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歷史經驗作出基本總結的重要文獻 。1981 年6月27日中國共産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也遭到過嚴重的挫折,取得了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馬剋思主義路綫,在各條戰綫都取得了撥亂反正的重大勝利。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而且有條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32年的歷史作出科學的總結。《决議》包括8個部分、38條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2年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確的總結,科學地分析了在這些事件中黨的指導思想的正確與錯誤以及産生錯誤的主觀因素、社會原因,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科學地概括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
  《决議》指出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戰略傢和理論傢。他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勳;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决議》也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批評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嚴重錯誤。同時指出就他一生來看,他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决議》重申,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 ,根據馬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决議》第一次對毛澤東思想多方面的內容作了係統的概括,指出: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等6個方面 , 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 、觀點和方法,它們包括3個基本方面 ,即實事求是 、群衆路綫、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是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在新的實踐中加以運用和發展。
  《决議》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32年的歷史總的來說是中國共産黨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由於中國共産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過把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後來,毛澤東依據他對當時中國階級形勢及黨和國傢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傢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沒有取得本來應該取得的更大成就,對於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毛澤東負有主要責任。但是,他的錯誤終究是一個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傢所犯的錯誤,同時,不衹是他個人原因,還有多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使得黨中央難於抵製“左”傾觀點、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的發展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决策,為全黨重新確立了馬剋思主義的思想路綫 、政治路綫和組織路綫。
  《决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但還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團结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綫;要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把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製的黨。《决議》還明確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正式恢復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否定了“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等等。
  《决議》表明,中國共産黨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認識程度,超過了建國以來任何一個時期的水平。《决議》通過對建國32年來歷史上的大事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評價,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加強了黨內及黨同人民群衆的團结,為各項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 决議的産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黨進行了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綫的撥亂反正工作,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進行否定,對建國以後十七年的一些歷史問題重新評價,黨內和黨外有些同志就對社會主義和我們黨産生了一些疑惑,對毛澤東的一生功績和思想的正確性也有種種不正確的想法。所以,如何看待建國以後黨的歷史,如何評價“文化大革命”,如何評價毛澤東思想,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大問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起草的。
  决議的起草
  《决議》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領導下,由鄧小平、鬍耀邦主持進行的。起草小組由鬍喬木負責。在《决議》的起草過程中,從1980年3月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鄧小平多次談過對决議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見。這些意見成為起草决議的“總的原則,總的指導思想”,主要有三條:
  第一,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第二條,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評價。第三,通過這個决議對過去的事情做個基本的總結,宜粗不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傢團结一致嚮前看。爭取在决議通過以後,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歷史上重大問題的議論到此基本結束。
  鄧小平認為,《决議》的中心是兩個問題,一是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還是錯誤是第一位?第二,建國三十二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績是主要的,還是錯誤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團,還是光明是主要的?並且指出:“决議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是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黨內黨外、國內國外需要我們對這一問題加以論證,加以闡述,加以概括。”
  《决議》的起草過程中,曾經過全黨高級幹部四千人的討論、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討論、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議的討論等多次討論和修改,反復徵求、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後最後定稿。
  中共中央通過决議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
  《决議》共分8個部分:(1)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的回顧;(2)建國三十二年歷史的基本估計;(3)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4)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偉大的歷史轉折;(7)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8)團结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其中關於“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部分,集中表述了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