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一意孤行
目錄
一意孤行 Bent
拼音: yī yì gū xíng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資料來源: 《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子: 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於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與虜訂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捲第三章

故事: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製定國傢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决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製在職官吏,不讓他們鬍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傢,誰知趙禹見了公卿,衹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纔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麽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絶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决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幹擾。

No. 2
  不顧別人反對,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應當采納別人合理的建議,不要一意孤行
No. 3
  《史記·酷吏列傳》:“ 禹 ( 趙禹 )為人廉倨,為吏以來,捨無食客。公卿相造請 禹 , 禹 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謂謝絶請托,按己意執法。後以“一意孤行”指不聽勸告,固執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後漢書二·東漢尚名節》:“自 戰國 豫讓 、 聶政 、 荊軻 、 侯嬴 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 孔子 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茅盾 《子夜》十:“說不定他一片好心勸 杜竹齋 抑製着 吳蓀甫 的一意孤行那番話, 杜竹齋 竟也已經告訴了 蓀甫 !”
No. 4
  一意孤行 ( yī yì gū xíng )
  〖解 釋〗: “意”,意見想法“孤”,一個人。行:行動。原意為謝絶請托,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案件。現指頑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獨斷獨行,不采納他人的意見。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捨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於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與虜訂城下之盟。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捲第三章 茅盾《子夜》:“說不定他一片好心勸杜竹齋抑製着吳蓀甫的~那番話,杜竹齋竟也已經告訴了蓀甫!”
  〖近義詞〗: 自以為是、固執己見、死心塌地
  〖反義詞〗: 博採衆長、虛懷若𠔌
  〖典 故〗: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製定國傢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决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製在職官吏,不讓他們鬍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太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傢,誰知趙禹見了公卿,衹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纔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麽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絶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决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幹擾。
成語故事
  一意孤行成語故事 > 一意孤行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
  公聊相造清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行一意而已。
  釋義:“意”,意見想法“孤”,一個人。原意為謝絶請托,按照自己的意見去處理案件。現指頑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獨斷獨行,不采納他人的意見。
  故事: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製定國傢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决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製在職官吏,不讓他們鬍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說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傢,誰知趙禹見了公卿,衹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纔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麽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絶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决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幹擾。
英文解釋
  1. n.:  pushiness,  go one's own way,  take one's own way,  take one's own course
  2. v.:   do something against the advice of others
近義詞
疑神疑鬼, 比手劃腳, 指手劃腳, 搖頭擺尾, 眉飛色舞, 出乖露醜, 醜態百出, 出乖弄醜, 擠眉弄眼, 眉來眼去, 慷慨激昂, 擠眉溜眼, 品頭評足, 評頭品足, 評頭論足, 齜牙咧嘴, 指手畫腳, 疑團滿腹, 揚眉吐氣, 仰首伸眉, 搖頭晃腦, 沾沾自滿, 齜牙裂嘴, 疑鬼疑神
反義詞
垂頭喪氣, 吐哺捉發, 堅信無疑, 大煞風景, 大殺風景, 忍聲吞氣, 信以為真, 俯首帖耳, 心灰意冷, 興致索然, 灰心喪氣, 禮賢下士, 精神不振, 百依百順, 萎靡不振, 風姿綽約, 風度嫻雅, 風韻猶存, 言聽計用, 言聽計行, 言從計聽, 背山起樓, 毫不懷疑, 深信不疑
包含詞
一意孤行地一意孤行的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