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山西 >大同 >大同市区 > 下华严寺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下华严寺投诉电话大同旅游投诉电话:0352-5107215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俗称下寺,主体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山门和左右碑亭,别为一院。
  薄伽教藏殿为下寺大殿,“薄伽”为梵文音译,是“佛”的意思,“教藏”指经典,薄伽教藏殿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薄伽教藏殿面阔5间,25.65米,进深4间,18.41米。单檐歇山式,正脊两端耸立着高3米的琉璃鸱吻,是金代重修时安装的。大殿屋顶坡度平滑,出檐1.2米,檐柱从左右次间升起至殿角,升高显著,增加了殿宇的雄伟气魄。
  大殿内保存着较多的文物,如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橱和天宫楼阁等。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曾盛称薄伽教藏殿“简直就是一个辽金博物馆”。如今,大同市博物馆就设于该寺中。
  下华严寺的精彩之处一为壁藏绝珍。殿内依墙排列着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屋顶为歇山式,脊兽、鸱吻齐全。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的几何形图案37种,玲珑剔透、无一雷同,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藏佛经1700多函,1.8万余册,其中有明代佛经和清代龙藏。壁藏斗拱共17种,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壁藏至后窗处,因辟窗壁藏中断,又巧妙地架设天宫楼阁5间,以两侧的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连接,浑然一体。整个壁藏又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它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品”。
  辽塑也是下华严寺的精彩之处。薄伽教藏殿内的气氛与上华严寺大殿有很大不同,上华严寺大殿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薄伽教藏殿则庄严冷肃,古色古香。殿内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31尊,中间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和供养童子分为3组,坐列相间,井然有序。中央的佛像慈祥庄重,端坐莲台,莲瓣上有沥粉贴金佛像,风格秀逸。四大菩萨娴静端庄,慈容微露。特别是有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身姿优雅,妩媚轻盈。郭沫若先生曾称道这尊菩萨是国内所有露齿菩萨中的精品。
  薄伽教藏殿在空间设计上大胆运用“减柱法”,增大了殿内活动空间。柱子的减少使建筑梁架结构发生变化,整个大殿显得开阔明快。殿内设平棋和斗八藻井,华彩精丽,皆为辽代旧物。
  
  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三尊主像顶部的藻井为不等边八角锥体,这样精巧的设计,一方面增大了佛像上部空间,同时又避免了天花板与佛像距离太近所产生的压抑感。
  此殿虽经历代修缮,但房屋的木结构、梁枋彩绘、天花板、彩画、殿内的藏经柜和彩塑均为辽代之物,弥足珍贵。华严寺的整体建筑一方面继承了唐风遗韵,另一方面又因其政权与中原文化相对隔绝,形成独特的燕云地方特色。
No. 2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俗称下寺,主体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活泼,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山门和左右碑亭,别为一院。
  华严寺正殿薄伽教藏殿为辽代遗物,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薄伽”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释迦牟尼梵名,薄伽教藏意为储藏之所。殿坐西朝东,殿面阔五间(25.6米),进深四间(18.4米),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手法,具有简洁,疏朗的特色,整体外观稳固,轻巧,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减柱法”较早的实例。
  在薄伽教藏殿内宽大的佛坛上,完整的保存着三十一尊辽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脇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诸菩萨或婀娜或贤淑,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传神。其中一尊合掌露齿的脇侍菩萨,上身微裸,体型丰满,线条流畅,是彩塑艺术中的珍品。
  殿内环列两层楼阁式壁藏(经柜)共计38间,殿后壁当心间悬“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的建筑、塑像及壁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誉为完整的“辽代艺术博物馆”。
  薄伽教藏殿东侧原有海慧殿,为辽代建筑,建国初期“被下坡寺小学校长拆毁,将木材另建一屋;殿中色彩鲜明的藻井,也被一块块拆下作了畚箕。”现海慧殿仅存基址。
包含词
上下华严寺下华严寺菩萨像山西下华严寺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