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上海 >上海市區 > 上海師範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上海師範大學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上海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前身是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6年擴建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文科)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理科)。1958年,兩院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在上海高教結構調整中,1994年10月,與原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建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9月,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並入。
  上海師範大學是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上海市屬地方重點高校。學校現有徐匯、奉賢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17萬平方米。
  學校現設19個學院,2個e研究院,26個研究所,32個研究和培訓中心。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授予點,51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81個本、專科專業,10個第二本專科專業,1個國傢教委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中文學科點。有市級重點學科1個,市教委重點學科9個,校級重點學科26個。學校主辦並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外國中小學教育》和《上海中學數學》等。此外,受國傢教育部委托,主辦《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
  全校現有教職工2800餘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51人,副高級職稱512人。在校學生30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5899人,專科生2945人,研究生1061人,成人教育(學歷)約10000人,外國留學生240餘人。學校校捨建築面積為49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近19萬平方米。固定資産6.4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資産20547萬元。學校擁有兩個中心圖書館,藏書262萬册,其中古籍版本及地方志收藏尤具特色。學校的標本館和植物園被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基地。
  學校與14個國傢和地區的78多個高校和文化學術團體建立了校際交流協作關係,接受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越南等國的留學生來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學校歷史
  1954年7月5日,上海師範專科學校成立,位於上海虹口區西體育會路(現中山北一路)441號;
  1955年8月9日,新校捨主要建築群竣工,校捨整體設計為庭院式古建築風格,所有建築物均是紅磚墻大屋頂,近1萬平方米的5層教學大樓坐落在校園中央
  1955年8月18日,學校即由西體育會路遷來桂林路新址,即現徐匯校區。
  1955年9月,實有圖書67798册。遷來桂林路新址後,有了新建的獨立的圖書館。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長劉季平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舉行的大會上宣佈,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同時撤銷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建製。人們形象地比喻:“一隻小母雞生下兩個大雞蛋”。從此,上海地方培養起大學本科師範生,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暑假後,上海師專改建為師範學院,校名分別定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上海第一、第二師範學院是文理分科的兩所學院,兩院本、專科兼設。一師院培養中等學校文科師資;二師院培養中等學校理科師資。
  1958年7月22日,創辦剛滿兩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師範學院,合併成為上海師範學院。她是一所以文理為主的綜合性師範學院。著名教育傢廖世承先生擔任第一任上海師範學院院長。原與第二師院相鄰的上海音樂學院舊址,劃歸上海師範學院,成為上海師院東部,全院總面積占地558.65畝。12年來,不少學科相繼脫穎而出,如外國文學翻譯傢朱雯,中國古典文學專傢馬茂元,現代漢語專傢張斌,中國古代史專傢程應鏐,中國近代史專傢魏建猷,光學專傢瀋德滋等。
  1978年8月,上海師範學院復建,並且自1978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共設立25個碩士招生、專業。1978年復校初為101萬册(包括外文圖書7.3萬册;
  1984年,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1994年10月,上海技術師範學院並入上海師範大學,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
  2003年8月,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並入上海師範大學,成立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
  1956年主教學樓現第一教學樓和正校門;
校訓和校訓釋疑:
  上海師範大學校訓:厚德 博學 求是 篤行
  厚德
  “厚德”一詞,源出於《易經》。《易·坤》說“君子以厚德載物”。還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把“厚”和“德”聯繫在一起,謂“厚”“德”者可以“載”。白話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載天下的重任,擔負起宏大的事業。這裏的“厚”字,是使動詞,與“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實”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視“德”,他們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樣的大事情。我們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內涵。這裏的“德”,包含了許多內容,包括“誠”、“信”、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嚮、趣味等等。大學承擔着培養全社會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務,所以,特別要強調一個“德”字。做人,離不開“德”;身正為師,德高望重。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厚”與“德”都應該視為“修身”最重要的一環。
  博學
  “博學”一詞,源出於孔子的《論語》。《論語·雍也》篇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對“博學”,古人也是非常重視的。學生到大學是來學習的,老師講授知識,培養學生,中心也是圍繞一個“學”字。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名份和實質都是一個“學”字。“博”有“大”的意思,“廣”的意思,“通達”、“多聞”、“豐富”、“淵博”的意思。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使“學問”“淵博”,都是他們的立身之本。
  求是
  “求是”是“實事求是”的速寫。《漢書·河間獻王傳》說:“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顔師古註解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求”,是“尋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確”、“真理”的意思。兩字合在一起,即從實際出發,探索真理,求得正確的結論。“德”和“學”的總體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篤行
  “篤行”一詞,源出於《禮記·中庸》。《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是“篤厚”、“真實”、“真誠”、“忠誠”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體力行。在“德”厚、“學”博,從實際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後,更重要的一層,是去做。學生在學,弦歌一堂;畢業以後,要成為社會棟梁。不僅要學知識,學本領,還要把學到的知識和本領用出來;衹學不做,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衹有“行”,優秀的品德,學到的東西,才能顯現出來。“行”,是我們“學”的目的和歸宿點。
學校地理位置:
  市委黨校瞭望上海師範大學西部校區
  徐匯校區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西南片,北鄰桂林公園和康健園,南面上海火車站南站,占地700畝,交通便利,地段繁華,風景優美;
  奉賢校區位於上海市奉賢海灣鎮大學城,北鄰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西鄰華東理工大學,南面海灣鎮和碧海金沙旅遊度假區,占地1800畝;
學校定位
  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能級社會服務和高品位文化傳播的基地,教師教育特色鮮明、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居於全國高校先進行列、部分學科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文理工協調發展的開放式、綜合性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並高舉師範教育的大旗,發揮師範大學文理科的學科優勢,秉承技術師範學院培養中等職業教育師資的歷史傳統,強化教師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學校辦成文、理、工協調發展,貫穿教師教育的綜合性大學。
  形成和完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格局,穩定本科招生規模,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建成具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學生、繼續教育學生培養合理結構的,對上海區域發展有重要貢獻率的“國際化、綜合性、高水平”師範大學。
  文、理、工多學科協調發展,傾力保持文科優勢,快速提升理工科實力和整體水平,凸現教師教育學科特色,強化藝術教育和旅遊教育。根據社會需求設置和建設專業,新增專業數主要用於社會發展急需、體現學校特色和錯位競爭優勢的目錄外專業,對社會需求不大的長綫專業實施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教學機構:
  人文與傳播學院 教育學院 法政學院 外國語學院 商學院 音樂學院 美術學院 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金融學院 對外漢語學院 旅遊學院 女子文化學院 數理學院 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 建築工程學院 體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進修學院、行知藝術學院
本科專業:
  提前錄取批次:
  漢語言文學基地班 漢語言文學(師範) 歷史學(師範) 英語(師範) 教育技術學(師範) 學前教育(師範) 小學教育(師範) 思想政治教育(師範) 公共事業管理(師範) 數學(師範) 物理學(師範) 化學(師範) 生物學(師範) 科學教育 地理學(師範) 計算機科學(師範)
  第一批本科專業:
  漢語言文學 對外漢語 古典文獻學 應用心理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環境科學
  藝術和體育類專業:
  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音樂學、音樂表演、音樂表演(交響樂團)、錄音藝術、舞蹈學 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 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油畫) 雕塑 繪畫(書法)戲劇影視文學、攝影
  第二批本科專業:
  新聞傳播學類(含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
  經濟學類(含金融學、金融工程、投資學、保險)
  化學類(含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電氣信息類(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公共管理類(含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
  工商管理類(財務管理、資産評估)
  地理科學類
  哲學 英語 日語 法語 編輯出版學 社會工作 檔案學 文化産業管理 公共關係學 理 法學 人力資源管理 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統計學 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園藝 食品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汽車服務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經濟學 物業管理 電子商務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旅遊管理 會展經濟與管理
  東部草坪
上海師範大學學科建設基本情況
  博士後流動站:6個
  中國語言文學 歷史學 哲學 數學 教育學 心理學
  博士學位授予點:22個
  哲學:中國哲學
  法學: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文學:文藝學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漢語言文字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歷史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文獻學 專門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世界史
  理學:計算數學
  工學:環境科學
  碩士學位授予點:93個
  哲學:馬剋思主義哲學 中國哲學 外國哲學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 宗教學 科學技術哲學
  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 産業經濟學
  法學:法學理論 法律史 政治學理論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産主義運動 中共黨史 國際政治 國際關係 外交學 民俗學 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剋思主義發展史 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學:教育學原理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史 比較教育學 學前教育學 高等教育學 成人教育學 職業技術教育學 特殊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基礎心理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應用心理學 體育人文社會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
  文學:文藝學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漢語言文字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英語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傳播學 音樂學 美術學 設計藝術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歷史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文獻學 專門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世界史
  理學:基礎數學 計算數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應用數學 運籌學與控製論 理論物理 無機化學 分析化學 有機化學 物理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天體物理 自然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 植物學 動物學 水生生物學 微生物學 遺傳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工學:通信與信息係統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計算機應用技術 應用化學 工業催化 環境科學
  管理學:旅遊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經濟與管理
學術研究基本情況
  學思湖全國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都市文化學、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域外漢文古文獻學、對外漢語、中國哲學、稀土功能材料、科學計算與仿真技術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星係與宇宙學半解析;稀土功能;
  學術期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外國中小學教育》 《上海中學數學》 《旅遊科學》
辦學條件
  學校占地總面積2500餘畝,其中徐匯校區占地500餘畝(不包括教師公寓),奉賢校區占地1800餘畝。擁有徐匯和奉賢2個中心圖書館,占地32000餘平方米,館藏總量330餘萬册,擁有77個中外電子數據庫和4個具有館藏特色的資料庫。2009年6月,我校圖書館成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校固定資産總值近1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産1.85億元。
2008年~2020年發展目標
  2008~2020年整體建設目標:力爭到2020年,使學校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教育質量、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建設服務的能力明顯增強,成為上海市高素質師資和各類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成為解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重大問題的决策咨詢基地。把學校建設成為適應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需求的、居國內高校前列、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綜合性大學,綜合實力躋身全國高校前70位、師範類院校前10位。
2008年~2014年發展規劃
  1、人才培養
  本科專業增至85個左右,本科生壓縮到20000人左右。研究生達到5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達到400人左右。留學生達到4500人左右。繼續教育類學生15000人左右。
  2、科學研究
  積極爭取承擔國傢級項目,每年達到40項左右。同時積極爭取橫嚮課題及其他各類項目,每年達到200項左右。“十一五”期間每年科研總經費超過一億元,“十二五”期間在此基礎上每年增長10%~20%。
  爭取公開出版的著作和發表論文數每年增長10%,其中發表在各學科領域前沿雜志的論文數每年增長20%。每年推出精品學術專著5-10部,培育對上海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有影響的决策咨詢與對策研究成果3-5項。爭取在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與技術領域獲得的國傢級和省部級奬勵每年增長10%以上。
  3、學科建設
  加強學科建設,新建5~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使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達到8個左右;新建25個左右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使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達到50個左右;新建3~5個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流動站總數達到8個;新建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以上,使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總數超過20個,新建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7個,使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總數達到120個,同時積極發展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爭取再獲得1~2個國傢重點學科、1~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2~4個教育部地方共建重點實驗室;力爭獲得國傢重點實驗室,再建設1~2個上海高校E-研究院、2~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和10個左右上海市重點學科,10個左右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形成若幹個上海領先、國內先進、國際上有影響的優勢學科。
校園掌故
  學思湖:
  “學思湖”應該是師大最有名的地方了吧!這是個坐落在東部校區的環形小湖,湖水明媚可人,湖畔種滿青青楊柳,依依柳條下的石凳上,常見學子或捧讀書本,或掩捲沉思,或閑聊散心,還有老人臨湖垂釣,願者上鈎。湖中有座迷你型小島,“學思橋”和“成蹊橋”就是小島和陸地的連接綫。島上郁郁葱葱,多種四季長青的樹木長勢良好,枝繁葉茂,還有些不知名的花兒,也是開得搖曳多姿,欣欣嚮榮。島中央有一假山,假山中央瀑布下有一碧潭,一池春水碧波蕩漾;一塊草坪因為樹立着教育傢陶行知先生的塑像而被稱作“行知園”,天氣晴好時總能見到三三兩兩的學生結伴在草地上嬉戲,或坐或躺,有着說不出的舒暢;園中有一紅柱緑檐黑瓦仿古小亭,名為“茂如”(取自上海師院第一任校長廖世承的字號),小巧沉靜,可讓來往行人小做休憩,享受靜謐時光;而湖畔高高低低排列不一的石塊則最適合晨讀的學生靜心學習。
  其實,若是論起大小規模,學思湖可能比不上公園裏的遊湖,但是,對於浪漫的師大人來說,這一彎湖水給校園增添了無限詩意,也可謂“水碧山青宜入畫,遊人欣賞願勾留”。想來,應該沒有哪個師大人不曾在學思湖畔逗留欣賞過,更不用說“學思湖畔BBS”藉助網絡力量將這泓湖水揮灑到校外,影響頗廣。而且,這“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的學思湖雖不若學校年長,但也伴師大人走過了二十餘春秋年華。
  1958年秋上海師範學院成立之後,占地164畝的上海音樂學院舊址劃歸該校,其中就包括學思湖的雛形。原本的小湖四周是土壩,一下起雨來很是髒亂,湖上有一個小竹橋,也甚為破爛。1981年,學校為迎接30年校慶,决定將這彎小湖徹底改造一番。當時基建處接到此任務之後,幾經挑選,將建造任務承包給“自古出石匠”的浙江溫嶺的一個工程單位,當時優於石工隊頗有名氣。據當時在基建處供職的楊登先老先生回憶說,首先改造的是湖壩,為保質量,基建處還專程赴蘇州買石料。從蘇州到上海,整個湖壩的石料都是用一種比小舢板稍大點的小船一批批運來的,現在想來還真是個不小的工程,不過好在當時物價較低,石料費加運費纔花了不到20萬。其次便是在湖上造橋了。當時學校並沒有專門的造橋圖紙,僅嚮工程隊表達了高度、長度等意嚮,具體橋形是由溫嶺工程隊的建築師繪製的。工程隊根據溫嶺古橋的特色,讓石匠在家乡將石料鑿成欄桿、石板運來上海,建築工人們衹需根據橋形“安裝”,兩座石橋便完成了。再來就是清理湖水,其實這彎小湖並非死水,校外桂林路上的澳塘江就是其源頭,當時還有一條河道連接。為了美觀和衛生,學校在改造的時候特意將河道填了,以閘門和水管取代之。這樣一來,不論外面的河水是漲還是落,閘門都可以保持湖水的水位。
  湖水變清了,堤壩圍好了,小橋也建起來了,初具規模的小湖總該有個名字,於是學校在全校師生中徵集橋梁名。徵集活動反響強烈,一時間投稿者甚多,千挑萬選後,“學思”和“成蹊”兩名脫穎而出,一舉中的。
  “學思橋”是當時上海師院副院長張波取的。張老先生稱,這個名字是論語名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縮寫,雖簡單但內涵豐富。一來,學校是一個學習的環境,學生應該以學習為本,學思結合、學問結合,通過自省來提高自身素質;二來,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傢孔子,其實也是古代教育經驗的結晶,師範生更應該優學優思、越學越思。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解釋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故“學思”與我校校訓“厚德、博學、求實、篤行”倒是有着異麯同工之妙。也正因為“學思”二字寓意深遠,因此它不僅成為橋名,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這新改造完成的湖名。
  “成蹊橋”則由當時中文係77級學生蔣近朱提名。蔣近朱提名“成蹊”的理由有二:理由一,河上本無路,有橋便成蹊(小路);理由二,師大育人才,桃李滿天下。《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太史公曰:“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兩個理由簡潔明了,但是卻甚為巧妙的涵蓋了橋梁的功用和師範院校的意義,讓評選者眼前一亮。
  之後的兩年裏,學校繼續不斷完善學思湖,邀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書畫傢黃若舟題寫橋名,植樹、蓋亭子、造假山,並於學校陶行知研究會成立之際,特意到北京塑造了一尊由漢白玉雕刻的陶行知塑像。除此之外,學校還在湖裏養魚,據說那時候每年年末放水清湖時,總能打撈上千斤的魚,那段時間食堂的伙食應該改善了不少吧。到學校30年校慶之時,學思湖已經被修葺一新,湖水清清,楊柳依依,頗有些“小橋處處隨人意,自有泉聲伴鳥啼”之感,也漸漸成為上師大的標志之一。
  畢業的校友似乎總愛憶起她,因為她是青春歲月中的一抹緑色,明亮跳動;年輕的學子們似乎總愛接近她,因為她是躁動情緒中的一縷清風,沁人心脾。這彎湖水、這片垂柳、這抹香氣,曾安撫過多少師大人的心靈,又要迎接多少師大人的歡笑,曾走過的足跡、將留下的回憶,都凝結在學思湖畔。學思湖之於上師大……
  上海師範大學東部校區學思湖
  校園(徐匯校區)路名釋義
  一個大學的路名非常重要,它不僅提示我們要去的方向,要走的道路,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天天和我們見面,與我們相處。就像栽在道路兩旁的梧桐樹和花草一樣,是活的生命,是學校風景的一部分,是大學生整體風貌和學校精神的體現,年年月月,每時每刻,怎可一日無此君?
  經過大傢的努力,上海師大所有的道路終於有了自己的冠名。在命名的時候,主要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一是,東西部校區的路名要有所區分;二是,大多數路名,是有文化底藴的成詞,是與傳統文化精神有聯繫,與學校有關的;三是,大多數路名,要有確定性和不可改易性;四是,最好一條路名有“望文生義性”,能引起人合理的聯想。
  我們學校的格局,東部文科比較集中。所以,所有的路名,我都以“文”字起頭;西部理科比較集中,而我們學校又是一個以師範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所以西部的路名,大多以“學”字起頭,這是大體上的劃分。
  每條路都有文化意藴:如原有的“學思路”,出於《論語》。《論語》裏孔子的第一句話是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為政》篇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如新命名的“學政路”,“學政”,出於《周禮•春宮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指學校的教育行政;宋代太學的教官也稱“學政”。因為這條路上有我們學校的行政辦公大樓;“學政”,也可以理解為學校行政所在地。此外,如“學館路”、“學理路”、“學捨路”、“學勤路”等等,都有出處,並令人聯想起這條路上有圖書館、有數理信息學院、有學生宿舍和後勤醫院等等。東部除了“文苑路”等以外,還有以道路特徵命名的“沿河路”、“環湖西路”、“環湖南路”、“環湖東路”、“環湖北路”,不僅有不可改易性和不可替換性,而且,一個學校裏有這麽多水景路,也提升了學校風景的檔次,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
  當新路牌清新、脫俗地站在路邊以後,學校就會多了一張張新面孔,發了許多新名片,有了嶄新的面貌和氣象。所有的路牌,都會忠心耿耿地為我們站崗,每天陪伴我們,指示我們去讀書,去工作,去歌唱。
  上海師範大學徐匯校區西部主幹道
大學排名
  根據武書連《2009年中國大學評價》,上海師範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96位,師範類高校中位居第10位,上海高校排名中位居第9位。
  (以上數據截至2009年6月20日)
相關詞
教育民辦學院復旦大學湖南大學政治學者人物教授名人
bbs管理高校法政學院商紅日中國政府與政治政府基礎論學者
博導現代漢語研究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上海師範大學本部上海師範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體育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進修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小學上海師範大學田傢炳教育學院上海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城市與旅遊學院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傳統思想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楊浦分院
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盧灣教學點上海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楊浦分院分部上海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楊浦分院
桂林路冠生園路上海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