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受過正規訓練,應該都知道這麽一個口訣“一大,二小,三高跳”。就是說三步上籃的第一步要跨的大,第一步跨的大主要是為了拉開和防守球員之間的距離,當大傢同時起跳的時候,第一步如果跨的大,防守者想要從後面蓋到你,必須跳的比你更高、更遠。二小,就是說第二步要跨的小。為什麽要跨的小呢?這主要是為“三高跳”做準備的。練過三級跳的人都知道,第二步跨的小,第三步才能飛的遠。其實這是一個力量蓄積的過程,想要自己出拳有力,當然必須先收回拳頭來。三高跳,是說第三步要跳的高?其實不然,第三步跳的高衹是一個方面,還要跳的遠。跳的高還關係到你的出手點,出手點高,對手纔不容易封蓋(關係到手部動作,下面再做解釋)。跳的遠就是進一步拉開和防守球員之間的身體距離。
接着談談手部動作。手部動作無非就分雙手和單手,挑、推、勾、拋和扣,出手點的高和低。單手和雙手很容易理解,推、扣的動作簡單,這裏不多說。提一點扣的動作,要註意跳的高,手要伸的高,簡單的說就是扣籃的時候不能老以筐為目標,眼睛看高點,人才能跳的更高。勾和挑的動作靈活多變。籃球是個圓形球體,要學會用勾和挑從不同的角度旋轉籃球,並且掌握好擦板、筐的角度和力度,能提高進球的成功率。主要就是平時要多註意球性的練習,想象各種不同的挑和勾的動作,用心去感覺力度,當球在手上的時候,盡量的練習到“想到哪就打到哪的境界”。出手點的高低,從動作的角度講,當然是越高越好了。比賽中當防守球員比你身材矮小,彈跳也不如你的時候,跳的高和高出手點能體現一個球員的霸氣。但是當防守球員的情況正好相反或者動作變形,那就要學會低出手,早出手。出手點低,一般是發生在動作變形的時候,很容易被封蓋,進不進球一切就看運氣了。一般人都是在三步上籃起跳到最高點以後纔出手的,運用逆嚮思維在三步上籃的過程中(比如前兩步,或者起跳未達到最高點)就把球拋出去,往往會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就是出手早。出手早雖然動作沒有霸氣,但是因為其虛幻、詭異,所以令防守者防不勝防。如果動作連貫,也不乏輕鬆、飄逸之感哈。
三步上籃第二步可以用跳的!!!
FIBA於2006年3月31日通過的2006規則,25.2.2 第二黑點修改為
• While moving: (移動時)
— To pass or shoot for a field goal, the player may jump off a pivot foot and land on one foot or both feet simultaneously. After that, one or both feet may be lifted from the floor but neither may be returned to the floor before the ball is released from the hand(s).
我的翻譯是,移動傳球或投籃時,球員可以中樞腳跳起,接着單腳着地或雙腳同時着地。而後,單腳或雙腳可以擡離地面,但球出手前任一腳不能落回地面。
我的理解是,移動暗指單腳在地面上,以區別於雙腳在地面時的情況。傳球或投籃前收球時單腳觸地,觸地腳為中樞腳,該腳可以跳起,着單腳着地或雙腳同時着地。而後,單腳或雙腳可以擡離地面,但球出手前任一腳不能落回地面。
現在再來討論三步上籃第二步可以用跳這個問題?
三步上籃第一步收球,單腳觸地(中樞腳),
大夥默認第二步用跨,第三步再用跳,即非中樞腳觸地在中樞腳擡起之前(瞬間存在雙腳同時在地的情況),適應規則,雙腳在地,傳球或投籃中樞腳可擡起。此法上籃大夥均認為是好球。
現第二步用跳,第三步接着用跳,即非中樞腳觸地在中樞腳跳起後,適應規則,單腳在地,傳球或投籃中樞腳可跳起,……應是好球。而有些人認為是走步違例(誤引用雙腳在地的規則,中樞腳離地須球出手方可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