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浙江 >寧波 >寧波市區 > 七塔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七塔寺投訴電話寧波市旅遊投訴電話:0574-87291299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七塔寺門票價格5元七塔寺節慶活動釋迦牟尼佛涅盤二月十五日
  觀音菩薩聖誕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聖誕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薩聖誕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四月初八日
  韋馱菩薩聖誕六月初三日
  觀音菩薩成道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十三日
  竜樹菩薩聖誕七月二十四日
  藥師佛聖誕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十二月初八七塔寺美食寧波菜又叫“甬幫菜”,擅長烹製海鮮,鮮鹹合一,以蒸、烤、燉等技法為主,講究鮮嫩軟滑、原汁原味,色澤較濃。像腐皮包黃魚、苔菜小方烤、雪菜炒鮮筍,便宜又好吃。吃小吃要到城隍廟,既熱鬧又有特色,蟹粉小籠包、鍋貼米綫、豬油湯糰、酒釀圓子……邊走邊吃,直把肚子撐破。城隍廟的百年老店摳籽脊窋一定要去。
  小吃:寧波湯糰、水磨粉、三北藕絲糖、三北豆酥糖、溪口千層餅、豆沙八寶飯、寧波豬油湯糰、竜鳳金團、鮮肉小籠包子、水晶油包、三鮮宴面、食餅筒、臺州薑湯面、薑汁核桃蛋、臨海麥蝦、臺州手打面、黃岩苔菜餅、水浸糕豆面碎、麥餅筒、羊腳蹄、楊梅燒
  特色菜:冰糖甲魚、苔菜拖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鍋燒河鰻、黃魚海參、寧(甬)式鱔魚、火踵全雞、苔菜小方塊、雪菜大黃魚
  七塔寺購物中山路、解放南路、開明街、東門口一帶是寧波最繁華的街區,有銀泰、中百、長發、新華聯商廈等大型商場。而古色古香的城隍廟周圍,則是飲食店最多的地區。寧波鋪天蓋地都是名牌西服的廣告,“雅戈爾”、“杉杉”都響當當的名牌。現在新增的月湖風景區→鼓樓步行街→中山公園這一係列景點連在一起,值得一遊。特別是鼓樓步行街的古建築和相隔僅一條馬路的范氏故居古董市場更是有意思。還有集緑地、休閑、購物於一身的天一廣場,更是不可不去。如果想買衣服,建議到彩虹服飾廣場和城隍廟步行街;如果想買便宜貨,則可去輕紡城、望湖、靈橋等大型市場轉轉;如果想買海貨,可到新江橋畔的幹貨市場選購。
  寧波的旅遊工藝品非常豐富,著名的有:骨木鑲嵌、堆塑漆器、寧波金銀綉、朱金木雕、翻簧竹刻、泥金彩漆、竹編、寧波草席、余姚陸埠佛雕等。
  寧波的土特産以海産品為主,主要有:石斑魚、新風鰻鮝、明府鮝、爵鮝、梭子蟹、青蟹、長街蟶子、西店牡蠣、象山海蜒、象山蝦皮、寧波淡菜、彈塗魚等。七塔寺交通火車站乘354或560路公交車到七塔寺站下車。
  七塔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南至百丈路,西靠箕漕街,北鄰雷公巷,東近彩虹北路,歷史上即為浙東佛教四大叢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觀宗寺)之一。(一九八三)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寺院殿堂結構典雅,古樸莊嚴,主要建築有:七石塔、山門牌樓、天王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法堂暨藏經樓、玉佛閣、祖堂、鐘樓、鼓樓、東西廂房、綜合樓等。
  七塔禪寺初建於唐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餘年歷史。當時有江西分寧宰任景求捨宅為寺,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藏奐禪師居之,是為開山始祖,寺初名“東津禪院”。藏奐禪師是馬祖道一嫡傳法子、五泄山靈默大師的弟子,故東津禪院屬於禪門洪州宗一脈。藏奐禪師深通禪宗心法,在甬城大開法筵,廣設禪席,接引十方英靈衲子奮志衝關,直參本來面目。《宋高僧傳》稱其“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藏)奐學識泉涌,指鑒歧分。詰難排縱之衆,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鹹通元年(八六零年),浙東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有一大頭目率領二千多亂兵闖入寺院,欲行搶掠。寺衆驚駭逃散,唯心鏡禪師臨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禪定,神色不變。衆兵驚異懾服,作禮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翌年,郡守以此奏聞朝廷,盛稱師德,懿宗詔改“東津禪院”為“棲心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一零零八年),真宗敕改棲心寺額為“崇壽寺”。此時,寺院已成四明地區的著名道場之一,與同處市區的天台宗山傢派延慶寺相並立,並為山傢派提供了不少優秀人才,如廣智法孫明智中立、神照法孫智連覺雲、持律甚嚴的戒度法師等。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宋徽宗因受道士林靈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將佛教寺院改為道觀,崇壽寺隨之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宣和二年(一一二零),仍還原為崇壽寺。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三月,日本遣使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衆僧研讀使函,無人敢出來應命。棲心(崇壽)寺維那忻然而出,一一加以分析,指出了日書的七處錯誤,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棲心寺維那為國爭光,為佛教爭光,太守尊其為“天下維那”。
  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信國公湯和為抗禦倭寇侵擾,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將海島居民遷徙內地,焚毀普陀山寶陀寺(即普濟寺前身)殿捨三百餘間,迎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聖像於寧波府崇壽寺內供奉,寺院住持惟摩石沃禪師捨地以建;寺東三分之一面積,復建“棲心寺”。第二年,詔改寺額為“補陀寺”,從此遂成觀音菩薩道場,人稱“小普陀”。七塔寺與普陀山歷史淵源非淺,即因此故。永樂四年(一四零六)棲心並入補陀,兩寺合一。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住持汝慶建圓通寶殿。宣德七年(一四三二),永詵建毗盧閣。天順二年(一四五八),文彬建藏閣、大悲彌陀殿及廊廡等。
  清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一)七塔寺重建佛殿、方丈殿、山門、鐘樓等。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修建大悲殿,超育建雲來庵塔院。因寺前建有七座石塔,故俗稱“七塔寺”。寺經洪楊之役(即太平天國革命),慘遭兵火,遂成廢墟。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江東迎春弄周文學醫生母子發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魚,募化不倦,以人微言輕,應者寥寥,僅建山門及偏屋數間而已,母子相繼抱憾而歿。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零年),天童寺退居方丈慈運長老應地方紳董之請,出任七塔寺住持,廣集淨資,大興土木,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中興祖堂、藏經樓、法堂、禪堂、念佛堂、雲水堂、大鐘樓、門前七佛塔等,塑千手觀音聖像,梵宇一新,衲僧雲集。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慈運長老晉京請頒《竜藏》一套,並蒙光緒皇帝敕賜寺額為“報恩寺”。慈老為禪門臨濟正宗第39世傳人,住寺期間,大弘臨濟禪風,傳法嗣48人,皆一時之法門竜象,其中以圓瑛、道階最為著名。七塔禪風因此廣傳海內外,分佈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臺等地區,乃至南洋、日本、韓國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禪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後人緬懷慈老之德,建“慈蔭堂”以紀念之,尊其為七塔禪寺中興之祖。
  民國時期,覺圓長老擔任住持時,禮請華嚴學大師溥常長老在寺內創辦了七塔報恩佛學院。佛學院創辦10年(一九二八~一九三八),培育學僧288人,多為佛門俊纔,弘化十方。溥常長老住持寺院時,主持編纂了《七塔寺志》,編修了《七塔報恩寺宗譜》,編輯了《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圓瑛大師任住持時,在鄞縣五鄉同嶴庾山嶺闢建了塔院道場,為七塔寺年老僧衆修行之所;設立普同塔,供奉七塔寺圓寂僧人靈骨。寺院歷代高僧輩出,法派弟子岐昌、道亨、僧晙、智圓、常西、覺圓、圓瑛、溥常、指南、顯宗等近代佛門大德曾先後擔任住持,虛雲、諦閑、圓瑛、道階、溥常、諦聞等常於寺內講經說法,大施教化,影響深遠,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七塔禪寺自創建以來,屢經興廢,特別是十年動亂之際,更遭嚴重破壞,七塔道場名存實亡。1980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成立七塔寺修復小組,由寧波市佛協會長月西大和尚任組長。在政府領導重視和四衆弟子支持之下,月西大和尚經過10餘年苦心經營,終於將寺院殿堂一一修復,使寺貌煥然一新,重現往日莊嚴恢宏氣象,成為市區內唯一一所大型寺院。月西大和尚之功績,誠堪與慈運長老相比肩而並垂不朽。
  一九九三年月西大和尚圓寂後,其高足可祥法師秉承師父遺訓,帶領全寺僧俗四衆,重修了圓通寶殿、三聖殿、鐘樓等,開闢了“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重建了東廂房,新建了鼓樓,改建了山門牌樓,創辦了七塔佛學文化網站,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周年紀念集》、《七塔寺人物志》等書籍。在寺院各項管理中,堅持以城市作為依托、以制度加強管理、以經濟促進發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確立品位、以道風贏取信衆、以慈善回報社會的原則理念,走出了一條與時俱進、別具特色的發展之路。1994年8月23日,可祥法師接慈運長老法孫、圓瑛大師法子明昫大和尚所傳之心法,使七塔禪寺法脈得以延續,祖庭得以重光。二零零三年3月25日,可祥法師榮膺七塔禪寺新一任方丈,寺院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七塔禪寺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除主要殿堂為古典建築外,猶保存有一批珍貴文物:①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捨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捨利塔”等字樣。②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於南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4年)和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③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刻印、光緒頒賜之《竜藏》一部。④梵文貝葉經一束。⑤清代所刻五百羅漢造像磚,工藝精妙,形神兼備,佛門珍品,海內無雙。⑥“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所藏各種珍貴文物等。
No. 2
  寧波市有一座保存完整的佛教古建築群,它便是被稱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的七塔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七塔寺位於寧波市江東百丈街,雖身處鬧市,無山水之美、鬆柏之幽,但殿堂金碧輝煌,結構古樸,梵宮渾邃,氣度宏偉,規模廣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中興法堂、藏經樓、大鐘樓、方丈殿、玉佛閣等。現任住持為月西法師。七塔寺現是寧波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七塔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當時,縣城裏有位叫任景的官人捨宅為禪院,名“東津禪院”,並迎請天童寺住持心鏡禪師主持寺務。心鏡禪師(823-866年),名藏奐,華亭人氏。他在唐朝會昌年間任天童寺住持,並於小白嶺建五佛塔。858年任七塔寺第一任住持後,致力於修整寺廟,樹立禪風。據史載:唐鹹通二年(861年),有兵晝入寺,心鏡禪師冥心坐禪,神色不動。衆兵皆驚,叩禮而退。群紳為表彰師德,奏請朝廷改名為“棲心寺”。唐鹹通七年(866年)八月三日,心鏡禪師圓寂。現在寺內尚存一座“心鏡禪師捨利塔”,塔基上刻有“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捨利塔”十二個大字,上為四層石刻蓮花座塔身。此塔是鹹通十四年(873年)次癸已元月甲午朔甘八日立,清朝光緒年間重修。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賜名為“崇壽寺”。 明朝初年,倭寇時常在海上作亂。沿海居民難以安生。朱元璋派名將信國公湯和,把舟山群島一帶的居民遷徙到寧波江東,並將國昌寶陀寺遷徙並入祟壽寺,迎來觀音像,供奉在大雄寶殿,改名為“補陀寺”,因供奉觀音菩薩,又被稱作“南海普陀”、“小普陀”。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從普陀山一帶遷來的寶陀寺也給祟壽寺帶來了海島觀音像,這反映出七塔寺與普陀山的歷史淵源。這一淵源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七塔寺的大雄寶殿正中仍供奉着觀音像。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寺前建立了7座佛塔。故俗稱“七塔寺”,沿習至今。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慈運法師任七塔寺住持,對全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改造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新建了法堂、藏經樓,梵宇一新,衲僧雲集。1895年,慈運法師專程至京城請頒藏經,光緒皇帝賜寺額為“七塔報思寺”。慈運法師在七塔寺盛弘禪宗臨濟宗撣風,有48位法嗣遍及全國,其中高足有圓噬、道階等。後人設“慈蔭堂”以紀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千年古剎七塔寺進行了多次維修。特別是1980年以來,對殿堂廟宇進行了全面修建,使殿宇更加輝煌、壯觀。
  在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千手觀音像,是1980年用樟木新雕刻的,高1.6丈,重三千斤,外部裝金,結砌趺坐在蓮花座上,金身煥彩,妙相莊嚴。
  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表現一切佛的大悲心,所以是救世之最切者。唐以後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稱觀音菩薩。一般寺內塑像有聖觀音像(或自在觀音像)、十一面觀音像和千手千眼觀音像幾種。千手千眼觀音像中,一般四十二臂觀音像為立像,其代表作是河北承德普寧寺的塑像;而四十八臂觀音為坐像,除去前面介紹的四十二衹手外,再加上麥穗手、羯磨輪手、寶矛手、寶錘手(均為二手)即成四十八臂。一般寺廟都設觀音殿供奉這些觀音塑像,或在大殿背後修海島,西北設海島觀音像,大殿正面供釋迦牟尼像。唯獨七塔寺大殿正面供奉千手觀音像。這也是七塔寺的最大特色。
  在大雄寶殿的墻壁上,嵌着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所刻的五百羅漢像,篆刻工巧,神態各異,為國內稀有的壁上雕刻羅漢像。
  七塔寺還較完整地保存着歷代石刻、碑碣、藏經等珍貴文物古跡,其中有:宋代鑄造的大銅鐘兩口;明代古木搓一座;大清竜藏經一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印;在玉佛樓上,供奉着玉佛一尊,潔白無瑕,光彩照人。
  七塔寺有僧人幾十人,在方丈月西法師的帶領下,實現了以寺養寺。僧人們還發揚佛教樂善好施的精神,拿出結餘資金,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如1988年7月,寧波市寧波、奉化等地區暴雨成災,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嚴重損失,七塔寺全體僧衆捐款近2萬元,支援災區人民。1986年;寧波七塔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為社會公益事業和抗臺風救災捐款達52萬元。
  今天的七塔寺梵宮巍峨,秀竹婆娑,蒼鬆幾簇,假山玲瓏,鮮花飄香,禪風優良,得到國內外人士的稱贊。
  歷史背景:
   七塔禪寺初建於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餘年歷史。當時有江西分寧宰任景求捨宅為寺,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鏡藏奐禪師居之,是為開山始祖,寺初名“東津禪院”。藏奐禪師是馬祖道一嫡傳法子、五泄山靈默大師的弟子,故東津禪院屬於禪門洪州宗一脈。藏奐禪師深通禪宗心法,在甬城大開法筵,廣設禪席,接引十方英靈衲子奮志衝關,直參本來面目。《宋高僧傳》稱其“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藏)奐學識泉涌,指鑒歧分。詰難排縱之衆,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鹹通元年(860年),浙東裘甫率兵起事,攻城掠地,四明亦遭荼毒。一日裘甫率領二千多亂兵闖入寺院,欲行搶掠。寺衆驚駭逃散,唯心鏡禪師臨危泰然,在殿中瞑目禪定,神色不變。衆兵驚異懾服,作禮而退,寺院得以保全。第二年,郡守以此事奏聞朝廷,盛稱師德,懿宗詔改“東津禪院”為“棲心寺”,宰相裴休為此捐帛書匾。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敕改棲心寺額為“崇壽寺”。此時,寺院已成四明地區的著名道場之一,與同處市區的天台宗山傢派延慶寺相並立,並為山傢派提供了不少優秀人才,如廣智法孫明智中立、神照法孫覺雲智連、以持律聞名的戒度法師等。政和八年(1118),宋徽宗因受道士林靈素之惑,崇迷道教,下旨將佛教寺院改為道觀,崇壽寺隨之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宣和二年(1120),仍還原為棲心崇壽寺。乾道三年(1167)三月,日本國派遣使節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衆僧研讀使函,無人敢出來應命。棲心(崇壽)寺維那忻然而出,逐條進行了分析解答,同時指出了日本來書的7處錯誤,使日本來使慚懼而退。棲心寺維那為國爭光,為佛教爭光,太守尊稱其為“天下維那”。
  元代時,棲心崇壽寺仍然以弘揚《法華經》教義為主,為甬城重要的天台宗道場。其中比較知名的天台學家有剡源法嗣允則法師,善繼法嗣是乘法師,弘道法嗣淨珠法師等。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為抗禦倭寇侵擾,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將海島居民遷徙內地,焚毀普陀山寶陀寺(即普濟寺前身)殿捨300餘間,迎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聖像於寧波府崇壽寺內供奉,寺院住持惟摩禪師捨地以建寶陀寺;寺東三分之一面積,復建棲心寺。同年,太祖詔改寺額為“補陀寺”,從此遂成觀音菩薩道場,人稱“小普陀”。七塔寺與普陀山歷史淵源非淺,即因此故。在《永樂大典》編修中任釋教總裁的高僧祖芳道聯禪師即曾住持於此。永樂四年(1406),棲心並入補陀,兩寺合一。永樂二十二年(1424),住持汝慶建圓通寶殿。宣德七年(1432),永詵建毗盧閣。天順二年(1458),文彬建藏經寶閣、大悲彌陀殿及廊廡等。嘉靖年間(1522~1565),建十王殿。
  明末清初,天童密雲圓悟法孫、浮石通賢法子拳石沃禪師及其弟子自天育先後住持寺院,弘揚圓悟一派所傳的臨濟宗禪法。順治年間(1644~1661),七塔寺建成方丈殿。康熙年間(1662~1722),寺院重修佛殿、山門、鐘樓等。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建大悲殿,超育建雲來庵塔院。因寺前建有7座佛塔(喻示過去七佛,為禪宗法脈源頭表徵),故俗稱“七塔寺”。鹹豐十一年(1861),寺經洪楊之役(即太平天國革命),慘遭兵火,遂成廢墟。同治十年(1871),寧波江東迎春弄周文學醫生母子發心重修佛殿,早磬晚魚,募化不倦,最終建成大佛殿及山門等。光緒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慈運長老應地方紳董之請,出任七塔寺住持。自此廣集淨資,大興土木,重修了大雄寶殿,重建了天王殿、三聖殿、中興祖堂、藏經樓、法堂、禪堂、念佛堂、雲水堂、大鐘樓、門前七佛塔等,塑千手觀音聖像,梵宇一新,衲僧雲集。光緒二十一年(1895),慈運長老晉京請頒《竜藏》一套,並蒙光緒皇帝敕賜寺額為“報恩寺”,因此全稱“七塔報恩禪寺”。慈老為禪門臨濟正宗第39世傳人,住寺期間,大弘臨濟禪法,傳法嗣48人,皆一時之法門竜象,其中以圓瑛、道階、溥常等最為著名,四明地區(寧波)大小寺院主僧,多為其門徒法子。七塔禪風因此廣傳海內外,分佈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臺等地區,乃至南洋、印度、日本、韓國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禪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後人緬懷慈老之功德,建“慈蔭堂”以紀念之,尊其為七塔禪寺中興之祖。
  民國時期,覺圓和尚擔任住持時,禮請華嚴學大師溥常長老在寺內創辦了七塔報恩佛學院。佛學院創辦10年(1928~1938),培育學僧288人,多為佛門俊纔,弘化十方。溥常長老住持寺院時,主持編纂了《七塔寺志》,編修了《七塔報恩寺宗譜》,編輯了《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圓瑛大師任住持時,在鄞縣五鄉同嶴庾山嶺闢建了塔院道場,為七塔寺年老僧衆修行之所;設立普同塔,供奉七塔寺圓寂僧人靈骨。寺院歷代高僧輩出,法派弟子岐昌、道亨、僧晙、智圓、常西、覺圓、圓瑛、溥常、指南、顯宗等近代佛門大德曾先後擔任住持,虛雲、諦閑、圓瑛、道階、溥常、諦聞等常於寺內講經說法,大施教化,影響深遠,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七塔禪寺自創建以來,屢經興廢,特別是十年動亂之際,更遭嚴重破壞,七塔道場名存實亡。1980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成立七塔寺修復小組,由寧波市佛協會長月西老和尚任組長。在政府領導重視和四衆弟子支持之下,月西老和尚經過10餘年苦心經營,終於將寺院殿堂一一修復,使寺貌煥然一新,重現往日莊嚴恢宏氣象,成為市區內唯一一所大型寺院。月西老和尚因此被尊為七塔禪寺復興之師。與其同時,有桂侖禪師,自1942年來寺參訪,隨緣留住七塔,長坐不臥,苦修頭陀行,徹悟禪宗心法及觀音法門真義,其見地境界被禪門宗匠來果禪師印證為“深入堂奧”,50餘年常住七塔寺,積極協助月西老和尚復興寺院,同時隨緣接引度化,慕名前來皈依、受教弟子遍及海內外,深得趙樸老、茗山法師等贊許,人稱“七塔桂侖”。
  1993年月西老和尚圓寂後,其高足可祥法師秉承師父遺訓,帶領全寺僧俗四衆,重修了圓通寶殿、三聖殿、鐘樓、綜合樓等,闢建了“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重建了東廂房,新建了鼓樓(底層觀音殿精雕供奉十一面觀音菩薩聖像),改建了山門牌樓,創辦了七塔佛學文化網站與《報恩》雜志,修訂重印了民國版《七塔寺志》,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周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周年紀念集》、《七塔寺人物志》等書籍。在寺院各項管理中,堅持以“人間佛教”的思想作為指導,以城市作為依托,以制度加強管理,以經濟促進發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確立品位,以道風贏取信衆,以慈善回報社會,以聯誼擴大交流的原則理念,走出了一條與時俱進、別具特色的發展之路。1994年8月23日,可祥法師接慈運長老法孫、圓瑛大師法子明暘大和尚所傳之心法,使七塔禪寺法脈得以延續,祖庭得以重光。2003年3月25日,可祥法師榮膺七塔禪寺新一任方丈,寺院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七塔禪寺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除主要殿堂為古典建築外,還保存有一批珍貴文物:①寺院開山祖師心鏡藏奐禪師捨利塔,上刻“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捨利塔”等字樣。②宋代大銅鐘兩口,各重達七、八千斤,分別鑄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和嘉定十一年(1218)。③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印、光緒頒賜之《竜藏》一部。④梵文貝葉經一束。⑤清代石刻五百羅漢造像圖,工藝精妙,形神兼備,佛門珍品,海內無雙。⑥“棲心一覽”文物陳列室所藏各種珍貴文物等。
包含詞
七塔寺志寧波七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