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三棱栎
目录
No. 1
三棱栎
  拉丁名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camus) farman
  中文名 三棱栎
  拉丁科名 fagaceae
  中文科名 壳斗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云南(澜沧、孟连、西盟、勐腊)
  现状 稀有种。近年在云南南部澜沧县境内首次发现。由于分布区域狭窄,植株稀少,又因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海拔下限(米) 散生于1000集中于1300
  海拔上限(米) 散生于1900集中于16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皮深灰褐色,呈条状开裂。小枝暗红褐色,幼时被锈色绒毛,后渐无毛,具显著白色皮孔,叶互生,革质,菱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一6厘米,先端钝而凹陷,基部楔形,全缘,下面银灰绿色,侧脉约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葇荑状,常单生叶腋或簇生于无叶短枝上,长8一14厘米;雄花多数,呈小球状簇生于序轴各节上,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雌花序穗状,直立,单生于顶端小枝的叶腋;雌花具短柄,1-3朵聚生于穗轴各节上,花被片6,微小,被柔毛,具退化雄蕊,子房3室,具明显3 翅,花柱3,反曲。坚果1-3,生于浅杯状壳斗内,宽卵圆形,长宽各约5毫米,具显著3棱脊,顶端有宿存花柱及花被裂片,密被糠桃状锈毛;壳斗短浅,高仅2毫米,3-5裂,壳斗裂片外面被3横裂圆形小苞片,内面密被细绒毛。
  特性 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主要集中于雨季,年平均温约18℃,极端最高温37.2℃,极端最低温-1.0℃,土壤为赤红壤。为阴性树种,多零星间杂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花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保护价值 本属为我国新记录,具裂片状的壳斗和三棱形的坚果,表明与山毛榉亚科fagoideae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花序为荑状,柱头头状,雄蕊6枚,花药基生等性状又表明它是栎亚科quercoideae中较原始的类群。因此在系统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其材质坚硬,纹理直,易加工,不翅裂,当地群众喜用它做各种农具。可作为荒山造林树种。
  保护措施 应在其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段设立自然保护点,隶属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建议开展人工种植试验并加以推广。
  栽培要点 三棱栎结实量较大,通常3--4月果实成熟,种子寿命短,应及时采收。收集的果实在阴干后,即行除去壳斗和果序,并拌沙贮藏。5月下旬至6月初雨季来临时,即可直播或育苗造林。
花木百科
  三棱栎介绍
  三棱栎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Camus )Forman)
  科属:
  壳斗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皮深灰褐色,呈条状开裂。小枝暗红褐色,幼时被锈色绒毛,后渐无毛,具显著白色皮孔。叶互生,革质,菱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钝而凹隐,基部楔形,全缘,下面银灰绿色,侧脉约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荑状,常单生叶腋或簇生于我叶短枝上,长8-14厘米;雄花多数,呈小球状簇生于序轴各节上,雄蕊6,与花被裂片对生;雌花序穗状,直立,单生于顶端小枝的叶腋;雌花具短柄,1-3朵聚生于穗轴各节上,花被片6,微小,被柔毛,具退化雄蕊,子房3室,具明显3翅,花柱3,反曲。坚果1-3,生于浅杯状壳斗内,宽卵圆形,长宽各约5毫米,具显著3翅,花柱3棱脊,顶端有宿存花柱及花被裂片,密被糖状锈毛;壳斗短浅,高仅2毫米,3-5裂,壳斗裂片外面被3横裂圆形小苞片,内面密被细绒毛。
  分布与习性:
  在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澜沧、孟连、西盟和勐腊等县的山区。散生于海拔1000-19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而以1300-1600米较为集中。泰国西北部也有分布。
  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季分明,年降水量约1600毫米,主要集中于雨季,年平均温约18℃,极端最高温37.2℃,极端最低温-10℃,土壤为赤红壤。为阴性树种,多零星间杂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花果期11月至翌年4月。
  繁殖与栽培:
  三棱栎结实量较大,通常3-4月果实成熟,种子寿命短,应及时采收。收集的果实在阴干后,即行除去壳斗和果序,并拌沙贮藏。5月下旬至6月初雨季来临时,即可直播或育苗造林。
  应用:
  稀有种。本属为我国新记录,具裂片状的壳斗和三棱形的坚果,表明与山毛榉亚科Fagoideae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花序为荑状,柱头头状,雄蕊6枚,花药基生等性状又表明它是栎亚科Quercoideae中较原始的类群。因此在系统演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科学意义。其材质坚硬,纹理直,易加工,不翅裂,当地群众喜用它做各种农具。可作为荒山造林树种。
  图片:
包含词
三棱栎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