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wmo) 的前身是成立于1873年的国际气象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1946年7月,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1947年9月,该组织在华盛顿召开大会,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 1950年3月23日,公约开始正式生效。1951年,它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运作。
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设置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进行气象、水文以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设置和维持各中心以提供气象和与气象有关的服务;促进建立和维持气象及有关情报快速交换系统;促进气象和有关规则的标准化,确保以统一的规格出版观测和统计资料;推进气象学应用于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促进业务水文活动,增进气象和水文部门间的密切合作;鼓励气象及有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培训,帮助协调研和培训中的国际性问题。
世界气象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全部成员国代表组成,每四年开会一次,研究贯彻大会、执行理事会决议,协调本区域气象业务和科研等各项计划的实施;执行委员会由36名成员组成,每年开会一次;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根据专业性质设有8个技术委员会,即基本系统委员会、大气科学委员会、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气象学委员会、农业气象学委员会、海洋气象学委员会、航空气象学委员会、水文学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一般四年开一次届会,任务是根据大会、执行理事会和区域协会的决定,组织和协调本专业领域内的多项活动。
该组织有会员185个(1999年5月)。此外,还有6个区域协会,即非洲、亚洲、南美洲、北美和中美洲、西南太平洋和欧洲。 |
|
世界气象组织是根据1947年9-10月在华盛顿市召开的国际气象组织,它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英文简称IMO),是1872年和1873年分别在莱比锡和维也纳召开的两次国际会议后于1878年正式成立的非官方性机构。194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各国气象局长会议,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草案,1950年3月23日该公约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51年3月19日在巴黎举行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届大会,正式建立机构。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
|
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组织的宗旨包括:
便利于全世界合作建立网络,以进行气象、水文和其他地球物理观测,并建立提供气象服务和进行观测的各种中心;
促进建立和维持可迅速交换气象情报及有关资料的系统;
促进气象观测的标准化,并保证观测结果与统计资料的统一发布;
推进气象学在航空、航运、水事问题、农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中的应用;
促进实用水文活动,加强气象服务部门与水文服务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鼓励气象学和适宜的其他有关领域中的研究与培训。 |
|
世界气象组织大会是组织的最高机构,每四年召集一次由所有成员的代表参加的会议,以确定为实现组织宗旨而采取的总政策,通过有关国际气象与水文做法的技术条例,并确定下一个四年的气象组织方案和预算。
执行理事会由36个国家气象和水文局局长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以审查组织的活动和执行气象组织大会的决定。
六个区域协会(非洲、亚洲、南美洲、中北美洲、西南太平洋和欧洲)由组织的成员组成,协调各自区域内的气象与水文活动,并从区域角度审查向其提交的所有问题。
八个技术委员会由成员指定的专家组成,负责研究观测基本系统、仪器和方法、大气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海洋气象学、水文学和气候学。
设在日内瓦的秘书处由在秘书长指导下的国际科学、技术和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秘书处从事技术研究,并负责旨在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全世界气象学与实用水文学方面的众多技术合作项目。秘书处还出版专门的技术说明、指南、手册和报告,而且一般还要在气象服务与实用水文服务之间担任联系者的角色。秘书处是同联合国和其他专门机构密切合作开展工作的。方 案
新卫星技术所开辟的可能性,促成了1963年4月举行的第四次世界气象通过了世界天气监视网方案。该方案是一个世界性系统,由气象组织各成员提供并由各国际组织予以补充的各种协调的设施与服务组成。
根据世界天气监测网计划和执行方案,环境卫星构成了全球观测系统的空基子系统,以扩大陆基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从而完成完整的全球观测。目前的环境卫星有两类:近极轨卫星和地球静止卫星。这两类环境卫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补充的。地球静止卫星在热带与温带纬度上提供几乎是连续性的测量和监测,而近极轨卫星则在较高的纬度与两极地区发挥类似的作用。这些卫星的情况详见气象组织出版物第411号。
在8000至10000公里高空的极轨卫星包括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层管理局系列的泰罗斯卫星和俄罗斯联邦的气象卫星系列。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系统任何时候都有两颗实用卫星在轨道上运行。
第三代的美国实用极轨卫星提供和研究用数据。这些卫星上的传感器是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由高分辨率辐射计。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由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平流层探测装置和微波探测装置组成。泰罗斯实用垂直探测器和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提供的数据由直接探测传送、自动图像传送和高分辨率图象传送服务提供给拥有卫星接收设备的所有成员。此外,泰罗斯卫星还用于Argos数据采集和定位任务。卫星数据分发给世界天气监视网的全球电信系统。美国极轨系统的未来计划包括在下一个千年中继续使用先进的泰罗斯N/诺阿系统(诺阿K、L和M、N、N’以及NPOESS)。
气象-2/3气象卫星系统构成俄罗斯联邦实用极轨卫星服务的基础,提供云层以及雪被和冰盖的可见的、红外图象。该系统还提供关于云的温度和高度、外向长波幅射温度与强度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以图象和其他形式分发给全球电信系统。
地球静止卫星包括在赤道上空下列位置的五颗卫星:东经140°,由日本运营;东经76°,由俄罗斯联邦运营;0°,由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运营和西经75°和西经135°,由美国运营。 |
|
除了以出版的气象组织指导材料提供水文服务外,气象组织还特别注意通过水文实用多种目的次级方案转让现有技术。该次级方案现有24个构成部分,涉及遥感和数据传送等内容,至少已有32个用户,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用户,提出了使用请求。这类援助迅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由气象组织实施的各种技术援助项目得到了发展。
气象组织方案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加强各国气象、水文气象和水文学服务部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些部门。因此,气象组织教育和培训活动仍然是一个高度优先的事项。
卫星数据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知识转让是教育和培训方案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各区域的国际培训活动开展了种种关于在气象学和实用水文学各领域使用和应用卫星数据和遥感的培训班,其中许多是同其他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实施的。气象组织还从事编写卫星气象学方面气象工作者教育用教材和培训材料,为气象学和实用水文学方面培训提供研究金并组织了各种区域培训活动等项工作。
每年都根据气象组织志愿协作方案实施一些项目,以便提供自动图象传送/天气传真试验设备,同时还向现有自动图象传送站提供辅助性天气传真试验设备。还为培训人员掌握自动图象传送站操作与维修技术提供支助。 |
|
有关气象组织决议分别是1961年和1962年联合国大会第十六届和第十七届会议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的范围内通过的。大会建议气象组织研究如何才能利用空间活动方面的发展来提高大气科学和技术的水平。气象组织对这些决议作出了响应,从而建立了世界天气监视网,并确定了对气象系统作最佳利用的条件,而且还审议了关于大气研究的各种提案,预计卫星数据将会为这些研究作出贡献。
气象组织继续对其对卫星数据的业务要求加以综合,其中既包括那些可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的要求,也包括那些需要作出重大努力而且要到二十一世纪的相当时候才能达到的要求。各种空间研究组织和气象组织间正在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将有助于确保通过正在出现的和计划采用的系统满足我们的未来需要。
重点在于使卫星运营者密切其同气象组织各种机制的关系。两个特别提及的国际小组是气象卫星协调小组和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
气象卫星协调小组于1972年作为一个非正式小组成立,目的是在卫星供应商之间对第一个全球静止系统进行协调。欧洲航天研究组织、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和日本的日本气象局是创始成员。协调小组现有成员包括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欧空局也派有代表)、印度、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联邦和气象组织。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现担任气象卫星协调小组秘书处。协调小组的建议对成员不具约束力,而是在自愿基础上予以实施的。
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根据1984年七国集团经济首脑会议建议设立,现已发展到包括世界上负责地球观测空间方案的所有民间机构,以及接收和处理空间遥感数据的机构。政府间用户组织,尤其是气象组织,以及各种国际科学方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地圈生物圈方案,气象组织和科学理事会气候方案),已成为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联系成员,以加强其同空间机构间的合作,从而拟订全球变化数据要求并积极参与未来地球观测任务构想的界定。 |
|
《气象与其他环境卫星信息》,气象组织出版物第411号。 |
|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是经世界气象组织批准,于1993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成立,其目的是借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与技术优势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各类中高级气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气象局的领导和帮助下,南京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至今共举办了33期国际气象培训班和10期双边培训班,来自亚-太、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欧等102个国家和地区的743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成为发展中国家气象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为世界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培训中心主任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廉水教授担任,中心下设教学和行政机构两部分,分管培训期间的教学与日常工作。行政机构的职能是保障整个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实施,包括:加强与中国气象局联系, 制订培训计划,发布招生信息,答复学员申请以及培训期间日常事务与活动的安排和调整。
自培训中心成立以来,根据气象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气象服务的不同要求,培训的时间从两至十三周不等,内容涉及气象专业的各个方面。其培训课程主要包括:气象行政管理、热带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长期天气预报、雷达气象、卫星气象、农业气象、气候学、季风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仪器的使用与维护、航空气象以及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等。 |
|
Shijie Qixiang Zuzhi
世界气象组织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英文简称 WMO。总部设在日内瓦(见彩图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它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英文简称IMO),是1872年和1873年分别在莱比锡和维也纳召开的两次国际会议后于1878年正式成立的非官方性机构。1947年 9月在华盛顿召开的各国气象局长会议,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草案,1950年 3月23日该公约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51年3月 19日在巴黎举行世界气象组织第一届大会,正式建立机构。同年12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到1980年5月止,共有151个成员国或地区(146个国家,5个地区)。中国是成员国之一。
宗旨 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促进国际间气象资料的迅速交换;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提出观测资料和统计资料的统一出版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资源、农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工作的开展;加强气象部门和水文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机构 世界气象组织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三人。首任主席是荷兰的C.H.D.白贝罗。世界气象组织通过以下5个机构行使职能:①世界气象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大会对其后 4年的财政预算、各国分担的金额、各项计划的执行方针等作出决定,通过各项技术规定,选举主席、副主席和执行理事会(原执行委员会)成员、任命秘书长。②执行理事会。负责执行世界气象大会通过的决议,拟定各种计划草案,确定各个年度的具体预算,向各成员提出技术建议等。每年至少开会一次。③区域协会。是分区组织,负责协调区内的气象业务和有关活动。全球共划分为六大区域:Ⅰ区,非洲;Ⅱ区,亚洲;Ⅲ区,南美洲;Ⅳ区,北美和中美;Ⅴ区,西南太平洋;Ⅵ区,欧洲。④技术委员会。负责处理各种专门的技术问题,设有航空气象学委员会(CAeM)、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大气科学委员会(CAS)、基本系统委员会(CBS)、水文学委员会(CHy)、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 (CIMO)、海洋气象学委员会 (CMM)、气象学和气候学专门应用委员会(CoSAMC) 8个技术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由有关成员国指派的专家组成,每 4年开会一次。⑤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
世界气象组织的机关刊物为季刊《世界气象组织公报》(WMO Bulletin)。此外还经常出版各种技术纪要、技术文集,以及年度报告和特殊报告等。
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象组织主要活动集中在以下几项国际合作计划:世界天气监视网 (WWW)计划,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GARP),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计划,技术合作计划,教育和训练计划,世界气候计划 (WCP)。1960年执委会决定每年 3月23日为“世界气象日”,各成员国(或地区)的有关部门通常在该日举行一些专题庆祝活动。
(史国宁)
|
|
|
|
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 世界气象组织五十 |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 |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委员会 | 世界气象组织五十 影片 蔡健雅 | 周年纪念 世界气象组织五十 影片 蔡健雅歌曲伴奏 | 世界气象组织五十影片蔡健雅 | 周年纪念世界气象组织五十影片蔡健雅歌曲伴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