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 文艺创作 : 语文 > 不求甚解
目录
不求甚解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释: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资料来源: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例子: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

谜语: 约会

No. 2
  指读书只领会大意,不求精细理解字句。现指不去深入了解处事大大咧咧,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bù qiú shèn jiě
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
No. 4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No. 5
  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No. 6
不求甚解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瞿秋白 《乱弹·小诸葛》:“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No. 7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教案 Teaching plan
  课题:《不求甚解》邓拓
  (基础版)第一册
  课题:《不求甚解》邓拓 文艺随笔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一)复习旧课
  《怀鲁迅》和《在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同为写人散文,在句式、表达方式、写作特点上何区别?
  (二)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三)理清结构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试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
  3、熟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诵。思考:
  A、“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
  B、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C、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4、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
  思?
  6、“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7、试结合陶、诸葛、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
  明确: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现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造句:
  我们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要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深入领会,不能~
  第一自然段:
  “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不能“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中心论点: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在文章结尾)
  开卷有益:打开书读就会从中受益。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前后贯通,戒“固执”。
  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指“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四)反复朗读
  要求背诵三处引用的古人语句,领会其中的含义。
  (五)课堂讨论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自由发言,共同讨论,
  教师总结。
解释 Explanation
  【词 目】
  不求甚解
  【易 错】
  不求慎解
  【发 音】
  bù qiú shèn jiě
  【释 义】
  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 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示 例】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
  【例句】
  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近义词】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
  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课文 Text
不求甚解 课文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陶渊明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典故 Allusion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学习不深入
  造句:我们学习要知道他的意思,意义,怎么写,不要不求甚解
资料 Data
  鲁迅笔下的《不求甚解》(伪自由书)
  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塾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譬如说,世界第一要人美国总统发表了“和平”宣言〔1〕,据说是要禁止各国军队越出国境。但是,注释家立刻就说:
  “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则为条约所许,故不在罗斯福总统所提议之禁止内”〔2〕(十六日路透社华盛顿电)。再看罗氏的原文:“世界各国应参加一庄严而确切之不侵犯公约,及重行庄严声明其限制及减少军备之义务,并在签约各国能忠实履行其义务时,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质之武装军队越出国境。”
  要是认真注解起来,这其实是说:凡是不“确切”,不“庄严”,并不“自己承允”的国家,尽可以派遣任何性质的军队越出国境。至少,中国人且慢高兴,照这样解释,日本军队的越出国境,理由还是十足的;何况连美国自己驻在中国的军队,也早已声明是“不在此例”了。可是,这种认真的注释是叫人扫兴的。
  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3〕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传曰:“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
  这里,主要的是一个“敢”字。但是:签订条约有敢与不敢的分别,这是拿笔杆的人的事,而拿枪杆的人却用不着研究敢与不敢的为难问题——缩短防线,诱敌深入之类的策略是用不着签订的。就是拿笔杆的人也不至于只会签字,假使这样,未免太低能。所以又有一说,谓之“一面交涉”。于是乎注疏就来了:“以不承认为责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头交涉……清算无益之抗日。”这是日本电通社的消息〔4〕。这种泄漏天机的注解也是十分讨厌的,因此,这不会不是日本人的“造谣”。
  总之,这类文章浑沌一体,最妙是不用注解,尤其是那种使人扫兴或讨厌的注解。
  小时候读书讲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5〕,先生就给我讲了,他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注解虽有,确有人不愿意我们去看的。
  五月十八日。
  〔1〕 “和平”宣言 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四十四国元首发表的《吁请世界和平保障宣言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各国呼吁缩减军备并制止武装军队的逾越国境。
  〔2〕 “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等语,是罗斯福发表宣言时,美国官方为自己驻兵中国、违反这一宣言的行径辩解时所说的话。
  〔3〕 “誓不签订辱国条约” 参看本卷第134页注〔4〕。“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是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黄郛在天津对记者的谈话。
  〔4〕 电通社的消息 电通社,即日本电报通讯社,一九○一年在东京创办,一九三六年与新闻联合通讯社合并为同盟社。电通社于一九二○年在中国上海设公社。此则消息的原文是:“东京十七日电通电:关于中国方面之停战交涉问题,日军中央部意向如下,虽有停战交涉之情报,然其诚意可疑。中国第一线军队,尚执拗继续挑战,华北军政当局,且发抵抗乃至决战之命令。停战须由军事责任者,以确实之方法堂堂交涉,若由不承认为责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头交涉,此不过谋一时和缓日军之锋锐而已。中国当局,达观东亚大势,清算无益之抗日,乃其急务,因此须先实际表示诚意。”(据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大晚报》)
  〔5〕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成语词典 Idiom Dictionary
  成语名称 不求甚解 汉语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成语释义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使用例句 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英文解释
  1. n.:  do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have but littl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2. v.:  not seek to understand things thoroughly,  be content with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法文解释
  1. v.  refuser d'aller au fond des choses, ne pas se donner la peine d'approfondir la chose, se contenter de comprendre aux trois quarts, ne pas chercher à approfondir
近义词
囫囵吞枣, 一孔之见, 一得之见, 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浅薄的知识
反义词
寻踪觅迹, 寻根究底, 寻本挖源, 刨根究底, 刨根问底, 盘根究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耳闻眼睹, 耳闻眼见,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览, 搜根剔齿, 打破沙锅璺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
包含词
书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