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竜·跳鼓》舞,原名“太平燈”它在湖北僅見于云夢縣的伍洛寺 鎮,是極具地方風俗特色的竜、鼓舞。
每年正月十二,伍洛寺鎮人紛紛走出傢門舞竜跳鼓。這裏的竜、鼓舞新 穎活潑,粗獷豪放。竜燈、皮鼓在人們手中上下翻飛,鼓聲如雷,人聲如潮, 舞出了火爆熱烈的節日氣氛。
伍洛寺鎮的竜燈造型奇特,一條紅色白須老竜,身長12 節,左右相伴的 有兩條三節小竜,一條黃色長紅須,一條黑色長烏須。這兩條小竜由竜頭、 竜身、竜尾3 節組成,長6 米左右。三節小竜的頭為鵝頸頭,頭頂紮一隻蟾 蜍。竜嘴含珠,身披綉花衣,竜尾紮成燕子尾狀,整個形體奇異有趣。
三節小竜舞由3 人表演,在鞭炮聲中,三節小竜翻滾盤旋,衆多的男鼓 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圍在竜的四周,隨着竜舞的起伏且鼓且舞。小夥子們 一邊吆喝,一邊原地跳躍、擊鼓,鼓槌飛勁,鼓聲如雷,煞是壯觀。跳得高、 打得響、吼得歡是跳鼓舞的要求。三節小竜舞有一個獨特的動作“竜咬尾”。 傳說竜喜歡吃燒燕肉,南朝的梁武帝獻燒燕給竜女,竜女吃了以後非常愜意, 送了不少寶珠給梁武帝。後來人們為得到竜的寶珠,將竜尾紮成的燕子形狀, 在竜舞中不斷讓竜回頭自咬,滿足竜的嗜好,好讓竜高興之後吐珠,賜福百 姓。
伍洛寺鎮一帶原來叫“竜須湖”,地勢低凹,常受旱澇之災,“三天無 雨到處於,一場大雨遍地淹。”人們生活十分困苦。傳說有一年又發洪水了,水越漲越高,伍洛寺鎮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沒,人們突然看到有一大兩小分別 長有白、黑、紅須的三條魚竜在水中出沒,原來它們是女兒港旁深潭的3 條 黑精在作怪。於是人們紛紛在潭邊擺下香案做祈禱,果然不久洪水退去。從 此人們視這三條竜為神靈,每年春節以後,就紮起一大兩小三條竜燈,每個 竜頭上都紮一隻鎮竜的蟾蜍讓三條竜不能擡頭。一條大竜沿街收香火,兩條 小竜同跳鼓一起舞蹈以乞太平,民間叫玩“太平燈”。
每年正月十二,鎮上老老少少齊集祠堂參加請竜的“開光”儀式。開光 由道士主持,當場殺一隻雄雞,用紮有五色彩布條的針蘸雞血點竜的眼睛和 耳朵,這樣竜燈就有靈了,人們對着竜燒香跪拜。儀式結束後即開始舞竜、 打跳鼓。如果去年收成好,人們歡騰起舞酬謝竜神;如果連年不收,人們認 為神竜不悅,於是裝飾廟宇,竜燈玩得更虔誠、更盡力,跳鼓打得更響。
這裏傢傢有鼓,竜燈會時,一傢操鼓百傢響應。人們以鼓聲象徵雷聲, 以此來驅邪逐疫。從前,鼓還是鼓舞族人士氣的工具,傢傢戶戶都要出人打 跳鼓。竜鼓舞一直舞到正月十五才息鼓停舞。
現今伍洛寺鎮人仍保持了三節竜、跳鼓舞這一民間娛樂形式,但摒棄了 其原有的迷信色彩和宗族械鬥的劣俗,以歡樂的竜舞、激昂的鼓點催人奮發, 催人嚮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