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丁公藤
目錄
通草的別名 Alias through grass
  通草的別名。即丁翁。又名丁公寄。《南齊書·孝義傳上·樂頤》:“﹝ 解仲恭 ﹞母病經時不差,入山採藥,遇一老翁語之曰:‘得丁公藤,病立愈。’”《南史·孝義傳上·解叔謙》:“﹝ 謙 ﹞乃求訪至 宜都郡 ,遙見山中一老公伐木,問其所用,答曰:‘此丁公藤,療風尤驗。’”
No. 2
  丁公藤
  caulis erycibes
  (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別名 麻辣子。
  來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的莖藤。
  植物形態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cm,寬2~6cm,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幹時顯鐵青色或暗緑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占。總狀聚花序腋生或頂生,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淺鐘狀,長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 胚珠4。漿果珠形,具宿萼。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地叢林中,攀援於樹上。産於廣東。
  采製 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幹。
  性狀 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4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的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狀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木部寬廣,有不規則的花紋(異型維管束)及多數小孔。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東莨菪內酯。
  性味: 性溫,味辛;有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莖、根有毒。服用不當,常引起中毒;癥狀為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小鼠腹腔註射莖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時,出現活動減少、共濟失調、後肢外展,繼而翻正反射消失。其乙醇提取物能使小鼠出現竪毛、流涎、流淚、震顫等癥狀。該植物已有300多年的藥用歷史,它是著名“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中的主藥;有發汗、驅風、鎮痛等作用。
  功能主治 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別名】麻辣子
  【來源】本品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folia benth. 或光葉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乾燥藤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幹。
  【製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幹。
  【性狀】本品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10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剝落。質堅硬,纖維較多,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異型維管束呈花朵狀或塊狀,木質部的導管呈點狀。無簦兜?/p>
  【鑒別】取本品粉末3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40ml,浸漬過夜,加熱回流6小時,濾過。濾液加6mol/l????酸溶液6ml,加熱回流3 小時,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東莨菪內酯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0.2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6:10:7: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 3~6g,用於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
  【註意】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貯藏】置乾燥處。
  【備註】(1)如中毒,汗出不止,四肢麻痹。按一般中毒原則處理,同時可用甘草、蜂蜜內服解毒和溫水洗手。
  【摘錄】《中國藥典》
No. 3
  丁公藤
  Caulis Erycibes
  (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別名】 麻辣子。包公藤(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
  【來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莖藤、根。
  【植物形態】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cm,寬2~6cm,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幹時顯鐵青色或暗緑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占。總狀聚花序腋生或頂生,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淺鐘狀,長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 胚珠4。漿果珠形,具宿萼。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地叢林中,攀援於樹上。産於廣東。
  【采製】 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幹。
  【性狀】 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4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的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狀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木部寬廣,有不規則的花紋(異型維管束)及多數小孔。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東莨菪內酯。
  【性味】 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册》:"解表發汗,驅風濕,除痹痛,消腫止痛。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浸酒外擦。
  【宜忌】本品有毒,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治療風濕骨痛及神經痛
  丁公藤製成註射液,每支2毫升,含原生藥6剋。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肌註。治療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肥大性腰椎炎及外傷性關節炎計88例,癥狀明顯改善,止痛作用良好者39例,癥狀好轉者39例,無效者10例。未發現副作用。註射後常有輕微出汗,此屬正常現象,如汗出不止,可飲糖開水1杯。孕婦忌用。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丁公藤
  漢語拼音:
  Dinggongteng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基原: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 Erycibe obtusifolia Banth.或光葉丁公藤 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乾燥藤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幹。
  性狀:
  本品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10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剝落。質堅硬,纖維較多,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異型維管束呈花朵狀或塊狀,木質部導管呈點狀。氣微,味淡。
  鑒別: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浸漬過夜,加熱回流6小時,濾過,濾液加6mol/L。????酸溶液6ml,加熱回流3小時,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東在着內酯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羥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6:10:7: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區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2.0%。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98nm。理論板數按東莨菪內酯峰計算應不低於2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東茛菪內酯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6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7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置燒瓶中,濃縮至約1ml,加3mol/L。????酸溶液10ml,水浴中加熱水解2小時,立即冷卻,移入分液漏鬥中,用水10ml分次洗滌容器,並入分液漏鬥中,加氯化鈉2g,用三氯甲烷強力振搖提取5次,每次15ml,合併三氯甲烷液,加無水硫酸鈉2g,攪拌,濾過,容器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滌,濾過,濾液合併,70℃以下濃縮至近幹,立即加甲醇使溶解,轉移至10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東茛菪內酯(C10H8O4)不得少於0.050%。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幹。
  性味:
  辛,溫;有小毒。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效: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用法用量:
  3-6g,用於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
  用藥禁忌:
  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貯藏:
  置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國藥典2000版
  丁公藤
  拼音名:Dinggongteng
  英文名:CAULISERYCIBE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3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obtusfoliaBenth.或光葉丁公藤Erycibesch-
  midtiiCraib的乾燥藤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幹。
  【性狀】本品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10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
  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
  片剝落。質堅硬,纖維較多,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異型維管束
  呈花朵狀或塊狀,木質部的導管呈點狀。無臭,味淡。
  【鑒別】取本品粉末3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40ml,浸漬過夜,加熱回流6
  小時,濾過。濾液加6mol/L????酸溶液6ml,加熱回流3小時,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乙醇
  10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東莨菪內酯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25mg的
  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
  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
  酯-甲酸(6:10:7: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
  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熒光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幹。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肝、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痹痛,半身不遂,跌撲腫痛。
  【用法與用量】3~6g,用於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
  【註意】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貯藏】置乾燥處。
英文解釋
  1. :  Obtuseleaf Erycibe Stem,  Caulis Erycibes
包含詞
丁公藤屬丁公藤鹼光葉丁公藤
粉緑丁公藤穗序丁公藤凹脈丁公藤
疏花丁公藤多花丁公藤臺灣丁公藤
銹毛丁公藤毛葉丁公藤錐序丁公藤
瑤山丁公藤丁公藤提取物丁公藤註射液
丁公藤風濕藥酒復方丁公藤膠囊丁公藤鹼Ⅱ眼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