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東 >梅州 > 丘逢甲故居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丘逢甲故居投訴電話梅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753-2243654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丘逢甲,梅州蕉嶺人,近代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傢。在考取進士後不久就辭官,去臺灣講學。甲午戰爭以後,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毅然投筆從戎,組織臺灣義軍進行浴血抵抗,激戰20多日後因為沒有後援而失敗。離開臺灣回到大陸後,丘逢甲時刻不忘收復臺灣、雪洗國恥,臨終前叮囑“葬須嚮南,吾不忘臺灣也。”他一生不斷創辦新式學堂開啓民智,是廣東最有聲望的教育傢之一。他的詩集《嶺雲海日樓詩抄》,沉鬱蒼涼,豪放激越多為懷念故土之作。丘逢甲的故居名為培遠堂,位於蕉嶺縣城北面15公裏處的文福鎮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客傢圍屋,該房是1896年丘逢甲從臺灣來到廣東時建造的。“培遠堂”三字為晚清著名學者溫仲和手書。故居現陳列着丘逢甲任臺灣義軍大將軍時在戰鬥中繳獲的日本侵略軍刺刀,還有其他一些文物。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學校”。該故居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號蟄仙,祖籍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是我國近代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傢。1864年12月26日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26歲考中進士,被清光緒皇帝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品京官。他無意仕途,告假回臺,培育民智。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他籌建義軍並率領臺灣民衆抗日保臺,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彈盡糧絶,在部將規勸下,於1895年渾淚離臺內渡,定居祖籍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他先在家乡和潮州、汕頭等地興辦教育,倡導新學,利用擔任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職務之便,支持康梁維新變法,後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他力促廣東和平光復,出任廣東革命軍政府教育司長,赴寧參與籌組南京中央臨時政府工作,當選為中央參議院參議員。終因積勞成疾,於1912年2月25日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病故,終年49歲。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共計55間2堂,面積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東兩堂四行,中軸對稱,後面半圓形圍屋與前面的5個門樓形成封閉整體的客傢圍屋。正門名為“培遠堂”,是清末翰林溫仲和書,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為丘逢甲自擬。內堂懸挂清光緒皇帝欽授“進士”牌匾;屋內其餘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傢書寫的堂名、楹聯,藴藏着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極具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嚮人們展示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傢丘逢甲光輝的一生。故居先後於1984年和1998年兩次按原貌重修。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4月被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建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面積1800m2,是一幢坐西朝東55間2堂4行的客傢圍屋,正門名“培遠堂”為清末翰林溫仲和題,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內堂匾額“心泰平草廬”為清廣東巡撫許振褘題。南廂房“念臺精捨”為潮州知府李士彬書;北廂房“嶺雲海日樓”為清進士吳道熔題。屋後有大荔枝樹12株,傳為丘逢甲所植。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嚮人們展示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傢丘逢甲光輝的一生。
  1984年和1998年先後兩次由蕉嶺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重修。1989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4月被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