到達長春。校址設在當時長春著名的建築之一“海上大樓”。5月,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嚮公主嶺進犯,學校再度北撤。27日到達哈爾濱市,除留部分師生接收哈爾濱醫科大學,繼續北撤。6月1日,最後一批師生到達北滿根據地佳木斯市。學校定址於“滿赤醫院”,開始了新的歷程。在歷時3個月, 行程1500余公裏的北撤中,學校的隊伍不斷壯大,幹部、教師始終和同學同甘共苦,表現出了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顯示了黨的幹部的優秀品質和作風。青年學生們在艱苦歷程中,表現出了積極嚮上、追求真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堅决跟着共産黨走的革命意志,顯示了一代英才的風貌。他們是先驅,是榜樣,在學校創建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1946年8月, 張如心所率延安大學和華北聯合大學的百餘名教師、幹部勝利地到達哈爾濱市,加入了東北大學的行列,壯大了東北大學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實力雄厚的教師、幹部隊伍。黨的理論工作者張如心先後擔任學校副校長、校長。在黨的領導下,東北大學繼承和發揚延安大學的辦學經驗和革命傳統,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構建毛澤東同志指示的“新型東北大學”,為解放區建設和全國解放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東北局决定將東北大學遷往吉林市,與黨在吉林市創建的吉林大學合併,定名為東北大學。1949年2月,長春大學、瀋陽東北大學、長白師範學院文、理、法三個學院及先修班教職員與學生,全部合併到東北大學。1949年7月,學校由吉林市遷到長春市。
1950年4月, 根據國傢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學校易名為東北師範大學,隸屬教育部,成為一所以培養新型的中學師資為目標的高等師範院校。1952年,我國無産階級革命傢、著名教育傢和社會科學家成仿吾到該校擔任黨委書記兼校長。成老到校後, 帶領全校幹部 、教師實行正規化辦學, 狠抓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 加強科學研究的領導和管理, 充實教師隊伍,弘揚延安精神, 使學校有了長足的發展, 成為當時我國最有影響和最具發展實力的師範大學之一。
1958年,東北師範大學下放歸吉林省領導,同年10月學校更名為吉林師範大學。十年動亂期間,學校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但富於革命傳統的廣大師生在動亂中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為學校後來的發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 學校重新劃歸教育部領導。1980年8月, 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恢復了“東北師範大學”的校名,一個蓬勃發展的師大在高等師範教育的沃土又開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東北師範大學設有教育科學學院、政法學院、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文學院、歷史係、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 美術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物理係、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體育學院、廣播電視學院、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吉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等20個院係,逐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專業體係和以生命科學、歷史學和漢語言文學等為代表的、在我國學術界有較高地位的優長學科,成為一所以培養優秀中學師資為優長的高等學府。
東北師範大學傳承、 弘揚的是老一代革命傢所積澱的光榮的革命傳統, 踐行的教育理念是“ 尊重的教育 ”。建校至今,共培養了15萬名優秀中學教師和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東北師範大學以卓越的人才培養質量、良好的學術水平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蜚聲海內外,成為有志獻身祖國教育事業的青年學子追求和嚮往的地方。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課餘活動豐富多彩,經過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係列化、學院專業特色化的校院兩級校園文化格局,其中“雙百論壇”學術報告、“挑戰杯”科技競賽、“文明修身”道德發展、“炫亮東師”原創藝術、“激情年華”精品展示、學院專業素質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為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阔平臺。2007年1月,學校成功承辦了第六屆亞鼕會開幕式文藝演出,這是國內首次由一所大學承辦國際性體育賽事開幕式的文藝演出。東北師範大學學子在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中喜獲特等奬,實現了吉林省在這一奬項上20年來零的突破;在被譽為“中國青少年科技類最高奬”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奬”評選中,東北師範大學學子連續兩屆榜上有名;東北師範大學紅燭青年志願服務活動也具有全國性影響,紅燭志願者協會先後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扶殘助殘先進集體”。
學校註重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1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 開展了一係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 2000年以來學校聘請了長期外籍專傢學者300餘人來校授課,先後聘請了以諾貝爾奬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代表的80餘名外籍專傢學者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師出國訪學、進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近年來,舉辦了30多個國際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開展了多項重大合作研究,促進了學校的建設發展,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和國際知名度。學校分別在韓國東亞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
世紀交替,百年更迭, 東北師範大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96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傢“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1999年,學校順利完成新一輪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建立了與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相適應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2000年,啓動淨月校區建設,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整體競爭力;同年,學校被批準試辦研究生院,成為全國53所擁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實現了東北師大幾代人的夙願和夢想。
1996年,江澤民總書記為東北師範大學題詞: “辦好師範教育,培養優秀教師,提高民族素質”,這是黨和人民對東北師範大學的拳拳重托和殷殷厚望。 躋身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師範大學行列, 以研究型、 綜合性的姿態跨入嶄新的21世紀已經成為今天全體東北師大人的奮鬥目標和努力方向。 “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師大精神, 必將激勵一代又一代師大人, 為創造東北師範大學更加輝煌的未來,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斷拼搏,不斷奮進。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和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吉林省委書記王珉,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儒林的陪同下來到東北師範大學,和同學們熱烈討論起師範教育問題,並首次就免費師範生教育問題和同學們交換意見。溫傢寶總理來校視察,鼓舞着全校師生員工更加滿懷信心地走強校之路、特色之路、開放之路,為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2007年5月,國務院轉發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東北師範大學擔負起了首屆免費師範生教育的重任,東北師範大學將繼續發揚優良的革命傳統,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東北師範大學校史概覽圖
1946年,東北大學新生在哈爾濱市的東大辦事處門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7年5月9日深夜,東北大學學生、刁翎縣土改工作團團員李雷,被土匪殺害。中共刁翎縣委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東北大學學生張建堂在參加土改時,同土匪激戰中光榮犧牲。中共刁翎縣委為他修建了烈士墓,並將刁翎村改名為建堂村。
1947年,東北大學學生在佳木斯過着艱苦的生活。
1948年4月,東北大學宣傳隊為群衆演劇。
1948年4月,東北大學師生300餘人下鄉參加土地改革。
1948年5月,東北大學學生繪製的解放戰爭發展形勢圖,竪立在校門口。
1949年3月,東北大學學生劉自然率東北學生代表團出席第十四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1949年10月1日,東北大學師生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
1949年11月6日,東北大學青年團、教工會、學生會召開慶祝黨公開大會。 |
|
黨委書記 校 長
張鬆如 1946年02月—1946年09月 張學思 1946年02月—1948年06月
張如心 1946年10月—1948年07月 張如心 1948年07月—1952年09月
何錫麟 1948年08月—1949年10月 成仿吾 1952年10月—1958年08月
李先民 1949年11月—1952年09月 丁浩川 1958年09月—1961年08月
成仿吾 1952年10月—1959年02月 黃彥平 1961年09月—1964年07月
鬍紹祖 1959年02月—1964年04月 亞 馬 1964年08月—1968年10月
黃彥平 1964年05月—1970年12月
1971年01月—1977年09月文革時期
車敏瞧 1977年10月—1981年01月 劉 光 1979年10月—1981年01月
黃彥平 1981年02月—1983年10月 黃彥平 1981年02月—1983年06月
樊萬清 1983年11月—1989年09月 郝 水 1983年07月—1986年10月
牛林宗 1989年10月—1993年12月 黃啓昌 1986年11月—1992年11月
周敬思 1994年01月—1999年04月 王榮順 1992年12月—1998年10月
盛連喜 1999年05月—至今 史寧中 1998年11月—至今 |
|
黨委書記 盛連喜
校 長 史寧中
副校長(二級職員、正校級) 張治國
東北師範大學現任領導副 校 長 薛 康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兼) 楊曉慧
黨委副書記 馬 尚
副 校 長 柳海民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趙 瑩
副 校 長 劉益春
副 校 長 張紹傑
研究生院院長 蘇忠民 |
|
1992年, 該校作為國傢教委試點院校之一進行了以人事、分配制度為主的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為建立與教育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管理體製、 運行機製和現代大學制度,實現“一流的管理水平”, 為學校在新世紀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1999年10月,我校啓動了包括機關改革、後勤改革(總務部分)和院係所管理體製改革在內的新一輪校內管理體製改革。 改革前,校部機關共有部處級機構34個,在處級崗位上工作的有77人,機關工作人員有424人。改革後, 部處級機構精簡為20個(含工會和校團委),處級幹部職數壓縮到50個,機關工作人員編製減至251人,實際聘任236人。除個別崗位人員由選舉上崗外全部人員競聘上崗。18個機關黨政管理機構中有11個正職負責人更替,比例為61.1%,其中從副處崗位直接競聘到正處崗位的4人,占22.2%。 原正處職務競聘到副處崗位的5人,占20.8%。部處正職負責人平均年齡45歲,下降到39歲,副職負責人平均年齡40.8歲,下降了1.8歲。正職負責人有研究生學歷的占42.9%,比改革前提高了17%。副職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37.5%,提高了8.9%。總務係統處級幹部由2正4副減到1正1副,20個科級幹部減為2個,20餘個科室人員減為8個。
·學校辦公室
淨月校區辦公室是在原淨月校區聯合辦公室基礎上形成的學校直屬行政單位,下設行政工作辦公室、後勤管理辦公室和財務工作辦公室。其中財務工作辦公室,業務上為學校財務處派出單位,實行“以條為主”的管理方式。淨月校區辦公室負責淨月校區行政、後勤的管理監督工作,以及校區同學校本部之間、校區各單位之間的協調、服務等項工作。
·淨月校區辦公室
淨月校區辦公室是東北師範大學各相關職能部處派駐辦事機構組成的聯合辦公的行政部門。淨月校區辦公室由行政辦公室、後勤管理辦公室、研究生辦公室、教務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團工委、財務辦公室等組成,實行“條塊”管理機製,校區辦公室主任、副主任負責協調各辦公室工作,各辦公室接受東北師範大學各相關職能部處的業務指導。
·紀監委
紀監委的工作職責是:受理對黨組織、黨員和監察對象違反黨紀政紀的揭發、檢舉、控告和申訴;檢查、處理黨組織、黨員和監察對象的違紀案件;開展黨政領導幹部黨風廉政教育、黨員黨風黨紀教育和行政法規教育;開展行政監察工作。
·黨委組織部
黨委組織部是學校黨委的重要職能部門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學校的改革、建設與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主要工作是學校中層領導班子建設、中層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和教育與管理、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的教育與管理、發展黨員工作、知識分子工作。
·黨委宣傳部
設有新聞中心、教職工思想教育科和校報編輯部。主要工作職責是:指導協調全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製定年度全校幹部和教職工理論學習安排意見,組織院校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學習,安排教職工政治理論學習,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協調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宣傳與研究工作,組織參加國傢和省市舉辦的重要研討活動;領導、策劃和組織實施學校對內、對外宣傳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日常工作。
·黨委統戰部(臺灣工作辦公室)
主要工作職責是:協調聯繫民主黨派,協助民主黨派開展工作;黨外中高級知識分子統戰工作;落實黨的僑務工作,聯繫歸僑、僑眷、海外僑胞;接待臺胞,聯繫臺屬;組織協調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組織協調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組織校內各級政協委員開展工作;宣傳統戰政策,開展統戰理論研究。
·黨委學生工作部
黨委學生工作部是學校黨委領導下的學生工作職能部門,下設綜合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負責統一規劃全校學生工作,製定學校學生工作整體行動計劃,協調學生工作各部門之間關係,督促學生工作各部門落實學生工作規劃,負責全校學生工作幹部隊伍建設。
·教務處
教務處是全面負責本專科學生教學工作的行政部門。下設招生辦公室、教務科、教務二科(淨月校區)、教學研究科、實驗室管理科、教材科。主要工作職責是:提出設置、調整本專科專業計劃,組織製(修)訂本專科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並組織實施;組織製訂本專科學生招生計劃,組織錄取新生;管理本專科學生學習成績、審核學士學位資格、教育實習計劃及經費;監控、評估本專科教學質量;組織教學研究、教學研究立項和教學成果評奬;教材研究與建設、課程建設、基地建設、基礎課主講教師管理;組織製訂、實施實驗室建設規劃;教學奬懲政策製訂及實施等。
·科學技術處
下設理科科研科和科技開發科。主要職責是:製定、落實學校理科科學研究發展規劃;製定、實施學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各項辦法、制度和規程;學校各類科研基地建設與管理;評估各院係所及教師科研工作;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信息發佈、組織申報、 校內預審及上報; 管理學校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個人簽定的科技合同;管理我校自有知識産權的科研成果;各類科研奬勵的申報與管理;面嚮全社會的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管理科協係統的社會團體;組織和指導學校理科各院係的學術交流活動;科學技術各要素的統計與分析。
·社會科學處
主要工作職責是: 負責把握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術發展方向, 推動全校文科學科建設與改革; 推進文科科研機構和研究基地建設與發展; 負責全校文科各級各類項目申報、項目管理、科研經費管理、成果評奬、社科統計、出版資助,文科科研機構管理及其它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有關的管理工作。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下設招生辦公室、研究生培養處、研究生教育處、學位辦公室、研究生院辦公室、淨月校區研究生工作辦公室, 附設學科建設工作辦公室和“211工程”建設工作辦公室。主要工作職責是:組織指導評估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和國傢及省級重點學科;組織落實學校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製訂各類研究生招生計劃,組織考試及錄取新生;指導、檢查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製(修)訂,負責研究生課程建設、研究生教學質量檢查評估;遴選、聘任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指導、檢查各院係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審核和授予各層次的學位工作及學位日常工作。
·人事處
人事處是全面負責學校人才人事工作的職能部門。設有師資科、人事管理科、綜合辦公室(博士後管理辦公室)三個科室。主要工作職責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傢關於人事工作的方針、政策;製定、實施學校人事人才工作規劃;負責全校各類人員的編製管理和學校內設機構、崗位的設置;負責全校教師隊伍建設;負責人才引進與培養;負責全校各類人員的聘任與考核;負責職工教育和培訓;負責辦理教職工退休和出國手續;負責人事信息的維護、統計與上報;負責待崗待聘人員管理;負責短期勞動合同用工管理;負責接受和安置復轉軍人;負責全校教職工勞動工資、社會保險和福利管理等工作。東北師範大學熱忱歡迎有志於高等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人事處將竭誠為您服務!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作為執行學校涉外政策、協調國際交流與合作事務的職能部門和辦事機構,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協調全校外事活動,為院係的教學、科研和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信息;負責外事接待活動的策劃、實施和交流計劃的統籌管理;負責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招生與管理,負責長短期外國專傢的聘請、報批和管理;合作辦學的聯絡、審核和報批;負責教職工三個月以內和學生因公出國(境)的審批與管理;負責對港澳臺地區的一切交流、合作活動的審批、聯繫和管理。
·學生處
學生處是負責全校學生工作的職能部門。下設學生教育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負責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思想動態調研、學生日常管理、學生奬勵與懲處、大型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等工作。
·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
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是我校全面負責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的專門機構。下設企劃發展室、信息服務室、咨詢指導室、綜合辦公室四個科室。主要工作職責是: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策劃、開發;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組織工作;畢業生就業信息的收集、處理、發佈與綜合分析;畢業生就業咨詢指導與研究;畢業生就業協議簽署、畢業派遣;畢業生就業管理。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是我校全面負責家庭經濟睏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專門機構。下設資助辦公室、貸款辦公室、綜合辦公室三個科室。主要工作職責:本科學生資助對象評定;各類資助款的籌集、管理、發放;資助項目設計、實施;校內外勤工助學工作管理;國傢助學貸款辦理;國傢助學貸款本息催收;本科學生資助對象的教育、指導;學費催繳;本科生助學金發放。工作理念:敬事守信、節用愛人。
·財務處
財務處全面負責全校財務管理和各項資金核算等工作。參與學校預測、决策、統籌資金工作。編製學校財務收支預算和財務决算,為學校發展建設提供財務保證。負責全校二級核算單位的財務監督、會計人員培訓和有關財務工作指導。財務處下設計劃科、管理科、會計科、結算科、基建財務科、淨月財務辦公室。
·審計處
審計處主要職責:負責開展全校經濟責任審計、基建工程修繕審計、財務收支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經濟合同審計、專項審計調查等各類審計工作,加強和促進學校管理,規範經濟秩序,防範經濟風險,提高辦學效益,維護財經法紀,為我校新時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保證。
·保衛處(黨委武裝部、校綜合治理辦公室)
保衛處與武裝部、校綜合治理辦公室合署辦公,下設治安科、防火科、調研科、人民防空辦公室,負責全校的安全保衛工作。
·離退休工作處
1992年4月,學校設立離退休工作處,下設離休科和退休科。負責離退休人員的服務和管理;組織離退休人員政治學習和組織生活, 配合學校做好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有益於離退人員身心健康的活動;支持離退休人員發揮作用;落實離退休人員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資産管理處
資産管理處根據國傢和學校的有關規定,實施對學校固定資産的全面管理。負責世行貸款項目的申請與管理,並負責進口設備的報關商檢驗收等業務;學校土地管理、房屋調配、房地産行政管理及房改工作;全校教學儀器設備和公用傢具的計劃採購及管理;全校固定資産的登記、清查、報廢、統計報表及使用監督檢查;學校節能管理工作、房地産開發物業管理、住宅區管理委員會日常工作等。
·基建處
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基建管理工作;參與、編製學校事業發展總體規劃,開展有關的調查研究;組織編製學校基本建設總體規劃設計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委托、報審校園總體規劃的設計並負責實施;負責或協助學校其它職能部門管理校園土地;編製、執行學校年度基建計劃;組織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的報批,負責項目工程的各項前期工作,負責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的招標、委托與合同的簽定和執行;配合施工單位加強施工現場的管理,嚴格進行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産的監督檢查,負責重要設備和材料的選擇採購與檢驗,監督施工單位對所有工程材料的檢驗,組織工程項目的竣工驗收與保修工作;負責基本建設資金管理,編製項目預算、工程結算和財務决算,審核施工單位的工程結算,編製上報各類財務報表;負責基本建設所有的文件檔案包括工程技術檔案、財務檔案、建設項目審批報建檔案的收集、審核、歸檔的全部工作;負責和地方政府各級主管部門的工作聯繫;通過基本建設管理過程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師生生活服務,負責嚮師生員工做好有關基建的宣傳咨詢工作負責完成主管部門和學校佈置的其他工作。
·後勤管理處
後勤管理處成立於2002年1月,代表學校行使管理全校後勤工作的權力。設有工程管理科、綜合管理科、愛衛會辦公室。 目前,後勤管理處已初步理順了體製,轉換了機製,全面實施其對學校後勤工作的規劃、管理、協調和監督的職能。
·工會
校工會是學校教代會、工會的日常辦事機構。其主要工作職責是:負責處理教代會和工會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工作,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有工會特色的各種活動,做好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幫扶解睏工程為睏難職工排憂解難。
·團委
校團委在上級團組織和學校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是黨委聯繫學生的橋梁和紐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廣大學生完善素質、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營造氛圍,提供舞臺。校團委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尊重需求育人為本的工作原則,始終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始終堅持科學嚴謹、務求實效的工作作風,始終堅持幹事業、做學問的工作狀態,為學校發展建設服務,預設精彩,創造未來。
·婦委會
東北師範大學婦委會成立於1996年10月21日。學校婦委會是學校黨委領導下的群衆組織,是黨聯繫女教職工和女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婦委會的工作宗旨是:把為廣大女教職工和女大學生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婦委會的主要職能及任務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宣傳馬剋思主義婦女觀,創設男女平等、有利於女性成纔和發展的平臺,教育、引導和激勵廣大女教職工和女大學生增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為東北師範大學建設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校友會
1990年東北師範大學校友會成立。1995年由長春市民政局正式批準註册。業務主管部門是長春市高校工委。現任會長是史寧中校長,現全國有28個城市建立了校友會,還有22個城市的校友會正在籌建之中,共有19萬校友。校友會下設校友工作辦公室,原與學校辦公室合署辦公,從2003年起列為獨立行政部門。自辦、發行內部刊物《東北師大校友》。東北師範大學校友會的宗旨是:服務於學校,服務於校友。東北師範大學校友會的任務是:弘揚東師精神,擴大學校影響。聯絡校友感情,宣傳校友業績。 |
|
學校高度重視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開放式辦學的思想指導下,已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0餘個國傢和地區的150餘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開展了一係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項目,為學校人才培養和整體學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臺。
2000年以來,學校先後聘請了以諾貝爾奬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為代表的80餘名外籍專傢為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聘請來校授課的長期外籍專傢學者達400餘人次,公派出國訪學、進修的教師每年達百餘名,並舉辦國際性和區域性學術會議40多個,開展了多項重大合作研究,促進了學術交流。目前學校還與國外多所大學開展了本科“3+1”和“2+2”模式的合作辦學,為學生發展拓展了空間。學校分別在韓國東亞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也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國傢公派赴日留學人員的培訓基地,共培訓各級各類出國留學人員7300餘名, 成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紐帶與橋梁。2006年,學校分別在韓國東亞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2007年9月學校召開了“東北師範大學外事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走開放之路”的辦學思路和任務。
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對發展中國傢教育援助人才培訓工作會議”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儀式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章新勝副部長為貴州大學等10個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將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務,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開展工作,承擔來華、出國培訓項目,選派援外教師、建立援外教師人才庫以及商務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項目。據悉,此次獲得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的10所院校為浙江師範大學、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雲南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貴州大學和瓊州學院。 |
|
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郝水
統計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白志東
文學史傢:楊公驥
詩人:張鬆如(公木)
文學理論傢:蔣錫金
文字學家:孫常敘
歷史學家:林志純 李洵 朱寰 丁則民
教育學家:陳元暉 王逢賢 吳傑 梁忠義
心理學家:楊清
地理學家:陳纔
黨史學家:鄭德榮
生態學家:祝廷成
體育學家:林笑峰
國傢級教學名師:田剋勤、柳海民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百渠、麻彤輝、劉寶、蘇忠民、王野喬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劉益春、周道瑋、李斌
【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重大問題
該項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當代中國基礎教育若幹重大問題”的延續,依托的主幹學科是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主要依托的二級學科是教育學原理(國傢重點學科)和課程與教學論(吉林省重點學科)。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基礎教育未來10年重點戰略研究”,重點突出理論建構和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上研究基礎教育發展重大問題;二是“農村基礎教育難點問題與對策研究”,重點側重於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和農村基礎教育的佈局問題;三是“ 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核心問題與方法研究”,重點研究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教育質量,以及學科課程與教學的核心問題。
該項目主幹學科領域近五年承擔國傢重大項目3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十一五”規劃項目3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十一五”規劃項目 29個;境外合作項目2項;教育部各司局專項14個。近五年,在《教育研究》等國傢級刊物發表論文33篇,CSSCI刊物以上論文280餘篇,被《新華文摘》轉載13篇。出版高質量的學術專著40餘部。形成並提交了衆多有影響的决策咨詢報告,均被采納或部分采納。隊伍成員共獲得各級奬勵70餘項。其中教育部以上奬勵10餘項,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和吉林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奬50餘項。
全球視野下的亞歐美文明及其互動關係
該項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地域文明重點問題”的延續,依托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史國傢級重點學科、專門史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省級重點學科和古代文學省級重點學科,試圖從文明互動的角度,解讀全球一體化問題、區域一體化問題和文明整合的早期範例問題,部分地解决和平崛起的中國所直面的價值選擇問題、文明走嚮問題和國傢安全問題。該項目主要由三個研究方向組成,即:“歐美文明的傳承、互動及其影響”(含“關於早期西方文明與周邊諸文明地區互動關係的模式分析”、“歐美國傢的移民與美國的崛起”、“歐美基督教文明及其互動關係”、“美國的冷戰戰略與亞洲”等子課題),“東西方文明在東亞地區的衝突與融合”(含“如何歷史地認識‘華夷秩序’的法理地位問題”、“十五世紀以來世界變遷中的‘中國道路’”、“東亞的文化與文學記憶”等子課題),“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文明與互動”(含“古代西亞、北非文明的文獻構建”、“希臘-拉丁歷史文獻所見之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與互動”、“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互動模式及其影響”等子課題)。
“地域文明重點問題研究書係”(共21部,人民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和“世界文明史研究叢書”(4部,上海三聯書店)是該學科建設項目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以古典學文獻整理為核心內容的“日知古典叢書”和以亞述學為核心的“西亞楔形文獻研究”係列論著,都在國內外學界顯現出極鮮明的特色。這些成果為該項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證前提和理論鋪墊。
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動和人類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
該項目是“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動的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延續,依托的主幹學科是細胞生物學,相關學科包括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等。其中,細胞生物學是國傢重點學科和“九五”、“十五”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007年再次被評為國傢重點學科,植物學是吉林省重點學科。該項目還依托“教育部分子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農業與醫藥基因工程中心”等平臺。學術隊伍中,現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4人)、副教授12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傢級人選”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主要研究方向:1.表觀遺傳機製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及相關疾病的發生和控製研究;2.膜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的研究;3.腫瘤血管發生機製及新型血管抑製基因工程藥物。
近5年來,該項目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主持了包括國傢“973計劃”、“86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傢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和地方的重大課題在內的大量的科研任務。團隊成員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10項,並在國傢和省部科研項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係列有重要科學意義的研究成果,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近150篇。
我國東北草地、濕地生態過程、功能及修復技術基礎
該項目是“十五”“211工程”“鬆嫩平原草地、濕地可持續發展”建設項目的延續,依托的主幹學科為生態學(國傢重點學科)。該項目依托的重要平臺或基地包括: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被生態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環境總局(環境保護部)重點實驗室(濕地生態與植物修復重點實驗室)和2個省級(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吉林省生態恢復與生態係統管理實驗室、吉林省植物工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隊伍中,國傢傑出青年獲得者和長江學者1人(劉寶),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王野喬),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與本校細胞生物學共同申報獲得)(IRT0519)。主要研究方向:1.草地生態過程及退化治理技術;2.濕地生態完整性保育與功能開發。
該項目主幹學科承擔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973計劃”)5項,“十五”和“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3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各1項,教育部重點項目4項,省重大項目3項。研究人員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408篇,其中SCI檢索論文82篇。出版研究著作15部。近5年共獲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奬勵(科技進步奬、自然科學奬、技術發明奬)11項(一等奬2項、二等奬8項)。共申請國傢發明專利15項,已授權4項。
東北地區人地關係的時空過程研究及其成果應用
該項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信息化中國東北”的拓展和延續,依托的主幹學科是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下的二級學科,省重點學科), 相關學科為區域經濟學(屬“應用經濟學”)、歷史學、生態學(國傢重點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1.東北地區資源環境變化時空過程、格局的評估與分析;2.東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城鎮化時空過程的分析;3.東北地區建設和諧人地關係的基礎理論與重大實踐問題。
該項目組“中國邊疆地區歷史與社會研究東北工作站”針對我國同朝鮮半島國傢關係提出的“東北邊疆沿革史”研究報告於2000年獲得鬍錦濤同志的批示。2006年作為主持單位完成了國務院“東北振興規劃”(2007年8月國務院通過)。2004年編寫的咨詢報告“關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幾點戰略思考”、2005年提交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離不開內蒙古東四盟市”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批示。2006年項目組申報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完善主體功能區劃的生態補償機製研究,獲準立項。近年來項目組成員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0項、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傢各部委重大(重點)項目8項、合作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均以東北地區為研究對象,為該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學科未來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多酸及光發射材料與應用
該項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的拓展和延續。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研究是我校具有鮮明特色的交叉學科研究。多酸科學是一門涉及無機及有機化學、生物學、醫藥學、物理學、材料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目前,學校化學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物理學院的凝聚態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為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科為吉林省重點學科。2004年,以多酸科學研究為主的“多酸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得批準建設,2006年通過教育部專傢組驗收。在“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期間,該項目將着重開展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的功能性質及應用方面的研究。在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的分子設計與理論研究指導下,着重材料的組裝與性能應用等領域的研究。預期在光緻/電緻變色、紫外光發射、光催化、氣體吸附、生物分子檢測等材料應用領域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力爭在多酸及光發射材料的應用方面有所突破。
該項目主幹學科領域近五年承擔了國傢“863”高技術項目,國傢1035工程新藥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同時承擔了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共32項,國傢各部委項目23項;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7項。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1項,教育部提名國傢科學技術奬(二等)3項。
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若幹重大問題
該項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項目,依托的學科和研究基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國傢重點學科,中共黨史省級重點學科及政治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馬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有“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吉林省鄧小平理論研究重點基地等。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研究;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及其大衆化教育研究。重點研究7個問題:(1)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論”研究。(2)大中小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係統化科學化及其實效測評研究。(3)當代中國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動態發展指標體係及其教育對策思路研究。(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和建設實踐創新研究。(5)高校學生常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研究。(6)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整體性研究。(7)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大衆化教育普及研究。
近五年來,該項目主幹學科領域,共發表學術論文430餘篇;獲全國性奬勵5項,省部級奬勵14項,其中一等奬4項;國傢級精品課程1門;出版較高水平學術專著17部,出版教材(教學用書)13部,其中,《德育哲學引論》《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導論》《中國共産黨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軌跡》等專著,在全國有較大影響;承擔國傢社科基金課題10項,教育部社科重大課題和重大委托課題各1項,這些成果和課題研究,為該項目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問題驅動下的應用統計學
該項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項目,依托的主幹學科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吉林省重點學科),依托的平臺有應用統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被生態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植物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本學科的研究隊伍總人數為35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一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主要有三個研究方向:教育與心理測量、生物醫學統計、信息統計與數據挖掘。
近五年來,該項目主幹學科共承擔了20項國傢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其中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計劃”)1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項目3項,總經費達634萬元。出版專著5部,共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SCI檢索論文70餘篇。近兩年共獲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奬勵6項(一等奬4項,二等奬2項)。 |
|
·辦學方向
為基礎教育服務,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建設目標
到2020年左右,把東北師範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綜合性師範大學
·發展思路
走強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開放之路
·治校方略
教育教學是立校之本,科學研究是強校之本,依法辦學是治校之本
·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勞動成果 |
|
dongbei shifan daxue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一所以培養教師為主的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吉林省長春市。原名東北大學,是中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在東北地區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45年鼕,中共中央决定由當時的延安大學的一批幹部挺進東北,同在遼寧省的一部分黨的文教幹部,於1946年 3月創建了東北大學。其後,又陸續將吉林大學和國民黨統治區的東北大學、長春大學、長白師範學院並入該校。1950年 3月,政府為了加速教育事業的發展,確定該校以培養教師為主,改校名為現名。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傢培養了41100名本、專科學生,519名研究生,21900名函授生以及相當數量的進修生、留學生、夜大學生。
學校設有教育、政治教育、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外國語、藝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圖書館學等13個係,電化教育等21個專業, 117個教學研究室,71個實驗室。還有教育科學、外國問題、古籍整理、環境科學等 4個研究所以及電子計算機研究室等32個獨立研究室。此外還設有函授部、夜大學、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高等學校幹部進修班、出版社,以及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保育院、醫院、工廠、農場等。
學校在教學和科學研究方面積纍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科研體係,培養了一支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者。現有教師1306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283人、講師616人、專職研究人員120人。有57個學科、專業招收研究生,其中 3個學科、專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41個學科、專業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授予函授生學士學位的試點學校之一。學校重視教材建設,近年來共編寫文理科教材 298種,其中75種被推薦為全國高等學校通用教材。有32名教授、副教授分別擔任全國理科、外語和體育教材編審委員。在科學研究上也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果,有26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學校編輯出版的《東北師大學報》等5種學術刊物嚮國內外發行。學校圖書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藏書約200萬册,其中中文圖書約170萬册(包括善本書3萬册),外文圖書約30萬册(日、俄文圖書占有重要地位)。現有中文期刊1700餘種,外文期刊1400餘種。
東北師範大學外語係學生在語言實驗室上課
該校與國外的高等學校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日益擴大,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等6所大學有着校際關係。曾有71名教師先後在16個國傢留學、進修或做研究工作。每年在學校工作的外國專傢和教師近30人,來校進修、講學、訪問的學者已近 150人。中國赴日本國留學生預備學校已嚮日本40多所大學派出了489名留學生。(見彩圖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舉行文娛晚會)
(於超)
|
|
文化 | 教育 | 學校 | 中學 | 大學 | 教育學 | 學院 | 醫師 | 音樂傢 | 教授 | 東北師大 | 人物 | 史學家 | 社會科學家 | 近現代學者 | 作傢 | 名人 | 整形專傢 | 福建 | 心理學家 | 醫學家 | 教育傢 | 學者 | 社會形態 | 古典文明 | 長春 | 考古 | 更多結果... |
|
|
東北師範大學學報 | 東北師範大學醫院 | 東北師範大學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教育係 | 東北師範大學ACM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原色旅遊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 東北師範大學軟件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天宇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行知馬列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陽光科技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資産經營公司 | 東北師範大學經濟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留學服務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留日預校 | 東北師範大學明清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東北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日本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美國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揚思工作室 | 東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創業實踐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學園 |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團委新聞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團建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會 | 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信誠後勤集團 | 東北師範大學淨月校區 | 東北師範大學學校辦公室 | 東北師範大學民族教育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檔案館 | 東北師範大學校友會 | 東北師範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軟件研發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商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卓音工作室 | 東北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設計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挑戰杯 | 東北師範大學後勤管理處 | 東北師範大學長春校友會 | 東北師範大學地理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東北師範大學自然博物館 | 東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 東北師範大學教師技能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賓館 | 東北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係 |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附屬中學 | 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實驗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信息研究與咨詢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統計信息咨詢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國傢基礎教育實驗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華夏英語志願者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社團聯合會 | 東北師範大學風語者英語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數字圖書館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HTD教師技能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希望工程志願者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天地人環保志願者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馬剋思主義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思想理論教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人口與資源環境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環境工程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區域開發信息工程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旅遊科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自然災害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科技哲學與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辦公室 | 東北師範大學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東北師範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草地科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遺傳與細胞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東北研究院 | 東北師範大學多酸科學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東亞文明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 東北師範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 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 | 東北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多媒體製作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教學資源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培養與管理暫行規定 | 東北師範大學媒介素養課程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科研實踐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業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調研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藥物基因和蛋白篩選國傢工程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植被生態科學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應用統計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分子表觀遺傳學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國傢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實驗室 | 東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古典詩文化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西方非理性文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實驗教學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物理課程與教學論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基礎物理教研室 | 東北師範大學化學基礎教學實驗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業中心虛擬公司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業中心人才資源庫 | 東北師範大學緑色動力環保志願者協會 | 東北師範大學大學生職業訓練中心 | 東北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 詩三百精義述要盛廣智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 詩經評註王守謙金秀珍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 韓詩外傳譯註魏達純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 詩經評註上王守謙金秀珍撰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l | 東北師範大學理想集團大連分公司 | 東北師範大學高考指導咨詢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