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东俄洛紫菀
目录
No. 1
  学 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 属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属 aster linn.
  拍摄地 青海大通东峡林场、玛可河依浪沟
  生 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缘、柏林下和田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4-42厘米。根状茎细,常有匍匐枝。茎直立与莲座状叶丛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数个分枝,有疏或密长毛。基部叶矩圆状匙形或匙形,长4-12厘米,宽0.5-1.8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翅半抱茎的柄,全缘或上半部有浅齿;上部叶渐小,顶端稍尖;两面被长粗毛。头状花序直径3-5(-6.5)厘米;总苞半球形,宽0.8-1.2厘米;总苞片2-3层,近等长,顶端尖,上部草质,下部革质,有密粗毛;舌状花30-60个,蓝色或浅红色;筒状花黄色。
  分 布 甘肃、四川、云南、青海
  【药名】:东俄洛紫菀
  【拼音】:dongeluoziyuan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东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效】:清热利、消肿解毒。
  【主治】:用于湿热黄疸及疫毒黄疸,疮疡痈肿者。
  【性味归经】:苦,寒。入胃、肝、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名】:紫菀(四川甘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No. 2
  学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属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属 aster linn.
  拍摄地 青海大通东峡林场、玛可河依浪沟
  生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缘、柏林下和田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4-42厘米。根状茎细,常有匍匐枝。茎直立与莲座状叶丛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数个分枝,有疏或密长毛。基部叶矩圆状匙形或匙形,长4-12厘米,宽0.5-1.8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翅半抱茎的柄,全缘或上半部有浅齿;上部叶渐小,顶端稍尖;两面被长粗毛。头状花序直径3-5(-6.5)厘米;总苞半球形,宽0.8-1.2厘米;总苞片2-3层,近等长,顶端尖,上部草质,下部革质,有密粗毛;舌状花30-60个,蓝色或浅红色;筒状花黄色。
  分布 甘肃、四川、云南、青海
  【药名】:东俄洛紫菀
  【拼音】:dongeluoziyuan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东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效】:清热利、消肿解毒。
  【主治】:用于湿热黄疸及疫毒黄疸,疮疡痈肿者。
  【性味归经】:苦,寒。入胃、肝、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名】:紫菀(四川甘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No. 3
  学 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
  科 属 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属 Aster Linn.
  拍摄地 青海大通东峡林场、玛可河依浪沟
  生 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缘、柏林下和田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4-42厘米。根状茎细,常有匍匐枝。茎直立与莲座状叶丛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数个分枝,有疏或密长毛。基部叶矩圆状匙形或匙形,长4-12厘米,宽0.5-1.8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翅半抱茎的柄,全缘或上半部有浅齿;上部叶渐小,顶端稍尖;两面被长粗毛。头状花序直径3-5(-6.5)厘米;总苞半球形,宽0.8-1.2厘米;总苞片2-3层,近等长,顶端尖,上部草质,下部革质,有密粗毛;舌状花30-60个,蓝色或浅红色;筒状花黄色。
  分 布 甘肃、四川、云南、青海
  【药 名】:东俄洛紫菀
  【拼 音】:DONGELUOZIYUA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东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 效】:清热利、消肿解毒。
  【主 治】:用于湿热黄疸及疫毒黄疸,疮疡痈肿者。
  【性味归经】:苦,寒。入胃、肝、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适量。
  【别 名】:紫菀(四川甘孜)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文名:紫菀(zǐ yǔ)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别名:山白菜 青菀、小辫、返魂草
  科属:菊科、紫菀属
  产地:
  习性: 紫菀为多年生宿根花卉。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安徽等地。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怕干旱,耐涝,耐寒力强,哈尔滨地区不防寒亦可露地过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过度碱性土与干燥沙土外均可栽植,但最适宜肥沃的沙质壤土。
  紫苑根状茎短,生有多数细根,茎直立,上部多分枝,高一米以上,基生叶大,丛生,匙形,茎生叶较小,披针形;边缘有锐齿,两面疏生小刚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复伞房状,边缘舌状花、淡紫色,中间管状花,黄色;瘦果扁平,冠毛灰白色或淡褐色;花期8—9月,果成熟期9—10月。
  栽培紫菜,应选择地势平均,浇水方便,土壤肥沃而疏松的土地。整地时要施人厩肥或堆肥。秋季用分根法繁殖。9月下旬——10月中间移栽。移栽时将根茎掘出,分根。将根平摆栽人穴内,株距30—50厘米,深度5—7厘米,覆土后浇水,生长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紫菀是秋季观赏花卉。多用于布置花境,花地及庭院。根可人药,有温肺下气,祛痰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用途:咳嗽有痰。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肺痈、胸痹及小便不通等症,盖取其开宣肺气之力。
  花语:
  ASTER - Symbol of Love, Daintiness
  紫菀 - 爱的象征,优美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来源 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1.5m。茎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叶丛生,长椭圆形,基部渐狭成翼状柄,边缘具锯齿,两面疏生糙毛,叶柄长,花期枯萎;茎生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渐上无柄。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有长梗,密被短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边缘紫红色;舌状花蓝紫色,筒状花黄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阴坡、草地、河边。主产河北、安徽、东北及内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将根编成辫形后晒干。生用或密炙用。
  性状 根茎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下端偶有末除尽的母根,质梢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化学成分 根含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无羁萜、表无羁萜和挥发油,尚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紫菀又名青菀, 原产于我国, 日本和俄罗斯.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既耐寒又耐热,耐半阴,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繁 殖
  常用播种,扦插繁殖.播种可3月春播,播后12—15天发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顶端嫩茎扦插.插后15—20天生根.
  ●栽 培
  播种苗高10厘米左右移栽.5月可定植或盆栽.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并保持土壤湿润,株高20厘米时进行摘心,促进分枝,7月花前增施磷钾肥1次.冬季浇1次透水.有利于越冬保苗.
  ●病虫害
  常有叶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危害.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洒。蚜虫和盲蝽危害,用10%除虫搞乳油3000倍液喷杀。
  ●应 用
  紫菀开浅蓝色小花,开花不断,适用干草坪边缘作地被植物,也可切下花枝作瓶插配花用.
  紫菀
  (一)概述
  别名紫苑、小辫儿、夹板菜、驴耳朵菜、软紫菀。
  为菊科紫菀属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f.)的根部。润肺止咳、化痰。主治支气管炎、咳喘、肺结核、咯血等。分布东三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安徽,主产河北省安国县及安徽省。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根状茎粗短,簇生多数细长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单生,表面有浅沟,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无毛。基生叶丛生,开花时渐枯落,叶片蓖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12厘米,基部渐窄,下延长成翼状叶柄,边缘有锐锯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生,渐无柄,叶片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夏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有长梗,密破短毛。总苞半球形,绿色微带紫;边缘舌状花蓝紫色,雌性;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瘦果扁平,一侧弯凸,一侧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
  (三)生长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耐寒性较强,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种植。
  主治: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捣、筛为末。每服三钱,以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一天服两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包含词
低小东俄洛紫菀多枝东俄洛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