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上帝 ,或称天,天帝等,是华夏文化里主宰天地宇宙的神,是超自然的最高的神,昊天是上帝 的同义词。汉文化中,『天』是最高神格的非偶像神,而『天帝』或者『上帝 』是最高神格的偶像神。后世成立的道教把古代中国所祭祀的上帝 作为最高神。上帝 只是华夏文化多神论的最高神,从“皇天上帝 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宗庙社稷之灵”的顺序可以得知,非偶像的『皇天』在偶像神『上帝 』之上,上帝 之下还有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分别为东西南北中的五大上帝 ,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四方之神以下才是宗庙的列祖列宗。尔后更有社稷之神,也就是五谷之神和土地神。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上帝 。《礼记·王制》有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宜乎社,造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也就是说,华夏中国的天子是上帝 在人间的代表。
在中国,上帝 ,又称天、帝、天帝、昊天上帝 等,早期亦称皇天或皇天上帝 ,部分文献又称“太一”等。“帝”后来通常用来指帝王、君主、天子。“天”是最通常的说法,又称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如“苍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上帝 可能就是太阳神,就是殷商的最高神祇帝俊。周王在冬至日祭祀上帝 ,就暗示是祭祀太阳神,因为冬至日那天黑夜最长。商周时期奉祀的日月天神,在《山海经》、楚帛书等文献里都有记载。《海外南经》载:“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这说明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个天神帝俊就是太阳和月亮的父亲,也就是日月之神。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创世神话说:“日月(俊)生……帝(俊)乃为日月之行。”这里也说“日月”是由帝俊产生的,可见帝俊为日月之神的传说,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在商周时期人们的观念里,日月之神就是上帝 明神,也是人君的象征。《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 明神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上帝 ,天也。明神,日月也。”《礼记·杂记下》记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日至”谓冬至。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 ”的事例。郑玄《礼记·郊特牲》注:“天之神,日为尊。”孔颖达《诗·小雅·十月之交》疏:“日者,太阳之精,至尊之物。”这就是古人把日神视为上帝 神明的原因。《后汉书·五行志六》引《日蚀说》云:“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也。”战国时代的《楚帛书》中,言“帝夋乃为日月之行”。郑玄《诗·北风·柏舟》注:“日,君象也。”太阳神是人君的象征,古代君王率领臣民对太阳神顶礼膜拜,自然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帝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他不仅是日月之父,也是至高无尚的上帝 。黄帝既是神话传说五帝中的“中央天帝”,也成为古史传说中最为显赫的人文始祖。还有一种说法是,帝俊实乃商朝上帝 的人格化。昊天上帝 在商朝时称为帝俊,商王认为帝俊是他们的祖先神,是全能之神,所以人民应该接受帝俊的子孙商王的统治,不能有二心,否则就会受到天罚。到西周则干脆就称为天或上帝 ,周王与商王一样,自称是“天子”,取义为“天之元子”,其目的实际与商王一样。周代商后,帝俊从最高天神坠落为氏族英雄,改变了人类上古宗教一般的发展趋向,造就了独具特点的中华文化。帝俊和东皇太一是上帝 的不同表现。 ●其实【上帝 】只是一个类别名词
◆这个类别是描述:万物起源、无穷创造力、无穷管理力、无私、仁慈、给予、养育、乐趣、安慰等【一切好事的根源】
●与其相关的类别有【神】【天使】【仙】【精灵】:特定事物的起源、一定的创造力、管理力、无私、给予、养育、乐趣、安慰等【特定好事的根源】
◆它们都是:值得依靠、信赖和仰仗的东西
◆名词作用:可以作为一个思考好事的【工具箱】,来调用其中各种好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不是具体事物的类别名词,而是所有事物良好一面的抽象名词
○产生的情感生理基础:
使用【全集然文明】逻辑:各种情感都是引导人们存在的特殊提示工具,简称为【导存特示】,这其中就包括了【正向特示】(一切良好的感觉,提示人们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或取得更多相关事物);而这种【正向特示】的生理基础就是各种引发良好感觉的【神经递质】。于是很自然的,人们会把【产生良好感觉的事物】分成一个【类别】,而这个类别就是:上帝 、神、天使、仙、精灵。
◆也正是因为这个类别中的事物值得信赖,可以引发人们的良好感觉,所以才会有人信仰上帝 。
注:由于小孩容易理解一个绝对好的东西,所以他们能够听的懂【上帝 】的含义。
出自《全集然文明.可存堂》(一个没有副作用的信仰) 中国上帝观 China's view of God 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 ”一词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礼记》里也多次提到上帝 。
《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 ,宠绥四方。”
《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 ,不敢不正。”
《诗经》:“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
昊天上帝 (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 (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上帝 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现。《通典》记载,周礼设六官,其中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 和东、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 。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 。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 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 。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 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 及感帝、神州。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 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 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 有六位,即“昊天上帝 ”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早期的上帝 ,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上帝 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 ”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 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经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 ”,简称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于代表“天”的“玉帝”)。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 ,称为“类”。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 是“帝”,或称“上帝 ”,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 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远古时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阳神保佑,以获得农业丰收,人畜兴旺。据《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天文训》等史书记载,我国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阳祈年的,殷周以来祭天皆用火。《周礼》记有:“祀昊天上帝 ,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 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注:“三祀皆积柴……燔燎而生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商代的统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上帝 左右,上帝 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 ”、“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有:帝、上帝 、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 、昊天上帝 、维皇上帝 ,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天本来只有一个,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月举行。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 。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辽代祭天礼与祭山礼同时举行,在祭祀契丹族先祖所居住的木叶山(今辽宁西北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处)时,设天神、地祇之位。金初每年五月初五、七月十五、九月九日行拜天礼。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宋朝在祭祀祀仪上因袭唐朝,“冬至祀昊天上帝 于圜丘,以五方帝、日、月、五星以下诸神从祀。又以四郊迎气及土王日专祀五方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从祀”(《宋史·礼志三》)。宋代祭天也附祭五方帝,黄帝因而在祭天礼中也得到附祭。大德九年(1305),中书省讨论圜丘祭天,主张只按《周礼》祀昊天上帝 ,取消五方帝附祭。但至大三年(1310)又按唐宋惯例,以五帝从祀。元代英宗至治二年(1322),有旨议南郊祀事,当时有人认为:唐宋以来,坛上神位既设昊天上帝 第一等,复有天皇大帝,其五帝与太一、天一等都没有可靠依据。元代文宗至顺以后,官方祭天祀典发生重大变化,即正式废除了对五方帝的祭祀。元初,一度“合祭昊天上帝 、皇地、五方帝于南郊”,但皇帝已不亲祀。文宗至顺以后,祭天“惟祀昊天上帝 ”,又取消了四时郊迎之制,结束了黄帝作为方帝享祀的历史。明太祖即位后,命李善长探究祭天之礼的源流,并斟酌古今之宜,务在适中,定议以闻。李善长研究祭天之礼后说:“国有大事在祀,今当遵古制,分祀天地于南、北郊。岁冬至,皇帝大祀天于南郊,昊天上帝 南向,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诸神配。方丘在北郊,岁夏至,皇帝大祭地于方泽。”从而进一步简化礼仪,“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在早期圜丘郊天仪式中,黄帝处于昊天上帝 之下的二陔西南未地。它的地位较为显赫。在祭品供奉上,黄帝与天(地)、始祖各供一犊,而四方帝共供二犊,日月北斗共供一犊。虽然后来,黄帝与其他四帝供品基本趋同,仅仅只有颜色的差异,但这仍然改变不了五帝以黄帝为核心的地位。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中国民间神话信仰和主流文化儒家信仰中的天、上帝 、天帝、昊天上帝 ,在道教神话中演化为玉皇大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大帝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并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间则被认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在道教神学体系中的玉皇上帝 ,乃「四御」之一。「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 的四位天帝。
而据《史记》和《楚辞》记载,战国秦汉时中国人(特别是贵族)崇拜的最高神是太一(也称泰一、泰皇、太皇、东皇太一),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里有: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玄天上帝
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也称北极玄天上帝 。常被简称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 。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上帝 公、上帝 爷或帝爷公。其象征北极星,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属于黑色,又称黑帝。玄天上帝 亦是明朝镇邦护国之神,明朝官方建了许多玄天上帝 庙,并由官方祭祀。北帝据说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说,玄天上帝 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为净乐国王及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42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大帝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佑圣咒》称玄天上帝 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北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北帝消灭龟精蟒妖于脚下的功劳又被元始天尊封其为玄天上帝 。而玄天上帝 不仅仅统率所有水域的安全,他还是北极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于正确方向,不会迷失于海上。北帝肖像图至于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上帝 一词首先出现于儒家经典——五经,这五部经书都提到了该词,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 ,有时也称昊天上帝 ,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北京天坛祈年殿即为历代君主祭祀上帝 之处,内供奉有昊天上帝 之神位。
中国古代上帝 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通典》记载,周礼设六官,其中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 和东、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 。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 。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 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 。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 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 及感帝、神州。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 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 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上帝 有六位,即“昊天上帝 ”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天子祀上帝
天子祭祀上帝 的祭文古代中国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资格,祭祀上帝 被认为是天义,是以华夏中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说苑》指出“天子祠上帝 ,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中国后世王朝也继续以这种规格祭祀上帝 。殷商甲骨文就出现了上帝 之名,当时的祭祀上帝 就已经是天子的天权。普通人则祭祀太上老君(老子)和黄帝,这也成为道教的基础。到了唐代以后,道教的上帝 观增加了『元始天尊』、老子的神格化『太上老君』、道的神格化『太上道君』的崇拜。
一、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耶和华神名翻译
【希伯来文】יהוה (词源הוה,罗马字havah,意思是“变成”)
【罗马字转写】YHWH/YHVH (读音是“哈多那以adonay/ʔadoˈnaj/”,就是“主”的意思)
【英语读法】传统上是“耶和华”Jehovah,不过更准确的“雅威Yahweh”
【希腊语】θεός (用于新约原文,指的既是公神也是母神)
【希腊文罗马字】theos (读作“色奥斯”)
【拉丁文】deus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deywós,意为“天上的”)
【英译】god (词源是印欧词根里的* ghau(ə),意思是呼喊to call)
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说:“Ἐν ἀρχῇ ἦν ὁ λόγος, καὶ ὁ λόγος ἦν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 καὶ θεὸς ἦν ὁ λόγος.”
。
耶和华,这位以色列的主人、拯救者和“世人的统率者”这样说:“以我为始,以我为终。除我之外无神灵存在。” 。犹太教礼拜的恭听篇这样引用《希伯来圣经·申命记》:“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 ,耶和华是我们惟一的上帝 !”。
二、犹太教神祇的汉译
犹太教的神祇观和基督教的一神论都源于亚伯拉罕信仰,不过犹太教不承认三位一体,即犹太教只承认耶和华是一个本体,不承认耶和华有三个位格,更不承认耶稣是神子,因为犹太人在圣经《塔木德》记录下耶稣只是一个私生子,是冒充神的罪人,就像巴兰一样。公元1世纪,承认三位一体和耶稣是神子的犹太人皈信基督宗教,造成了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分野。
三、伊斯兰教的安拉(上帝 )
安拉(真主)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主宰的名称。音译安拉。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因其为唯一真实的主宰而称真主。通用突厥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穆斯林称“胡达””(意为“自有者”)。至于安拉一词的来源,一说是古代闪米特人对造物主的尊称;一说是由阿拉伯语中意为神的Ilah加冠词a1组合而成的。表示专门受到崇拜的至尊的美名。根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兴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用安拉一词称呼所信奉的最高神,他们相信安拉是“天地的创造者,日月星辰的支配者”,是“人类生计的赐予者,灾难的解救者”。但他们在信仰和崇拜安拉的同时,还为安拉树立了名目不同的配神,并加以崇拜。 伊斯兰教认为:正确的宗教信仰来自于宇宙最高的实在--造物主(真主)的启示。所以摒弃众多芜杂无用的虚无神灵,独尊真主为天地间唯一的最高主宰。
《古兰经》简明概述是: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 ,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
在表达独一无二真主本体的德性上,任何语言都有局限性,真主选用阿拉伯文降示经典,使认主独一的信仰只有阿拉伯表达得最准确、最优美。任何其它语言的翻译都不能真正表达原来的准确意思,例如中文把“安拉”翻译成传统习语词:“真主”、“君主”、“主宰”、“神明”和“独一无二”。任何语种的翻译词都是那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载体,具有某些不纯净的语义学色彩,所以造成对阿拉伯文“安拉”的不纯洁的词语概念。“安拉”可以翻译成独一无二的真主,但不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如因果、无极或先验,也不是汉语中代表大自然的“皇天后土”或“天尊地卑”。其次,世界上任何独一无二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孤立和自存、自主、自立、自我的完美实体,而真主不受任何实物的牵连和构成。第三,人类思维中任何东西,不论具体物品,或抽象的时间,都有始有终,而真主是无始无终,无边际,无限制,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极大和细微,无法描述的永恒。第四,人类所能看到或想象的东西都有一个“质”的思维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所以,真主是超绝万物的,是超绝人们思维想象的,是超绝人类“言之有物”的语言所能表达的。
伊斯兰教否定基督教对上帝 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解释。 19世纪中期,洪秀全、冯云山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 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曾专程到广州学习基督教教义,但因其“信仰不纯”而未能受洗。其后他便自称天父“爷火华”次子,称“爷苏”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 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宗教大相径庭,被视为异端邪教。洪秀全以拜上帝 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1、意为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2、认为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
最初,上帝 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我是自有永有的”;犹太人因此称上帝 为“雅赫威”,由于当时希伯来文献只标记辅音,所以用拉丁语字母来表示这个单词就是YHVH。平时犹太人用“主人”(adonai)这个单词的发音来诵读YHVH,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历史上圣殿多次被毁,祭司血统混杂于其他家族中,这个单词的发音因此失传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将圣经从原语种翻译成德语,必须解决YHVH的发音问题,所以他很有想象力地把adonai的元音嵌入YHVH中,成了Y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这就是中文“耶和华”的来历。现代随着希伯来语的复兴,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
而希伯来语“上帝 ”(Elohim)这个词是“神明”这个词的众数形式——希伯来语单词分单数、双数和众数三种形式——顾名思义,上帝 是“创造诸神明的大神”。圣经认为,上帝 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这也是《圣经》的解释,所以《圣经》不承认在万物创造以前,除了耶和华还有别的上帝 存在。
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 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根据埃及和希腊的神话传说,宇宙中最初只有一个上帝 ,而后诞生了很多上帝 ,分别创造自己的天、地、水、风、云、山和河流等自然事物,而宇宙是在诸上帝 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虽然诸上帝 们能够决定人和自然,但他们也只是包含于宇宙的一种存在。根据这种认识,宇宙也会被上帝 认为是永远存在的事物。相反的是,《圣经》认为上帝 是超越虚无和万物的惟一创造者。 上帝 让世人来到世间,就是让世人了解,热爱他并为他效劳的。决不能对上帝 的意志产生怀疑!感谢万能的上帝 ,世人呀!祈求上帝 接受对他的祭献吧! n.: world spirit, the Supreme Being, father, The First Cause, the Most High, the H-(=the most High), the Supreme Intelligence, prime mover, offer sth. up (to God), One above, our gentleman in a black hat, the lnfinite Being, the S-(Being), a chosen vessel, the Creator [sing] God, the Deity [sing] God, Father God, God the Father, the Infinite, the Almighty, the Lord God, Christ, mind, creator, deity, divinity, dominus, god, gum, jehovah, jesus, lord n. Dieu 造物主 , 上主 圣父 女神 , 神 , 天帝 , 老天 耶稣基督 , 主 , 救世主 , 圣子 耶稣 宗教 信仰 基督教教会与教派 新兴宗教 圣灵 基督 基督宗教 语言 佛教百科 天主教 基督教 神 耶和华 YHWH 圣经 中国 球星 nba 体育明星 原罪 责任 权利 自由意志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