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次子子阑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阑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阑。古代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怀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为上官大夫。这位公子名叫子阑,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邑这个地方,后来就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阑。 |
|
上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位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南平市光泽县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典故趣事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
|
上官桀:(生卒年待考),陇西上邽人。著名西汉朝大臣。
约在汉武帝、汉昭帝时期人。
少年时期为羽林期门郎,因深受武帝的信任及赏识,先被封为太仆,后又升迁至左将军。有子上官安,其孙女上官氏为汉昭帝的皇后。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病逝。汉武帝逝世后,在遗诏里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霍光为博陆侯,但上官桀等人均不受其职。除此之外,汉武帝亦令金日磾、上官桀等人辅佐年少的汉昭帝,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再封为安阳侯。
上官桀原来与霍光关系非常好,霍光还将其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但是后来,上官安仗著自己为霍光的女婿,以及己身的势力,将其女儿上官氏送入宫中,晋为婕妤,上官安则成了骑都尉。
上官氏入宫不久,被立为皇后,但没过多久,汉昭帝驾崩,上官氏也成了太皇太后,直到寿终。
霍光正式接受汉武帝遗诏,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辅佐朝政。从此,霍光掌握了汉朝政府的最高权力。“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帝位的确定,不等于争夺帝位的斗争的结束。相反,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霍光辅政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
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汉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汉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
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都是为推翻汉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汉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汉昭帝,以此要求汉昭帝表明态度。
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
汉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汉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汉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是,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
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汉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不过,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
上官仪:(公元608~664年待考),字游韶;陕州陕县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唐朝诗人。
上官仪,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他写诗,没有李白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即便如此,他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
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
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后来,李渊父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西藏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
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发榜时,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三名,进士及第!唐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了《晋书》。
唐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唐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诗兴大发,经常写诗。他写得最多的,是洛阳城的黎明,是洛河边的美景。因为上官仪一生中最得意的黄金时光,大部分是在洛阳度过的。他钟情洛阳,实在是因为他与洛阳的缘分深,而这种缘分,又因他生命的句号画在了洛阳而加深了。
唐高宗是个典型的惧内,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这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传说她用毒辣手段害死了唐高宗的前妻王皇后和萧淑妃。或许是做贼心虚,她夜夜梦见这俩人化作厉鬼向她索命。为了睡得安稳,她就劝唐高宗换个“办公地点”,把朝堂从长安搬到了东都洛阳。
上官仪身为当朝宰相,自然也跟着皇帝来到了洛阳,在那里写下了千古名诗《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一生写诗无数,《入朝洛堤步月》是其代表作。有人喜欢这首诗,认为它对仗工整,遣词清丽婉转,值得细细品味。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深意,过于雕琢,属于面目死板的应制诗。
上官仪的诗歌,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应制诗。这倒不能怪他,实在是当时文坛风气使然。 初唐诗人受齐梁文风影响,写诗时过于讲究声辞之美。唐太宗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这点更是看得很重。在他的影响下,唐初的宫廷文学多局限于应制咏物的范畴。
上官仪身为朝臣,难免受流习影响,所以他的诗作,多数有着奉命应制的呆板面貌。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相比,上官仪的诗歌还是可圈可点的。他避开了一般人言辞空洞、一味堆砌的毛病,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借景抒情。他以高度纯熟的白描技巧,把五言诗的写作方式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技巧上独树一帜,很多人都非常赞赏,成为当时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
“上官体”虽显呆板,但正因为有了一定的程式,使后来学诗的人有了范本可寻,却也承上启下,推动诗歌形式走向了规范。后人在欣赏李白诗歌狂放的同时,不妨也品味一下“上官体”的严谨。
上官仪是个诗人。但诗人只是他的第二身份,他的人生目标,是从政。可惜上官仪最后死在了“政治”二字上。
上官仪是个直臣。相传,曾经有个官员为了讨好上官仪,送了一把名贵的夜壶给他。上官仪见了这宝贝夜壶,非但不高兴,还掷壶于地,厉声斥责这名官员:“如果官吏都用这样的夜壶撒尿,那又该用什么样的器皿吃饭呢?朝臣们的生活如此糜烂,大唐还能兴旺吗?”但他的正直,却给他招来了横祸。
唐高宗时,皇后武媚娘专权。公元664年,唐高宗又和武媚娘闹了矛盾,俩人恶吵一架后,李治越想越气,觉得皇后实在是太跋扈了,什么事都要过问。自古都是皇后听皇帝的,现在却反了过来,这口闷气,无论如何也得出!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武后,于是就找来上官仪,向他大倒苦水,要他出主意。
对于武媚娘的所作所为,上官仪早有怨愤,但皇帝不发话,他怨也白怨。此刻机会到来,皇帝对皇后生气了,不如抓住机会,劝他废后!上官仪主意已定,就对唐高宗说:皇后专权独断,已经激起了民愤,您干脆休了她吧。
李治一听,这个主意好。干脆!彻底!一了百了!只有休掉这个狂妄的女人,朕才有好日子过!他马上命上官仪起草诏书,着手“休妻”事宜。谁知诏书还没写出来,就有“奸细”把消息报告给了武后。武媚娘发怒了,气势汹汹地冲到李治面前,质问他为何要休掉自己。
李治一下子没了脾气。长期以来,他对武媚娘又爱又怕,已经成了习惯。此刻见皇后发怒,他惊得出了一身冷汗,早把“休妻”的决心抛到了爪哇国。只见他缩着脑袋,张口结舌地说:“这,这,不是我干的……”
“那是谁干的?”
“是上官仪指使朕这么做的……”懦弱的唐高宗,把手指向了垂手站立一旁的上官仪。上官仪被出卖了。
武媚娘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李治毕竟是皇帝,是她的夫君,既然他已服软,理应给他个台阶下。但上官仪却不然,他只是个跟她政见不合的朝臣,想怎么收拾都行。于是,她叫来宠臣许敬宗,让他诬告上官仪,说上官仪与已废的太子李忠共谋造反。
许敬宗曾与上官仪一同编修《晋书》,但人品十分低下。据史书记载,他曾经为了与儿子争美女,不惜使计把儿子流放岭外。上官仪曾评价他:“既然是个人,就该有人品,但偏有堕落成犬品的!”许敬宗就是这种人。
许敬宗一直以来都恨透了上官仪,现在有机会诬陷上官仪,他求之不得。他狞笑着逮捕了上官仪,恶狠狠地说:“上官兄,听说阴司里有几个人品、诗品都很高的人等着你赴诗宴,我写不出好诗,没有被邀,真是惭愧。哼!”
公元664年寒冬,上官仪家族被满门抄斩,上官仪当然命丧洛阳。只有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因为年龄幼小,侥幸逃脱劫难,被送进宫里当了宫婢。
一心想要为政的上官仪,最后被政治“搞掉”了。
他的诗也一直受到政治的牵累,背负着“枯燥”和“呆板”的重负,在历史的隧道里艰难蜗行。
上官婉儿:(公元664~710年),女,上官仪之孙女;陕州陕县人(今河南陕县)。著名大周官吏、唐中宗的昭容。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干政而被杀,上官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为奴。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上官婉儿是陕州人,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后来因忤逆武则天而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役使。
困境中出人才,上官婉儿随着宫中女官读书识字,十四岁的她就受到武则天的亲自召见,对她的下笔千言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担任一些文书佐理工作,逐渐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这时她还只是个十九岁的姑娘。
当年她母亲怀她的时候梦见神人送来一杆大秤,占梦的说这预示着上官婉儿将掌握大权衡量天下大事,那时她家是罪臣孤子,谁也不信,想不到竟然成真。
武则天是她的“仇人”,是一个天威难测的统治者,是在她额头上留下毕生羞辱的人,她注定要恨她;武则天又是她的“教母”,她身边唯一值得效仿的高贵的女皇,是她一生富贵荣华和权柄的赐予者,武则天真正懂她的冰雪聪明,她死心塌地爱她。
从儒家道德评判的角度,婉儿并非好女人。正史和野史把她说得诡诈奸猾、作恶多端、私生活糜烂。但是站在婉儿的角度,“生存或是死去,这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罪臣孤儿惊弓之鸟,她只能运用她所有的资本,包括肉体和灵魂全方位地保护自己。巨大的“原罪”阴影给了她可贵的清醒,她的头上永远是高悬的利剑,身后是夹紧的尾巴。她不停用智慧和身体同宫里和朝堂上的男人做着娴熟流畅的交换,同时她又知道这些交换的卑鄙与丧尽天良。她比所有的人都明白什么是道德良知,她更清楚她的道德良知就是隐忍地生存。她忍了家族血仇,忍了生而为奴,忍了脸上的墨迹,忍了被白白耗尽的青春。她自我成就了隐忍中真正的英雄气概。
她的智慧表面凸显强烈的女性特质,她中庸狡黠、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做事融通;她骨子里却有强烈的男儿气概,她杀伐决断、手腕强硬、权秉国政,叱咤风云。她处理政事、处理情感、处理和男人的关系都有其“教母”的痕迹。她们共同制造了一个新的官僚集团,洞穿了官僚集团的性格,甚至“嘲笑公卿以为笑乐”。
武则天从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奋斗到年逾八十的女皇,一任她不息的灵魂在天命、权力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上官婉儿从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至为尊贵的昭容娘娘,她的内心挣扎较武则天更加剧烈。
上官婉儿骨子里又是高贵的,这来自上官仪的血脉。她钟情于往来唱和的千古诗篇和文人雅士的风月清谈,这是她的救赎之路。后世爱她的人提及她,总是真诚赞叹她的文学成就,对她的“卑鄙”善意地转过脸去,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公元664~678年,上官婉儿在掖庭宫狭窄的蓝天下长大。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有文学素养,母亲该是她第一个老师。上官婉儿虽身份为奴,但所有的人包括武则天在内,对上官仪的冤狱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任上官婉儿到后宫内文学馆学习,也是很有可能。
上官婉儿她聪明颖悟,“天性韶警,善文章”,成为内廷文学馆宦官老师的得意门生。宦官老师讲武则天当年总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她聪明绝顶,拿文学馆的书作阶梯,最终登上皇后的宝座。宦官老师大讲特讲武则天的伟大、非凡,便成为少年上官婉儿心中的一道阳光,她梦想能有一天走出掖庭见到她。她将这个想法讲给母亲听,郑夫人落下泪来。上官婉儿不了解身世,把梦想寄托在敌人的身上。郑夫人不愿破碎女儿的梦想,她深知上官婉儿的成长需要有梦想支撑,不能让女儿怀恨武后,女儿一旦知情而且怀恨,性命便危在旦夕了。
因为老学士的举荐,十四岁的婉儿终于等到武皇后的召见。“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于是上官婉儿走出掖庭走入朝廷,从此跟随了这个伟大、非凡的皇后。那时的上官婉儿那样快乐而骄傲,在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应试中,她几乎是超水平发挥。她为皇后起笔行文,草拟诏令,又赋诗数首。婉儿抬起头,从皇后那里看到的是惊喜而爱怜的目光。婉儿打动了皇后的心。
那年武则天五十岁,上官婉儿十四岁。以武则天的气度胸襟,她不会容不下一个十四岁女孩。更重要的是,她喜欢婉儿,婉儿令她想起自己的当年。
公元705年农历1月22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朝臣发动“神龙革命”,李显复辟,是为中宗。李显的时代又重新到来,婉儿的“时代”也再度来临。1月27日,新皇帝李显率百官浩浩荡荡来到母后退位后徙居的上阳宫探望,为昏睡不醒的母亲加封“则天大圣皇帝”尊号,同时也为了缓解他抢班夺权后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这次探望中,李显要求婉儿随他返回洛阳。他说他需要婉儿在朝中为他掌管诏命。婉儿说:“奴婢永远爱上皇(武则天),要陪伴她最后一程。”
武则天为政期间,以洛阳为东都,“与民更始”,以后更次曲阜,幸孔子庙,诏各州县修建孔子庙,又同时继续南北朝以来的趋势,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提倡佛教,崇奉老子,造成“三教归一”的体制,在当时创造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武则天虽非首创殿试之人,但她经常出面策士,不计门第。她在位时代,“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她操纵经营好几十年,单只人事安排也可见她力量之大、影响之深。
而上官婉儿,从十九岁起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为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她追随武氏二十七年,对武氏个人以及武氏国策的影响,也可以设想。称她为女皇的女宰相,绝不过分。后来武则天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配给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这年已经三十五岁,上官婉儿最爱的还是唐宗室诸王中的李逸,而李逸却爱着武则天的业女武玄霜,最爱上官婉儿的又是长孙泰,长孙泰的妹妹恰好是李逸的妻子,这几人都是朋友知交。真是尴尬人与尴尬事。
唐中宗即位后,大唐政权被掌握在韦后的手中。唐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前怕狼、后怕虎的柔弱性格,而他的皇后韦后则一心想学婆婆武则天的样子,勾结女儿安乐公主,妄图把持朝纲。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武三思的妻子上官婉儿和武攸暨的妻子太平公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抗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本是有利的政治联盟,一个男人却使它迅速瓦解。
这个男人就是一只绣花枕头式的美少年崔湜,由于上官婉儿的丈夫武三思生性鄙俗,整天沾花意草,于是孤零零的上官婉儿就把她的一缕痴情完全寄托偶然相识的崔湜身上,自那天同在御书房办事干下了风流事件后,天天难舍难分,上官婉儿时时把崔湜召进宫中,就被长期在宫中出入的太平公主瞧见,太平公主在宫中年纪虽略大一些,但徐娘虽老,风韵犹存,她又生成有母亲的风流性格,当时见崔湜玉一般的美男子,心中早已有意,便打发宫女瞒过上宫婉儿把他召进寝宫,太平公主欲念是十分大的,虽还同时爱几位王子,但每天都要与崔湜私会几次,终于被上官婉儿看出问题。一气之下投入到韦后的势力图中,并把武三思也拉了过来,为韦后立下大功。
由于有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太子李重俊实在看不过去,于是率兵攻入武三思府第,杀武三思及武崇训父子。然后进入宫禁,准备再杀韦后、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临危不乱。指挥禁卫军凭险固守,再飞檄武三思旧部入宫保驾、平定了太子的兵变,这件事情之后不久,韦后母女就毒杀了唐中宗,以温王重茂为少帝,韦皇后母女把持朝政,已然就是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当年状况的重现。
太平公主一面与她们虚以委蛇,一方面以一代公主的身份牵制、滞缓她们势力的发展,一方面暗中帮助她的侄儿李隆基。李隆基本就一直在姚崇、宋理等名相的扶助下,羽翼半丰,现在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公元710年的一场兵变,李隆基诛杀了韦后母女,上官婉儿亦被斩于旗下,终年四十六岁。
李隆基清除了所有的朝野障碍,顺利即位为唐玄宗。
上官婉儿死了,她的文学成就却流传下来,她的诗文创作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
上官婉儿的诗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上官婉儿)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兹录一首上官婉儿游骊山时写的诗以资佐征:“三秦季月景龙年,可乘观风出灞川;遥看电掣金马跃,国瞩霜原玉作田。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岁岁年年常扈驿,长长久久乐承平。”这诗写出她衷心的愿望,希望安享太平,岁岁年年不再有腥风血雨的杀伐场面,然而她久居要津,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她帮武则天尊崇武氏,排抑皇家,李唐皇家是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上官洎:(生卒年待考),号惠安。著名唐朝将领。
唐僖宗乾符末镇将,与其子上官兰剿黄巢俱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名“惠安祠”。
上官凝:(生卒年待考),字成叔;福建邵武人。著名宋朝文士。
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举为进士而做官,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他的儿子上官均,孙子上官恢都举为进士。
上官均:(生卒年待考),字彦衡。著名宋朝大臣。
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策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拟其第一,以策中诋新法忤王安石,遂改第二。历官光禄寺丞、监察御史、龙图阁侍制,赠紫金光禄大夫。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上官音:(生卒年待考),字仲雍。著名宋朝大臣。
政和二年进士。尚书吏部员外郎。著有《尚书小传》、《论孟略解》、《史统》、《史旨》等。
上官恢:(生卒年待考),字闳中。著名宋朝大臣。
宋元丰五年进士,历知深州、南剑州、徽州。胡安国上书宰相,言其谙历世务,端重有守,遂与杨时同荐于朝。官至中大夫。
上官涣然:(生卒年待考),字文之。著名宋朝大臣。
宋理宗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进士,历官至朝奉大夫、司农丞、右司郎。入仕30余年,家无余资。
上官涣酉:(生卒年待考),字元之。著名宋朝大臣。
宋宁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进士。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为官清廉,晚年居京口时,散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这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上官云相:(公元1895~1969年),字纪青;商河人(今山东商河)。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华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1910年入山东陆军小学。1917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1919年毕业后被派往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历任陆军第二师排长、宪兵营营长、第七混成旅团长、第七师第十三旅旅长、第四师师长等职。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上官云相倒向北伐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师长以后,他的戎马生涯便和反共、“剿匪”交织在一起。从三十年代初到1949年蒋中正集团被赶出中国大陆,二十年间上官云相从未有停止过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的“围剿”,哪怕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如此。
有人提出:上官云相既不是浙江人,又不是黄埔军官学校毕业,更与蒋中正也没什么姻亲瓜葛,而是半路投效的“北洋余孽”,但却得到蒋中正的重用,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没有人问过上官云相,他是否与蒋中正谈过他们是保定军校的校友。但可以肯定的是:蒋中正定然知道上官云相是保定军校毕业的。这是因为蒋中正历来用人是注重姻亲、同乡,同学这类关系的。跟蒋中正同出身一个军事学校无疑会给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除此以外,上官云相跟国民党的一些高官还有一些姻亲关系,比如他的妹妹便是曾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的如夫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条《红楼梦》式的人事定律,对上官云相的宦海沉浮也许适用。不管是哪种原因在起作用吧,反正上官云相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仕途便一路顺风,屡被委以重任,从旅长、师长到总司令、司令长官,从少将、中将,从大陆败逃台后他竟被追赠为上将了。人们不会想到,这位出身草莽的山东二哥竟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了!
1927年北伐大革命中途夭折,他东渡日本,1928年返国,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一旅旅长。1929年3月任第四十七师师长,7月升任第九军军长。后调任平汉路左翼第三纵队指挥官、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旋改任国民政府参军。
同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发动了南昌起义,到井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因为这时共产党还是“星星之火”,再者蒋中正在南京建立的新政权还不够巩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几股地方实力派还在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一时还腾不出手来去“剿共”。
1930年以后,蒋中正打败了冯、阎、李三大地方势力,南京政权得到了相对的巩固,蒋中正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中央”之名来号令天下了。自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利用蒋、冯、阎混战之机,把红军发展到十万之众,革命根据地已扩展到赣、闽、湘、鄂、豫、皖、陕、甘、川等近十个省,当年的“星星之火”真的已成“燎原之势”了,这就对蒋中正的新生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正好这时蒋中正已从对地方军阀的斗争中腾出了手,于是他借着战胜地方军阀的余威,从1930年12月起,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的为期四年的五次大“围剿”,这时,上官云相已被蒋中正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师师长,之后担任右翼集团军第三路击进军总指挥。1932年夏,任豫鄂皖三省“剿匪”中路军第五纵队指挥官,积极参与对工农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
为了取得蒋中正的信任,他竭尽全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发动进攻。在第二次“围剿”中,1931年5月他所率领的第四十七师的一个旅在江西南部富田被红军歼灭;在第三次“围剿”中,1931年8月,在江西兴国与红军的交战中,他的第四十七师的另一个旅又被歼灭。几年来对红军的作战他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他确实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蒋中正对他付出的牺牲当然是牢记在心的。
1935年初,任第一路军中路军总指挥;4月晋升为陆军中将。1936年1月,被派赴欧洲考察军事,次年返国,旋任豫鄂皖边区绥靖主任。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出任第三战区江防军第十一军团军团长,参加了保卫上海的淞沪会战。1938年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总参议,11月,任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
在上官云相的军事生涯中,他对蒋中正作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皖南事变”了。1937年7月日本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后,大敌当前,全国各党各派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可是蒋中正却始终没有忘记他的“限共”、“溶共”甚至反共的政策,这种政策的集中表现便是1941年1月发生的国民党军队袭击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事件——“皖南事变”,这次事变的直接指挥者便是上官云相。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初期根据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的协议成立的。从1937年10月开始,将分散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于1938年1月在江西南昌成立,下辖四个支队,分别由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初成立时,只有一万两千人,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已发展到三十万兵马。
新四军成立后,便挺进到华中敌后,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蒋中正对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却心怀敌意,惟恐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在1940年10月19日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以及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电报,命令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撤军到黄河以北。当时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分军队约九千余人驻扎在皖南泾县云岭一带,归国民党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指挥,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便是反共老手上官云相。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原在江西省临川驻扎,负责指挥对南昌方面的日军作战,1940年10月调到皖南宁国,接任苏南、皖南抗日作战的指挥任务。
上官云相到达皖南不几天便接到了要“掩护”新四军北撤的命令。当时上官云相的职务是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是顾祝同)兼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归他指挥的国民党军队有十几个师,约十万人。上官云相调到这个地区后对他的幕僚说:“我这次调来皖南,战场辽阔,部队复杂。忠义救国军只服从戴笠指挥,不服战区调遣;新四军是共产党的队伍,名义上归我指挥,实际上只听共产党的。我这次来时,顾长官对我说:“新四军军长叶挺是你在保定军校第六期的同学,你有办法指挥他。”
1940年12月下旬,顾祝同派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岳星昭召集秘密会议,上官云相应邀参加。会议决定:如果新四军不能于1940年底以前开过长江,决定以武力消灭之,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会后上官云相对其高级幕僚说:“这个任务很艰巨,顾长官早就计划好了,才调我来担任这个任务。我的作战要旨是:如果新四军不遵令于年底以前渡江,决以优势兵力加以包围消灭之;如果新四军在云岭按兵不动,则就地包围予以消灭。”当时新四军连同非战斗人员在内,共约一万五千来人,这与上官云相用来对付新四军的十万兵力,优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1940年12月底,上官云相用电话与新四军军长叶挺通话,询问出发时间以表示关心,实际用意是探听行动消息。1941年1月6日,上官云相根据各方面情报判明,新四军已由云岭南进,于是立即下令封锁山口隘路,准备将新四军包围于山区而消灭之。他恶狠狠地对其幕僚说:“决不让共军一人漏网,我们和共产党是势不两立的,共产党如果将来获得成功,你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在上官云相以优势兵力周密部署之下,新四军北移部队九千余人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上官云相指挥的八万国民党部队的袭击,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官兵大部牺牲或被俘。上官云相得手后,即将叶挺及其随员八人送至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新四军被俘人员送至三战区“感训大队”。
这次对新四军的袭击是国民党反动派蓄谋发动的,蒋中正和顾祝同原预想在三个月内解决新四军,而上官云相只用半个月就把皖南新四军消灭了,因此他得到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特别嘉奖:奖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及特别出力的第二十五军各法币五万元,立功人员可报请勋章、奖章。事后上官云相在在一次庆功宴会上得意地说:“这次消灭新四军,作战非常顺利,似有天助,正在作战时,连下几天雨,新四军困在山谷,进退不得。”
次年,蒋中正在重庆召开各军参谋长会议,上官云相总部的参谋处长建议将消灭新四军的战报材料列入报告,上官云相慌忙说:“不行,不要列入。这次全国参谋长会议,一定有八路军的人员参加,若在会上谈到对新四军作战的情况,岂不是白找没趣!这是内战,在抗日战争民族大义是理屈的,摆不到桌面上的事,怎能列入报告呢?”
看来,上官云相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是在犯罪!
1943年初,上官云相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7年任保定绥靖公署副主任。1948年1月,任华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1949年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他逃往台湾,之后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
1969年8月8日病故于台北,终年七十四岁,被台湾当局追晋为陆军上将。
上官世盘:少将军衔,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1934年10月生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1954年于长汀中学高中毕业,1958年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1958年大学毕业参军入伍,分配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投入当时我国刚开始的国防尖端技术科研攻关试验。艰苦顽强地工作了十七年。历任测量部技术助理、航区助理、科长、处长等职,参加建立和发展西北综合导弹核武器试验基地的测量系统,开辟陆上导弹再入测量,组织创建“远洋测量船”,参与卫星跟踪控制网的建立和管理;同时,执教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组织并参加完成我国大型“地—地”弹道导弹试验、第一代“地—空”、“空—空”导弹试验,“两弹”(原子弹和导弹)结合试验等的测量工作,参与各类型卫星的发射。一九七五年优选调入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司令部工作十七年,历任电子局、航测部、作战试验部科长、处长、副部长、部长等职。还任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兼总工程师。开创性成功地组织多基地、多军兵种、跨国界、高度综合协同的导弹武器和人造卫星发射试验和试用。重视组织制定并实施基地发展规划。率先提出并落实航天发射测控的对外开放。一九九一年,任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少将军衔,曾兼任中国广播卫星公司副总裁。陕西省第八届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一九九五年,退出第一线,担任企业董事长和总装备部司令部高级顾问。他长期从事航天发射、测控和武器装备试验的组织指挥和科技管理工作。他是解放后,我党自己培养的杰出的国防科技人才,是现代军事技术装备试验和卫星发射的优秀军职指挥员。在历任各级职务期间,成绩显著,多次立功。他为中国国防现代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参加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次返回式卫星、第一次两弹(导弹、原子弹)结合、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太平洋发射试验等任务。特别在八十年代我国尖端技术发展里程碑的“三抓”任务(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试验中,出色的组织协调,为试验成功作出贡献。还在组织并参与建成我国远洋靶场测量船(718工程)中,有独特的建树,使工程获得全国科技特等奖。著有《远洋靶场测量船技术战术论证》、《远洋靶场测量船建造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途径》、《高精度设备在高海况船上的稳定》等书。在中国航天产业的改革开放中,经办中国卫星广播公司、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开创卫星发射测控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商业市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金作出重大贡献。亲临第一线组织指挥第一颗国际卫星——“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组织中国卫星测控中心迁建升级中,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今后航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
|
上官雪薇:新武侠小说《上官雪薇》中人物。本是武林世家中的活泼女孩,一夜之间丧失了亲人。她苦练武功,想为父母报仇。那年,她才十八岁。
上官洛:新武侠小说《洛泫泪》中人物,本是魅师家族,为了女主角慕容泫未而放弃荣华,魅术(一种传说中的玄术)极高,蓝眸蜜发,云淡风轻,貌比潘安。 |
|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子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官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天水世泽;
西台家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官姓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唐·上官仪,永徽初进西台侍郎。
工诗创体;
奉法还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陕州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年间进士,历官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西台侍郎,太宗写诏谕,常派他修改。擅长五言诗,婉媚华丽,达官贵人多仿效,称为“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凝,字成叔,庆历年间进士,官铜陵尉,期满离任时,有十几位老人送他几箱药,打开一看,都是金子,他急忙追回老人,退还了金子。后官至尚书职方员外郎。
杖巫立社;
练勇击兵。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官均,字彦衡,上官凝次子,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北京留守推官、监察御史、给事中、龙图阁待制,遇事敢言,往往切中时弊。据载,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下联典指宋代开封人上官正,字常清,历官殿前承旨、作坊副使、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在四川时,逢李顺之乱,他率数百疲惫之兵,合成都监军,奋力敌数千人。
刳肝愈母;
视业西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超,母病笃,超刳肋取肝进之,遂愈。下联典指唐·上官仪。
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上正下必顺;
官清民自安。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上官复姓之“上官”二字的嵌字联。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率疲卒激义破贼;
杖妖巫善政福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左龙大将军上官正,字常清,宋代开封人。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下联典指宋代龙图待制上官均,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论青苗而力苏民困;
返白金而志矢天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均,哲宗初为御史,论罢《青苗法》。下联典指宋·上官凝还金事典。
奉嫂抚孤,名扬宋史;
量才评士,梦应昭容。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怡,字友先,十六岁时试太学居第一。母亲年高病重,他在暑天里从早到晚侍侯在侧,驱赶蚊蚋,母亲去世,居丧极哀。二兄死后,他又侍奉嫂嫂,抚养孤儿,敬爱兼备。下联典指唐代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其母郑氏怀孕时,梦中见神人给六大秤,说:“拿这可称量天下才。”婉儿聪慧能文,又习吏事,受武后喜爱,十四岁入宫为婕妤(妃嫔的称号),中宗时立为昭容,每引名儒赐宴赋诗,则令他品评等级,量才选士。
才擅吟哦,竟称上官新体;
性惟清俭,追还老叟遗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仿效,称“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任铜陵尉,秩满去,有老叟十数人馈药数器,发之皆金,追而反之。终官尚书职今员外郎,通判处州,所至有声。 |
|
上官
历史来源 「上官」源出:
上官(Shàng guā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有上官大夫,其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大夫,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得姓始祖:子兰。古代春秋时期,楚国有处地名叫上官,就在现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那时楚国君主楚庄王将他的小儿子封为上官大夫。这位公子名叫子兰,他的子孙就居住在上官地方,后来以地名为姓,形成了上官姓。故上官氏的始祖就是子兰。
二、迁徙分布
(缺)上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为为氏而姓了上官。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
【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子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官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一、姓氏源流》介绍)。
天水世泽;
西台家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上官姓望族居天水郡。下联典指唐·上官仪,永徽初进西台侍郎。
工诗创体;
奉法还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陕州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年间进士,历官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西台侍郎,太宗写诏谕,常派他修改。擅长五言诗,婉媚华丽,达官贵人多仿效,称为“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凝,字成叔,庆历年间进士,官铜陵尉,期满离任时,有十几位老人送他几箱药,打开一看,都是金子,他急忙追回老人,退还了金子。后官至尚书职方员外郎。
杖巫立社;
练勇击兵。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官均,字彦衡,上官凝次子,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北京留守推官、监察御史、给事中、龙图阁待制,遇事敢言,往往切中时弊。据载,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下联典指宋代开封人上官正,字常清,历官殿前承旨、作坊副使、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在四川时,逢李顺之乱,他率数百疲惫之兵,合成都监军,奋力敌数千人。
刳肝愈母;
视业西台。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超,母病笃,超刳肋取肝进之,遂愈。下联典指唐·上官仪。
-----------------------------------------------------------------
〖公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上正下必顺;
官清民自安。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上官复姓之“上官”二字的嵌字联。
-----------------------------------------------------------------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率疲卒激义破贼;
杖妖巫善政福民。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左龙大将军上官正,字常清,宋代开封人。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讨使,左龙武大将军。下联典指宋代龙图待制上官均,有巫声称可托神为人带来祸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烧神像,用杖击巫,并驱逐出境。
-----------------------------------------------------------------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论青苗而力苏民困;
返白金而志矢天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上官均,哲宗初为御史,论罢《青苗法》。下联典指唐·上官凝还金事典。
奉嫂抚孤,名扬宋史;
量才评士,梦应昭容。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邵武人上官怡,字友先,十六岁时试太学居第一。母亲年高病重,他在暑天里从早到晚侍侯在侧,驱赶蚊蚋,母亲去世,居丧极哀。二兄死后,他又侍奉嫂嫂,抚养孤儿,敬爱兼备。下联典指唐代上官婉儿,上官仪孙女,其母郑氏怀孕时,梦中见神人给六大秤,说:“拿这可称量天下才。”婉儿聪慧能文,又习吏事,受武后喜爱,十四岁入宫为婕妤(妃嫔的称号),中宗时立为昭容,每引名儒赐宴赋诗,则令他品评等级,量才选士。
才擅吟哦,竟称上官新体;
性惟清俭,追还老叟遗佥。
——佚名撰上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仿效,称“上官体”。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任铜陵尉,秩满去,有老叟十数人馈药数器,发之皆金,追而反之。终官尚书职今员外郎,通判处州,所至有声。
============================================================
附录:【上官姓典故、趣事】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家族名人
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字游韶(约608-664),唐朝诗人,尤其善于做五言诗,在技巧上独树一帜,许多人都很赞赏,也有人模仿他的这种五言诗。当时这种写法称为“上官体”。上官仪举为进士后做官,但因反对武则天而冤死狱中。
上官洎:号惠安,唐僖宗乾符末镇将,与其子上官兰剿黄巢俱战死,封赠忠勇将军,敕建专祠名“惠安祠”。
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宋代文士,庆历二年(1042年)举为进士而做官,为人刚正纯直,不受馈赠,善决疑案,有政声。他的儿子上官均,孙子上官恢都举为进士。
上官均:字彦衡,宋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策试时考官吕大临、苏轼拟其第一,以策中诋新法忤王安石,遂改第二。历官光禄寺丞、监察御史、龙图阁侍制,赠紫金光禄大夫。著有《曲礼讲义》二卷、《广陵文集》五十卷等。
上官音:字仲雍,政和二年进士。尚书吏部员外郎。著有《尚书小传》、《论孟略解》、《史统》、《史旨》等。
上官恢:字闳中,宋元丰五年进士,历知深州、南剑州、徽州。胡安国上书宰相,言其谙历世务,端重有守,遂与杨时同荐于朝。官至中大夫。
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长汀(今福建省长汀)人。布衣。与查慎行、黎士弘友善。善画山水,烟风弥漫,墨晕可观。查慎行题其罗浮山图,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其推许可谓到矣。人物神情潇洒,于唐寅、仇英之外,别树一帜。刊晚笑堂画传,所画古今名人,各具神态。张浦山(庚)谓其有笔无墨,尚未脱闽皆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似非确论。兼精篆刻,能诗。著晚笑堂诗集。年至八十五尚作台阁风声圆。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上官涣然:字文之,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历官至朝奉大夫、司农丞、右司郎。入仕30余年,家无余资。
上官涣酉:字元之,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历知真州、池州、尚书佐郎、大理卿、右文殿修撰、朝议大夫等。为官清廉,晚年居京口时,散兵劫掠富室,过其门摇手相戒曰:“个官人不要钱,不得犯!”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
|
- : Sang-kuan
- n.: surname, leader
|
|
上官村 上官镇 上官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