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 : 同安镇 : 上庄镇 : 万家乡 : 白合镇 : 川里镇 : 高官庄镇 : 石亭镇 : 三坡镇 : 上庄乡 : 安子岭乡 : 路村营乡 : 徘徊镇 : 抚宁镇 : 朱各庄镇 : 夏官营镇 : 石门镇 : 威州镇 : 上庄镇 : 孟家庄镇 : 东王坡乡 : 九口子乡 : 苏阳乡 : 揣骨疃镇 : 李村镇 : 上庄乡 : 荆紫关镇 : 桃花源镇 : 麦市乡 : 文明乡 : 兰江乡 : 冷水井乡 : 月田镇 : 竹箦镇 : 金城镇 : 徐集乡 : 车逻镇 : 新建县 : 恩和镇 : 五峰镇 : 五峰乡 : 平安镇 : 清水乡 : 拦隆口镇 : 康扬镇 : 察汉乌苏镇 : 称文乡 : 崖西镇 : 南黄镇 : 东都镇 : 东井岭乡 : 黎侯镇 : 苗庄镇 : 漳源镇 : 李元镇 : 中峪乡 : 古韩镇 : 许堡乡 : 周士庄镇 : 赵北乡 : 南城街道 : 梨川镇 : 润城镇 : 三泉镇 : 龙交乡 : 梧桐镇 : 义兴镇 : 翠峰镇 : 峪口乡 : 东泉镇 : 羊头崖乡 : 松塔镇 : 小白乡 : 乐平镇 : 芹泉镇 : 东张镇 : 新城镇 : 邢家社乡 : 黄寨镇 : 闫家庄工贸区 : 牛杜工贸区 : 阳隅乡 : 河底镇 : 阳王镇 : 古城镇 : 城西街道 : 永乐镇 : 西陌镇 : 新高乡 : 土沟乡 : 神堂堡乡 : 东马坊乡 : 东雷乡 : 高洪口乡 : 冠山镇 : 上社镇 : 彪角镇 : 盘龙乡 : 洪家镇 : 长宁镇 : 马坡乡 : 上庄乡 : 盘克乡 : 南川乡 : 太阳镇 : 杭垓镇 : 五家乡 : 铺川乡 : 松源镇 : 三都乡 : 鹿亭乡 : 镜岭镇 : 街亭镇 : 里南镇 : 里南乡 : 南岳镇 : 洲岭乡 : 白水洋镇 : 泽国镇 : 细巷乡 : 南坪乡 : 宣化镇 : 蓼泉镇 : 大靖镇 : 江东镇 : 附城镇 : 石马镇 : 星子镇 : 水鸣镇 : 大利镇 : 思渠镇 : 松林镇 : 上庄镇 : 草庙子镇 : 横泾镇 : 兴寿镇 : 银滩路街道 : 吊场乡 : 长凝镇 : 罗汉镇 : 孟姜镇 : 东社街道 : 浦阳镇 : 蒲州街道 : 塘雅镇 : 茅畲乡 : 大港头镇 : 大王镇 : 曲亭村 : 席王街道 : 草滩街道 : 良田街道 : 良田乡 : 大赵峪街道 : 黄羊镇 [显示全部] > 上庄村
目录
·河南省洛阳市伊洛工业园李村镇上庄村·广东省潮安县江东镇上庄村·山东省泰安市东都镇上庄村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East Village town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on the Village Town·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上庄村 Xinye County in Na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on the Village on the Township·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上庄村·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上庄村·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上庄村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上庄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鹿亭乡上庄村·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上庄村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老窝乡上庄村·英文解释·近义词
·包含词·更多结果...
河南省洛阳市伊洛工业园李村镇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李村镇西部,与诸葛镇相连。全村人口3650人,耕地面积2800亩,主要产业为肉鸽养殖业。我市第一家大型肉鸽养殖场惠丰鸽业位于该村,建设大棚20座,存栏量近10万只,该村还拥有煤球场6家。
广东省潮安县江东镇上庄村
  宋朝景炎年间(1276-1278),政局紊乱,帝王缺主见,偏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对外妥协乞合,外患日益猖獗,造成养奸引狼入室之势。宋朝政局顿失控制,蒙人大举入侵,宋室政权瞬间分崩离析,国人无不痛心,独树庄氏先祖弥渊公立于国难当头,承父祖志,效忠报国,于福建泉州,毅然奋起率众勤王,投奔丞相文天祥麾下,授命于危难之际,钦授挂印大将军,帜书“奋勇”,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护帝转战于南闽一带,历时两载(自丙子(1276)至戊寅(1278)年),耗敌有生力量。乃因随帝佞臣,权柄在握,屡屡从中作梗,使将军谋略受阻,招致屡遭败绩。面对燃眉局势,弥渊公乃不气馁,偕同丞相护帝挥师入粤,冀望寻机反击。乃因佞臣作祟,导致主帅丞相被俘,全军瓦解。宋室宣告灭亡,然弥渊公仍怀报国之志,卸下战袍,乔装潜入潮城,图度势以再振军旅,再决雌雄,但是时住潮之人不满朝政而抗元之意不浓,只期相安,与将军之志相距甚远,复宋之望渺茫,只好潜居江东,创立基业。
  弥渊公于景炎三年(戊寅年)(1278)进驻现上庄村宅地,建宅于石狮左方,命村名为“独树”,寄意邃远。一方面感叹孤独无伴,另一方面以表独树报国之志(有遗书为证)。弥渊公胸怀豁达,为人和蔼,与乡邻相亲和睦,德荫子孙,使庄氏子孙得以世代繁衍。至六世祖时,住原开基地人口激增,养善公主动携家属向南发展,迁至距原居地三里外处再创村落,为表同一宗系,故取名为独树下庄村。传至八世祖,月潮公仿效养善公率家眷迁至距原居地一里创村,命名为独树中庄村,经历二百余年时间独树同一庄氏宗族在江东共建三个村落,民国以前都称为独树庄,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方便行政区域划分,按方位的顺序,依次唤为上庄、中庄、下庄,上庄村是独树庄氏的发祥地。
  上庄村位于江东绿岛中部西侧,背临韩江绿水,面朝远处青山,北接独树黄村、三吴村,东连“四圆”,南抵中庄、红砂,村域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5亩,多沙质土,中高东西低称“鼎栓”地,有置四周环水之中永不沉没之雅说,2005年人口3031人。五世祖淳静公迁居饶平,子孙繁衍,先后再创黄冈桥梓乡,隆东庄厝巷,汫洲镇南村,黄冈钟厝隶,联饶胶墩村,三饶东巷等五个村裔孙6000多人,七世祖义亶公迁居饶平西港裔孙1500人,八世祖乐宇公创潮州市区高厝塘村裔孙1015人,九世祖清隐公创潮州市区意溪东庄裔孙700人,十一世祖云岩公创澄海溪南董坑村裔孙160人,十五世祖德侯公创潮州市桥东庄裔孙310人,九世祖开瞬公系移居台湾,先后开创观音乡、新屋乡、龙潭乡、八德乡、芦竹乡、复兴乡、龟山乡、大园乡等八个村落,人口25000多人,还有移居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约1800人。
  上庄村北距水头6公里,南距下湖7公里,是江东绿岛的中心枢纽,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江东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民国时期,曾在村北“书斋顶”设乡公所,抗日战争时期,江东伪乡公所也一度设在“书斋顶”。1953-1985年间,“垂秩公祠”大部分时间是江东最高行政机关的所在地,1957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期间,江东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在上庄诞生。在这片热土的熏陶下,上庄村先后涌现了一批政治活跃人物,庄升彦系黄埔军校第八期学员,曾任广州绥靖公署第二挺进纵队上校参谋长,国民党闽粤赣东江纵队参谋长;庄升庆系黄埔军校十五期学员,曾任国民党独立旅上校旅长,湖南省警察厅长。庄国英,早年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转战于泰国曼谷及国内黑山地区一带,屡立战功,曾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领导嘉奖,1984年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三届常委,第四届委员。庄镇成,早年参加革命,加入“反日大同盟”、“韩江纵队”,1958年在外交学会、外交部工作,曾多次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杨成武、老挝国王、首相等高级官员当口头翻译。庄兆华,曾任新加坡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防民防总监。庄绍潮,早年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在凤凰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新中国建立以来,上庄村涌现了13位处级干部,33位科级干部,为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贡献。
  上庄村在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被左近各乡誉为“富人乡”,其原因在于上庄村拥有大量土地,有传“江东土地二万七,庄氏得万一”。又有传二房公率家眷往石碑渡口放生时,一路经过,有“足踏自己园”之说,另一方面,上庄人勤耕力作,因地制宜,善于抓住沙质土之特性,种上花生、大豆、黄麻、甘蔗、甘薯、竹笋、蔬菜等作物,尤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潮流,上庄村迅速转为以种蔬菜为主,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上庄的菜苗圃成为江东一支独秀的菜苗供应基地,招来八方菜农惠顾,有效地促进江东蔬菜种植的发展。
  1898年上庄村因受“湖仔案”影响,决心自创市场,选址于上庄堤顶,开小食店,面包铺,染色店,以及蔬菜摊,号称“一摊三店”,至民国初期,上庄堤顶西侧房屋纷纷改为铺号,形成一条小型商业街,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迅猛,在垂秩公祠(江东政府所在地)四周拓宽市场用地,先后建供销社、戏院、交易所、税所、市管会、农具厂、渡口管理站、邮局、抽纱厂、食品站、卫生院等公有部门,再在乡政府前面新建商业街,由原来的“一摊三店”扩至现在的一场二百多店,全村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经商,大大地增加村民收入。
  商业发展了,带动了企业的振兴。村民们从过去的纯农经济,向亦农亦商亦工过渡,朝着城镇化前进,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庄村先后建了服装厂、毛织厂、肉饼厂、陶瓷厂、玩具厂、彩印厂等,依利服装厂、广东真美集团的肉饼厂享誉海内外,依利服装厂除自身拥有200多名员工外,还在汕头、澄海、江东周边地区设立八个加工场,年产值超3000万元,广东真美集团拥有员工400多名,年产值5000万元成为江东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
  农业革新,市场繁荣,企业兴起,村民的腰包鼓了,2005年人均收入4200元,比1978年翻了10倍,近年来掀起了建房建楼的热潮,除个别户外,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新房新楼,整个村子住宅面积从过去的25676平方米,扩至今天的70000平方米,新宅区相当于老宅区的2.8倍,人均住房面积为32平方米,多数家庭拥有电话机、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不少村民还购了电脑,配了小汽车,市镇生活已初步形成。
  上庄村文化底蕴深厚,在先祖的“垂训育英才”的训导下,世世代代都把“育才”放在首位,留公地出租,积蓄公款支持有才华年轻人读书是每个庄氏族人的共识。明清期间,上庄村共培育了太学士:予英、开泉、开泽、开峰、尔丽、教永、光彩、前知、前觉、德均、教祥、垂谦、教坚、前嵩。庠生:紫城、一生、宜白、摇九、开瑛、绍品。廪生:垂简。贡生:先显。举人:介斋、养德、大受。乡人庄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二月中解元,八月中进士。官庶吉士,在史馆多著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庄村文人更是辈出,据统计历届大学生118名,硕士8名,博士2名,教授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庄征,原名贞富,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画院画师,天津致公画院院长,天津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庄贞耀为广东电视台记者,庄平荣为广东广播电台处长。庄雪云为南方都市报记者,余淑霞系庄浩贞之妻,现任潮州电视台台长助理,广告部主任,庄潮标为潮州市十大名厨成员……
  上庄村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早在民国初期便建了一支近百人的锣鼓队,聘潮州名师执教,演奏技艺较高,1970年上庄锣鼓队代表江东镇参加潮安县曲艺汇演,上庄自编《庆丰收》乐谱,博得组委会大力赞扬。1952年独树庄创立红流剧团,聘老艺人陈智祥执导,《小二黑结婚》、《太平天国》等剧目广为传颂,1968年至1975年上庄文艺宣传队先后三次代表江东镇参加潮安县文艺汇演,均得行家好评,2002年在庄征的支持下,创办了《崇德书画社》,先后举办十次书画展览,有不少作品被市、县书法协会收藏,2005年创办曲艺社,十分活跃,博得村民好评。
  上庄村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在近三万平方米的老宅区里置立庄氏宗祠、二房祠、五房祠、六房祠、清河公祠、春兴公祠、光治公祠、教英公祠、升贤公祠、前知公祠、开佩公祠、教堡公祠、鲁夫公祠、垂秩公祠、清江公祠等十五座公祠,其中“庄氏公祠”规模冠于江东,位于村子南端,处于三水三案之中,构成三进三落之局,占地2780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年)(1716),有290年之历史,祠脊瓷塑技艺美妙绝伦,祠内画梁雕栋巧夺天工。宗祠南侧建有江东三大古寺之一的禅隐古寺,距今有381年历史,系升扬公和户部主事杨钟岳同襟兄弟合力所建,古寺占地2254平方米,寺脊上边用七彩瓷片饰贴上双龙抢宝,檐沿上边则塑上“杨宗保挂帅”等脍炙人口的瓷贴塑像,寺墙绘上形形色色人物,或仰天大笑,或弯腰谦让,或起舞雀跃,或斜卧嬉戏,不一而足,充满安详和谐氛围,古寺东侧由前甲公之子成湘、成江、成勤、成读、成炳合力,分三批,历时八年建了“桃源里”宅群,宅群格局是依据潮汕传统的驷马拖车的布局施建的,占地2288平方米,宅群尽显均整划一,典雅大方之特点。
  庄氏宗祠壮观,禅隐古寺瑰丽,“桃源里”典雅,三者合一,构成上庄村一大亮点。
  此外,还有勤劳发家的十三世祖鲁夫公所用的鱼竿,距今虽已250年,但仍完好地被置于祠梁之上已示纪念;有见证创村悠久历史的石狮;有镇邪、保平安的中坛元帅石塑等。
  文化兴起,有赖于教育振兴,上庄村民世代铭记“宜勤于学”之祖训。民国初期,上庄便创建了“观澜精舍”、“修竹山房”、“梅花别墅”三个书斋。吸纳众多学子求知,后来为进一步满足村民求学的愿望,在清江公厅开办学堂,在学学生有160名左右,其后迁往庄氏宗祠,更名为“崇德学堂”。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53年至1957年“学堂”除吸纳本村学子外,还由政府统一安排招独树黄、中庄、下庄等村高年级学生就读,故在二房祠、后祠堂、帝君宫、天后宫扩班办学。由于上庄学生好学,业绩好,素质高,1955年、1956年被办为江东小宝塔学校,后来由于体制改革,上庄学校一直被定为江东中心小学,是江东小学系统的教育研究基地。1995年,在海外侨胞庄赛茂夫妇、庄平琪夫妇等支持下,在上庄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于上庄桥头顶建新校址,占地20亩,建教学楼、教师楼、礼堂、操场等,大大地改善教学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教学设施,配备语音室、电脑室、电教室等先进教学设施。2005年,上庄小学被评为潮安县一级学校,进一步巩固了中心小学的地位。
  1963年上庄还创办联办初级中学,除招独树庄学生外,还招洲东、洋光、三吴、圆山、仙坪田、东光等村学生,1958年大跃进时期,上庄还创办体育大学,址设天后宫,学生庄国锋、庄淑端曾被选为汕头地区游泳队队员,参加广东省游泳比赛,进入省前十名。
山东省泰安市东都镇上庄村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East Village town
  概况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携家迁至此,见此依山傍水,且村东有一千年古刹,是立村之“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垦荒种地,植桑养蚕,渐成村落,因在小庄之上,故名上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张氏、房氏、刘氏等先后迁入村南小庄。1981年,小庄与上庄合并为上庄行政村。
  
  上庄村位于东都镇东部, 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南鲍村相接,北临柴汶河,西与沈村相连,南与尚陵村毗邻。
  
  上庄村地处平原、丘陵相接地带,南部为凤凰山石灰岩丘陵,北部为柴汶河冲积平原, 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3公里。全村现有耕地120公顷,其中村北土地肥沃,称为“麦子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蔬菜、黄烟、大豆、花生、棉花。
  
  上庄村交通便利,村北有蒙(阴) 馆(陶)公路,并有汶南煤矿铁路专用线1条;村南有京沪高速公路,距东都火车站(曾名南新泰火车站)仅3公里。
  
  全村现有406户,1583人。全村姓氏有杨、张、房、高、刘、李、朱、成8姓,均为汉族。其中杨氏人口最多,为村内第一大姓,其先祖杨干于明正德年间 (1506~1521年) 迁至此地建村,其后代子孙部分现居于村内,有的迁至临沂市及本市的南鲍、前羊村、吴山、马庄、羊蹄庄、祝福庄、沈村、余粮等数十村。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为110万元,2000年为1100万元,人均收入3650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0∶46∶4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10万元,全村纯收入120万元。
  
  该村是泰安市经济百强村之一。该村有光荣革命传统,1947年出支前队50余人,历时48天, 被鲁中军区授予“支前民工模范队”光荣称号。至2001年7月,先后被评为市、镇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工作等方面的先进单位20余次。
  
  大事记
  
  汉代,始建大圣寺,位于上庄村东,今蒙馆路北口。唐时复修,元至元元年 (1264年) 再修,立碑为记。寺院占地0.2公顷,庙地2公顷,院内有大佛殿、两厢陪房等建筑。1946年,大圣寺被拆除,今遗迹无存。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地,于大圣寺前偏西建村,村名上庄。
  
  1918年,为防土匪,重修村围墙,加高加固,增设炮台门楼。由杨增珊等组织集资施工,在保卫本村及邻村群众安全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是年,在大圣寺建立初级小学,称洋学堂。学总杨增珊、杨锡爵,学生来自周围18个村。1924年因匪患被迫解散。
  
  1928年,杨增珊、杨锡爵主持重新办学,1930年又集资建东学堂。
  
  1938年1月3日,日军一汽车队途经东洛沟过柴汶河,上庄村民用“五大环” (土造火枪)打击日军,此为上庄村民第一次直接抗击日军。
  
  是年,杨梦浦、杨锡泮、杨玉斋、杨增茂参加武装斗争。
  
  是年,杨梦浦、杨锡泮入党。
  
  1939年,村成立党小组,杨玉斋入党并任党小组长,此为上庄村第一个党组织。
  
  1945年,农救会、妇救会、民兵队、儿童团相继成立。
  
  是年,杨锡敬任庄长,杨茂修任副庄长。
  
  1946年,杨衍礼任庄长。
  
  是年,进行土地改革。
  
  是年农历8月,杨衍礼、杨锡儒、杨锡法、杨衍学、杨衍利、杨衍章6人同时参军。
  
  是年,鲁中公学驻上庄办班,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本村杨衍诚、杨锡渠为该校学员。
  
  1947年2月, 为支援莱芜战役,全村村民碾米磨面做军鞋支前,并出运输队员50余人,历时48天,被鲁中军区授予“支前民工模范队”,奖锦旗1面,快枪4支。
  
  1949年,村第一届党支部建立,杨衍礼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
  
  1950年,村第一届共青团支部建立,杨衍超兼任书记。
  
  是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在村小学成立。
  
  是年,进行土地改革,共划出地主5户,富农2户,小土地出租者2户。
  
  1952年,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40户农民加入,实行“自愿结合,记工算帐,找工找粮”。
  
  1953年冬,成立村两级农业合作社,有16户村民参加,杨衍湖任社长,杨衍文任副社长。实行“劳动记工,地四劳六”分配方法。到1955年发展到56户,占总户数的31%。
  
  1956年,以上庄村为基础,成立所属乡8个村联合的“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为18队,上庄村为3~7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社员重得自留地,提倡“见缝插针,广种多收”。
  
  是年, 新汶发电厂在村北大菜园安50千瓦变压器1台,后又用木线杆将低压电引入村内,此后全村普及照明用电。
  
  1977年,村民参加新汶县“团山岭”修大寨田大会战,吃、住在工地。
  
  1982年,村投资在双井路西修建小学新校舍,达到“六配套”标准。
  
  1987年3月, 撤销大队管委会,成立村民委员会。杨锡殿任书记,杨乐侠任村委会主任。
  
  1989年4月,村北河煤矿动工,1992年竣工投产,总投资180万元,占地0.3公顷。
  
  1993年,村投资1.2万元,村民义务投工,铺设管道500米,全村普及自来水。
  
  1995年4月, 全村参加蒙馆路东段至新汶段改线, 每人集资70元, 全村共集资10.86万元。
  
  1996年,建村老年协会,会长杨衍超。建红白理事会,会长杨乐伦。
  
  1997年,村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杨乐伦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1999年,驻村境内的新泰市尚庄煤矿因资源枯竭等原因关闭。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2年,40户农民“自愿结合,记工算帐, 找工找粮”,成立互助组。国家实行“贷购贷销”支援农业,村民购水车6部,增强了抗旱能力。 1956年,成立“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村东北河打机井1眼,安锅驼机1部,修水渠400米,北洼至东河地成为水浇田。1958年春,组织全村劳动力挖家西汪泥作肥料。翌年进行家西汪扩容工程,大战100天,投入劳力5000多个,挖土1万余方,建拦水坝1处,改造成为小水库,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1969年, 张庄煤矿钻井队到村打井,并出资1万余元,安深井泵1台,铺设管道500余米。1974年又在村南打深水井1眼,深280米,扩孔90米,安装潜水泵,并于当年修筑配套道路800余米。 1975年秋冬又相继治理南岭,修大寨田和生产路,并将大渠道至迎风桥大沟段砌碹600余米,填土整成高标准大寨田。1986年,投资2万余元,与上庄煤矿共建支农渠1条, 长2000余米,引地下水浇地,使全村水浇地面积扩大到70余公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980年亩产120公斤;1988年亩产295公斤;1996年亩产375公斤,总产达16.9万公斤。
  
  1995年以来,全村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特别是1999年以来,先后建冬暖式蔬菜大棚60多个,并发展果品、蔬菜、药材等高效种植,取得了显著效益。
  
  第二产业 建村后,上庄村主要以农桑为主,间有数名贫寒子弟学作瓦工。三四十年代,村内先后建起油坊、酒店。1956年建立了弹制棉花作坊,成立了石工队、砖瓦窑等。1982年分村后,上庄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立起了酱菜厂、综合厂、北河煤矿, 并成立了建筑队、洗选厂、石料厂等。2000年,全村村办企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第三产业 上庄村历来有搞加工、服务等传统。解放前即有蒸馍馍、烙锅饼、加工香油、酱油等服务行业。1978年后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先后购买了70多部运输机械, 并有酒店4处,磨房4处,个体经营摊点40余个,木工铺、爆米花摊点等6处。至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60多人,年总收入达1040余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上庄村历来教育发达,在方圆百里有“文化村”之称。清末民初先后办私塾多处,共培养出十几位师范、高小生,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
  
  建国初,村设小学,并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育不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至今已输送出研究生多名,大学、大专生51名,中专生45名。
  
  1990年后, 村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1992年文化大院被泰安市评为“市级文化大院”。村里组织了民间艺术队、舞蹈队,自1998年连续参加市春节文艺会演并获奖。
  
  人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大多“半年糠菜半年粮”,年人均粮食不足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40元。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收入达260余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不断增加。2000年人均收入达3650元。全村现拥有各类机动车440多辆,程控电话100多部,彩电450多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数为石木结构,且参差不齐,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有的贫困户只好住“团瓤”(秫杆做墙的草棚子) 。建国后,逐步建成“一溜堂屋五大间,东南大门西南栏”的四合院。近年来,按照上级部署,上庄村被确定为小康村建设试点村。2000年以来,村已规划建设了小康楼房20余幢。先后硬化了道路2条,并在村北蒙馆路两侧规划建设了商品街,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楼房20余幢,并实现水、电、路三通。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迕窀@鸩教岣摺?0年代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免交学杂费,村建筑队对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镇卫生院还在村内设立了分院,村设有骨科专科门诊1处,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
  
  组织建设
  
  1938年10月1日,上庄村杨增勤(杨梦浦) 在龙廷由周星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庄村第一名共产党员。翌年,杨玉斋入党并担任上庄村党小组长,此为上庄村第一个党组织。1949年,村第一届党支部建立,杨衍礼任书记。1950年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少年儿童队组织。1952年,上庄村40户农民建立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冬,成立由16户村民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以上庄初级农业合作社为基础, 成立了沈村乡8个村参加的“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多次受上级表彰奖励,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市、镇先进党支部称号。
  
  1940年,杨衍瑛任“两面村长”。1940年至1945年,雇佣村长先后由杨锡成、杨茂修、杨增德、杨衍寿担任。
  
  1945年,该村成立农救会、妇救会、民兵队、儿童团。杨锡敬任庄长,杨茂修任副庄长。1946年杨衍礼任庄长。1950年,该村第一届新民民主义青年团支部建立,杨衍超兼任团支部书记。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上庄村与沈村合并成立沈村大队。1981年“老沈村”分为6个村,上庄村恢复为单独行政村。杨锡殿为大队长,杨乐侠为副大队长。1987年3月选举杨乐侠为村委主任。1993年3月,选举杨衍军为村委会副主任,主持村委工作。1996年1月,选举杨乐伦为村委主任,杨衍军为副主任。
  
  人物简介
  
  杨增勤 字梦浦, 1914年5月生。先后在本村和新泰上小学、师范,1934年至1937年分别在北马庄、 大峪庄任村小学教员。1938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20日在中共新泰第一届党代会上当选县委委员。解放战争中,曾先后在鲁中区任区委党校组教科科长、县委书记等职。1951年先后调任中央组织部、中央财贸部组织员、巡视员。1961年始先后任西安市人事、劳动局副局长、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政法委副主任等职。1982年离休,行政11级。
  
  杨锡泮 1920年1月20日生。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先后任战士、 副班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区委青年委员、排政治员、分队政治员、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师政治部宣教科干事、特务营教导员等职。先后参加过鲁南战役、 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洛阳战役、开封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12月调任华东军政大学卫生部政治处主任。 1952年调任军委总高级步兵学校物质保障部政治处主任、 党委副书记。1959年4月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直属政治处主任。1978年任航天工业部组织部长。1982年6月离休,正局级待遇。
  
  杨衍银 女, 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1968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山东平阴国棉厂工人、车间生产组长、轮值组长。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当选共青团泰安地委副书记。1975年4月至1976年4月任平阴国棉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6年4月,调任山东省人事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79年3月, 任平阴县委书记。1983年4月,任山东省委常委、省妇联主任。1990年2月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荣获“全国优秀妇女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杨乐伦 1960年4月生, 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94年7月至1996年1月任上庄村工业办公室主任。 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任上庄村村委主任。1998年起任上庄村党总支书记、上庄管理区党总支委员。1999年受镇党委派遣,兼任黄崖村党支部书记,走出了“强村带弱村,共同向前进”的新路子。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on the Village Town
  概况
  
  上庄村位于绩溪县西部,距县城38公里,是上庄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村总面积174.7平方公 里,辖有4个自然村,15个村民组,共700户,农业人口2300人。上庄山多地少,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0653亩,可耕地1850亩,经济林2100亩,笋竹两用林2540亩,茶园500余亩,桑园670亩。对外交通依托一条12公里的二级公路与省道217相连,具有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
  
  村内有上庄茶厂和乌龙茶制作车间及黄工艺制花总厂、春蕾花厂、荣福花厂、亚华工艺制花厂、永和花厂等十几家企业。
  
  历史文化
  
  上庄村,村落名。位于绩溪县城西41余里,黄山东麓。原称上川,清乾隆以后改称上庄,别名八都,1941年,因村人胡适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当时的绩溪县长为了奉承他,送匾立碑,一度将上庄改为"适之村"。不久仍恢复上庄原名。上庄村襟山带水,是群山环抱着的一块大盆地。1000多米高的竹竿尖山峰耸立在村北,清碧的常溪水流向村南,穿过杨林桥,婉蜒东去,汇入新安江。清人刘汝骤赞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是上庄的神韵所在,村内苍深曲折,石板道婉蜒,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在苍松翠竹的映衬下,引人入胜。村内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短的有300余年,长的达千年以上,以胡、汪、程、柯、王五姓居多。历史上名人辈出,清光绪年间有任过兵部主事、员外郎的胡宝锋,台湾台东知州胡铁花以及白话文倡导者、著名学者胡适,当代著名诗人汪静之等。驰名国内外的胡开文墨店和上海汪裕泰、程裕新茶号,其创始者也是上庄人。至今上庄仍保存着胡适故居、汪静之故居和胡开文故居,村附近的社屋上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自然环境
  
  上庄村处于常溪盆地西部,周围群山环绕,众峰耸立。村南竦岭逶迤,连接歙东;村北竹峰高耸,形成北面屏障;黄蘖山巍峨挺拨,雄据村西,为村之屋脊;常溪河似彩带,由西向东环村南飘过,注练江,入钱塘。越黄蘖山向西,天星洞以东,旌德岭头以南,九龙潭以北为上庄金坑自然村地域。上庄村受亚热带季风和山间盆地气候影响,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量适中,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山场、水田、园地)、野生动、植物、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详见第四章农业、林业、水利)。为自然条件优越的适居之地。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上庄村 Xinye County in Na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on the Village on the Township
  基本介绍
  
  上庄村位于上庄乡境中部,潦新公路东侧。南邻上凤鸣村,北连王寨村,东隔黄渠沟与邓庄村相望,西与马集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2003年辖上庄、四路拐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57户,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汉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贺、张、李、赵、薛、苏、尚等80余个姓氏。
  
  上庄村地势北高南低,豫X022四赵线与纬6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东黄渠沟、于渠沟南北穿村而过。村西芭茅沟排水畅通。全村耕地3439亩。
  
  建置沿革
  
  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上庄村委会。上庄据说明初尚姓在此定居,以姓定名尚庄,后讹写为上庄。为村委会驻地。四路拐因原南阳—襄樊、邓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据传汉时即有集镇,名太平镇,单日有集。
  
  人口民族
  
  2003年辖上庄、四路拐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57户,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汉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贺、张、李、赵、薛、苏、尚等80余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上庄村地势北高南低,豫X022四赵线与纬6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东黄渠沟、于渠沟南北穿村而过。村西芭茅沟排水畅通。全村耕地3439亩。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90万元,人均纯收入122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50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红薯干、红薯面是农民的主要粮食,称为“三红转”,细粮很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红薯、芝麻、绿豆等作物。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88.2万公斤,亩产21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700亩,亩产5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650亩,总产132.5万公斤,亩产285公斤;棉花面积1860亩,亩产66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12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865亩,亩亩产90公斤;花生种植700亩,亩产25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285亩。2001年沿辖区内沟、路植树6000余株。2002年,在村东建瓜菜示范园一处,面积100亩,推广春瓜秋菜种植模式。
  
  畜牧养殖
  
  解放后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85头、850头、845只、15000只,肉类总产量71吨,禽蛋产量50吨。2003年,全村有牛267头,猪存栏956头,羊存栏820头,养鸡场一个,年产鲜蛋1.5公斤。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民靠牛犁地耕田,以牛拉车运输。1970年后,人畜力耕作、运输逐步由机械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小四轮5台,电动机和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28台,机械总动力7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0台,小四轮11台,柴油机50台,农用水泵60台,脱粒机13台,机械总动力6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50台,小四轮拖拉机20台,柴油机30台,水泵300台,脱粒机35台,机械总动力为2.2万千瓦。
  
  企业
  
  建国后,农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办起了电锯厂、砖窑厂、加油站等企业。有商业网站40个,从业人员250多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干菜、农资等,年购销额1300多万元。其中,李汉晓投资50万元,建加油站1个。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1988年外出务工人员35人,2003年外出务工41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不涝则旱。建国后,村加强水利建设。1976年村统一规划,在村西挖排水沟一条,取名“芭茅沟”,解决了西坡凹地排水问题。之后,从2组开始挖井,后掀起了打井热潮。2003年村有机井14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余亩。社 会 事 业教 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一所。建国后,村建小学一所。1989年村投资扩建教学楼900平方米,校园进行硬化、绿化。2003年,在校学生360名,教师18名,适龄儿入学率99%,巩固率100%,村先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60多名,其中大学本科20名,大专66名。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一所,培训村民1500人次。
  
  卫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一个,医生2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个,医务人员10名,重点开展地方病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就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土布棉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45公斤,细粮比例占7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瓜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土木结构,发展成砖混结构的平房和小楼房。村民穿的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黑、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由20世纪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3年的2150元。村民百户拥自行车150辆,洗衣机35台,电话机5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手机、空调等。组 织 建 设建国前,村实行保甲制度,上庄村为一保,由保长、保丁若干人组成,保下设甲,按片划分户数不定,有甲长一人负责有关事务。解放后,保甲制度废除,建立了村基层政权——农会。1949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建立了共青团和妇联组织。1958年改高级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建立党支部,2003年村支部有党员51名。文 物 胜 迹上庄竹青寺 原址位于上庄村西北角,今乡第一初中院内。相传始建于明代。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分前伏殿、中伏殿、后伏殿,有东西廊房,寺西有娘娘庙。相传原名上庄寺,后有位牛商路过此地,晚上在寺院住宿,睡前把赶牛的鞭子插在地上,第二天天亮后发现赶牛的鞭子(是竹子做的)变青了,他觉得非常神奇,招来好多人观看。后人就称上庄寺为竹青寺。国民党时期曾在寺内设乡公所,解放后,寺院被毁,在此地建立上庄小学,1975年改为公社中学,1983年改为上庄乡第一初中。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阳城县润城镇东北的可乐山脚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吏部尚书王国光的故乡,全村共有居民360户,980口人,耕地400亩。村里有煤业公司、塑钢门窗厂、洗煤厂等骨干企业。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6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990元。近年来,上庄村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扶持民营企业,做大煤炭产业,开发旅游事业”三大战略方针,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被上级政府授予“宽裕型小康村”、“文明和谐村”、“生态园林村”等荣誉称号。
  上庄村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从明代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里,这里共涌现出了五位进士,六位举人,贡、监生员等有数百人之多。历史上令阳城人引以为荣的“十凤齐鸣”中,就有两位上庄人。天官王府是以王国光及其后人数代相承建成的大型官居建筑群,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宅院四十余处,体现了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2008年,上庄村以其独特的古建人文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上庄村
  到2008年9月,上庄村有人口5448口人,1600户,27个村民小组,877亩耕地,竹林面积705亩,村设党总支,现有两委干部10人,党员134人,村民代表111人。
  上庄村主要支柱产业有月啤公司、岩棉厂、宇坤饮料有限公司、姜参饮料厂,特色产业有生姜、竹。
  近年来开展的主要活动有:宣传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计划生育进万家活动,开展文化中心建设活动等等,开展建设公益事业情况:硬化道路5000余米,硬化河道6000余米,新建文化中心办公楼一座,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为学校购置了微机,盖了办公室25间,办公楼一座,解决了2000余人吃水问题。
  近几年村党总支两次被市委授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好”党支部,6次被县委授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被省授为敬老模范村,市授为先进村街、示范村、先进村,县授为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上庄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时(1403-1424),于姓由客旅店来此地定居,因与大丈等四村同临一条小河而在上游,故称上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即墨市丰城镇辖村。在时家丰城西北3.5公里处。全村有耕地面积1471亩。2006年,全村共有446户,总人口为135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19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90吨,经济总收入为56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8元。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上庄村
  松源镇上庄村位于松源镇政府西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即上庄、焦坑、际上、月边自然村。分9个村民小组,户数321户,农业人口987人。耕地面积884亩,山林面积16827亩,(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6000余亩,毛竹林2900亩,水干果270余亩,新开发新品种100余亩)。2007年人均收入3611元。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结对,共设立十大村级建设项目:
  1、村庄建设:村庄道路亮化工程:设计投资9万元;村内道路硬化:设计投资5万元;村庄净化整治:设计投资4万元。
  2、开发笋竹两用林2900亩,设计投资15万元。
  3、开发水干果基地200亩,设计投资20万元。
  4、农民饮用水工程:设计投资16万元。
  5、村网管工程10万元。设计投资31万元。
  6、农田基本建设:从敬老院至石井村头防洪堤及配套机耕路建设,工程量800米,设计建设资金14万元;维修水坝4个,水澳1300米,水栋1600米,设计投资20万元。
  7、开发旅游业:改善现有龙凤山庄和月池山庄的旅游山庄设施,设计投资8万元。
  8、建立食用菌标准生产基地二个,标准基地面积30亩,年生产量30万袋,年创产值90万元。
  9、发展鸡(鸭)生态养殖业及种植业,专业户10户,示范带动村民发展50户,年生产规模计划15万羽,年产值750万元,创利60万元。建立名贵药材铁皮石斛人工驯化栽培基地建设,基地面积30余亩。
  10、村小流域治理:松源镇和山溪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于2007年3月15日顺利开工。该项目预算总投资600多万元,项目建设一个小型蓄水库和修筑1000米河堤。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上庄村
  上庄村地处泽国镇联树管理区东南部,距泽楚路2.5公里,交通便捷。现有村民505户,总人口1495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835亩,人多地少特点显著。200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但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为薄弱,全年收入42万元,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庄四面环水,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在新一轮领导班子的带动下,集中社会资金投资125多万元,硬化14200平方米村级主支干道,使上庄村与塔龙村、长桥村水泥路全面接通,全村分支路硬化率达9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鹿亭乡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余姚市南部四明山麓,东邻鄞州区,南毗大岚镇,西靠梁弄镇,北连陆埠镇,距余姚38公里,宁波50公里,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有原八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总人口2823人,有党员111人,设党总支委,下设4个党支部,村三套班子实行交叉兼职,共有8人组成。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9779亩,其中毛竹山5893亩,用材林3564亩,耕地面积659亩,茶园812亩。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基本形成以三笋一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格局。境内晓鹿大溪由西向东贯穿全村,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已合股开发集防洪、蓄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小水电站一座,总装机520KW。2007年设计开发集饮用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岙里电站,已动工建造,装机200KW,总投入220万元。全村以兽用注射器、汽配为支柱的工业经济稳重有升,年产值已超过8000万元,2007年人均收入4800元。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上庄村
  村情概况
  上庄村全貌上庄村隶属于金墩乡和邑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 金墩乡北边,距离村委会1.00 公里,距离金墩乡5.00公里,不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5293亩,海拔2220.00米,年平均气温13.10 ℃,年降水量966.4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蚕桑等农作物。有耕地597.00亩,其中人均耕地0.90亩;有林地3,000.00亩。截至2007年底,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55户,有乡村人口667人,其中农业人口651人,劳动力30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1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0.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为主。
  自然资源
  截至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97.00亩(其中:田494.00亩,地103.00亩),人均耕地0.90亩,主要种植粮食、蚕桑等作物;拥有林地3,0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主要种植梨、苹果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447.00亩,其他面积249.00亩。有锰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 ,无路灯。全村有155户通自来水,有155户通电,有12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1.6%和 9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2户(分别占总数的79%和72.4%)。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1辆,摩托车3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2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97.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94.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4 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2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0.2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1.36万元,占总收入的29.4%;畜牧业收入118.94万元,占总收入的29.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50头);林业收入2.96万元,占总收入的0.003%;第二、三产业收入75万元;工资性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人,在省内务工45人,到省外务工5人。
  人口卫生
  截至2007年底,该村有农户155户,乡村人口667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337人。其中农业人口651人,劳动力308人。该村以白族、汉族为主(是白族、汉族混居地),其中白族616人, 汉族46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63人,参合率84.8%;享受低保13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乡卫生院5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上庄小学、和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金墩乡第二初级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2.00公里。截至2007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1人,其中小学生49人,中学生12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36.00亩。已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7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5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集体资金使用情况。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老窝乡上庄村
  上庄村隶属于老窝白族乡崇仁村委会行政村,属于 半山区。位于老窝乡东北边,距离村委会2.5 公里,距离老窝乡10.5公里,国土面积0.96平方公里,海拔2090米,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油菜、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280亩,其中人均耕地1.51亩;有林地1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户,有乡村人口188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人,劳动力1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该村属于其他,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英文解释
  1. :  Shangzhuang Village
近义词
上庄
包含词
新上庄村辛上庄村东上庄村西上庄村
河上庄村叶上庄村南上庄村梁上庄村
铜上庄村石上庄村北上庄村田上庄村
刘上庄村前上庄村塘上庄村岔上庄村
孙上庄村柳上庄村岩上庄村陈上庄村
寨上庄村大上庄村康上庄村王上庄村
翟上庄村崔上庄村小上庄村后上庄村
崖下上庄村吾屯上庄村许家上庄村马庄上庄村
焦家上庄村周家上庄村毛家上庄村王家上庄村
极拉上庄村赵家上庄村吴家上庄村陈家上庄村
孔家上庄村徐家上庄村刘家上庄村下藏滩上庄村
榆中县上庄乡上庄村矿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