鵐科 > 三道眉草鵐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三道眉草鳥
  學名:meadow bunting emberiza cioides
  別名:韓鵐、山帶子、山麻雀、小慄鵐。
  物種分類:屬雀形目、雀科。
  分佈區域:我國北部,西抵新疆,南至福建。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中國北部及東部,東至日本。
  分佈狀況:亞種castaneiceps為留鳥,見於華中及華東,鼕季有時遠及臺灣與南部沿海。
  叫聲:鳴聲為短而急的短句,常在突出的棲處作叫,但開始音tsitt不高。叫聲為偏高的zit-zit-zit聲,為快速而成串的3~4個音節。
  描述:體型略大(16釐米)的棕色鵐。具醒目的黑白色頭部圖紋和慄色的胸帶,以及白色的眉紋、上次紋並頦及喉。繁殖期雄鳥臉部有別緻的褐色及黑白色圖紋,胸慄,腰棕。雌鳥色較淡,眉紋及下頰紋黃色,胸濃黃色。三道眉草鵐的喉與胸對比強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紋不醒目,上背縱紋較少,腹部無慄色斑快斑塊。虹膜深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藍灰而嘴端色深;腳粉褐色。
  外形特徵:體長約15釐米。頭頂及枕部深粟紅色、耳羽慄色背面近慄色而帶近黑色縱紋;頦及喉近白色,下體餘部大抵紅褐色。幼鳥上體炭黑色,羽緣均帶土黃、赭黃以至慄紅色,頭側為土黃色的斑雜狀,胸及腹側密着褐色條紋。三道眉草鳥的體型非常類似於麻雀,而且它們的大小也差不多,體長大約是在15釐米左右。它的頭部顔色很豐富,頭頂是慄紅色,而且很深。耳部的羽毛是慄色的還帶有黑色條紋。白色的喉嚨部分更是明顯,身體其它地方的羽毛都是紅褐色的。
  生活習性:夏季多見於丘陵及高山上;鼕季抵達山腳或山𠔌及平原等地。常棲息在草叢中,矮灌木間、岩石上,或空曠而無掩蔽的地面、玉米稈上、電綫或電桿上等。鼕季常見成群活動,由數十衹結集在一起;繁殖時則分散成對活動。雄鳥有美妙動聽的歌聲,特別是在繁殖時期。 到了鼕季,它們就會衝到山腳下和平原處生活。在電綫桿上、岩石上、空曠的地面上、草叢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如果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一般它們都是成群結隊的集體活動。在進入繁殖期時,它們就會分散找配偶,此時它們的叫聲會更加的動聽,可以說的上是惟妙惟肖。食物大部分為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及其幼蟲和雜草種,如蓼、稗、狗尾草、鵝觀草、荸薺、蘿蔔、麥等種子。
  繁殖:繁殖於4一7月間,每年繁殖二次。營巢於山地的灌叢中,小松樹或茶樹上,也見於溪邊、田邊小而密的荊棘叢中,離地多不及1米高。巢為較精巧的杯形構造,用草及細嫩的攀藤、撕碎的高粱葉等作材料,幹草是最主要的成分,內墊以特別細嫩的草莖或根等。卵殼色澤變化甚大,淺藍色或呈橄欖藍色,或呈淺橄欖褐色,斑紋為棒狀、粗綫狀、絲狀等,底斑紫褐色、灰白或稍顯紅色有斑,表層斑橄欖褐和黑褐色。
  飼養方式:
  鳥的選擇:在我國三道眉草鵐分佈廣,多為留鳥,易於飼養,適於初學養鳥者。雌雄異色,雌鳥上體黑褐色或黑色羽幹綫較多,臉部染土黃色;胸部慄色帶不明顯,腹部羽色也較淡。
  籠的特點:三道眉草鵐屬食𠔌籠鳥,可用黃雀籠,亦可自製類似大小的竹籠,最好是封閉底、並有底圈,以防𠔌粒或𠔌殼飛出籠外,小型食、水罐各一枚、棲杠一根。
  飼料和喂法:三道眉草鵐可衹給粒料,不給軟料。如把𠔌子(或草籽)和稻子各半混合後喂給,經常在籠中挂喂些蔬菜或野菜,任其自選。鼕季增加10%的油菜籽。換羽期補充10%的雞蛋小米(或雞蛋大米)。
  管理和調教:剛捕獲的野生三道眉草鵐十分怕人,見人驚飛碰撞。應捆膀放入有籠套罩起的籠中飼養,盡量保持環境安靜,否則會碰得頭破羽損。待鳥吃飼並稍安定幾日後,再逐漸打開籠套,並置常有人走動的地上,使鳥逐漸適應。每周添換兩次食、水,吹去食罐中剩餘的𠔌殼,每周徹底清理一次鳥籠。待開始自己小聲鳴叫後再全部去掉籠套,早晨或中午(鼕季)挂明亮的高處,激發其鳴囀;平時仍置地面。南北方飼養三道眉草均可隨當地自然氣候,無須特別照顧。
英文解釋
  1. lat.:  emberiza cio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