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神宗朱翊鈞萬歷 萬歷(1573年-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萬歷這個年號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歷史學家黃仁宇用“大歷史觀”的角度,寫了《萬歷十五年》這本研究明史的專著。
紅薯傳入中國。 |
|
萬歷皇帝萬歷(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萬歷這個年號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歷史學家黃仁宇用“大歷史觀”的角度,寫了《萬歷十五年》這本研究明史的專著。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個皇帝。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年)被册立為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鈞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歷。任賢有道親政無方的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後的支持下,於萬歷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吏進行考察,作為升遷、黜陟的依據。在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徵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采取安撫睦鄰政策。在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基本內容是賦役合併,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徵銀:官收官解。這稱得上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張居正還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勢漸見中興。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處於統治危機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復蘇和繁榮。
可惜好景不長,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後,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朱翊鈞下詔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還查抄張傢。改革被廢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嚮沒落。朱翊鈞是一個盡情享樂的皇帝。他成年親政後,卻不常視朝,深居內宮。不僅在世時要享受,還想到死後的安樂,早早籌劃自己陵寢,建造定陵耗時達6年之久。他還有一個不擇手段親自斂聚錢財的惡習,提倡官吏嚮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準。為了在全國範由內聚斂民財,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這使得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蕩不安。
統治階級內部更加矛盾重重。由於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全靠內侍傳達。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導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並,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在內外交睏、風雨飄搖中死去,終年58歲。葬於定陵,謚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為神宗。
萬歷皇帝朱翊鈞生於1563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1573年明穆宗駕崩時,年僅十歲的朱翊鈞以皇太子身份繼位,這就是歷史上的明神宗。1620年,58歲的朱翊鈞因病去世,長達48年的萬歷時代也就隨之劃上了休止符。因為明神宗在位的48年衹用了“萬歷”一個年號,故人們通常也稱其為萬歷皇帝。 |
|
朱翊鈞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後代為聽政,太後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决,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係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很大的發展,是為“萬歷中興”。 |
|
但張居正死後,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一說是由於對文官集團失望,一說是肥胖癥導致)。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1589年,朱翊鈞不再出現,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曹署多空”的現象;以至於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中樞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萬歷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首輔葉嚮高卻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們關在監獄裏,有長達二十年之久還沒有問過一句話的,他們在獄中用磚頭砸自己,輾轉在血泊中呼冤。臨江知府錢若賡被朱翊鈞投入詔獄達三十七年之久,終不得釋,其子錢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氣血盡衰……膿血淋漓,四肢臃腫,瘡毒滿身,更患腳瘤,步立俱廢。耳既無聞,目既無見,手不能運,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氣,謂之未死,實與死一間耳”。宰相李廷機有病,連續上了一百二十次辭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後他不辭而去。萬歷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書孫丕揚,“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書趙煥也“拜疏自去”。
萬歷中後期長達30年不上朝,有非常有名的六準和六不準。
萬歷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抑,萬歷用消極方式對抗。但是有兩點萬歷仍然值得肯定,其一萬歷皇帝並沒有因大臣與之作對甚至漫駡皇帝貴妃而殺掉一人,是相當寬仁的。其二不上朝並不是不辦公,萬歷年間的國傢大事小情都是萬歷處理的,大的比如萬歷三大徵,特別是明、日的壬辰戰爭一直在萬歷指導下進行。小的比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萬歷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西方傳教士對萬歷充滿敬意好感,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歷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的。
其二,派太監設立礦監、稅監斂財肯定是不好的一面,但是我們應該具體分析,礦監的出現是萬歷下旨從此天下可以開礦了,初衷並非與民爭利,由此礦監纔派出。太監把經念歪了,鬧得烏煙瘴氣。這段弊政大概有四年。四年後萬歷終止太監出宮斂財,但是礦禁卻取消了。無疑從此促進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傢都對工商業攫取的過多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衹是巧立名目,加大徵稅比率。沒有出現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傢産以佐官府導致“商賈中傢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者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於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大規模的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不斷發生。(參見《儒傢文明》)從新事物的成長角度來看,有適當的衝突和矛盾是有利於其成長壯大的。
統治階級內部更加矛盾重重。由於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全靠內侍傳達。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導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並,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在內外交睏、風雨飄搖中死去,終年58歲。葬於定陵,謚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為神宗。 |
|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出宦官充任礦監稅使,掠奪商民,一旦被認為地下有礦苗,房屋就要全部拆除,以便開礦,開礦時挖掘不到時,附近的商傢會被指控“盜礦”,必須繳出全部“盜礦”的賠款。礦監所到之處,民窮財盡,“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其黨直入民傢,姦淫婦女,或掠入稅監署中,士民公憤”,而“帝不問”,成為明代一大惡政。首輔朱賡沉痛地說:“今日政權不由內閣,盡移於司禮。”大學士瀋鯉在《請罷礦稅疏》中,亦指出礦稅“皆有司加派於民,以包賠之也”。戶科給事中田大益曾忍無可忍地批評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萬歷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礦稅使進內庫銀將近三百萬兩,“半以助浮費,半以市珠寶”,更多的財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 |
|
指明神宗萬歷帝朱翊鈞(1573~1619)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三戰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損失。
寧夏之役 即鎮壓哱拜之亂。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歷初為遊擊將軍,統標兵傢丁千餘,專製寧夏,多蓄之命。萬歷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子哱承恩襲職。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兵皆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戎兵亦遠避之,因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每抑裁之,並核其冒餉罪,哱拜因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殺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縱火焚公署,收符印,發帑釋囚。脅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並索取敕印,惟忠自縊死。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雲為左右參將,占據寧夏鎮,刑牲而盟。出兵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惟平虜堅守不下。叛軍又以許花馬池一帶聽其住牧為誘餌,得套部蒙古首領著力兔等相助,勢力越加強大,全陝震動。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恃套部蒙古支持,勢甚強。此後,明朝特調副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四月,又調李如鬆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决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絶,同時內部發生火並,九月十六日劉東暘殺土文秀,承恩殺許朝,後周國柱又殺劉東暘。軍心渙散。李如鬆攻破大城後又圍哱拜傢,拜闔門自盡,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裏。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歷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歷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竜之亂舉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對策。因此應竜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姦淫擄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於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楊國柱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竜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徵。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竜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又敗應竜之子朝棟所統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築等七寨,並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為南川路戰功第一。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綎攻占婁山關,四月,楊應竜率諸苗决死戰,又敗。綎進占楊應竜所依天險之地竜爪、海雲,至海竜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竜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朝鮮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萬歷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後又奔義州(今新義州東北)。日軍進占王京後,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遊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鬆為東徵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裏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嚮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竜也在與日軍的海上會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三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史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鼕,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經此三次戰役後,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兩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陸戰的兵力對比和結果
(一)臨津江之戰:
日軍:15萬 總督:宇喜多秀傢 其他將領:小西行長,加騰清正等
北韓軍:20萬 主將:李溢
結果:北韓軍失利,20萬大軍幾乎被全殲。
北韓軍失利的原因:北韓已經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人皆不知兵'',在這次戰役中朝軍雖然也很英勇但無奈的是無論在裝備,陣法和單兵格鬥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日軍。失敗再所難免。
(二)平壤大戰:
明軍:4萬餘人
主將:李如鬆
副將:楊元
偏將:吳惟忠,查大受,祖承訓等
日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號稱3萬)
軍團長:小西行長
偏副將:大村純忠,遠藤又次郎,如藤安等
結果:明軍大勝,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
日軍陣亡將領:後藤加義
明軍勝利的原因:明軍充分發揮了大炮的巨大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大炮,他們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靶子。
(三)碧蹄館大戰:
碧蹄館遺址
碧蹄館遺址
碧蹄館遺址
明軍:騎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將:李如鬆
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李有升等
日軍:第3軍團和第6軍團和第9軍團共3萬6千餘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
副將:加藤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
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8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久野重勝(在亂軍中被祖承訓擊斃),池邊永晟(被祖承訓一刀擊斃),小川成重(死於李有升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擊斃)
明軍陣亡將領:李有異(在殺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鈎子鈎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日軍士兵的亂矛下)
明軍勝利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明軍在派出3千騎兵衹是要搜索日軍的位置,3千騎兵在消滅了日軍的2千人的先頭部隊後與日軍大部隊遭遇。明軍是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騎兵的巨大的衝擊威力,日軍缺乏騎兵,自然也缺乏對付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還有就是日本缺鐵,他們的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製盔甲為主,衹有少量的武士纔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竹製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因此明軍一般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日軍,而日軍則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死打傷一名明軍士兵。所以在明軍的鐵騎兵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明軍士兵的對手,更何況這幾千明軍士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精銳士兵。
(四)王京(漢城)圍困戰:
明軍:3萬餘人(加上北韓軍一共接近4萬)
主將:李如鬆
日軍:12萬餘人
總督:宇喜多秀傢
結果:日軍主要糧倉竜山倉庫被明軍敢死隊燒毀,日軍請求議和。日軍傷亡300餘人(大部分為日本忍者兵),明軍和北韓軍傷亡5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本多重葵(竜山倉庫指揮官,自殺)
北韓軍陣亡將領:高彥伯(亂戰中為救明軍將領查大受而被日軍擊斃)
原因:經過碧蹄館大戰,日軍對明軍的戰鬥力的強大感到了極大的驚恐,12萬人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不敢出戰,以至於明軍僅僅百人的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毀竜山倉庫。
以上就是明末第一次抗日援朝戰爭的幾次陸戰,其實還有很多戰役,它們主要是海戰 。
下面開始簡單介紹一下明末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的幾次比較慘烈的戰役
(五)南原保衛戰:
明軍3千人,北韓軍3千人
主將:楊元
副將:方時輝,鄭文圖等
日軍:日軍第一軍團和第八軍團一共將近5萬5千人
軍團長: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傢
結果:南原失守,中朝聯軍除了2千人最後突圍出去以外,其餘4千餘人全部陣亡。日軍損失7000餘人
原因:這是個戰略上的失誤,明軍的兵力過於分散(本來總兵力就不到日軍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軍無法也沒有能力增援南原。當然明軍和北韓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明軍和北韓軍在大炮沒有彈藥,箭石全部用完,糧食也消耗完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投降,全部戰死,其勇猛精神使日軍深為震撼。
(六)稷山戰役:
明軍:5千人
北韓政府軍:2千人
北韓僧兵:1千人
中朝聯軍總指揮官:解生(明軍將領)
副將:楊登山。塞擺等
日軍:第3軍團1萬4千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
副將:伊達政宗,後藤基次,林道利等
結果:中朝聯軍勝利,擊斃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25百餘人
原因:5千明軍大部分都的當年戚繼光在北方練兵留下了骨血,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3次連發火槍,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連發火槍,這是日軍的裝備所不能比的。
還有就是明軍將領解生采取了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打擊日軍的戰法也令日軍措手不及。
(七)蔚山大會戰:
明軍:3萬6千人
北韓軍:近1萬人
中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
中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
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北韓軍指揮官:柳如竜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萬4千餘人
軍團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
結果:中朝聯軍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北韓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
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
日軍陣亡將領:竹森義盛,森本儀太夫
戰役過程:開始的時候明軍在戰場上占據優勢,日軍在野戰能力上比明軍騎兵差,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日將加藤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打法,而采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島山,明軍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最後連續10幾天下雨,明軍彈盡糧絶,被迫撤退,日軍追擊過程中被明軍後衛部隊阻擊,也無法擴大戰果,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的態勢。
聯軍失利的原因:首先一開始這次决戰的時機就不成熟,當時明朝水軍沒有到達北韓,無法從海面上切斷日軍的補給綫,而日軍的援兵,糧食則源源不斷的支援蔚山戰場,而且當時北韓已經進入雨季,道路淤泥,明軍的大炮沒有辦法運到蔚山前綫戰場,使得本來在兵力上已經不占優勢的明軍在火力上也不占絶對優勢。還有就是在島山進攻戰中,明軍久攻不下,將領們要求撤退到周邊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而指揮官楊鎬卻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強攻島山,致使傷亡慘重,打援部隊兵力不足,被日軍援兵襲擊了後方,致使全軍敗退,幸虧後衛部隊十分英勇,要不後果不堪設想。
(八)順天郡戰役:
明軍:2萬餘人
將領:劉鋌
副將:李應軾,吳宗道,吳廣,王士琦等
日軍:第1軍團 1萬4千人左右
軍團長:小西行長
副將:馬晴信,鬆浦鎮信,遠藤又次郎,內藤如安,大村喜前,後藤信康
結果:明軍勝利,斃傷日軍7千餘人,明軍傷亡35百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大村喜前
戰役過程:開始明將劉鋌采取了假和談的方法誘使小西行長出城,後事情敗露。日軍開始想以騎兵衝擊明軍左翼,結果出擊的日軍反被明軍包圍,全軍覆沒。日軍在防守了5天後從海上撤退回國。
明軍勝利的原因:這次戰役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精彩之處,衹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戰而已。倒是日軍在撤退的時候巧妙地躲過了明軍的水軍的攔截倒是值得研究。
《明史》有些記載是失實的,過分誇大了明軍的損失,懂點政治的就知道是什麼原因。象什麼''尉山之敗亡卒兩萬'',“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當時明朝實際纔派了多少軍隊?除掉運送糧草的之類的輔助人員,真正的戰鬥部隊一共纔多少?《明史》上失實的記載也成了現代日本一些所謂的歷史學者意淫的依據。倒是英國人可能是事不關己倒說了幾句客觀的,詳見《康橋世界史》(書店就能找到),該書認為明軍數量低於日軍 |
|
此時東北女真族努爾哈赤興起,成為日後明帝國的隱患。
1619年,遼東軍區司令官楊鎬四路進攻後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餘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築城,纔將遼東局勢扭轉。不過朱翊鈞的三十年“斷頭政治”,連“票擬”、“朱批”都已經完全停止,即使軍事科技領先當代、農業技術明顯優於前朝,但是明朝行政已長年陷於癱瘓。
因此有人認為:明實亡於後金,即日後的滿清。 |
|
朱翊鈞在薩爾滸之戰的次年(1620年)逝世,葬於定陵。《明朝帝王陵》提到:萬歷的定陵1958年發掘,萬歷帝屍骨復原,“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 |
|
紅薯傳入中國。
萬歷六年——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
萬歷十二年——利瑪竇繪製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
萬歷十二年——朱載出版《律呂精義》。
萬歷十二年——定陵開建。
萬歷二十九年——利瑪竇將油畫引入中國。
萬歷二十九年——楊繼洲撰寫《針灸大成》。
萬歷三十三年7月13日——海南瓊州發生7.5級地震。
萬歷三十六年——天主教傳入上海。
出生
萬歷六年——瀋德符,文學家
萬歷十二年——鬍正言,鎸刻傢
萬歷三十九年1月——朱由檢,明思宗
逝世
萬歷二十二年——梁辰魚,劇作傢
萬歷十年——張居正,政治傢
萬歷三十三年——田義,太監 |
|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歷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歷。”清高宗乾隆在《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於流寇,而亡於神宗之荒唐,及天啓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鑽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决不可復塞,魚爛不可復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將萬歷皇帝的荒怠,聯繫到萬歷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怠政則是萬歷皇帝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黃仁宇說:“他(即萬歷皇帝)身上的巨大變化發生在什麽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出確切的答復。但是追溯皇位繼承問題的發生,以及一連串使皇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的出現,那麽1587年丁亥,即萬歷十五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綫。這一年表面上並無重大的動蕩,但是對本朝的歷史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
但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朱翊鈞的這種怠政也可以被理解為習得性失助或憂鬱癥的臨床表現。
在《萬歷十五年》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傢的極端進步或者絶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衹好在這裏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
|
- n.: wanli,title of the Shen Zong's reign in Ming Dynasty
|
|
歷史人物 | 明朝 | 中國 | 尚書 | 中醫 | 明代 | 王肯堂 | 中醫臨床 | 播州 | 韓國 | 援朝抗倭 | 天啓 | 李自成 | 賀錦 | 祟禎 | 藩王 | 中國歷史 | 歷史 | 高興 | 萬歷王朝 | 安福縣 | 嘉靖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