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福建 >南平 >南平市区 > 三千八百坎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三千八百坎投诉电话南平市旅游投诉电话:0599-8832075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该景区实为闽赣古道,起自衍仙山麓,蜿蜒曲折直至山顶,有石阶三千八百级,故而得名。古道历史悠久,传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坎头安营扎寨,之后历朝都有重修。滴水岩下遗有明代重修古道的石刻:"万历十二年,蓼地叶凤翔改砌"。
  
  距坎顶400余级的道旁岩石上也留有"(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洪水崩流重砌"的石刻。清末,乡人王堂选襄举善事,遂募款修整道路,历时10年于民国9年(1920年)竣工。新砌石阶5500余级,每级由1~2方块石砌成,规格统一。阶如长龙,盘曲蜿蜒,萦绕碧峰,甚为壮观。民国12年,福建省省长萨镇冰赠碑"义声载道",立于距坎顶400级石阶处。
  半岩亭:三千八百坎古趣盎然,山径林荫蔽日,盛夏无暑,蝉鸣鸟语,深旷幽静。循蜿蜒曲折的石阶而登,途经3个凉亭,其中以半岩亭最为形胜。半岩亭往上,地势危岌,左是深壑,右是峭岩,春夏之时瀑布从岩顶飞泻而下,煞为壮观。古延平八景之一的"中岩飞瀑"即是指此。
  半岩村:闽赣古道途经半岩之处古有村寨,故名半岩村。有两块岩石分立村路之旁,石聿石兀险峻,古传此石昼开夜合,实乃"雾霭锁山径,险道难飞越"之故。道左有一巨樟,树围12米,屏卫着古老的村寨。
  宋代古堡:从半岩村仰望坎顶,视若关堡雄镇云天,关口为石拱门,内有一木构亭榭和宋代的石砌古堡。古堡大厅悬有民国大总统曹火昆题赠重修古道的邑人王堂选?古堡东面拱门前有6株千年柳杉,相传是宋朝女英雄杨八妹的哨兵,经仙人点化而矗立于此,其枝叶招展,横亘数里,蔚为壮观,即使远在延平城东,也可瞥见其挺拔入云的雄姿。在古堡紧靠筠竹村公路旁,民国时期重修古道的善人王堂选之墓掩映在翠林之中,肃穆简朴,令人肃然起敬。
  三千八百坎顶登上坎顶,可饱览群山秀色。放眼远眺,城区高楼鳞次栉比,烟囱林立,闽江之水如银带环绕,气派雄伟。古人文曰:"晨观日出,延平城郭增绚丽;暮看夕落,百里梯田披彩霞?确是观景的绝妙去处。
No. 2
  三千八百坎,为国家一级景点,因过去从坎脚至坎顶为三千八百级石阶而得名,是我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拍过同名电视剧。三千八百坎经民国重修,现为五千五百余级。相传过去曾是一条羊肠小路,当年北宋杨八妹带兵入闽,因山路崎岖,运粮不便,下令修此古道。这里还有许多美丽传说,使它富有神秘的色彩。三千八百坎景区,景色秀丽,人文荟萃,古树名木众多,是海内外扬名的闽赣古道。
  三千八百坎始建于何时未见于文献记载。在滴水岩下有石刻“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六月吉日廖地* 叶凤翔改砌”;在距坎顶382 级处道旁岩石上刻有“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六月洪水崩流重砌”。此外,在《南平县志》中,明代
  诗人咏三千八百坎的诗中都称之为古道,据此可见始建时间相当早。民间传说三千八百坎是宋代名将杨业之女杨八妹领兵到此修建的,故在三千八百坎和茫荡山上,有许多关于杨八妹的传说,如杨八妹点将台、练兵场* 、杨八妹在此破寨后留下的
  宝剑* 、死后的化身(石佛)* 、杨八妹带来的漫天大雾* 等等。传说流传很广,但并非史实。所以形成这些传说是因为古道历经世故,饱受沧桑,给人留下了许多神秘的地方,而这些传说也成为人们到三千八百坎游览的一种登山探奇的动力。
  三千八百坎沿途景色随着登山高度的变化而不同,或石壁陡峭、或深谷悬崖;山涧小溪忽在道旁潺潺低唱,忽而在断崖前跌落为瀑布;那远近山中不时传出的鸟叫声和那宛啭不绝的蝉鸣更给十里古道增添了幽静、深远的感觉。登上三千八百坎
  举目四顾,但见风烟俱静,天山共色,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远处可见建溪、富屯溪二水缭绕南平城,闽江蜿蜒如带下福州。坎顶两座山头* 之间有座古堡紧扼交通要道,此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堡外有七株千年水杉,即使远在15公里外的
  南平城内,人们也可清楚地看到它们挺拔入云的雄姿。
  三千八百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总是要用自已的脚步去证实它是否名符其实的3800坎,结果也总是大惑不解:明摆着的五千多,为何偏叫三千八?在距坎顶357级的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三千八百坎为何成为五千余级的缘由就在该碑的题字中。十年动乱时期,该碑被砸成十数块* ,散落于草丛中,有的被搬去铺路、砌灶。最近,南平市文物部门发动当地群众寻找残片,收集起来经过拼合修整,基本恢复原状立于旧址。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石块铺成,由于年久失修,古道难于行走。1911年,茂地乡筠竹村68岁的老农王堂选募捐筹资多年,亲率工匠用了十年时间勘察设计,凿岩削壁,铺筑石阶,于1920年将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重修后
  的三千八百坎每级石阶高度均降至15厘米(除靠山顶一段因地势陡较高外),共有5800余级,每级石阶宽近两米,用一或二块石条铺成,工整美观,行走方便。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三千八百坎是南平通往顺昌洋口、邵武等地直达赣南的唯一
  途径,修路方便了来往客商行人,因此当时南平的知名人士兵联名上书请求嘉奖王堂选功绩。1923年,时任福建省长的萨镇冰到此地视察,并题词立碑表彰王堂选。在高190 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的花岗石正中竖刻“义声载道”四个大字,石
  碑右刻“王善士堂选捐金修路不辞劳费颂德者遍道左爰为勒石以志不朽!”左刻“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省长萨镇”,下方刻有篆体“福建省印”方形章。
  如今,南平已不再是一座交通闭塞的古城,它东至福州,南抵厦门,西连江浙,北达武夷,已成为闽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三千八百坎也不再是一条联系外地的交通要道。随着茫荡山风景区的逐步开发,古道三千八百坎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景
  色愈来愈引人注目,而成为茫荡山风景区的中心点。游人从山底徒步登上三千八百坎顶,他们一面观赏自然风光,印证神话传说的地点、景物,一面寻找马可。波罗、辛弃疾、徐霞客、文天祥等历史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古老的三千八百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为人们所珍视。
  * 廖地即今延平区茂地镇。
  * “义声载道”碑1971年被拉练民兵砸碎。残碑于1986年由卢宝康同志与我到筠竹村找王和尚(今在明翠阁,,70余岁,筠竹村人)一同到三千八百坎、筠竹村民家中寻找,仅差两小块未得,运到城里后由园林处按原状镶拼而成,所缺数字按拓片补齐。
  * 茫荡山顶空旷平坦,相传为杨八妹练兵场,传说山中有许多山洞,为杨军屯兵、粮所用,六十年代备战茂地公社曾派许多干部进山寻找,未果。山中有金交椅、石糍粑、石哈蟆等景。
  * 漫天大雾 相传半岩原有绿林驻守,杨八妹率兵久攻不下,于是借来漫天大雾笼罩茫荡山,为破寨创造有利条件。破寨后,借来的雾未还,至今山上还时常云雾缭绕。
  * 破寨宝剑 半岩山寨门口有一巨石,能自动昼开夜合,八妹乘夜色攻至寨门,不得入,于是抽出宝剑将巨石一劈两半,至今该石仍在半岩村。夺取半岩山寨后,八妹将宝剑插入茫荡山一处岩石中,后世一放鸭老人偶见宝剑,将其拔出,只见他的鸭子全部鸭头落地,放鸭人大骇,忙将宝剑插回原处,鸭头也全回原位。
  屡试,皆如此。回去告诉村人,再拔,任谁也拔不出。此剑后不知所踪。今人游茫荡山,多以此故事进山寻剑为由。
  * 石佛化身 衍仙山在三千八百坎东,晋朝有人在此修炼成仙,故名。
  衍仙山中有一巨石称石佛山,状若一人俯视。实际上衍仙山还有一石佛,从古堡往筠竹村方向沿公路而行,不数里,沿一小路入数百米,可俯看衍仙群山,平视对面山近顶处,有一巨石,状若戎装女子半身像,传为八妹化身。传说八妹破寨后,
  疲惫不堪,戎装睡去,为一奸人所污。八妹醒后发觉,拔剑自刎,死前将宝剑扔入山中。八妹死后,上身化为石像。此故事于1986年与卢宝康在茫荡山采集民间故事时所闻,并远眺半身石佛。
  * 坎顶古堡边两座山头左腊烛台右金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