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首魚又名黃魚,主要生活在多泥沙的海底,大部分過群體生活。石首魚主要以貝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與其它魚不同的是,石首魚群經常會發出呻吟一樣的聲音,這是它們聯絡的信號,但是漁民們卻可以根據這種聲音對其進行捕撈。中國所産的石首魚種類有大黃魚、小黃魚以及梅童魚。
釋名: 石頭魚、江魚、黃花魚。幹者名想魚。
氣味: (肉)甘、平、無毒。
主治: 1、開胃益氣。用石首魚與菜作湯吃。
2、水有積食。用想魚炙熟吃。
3、蜈蚣咬傷。用白想皮貼傷處。
4、石淋。用石首魚頭中石(按:即耳石)十四具,與當歸等分為末,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飲服,立愈。
5、耳出膿。用石首魚頭中石研為末,或燒存性後研為末,敷塗耳內。
【藥 名】
石首魚
【拼 音】
shishouyu
【來 源】
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功 效】
開胃、益氣、明目、養心安神。
【主 治】
治食欲不振、下利、失眠癥、心悸、健忘。
【性味歸經】
甘,平。①崔禹錫《食經》:“味甘,溫,無毒。”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入脾、胃二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煮食。
【用藥忌宜】
①《本草匯言》:“動風發氣,起痰助毒。”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熱。”
【 名】
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鱢(《醫心方》)、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纂要》) ①大黃魚 ,又名:大黃花魚。②小黃魚 ,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藥用部位】
以上兩種動物的幹製品(石首魚鮝)、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鰾(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佈】
①大黃魚 分佈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②小黃魚 分佈我國黃海、渤海。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秋、鼕采收。
【拉丁名】
①大黃魚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②小黃魚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考 證】
食性本草。
【中藥化學成分】
每100剋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剋;蛋白質17.6,16.7剋;脂肪0.8, 3.5剋;灰分0.9,0.9剋;鈣33,43毫剋;磷135,127毫剋;鐵0.9,1.2毫剋;硫胺素0.01,0.01毫剋;核黃素0.10,0.14毫剋;尼剋酸0.8,0.9毫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剋。 |
|
石首魚
(《食性本草》)
【異名】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篆要》)。
【來源】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動物形態】①大黃魚,又名:大黃花魚。
體近長方形而側扁,背緣及腹緣的前方隆凸而後方為低。體長約30餘釐米。頭大而側扁,吻圓鈍。眼中等大,側上位;眼間隔寬而稍隆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圓而小,後鼻孔長形,較大,接近於眼。口前位,寬闊而斜。上、下頜相等,唇薄;上頜骨能伸縮。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較長。鱗片櫛狀,側淺鱗57;側綫下鱗較側綫上鱗為大。背鰭及臀鰭的鰭條部2/3以上均蒙小圓鱗。側綫前部較彎麯,後部較直。背鰭Ⅷ~Ⅹ31,起點在胸鰭起點的上方。臀鰭Ⅱ9,起點約與背鰭鰭條的中部相對,胸鰭15,起點在鰓蓋後。腹鰭小於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黃色,下側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胸鰭、腹鰭及臀鰭為黃色。
多活動於海水中下層,有洄遊習性。分佈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
②小黃魚,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形狀和大黃魚相近而小。體長約20釐米。側綫鱗60~63。背鰭Ⅸ34~36,起點與胸鰭的起點相對。臀鰭Ⅱ9,起點稍後於背鰭鰭條的中部。胸鰭19,長而尖,末端超過腹鰭的末端。腹鰭稍短於胸鰭。尾鰭楔形。體背側灰褐色,兩側及腹側為黃色,背鰭邊緣灰褐色。
有洄遊習性。分佈我國黃海、渤海。
以上兩種動物的幹製品(石首魚鮝),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鰾(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每100剋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剋;蛋白質17.6,16.7剋;脂肪0.8,3.5剋;灰分0.9,0.9剋;鈣33,43毫剋;磷135,127毫剋;鐵0.9,1。2毫剋;硫胺素O.01,O.01毫剋;核黃素0.10,0.14毫剋;尼剋酸0.8,O.9毫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剋。
【性味】甘,平。
①崔禹錫《食經》:"味甘,溫,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
【功用主治】①崔禹錫《食經》:"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開寶本草》:"和蒓菜作羹,開胃益氣。"
③《隨息居飲食譜》:"填精。"
【宜忌】①《本草匯言》:"動風發氣,起痰助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熱。" |
|
石首魚
drum
亦作croaker。
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enidae)約160種魚的統稱。一般為底棲,肉食性,大部分分佈暖海或熱帶沿海,少數生活於溫帶或淡水水域。多數種能藉連在鰾上的強大肌肉的活動而發出聲音,鰾起共鳴室的作用,使聲音擴大,故英文名意為鼓魚。具二背鰭,一般為銀白色。弱魚、海鱒及鰾膠魚(狗屬〔Cynoscion, 即犬齒石首魚屬〕)的口大,下齶突出,犬齒發達,但大多數石首魚下齶不突而且牙小,有些頦部具須。體型大小不一,最大的是加利福尼亞灣的麥剋唐納氏犬牙石首魚(C. macdonaldi),可重達100公斤(225磅),其他種類都小得多。
雖然croaker或drum之名可用於整個石首魚科以及某些種,但本科一些種卻俗稱corbina、whiting、弱魚(weakfish)及海峽巴司魚(channel bass)等。本科許多種為食用魚或遊釣魚。其中知名種類有西大西洋的大型淡紅色的紅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 即海峽巴司魚、似石首魚)、美洲河湖産的銀色的淡水石首魚(Aplodinotus grunniens)、大西洋以無鰾聞名的王魚(Menticirrhus saxatilis, 即岩棲無鰾石首魚)及西大西洋的灰或銅紅色的黑石首魚(Pogonias cromis, 即多須石首魚)。
石首魚又名黃魚,主要生活在多泥沙的海底,大部分過群體生活。石首魚主要以貝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與其它魚不同的是,石首魚群經常會發出呻吟一樣的聲音,這是它們聯絡的信號,但是漁民們卻可以根據這種聲音對其進行捕撈。中國所産的石首魚種類有大黃魚、小黃魚以及梅童魚。
釋名: 石頭魚、江魚、黃花魚。幹者名想魚。
氣味: (肉)甘、平、無毒。
主治: 1、開胃益氣。用石首魚與菜作湯吃。
2、水有積食。用想魚炙熟吃。
3、蜈蚣咬傷。用白想皮貼傷處。
4、石淋。用石首魚頭中石(按:即耳石)十四具,與當歸等分為末,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飲服,立愈。
5、耳出膿。用石首魚頭中石研為末,或燒存性後研為末,敷塗耳內。
【藥 名】
石首魚
【拼 音】
SHISHOUYU
【來 源】
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肉。
【功 效】
開胃、益氣、明目、養心安神。
【主 治】
治食欲不振、下利、失眠癥、心悸、健忘。
【性味歸經】
甘,平。①崔禹錫《食經》:“味甘,溫,無毒。”②《醫林纂要》:“甘鹹,平。”
入脾、胃二經;《本草撮要》:“入足陽明、少陰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煮食。
【用藥忌宜】
①《本草匯言》:“動風發氣,起痰助毒。”②《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發瘡助熱。”
【 名】
黃花魚(《臨海異物志》)、石頭魚(《嶺表錄異》)、鱢(《醫心方》)、江魚(《浙志》)、黃魚(《本草述》)、海魚、黃瓜魚(《醫林纂要》) ①大黃魚 ,又名:大黃花魚。②小黃魚 ,又名:小黃花魚、花魚、古魚、大眼
【藥用部位】
以上兩種動物的幹製品(石首魚鮝)、頭骨中的耳石(魚腦石)、鰾(魚鰾)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佈】
①大黃魚 分佈我國東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島最多,黃海很少見。②小黃魚 分佈我國黃海、渤海。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秋、鼕采收。
【拉丁名】
①大黃魚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②小黃魚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考 證】
食性本草。
【中藥化學成分】
每100剋大、小黃魚分別含:水分81,79剋;蛋白質17.6,16.7剋;脂肪0.8, 3.5剋;灰分0.9,0.9剋;鈣33,43毫剋;磷135,127毫剋;鐵0.9,1.2毫剋;硫胺素0.01,0.01毫剋;核黃素0.10,0.14毫剋;尼剋酸0.8,0.9毫剋。每1公斤鮮石首魚含碘120微剋。 |
|
- n.: barb, whiting
|
|
石首魚科 | 石首魚鮝 | 腌石首魚 | 鷹石首魚 | 蛇石首魚 | 無鰾石首魚 | 錘形石首魚 | 黃尾石首魚 | 高鰭石首魚 | 弓背石首魚 | 短須石首魚 | 多須石首魚 | 仿蛇石首魚 | 吉氏石首魚 | 極深石首魚 | 皇后石首魚 | 紅擬石首魚 | 叉鰾石首魚 | 長鰭石首魚 | 蒼色石首魚 | 淡水石首魚 | 等鰭石首魚 | 軟顱石首魚 | 奇蛇石首魚 | 犬牙石首魚 | 南極石首魚 | 螫皇石首魚 | 金色石首魚 | 卡亞石首魚 | 可口石首魚 | 藍空石首魚 | 嬌姿石首魚 | 勒氏石首魚 | 矛尾石首魚 | 貝氏石首魚 | 異鱗石首魚 | 威氏石首魚 | 斯氏石首魚 | 牙皇石首魚 | 大駝背石首魚 | 魔叉鰾石首魚 | 湯氏蛇石首魚 | 特裏原石首魚 | 切貝氏石首魚 | 沙犬牙石首魚 | 吻無鰾石首魚 | 細須櫛石首魚 | 尖高鰭石首魚 | 槳等鰭石首魚 | 金叉鰾石首魚 | 褐短須石首魚 | 黑唇孔石首魚 | 灰叉鰾石首魚 | 秘魯櫛石首魚 | 小叉鰾石首魚 | 銀大口石首魚 | 銀彭納石首魚 | 棕色蛇石首魚 | 陰影蛇石首魚 | 斜眼蛇石首魚 | 岩無鰾石首魚 | 眼斑擬石首魚 | 背短須石首魚 | 長無鰾石首魚 | 蟲紋蛇石首魚 | 低冠蛇石首魚 | 貂無鰾石首魚 | 短體翼石首魚 | 大鼻蛇石首魚 | 矮犬牙石首魚 | 暗色蛇石首魚 | 斑點蛇石首魚 | 斑鰭鼓石首魚 | 白枝鰾石首魚 | 閃光貝氏石首魚 | 閃光大口石首魚 | 蛇首無鰾石首魚 | 蛇頭捲須石首魚 | 施氏犬牙石首魚 | 史氏犬牙石首魚 | 少耙叉鰾石首魚 | 奇副矛鰭石首魚 | 犬頭犬牙石首魚 | 雀斑叉鰾石首魚 | 乳色犬牙石首魚 | 派塔無鰾石首魚 | 小鱗波曼石首魚 | 小鱗犬牙石首魚 | 小牙潘納石首魚 | 小眼叉鰾石首魚 | 小眼異鱗石首魚 | 斜紋短須石首魚 | 溪河索諾石首魚 | 斜紋犬牙石首魚 | 異鱗潘納石首魚 | 辛氏短須石首魚 | 星斑叉鰾石首魚 | 西洋軟顱石首魚 | 斯氏短須石首魚 | 斯氏犬牙石首魚 | 肅氏鱗鰭石首魚 | 泰國潘納石首魚 | 溫氏短須石首魚 | 網紋犬牙石首魚 | 條紋犬牙石首魚 | 特氏異鱗石首魚 | 條紋唇孔石首魚 | 條紋大口石首魚 | 羅氏短須石首魚 | 馬丁無鰾石首魚 | 卵形彭納石首魚 | 緑色犬牙石首魚 | 卵目科氏石首魚 | 馬氏叉鰾石首魚 | 金黃異鱗石首魚 | 科氏無鰾石首魚 | 棘頭叉鰾石首魚 | 加拉帕戈石首魚 | 裏氏短須石首魚 | 荔氏短須石首魚 | 鱗鰭犬牙石首魚 | 勒氏枝鰾石首魚 | 麥氏犬牙石首魚 | 密氏短須石首魚 | 秘魯大口石首魚 | 秘魯犬牙石首魚 | 麥氏托頭石首魚 | 麥氏異鱗石首魚 | 曼科叉鰾石首魚 | 美洲無鰾石首魚 | 米氏叉鰾石首魚 | 雲紋犬牙石首魚 | 贊氏短須石首魚 | 趙氏叉鰾石首魚 | 直鰭犬牙石首魚 | 銀色貝氏石首魚 | 銀色犬牙石首魚 | 圓頭叉鰾石首魚 | 滯呆叉鰾石首魚 | 大鼻無鰾石首魚 | 大鱗貝氏石首魚 | 大目貝氏石首魚 | 大頭彭納石首魚 | 大鼻叉鰾石首魚 | 大頭絨須石首魚 | 波紋無鰾石首魚 | 伯氏短須石首魚 | 博內鱗鰭石首魚 | 布氏短須石首魚 | 大眼貝氏石首魚 | 高鰭絨須石首魚 | 海灣無鰾石首魚 | 古巴貝氏石首魚 | 海神犬牙石首魚 | 海灣短須石首魚 | 灰鰭彭納石首魚 | 吉氏毛突石首魚 | 褐綫短須石首魚 | 黑臂叉鰾石首魚 | 黑口須鰾石首魚 | 黃頜犬牙石首魚 | 黃鰭短須石首魚 | 黃尾平口石首魚 | 單棘異鱗石首魚 | 戴氏雙須石首魚 | 大眼科氏石首魚 | 大眼彭納石首魚 | 大眼絨須石首魚 | 陡背大口石首魚 | 非洲錘形石首魚 | 弗氏鱗鰭石首魚 | 弗氏絨須石首魚 | 富氏叉鰾石首魚 | 短鰭犬牙石首魚 | 短頭大口石首魚 | 高鰭犬牙石首魚 | 斑鰭彭納石首魚 | 巴拿馬蛇石首魚 | 巴西叉鰾石首魚 | 巴西犬牙石首魚 | 巴西異鱗石首魚 | 波紋短須石首魚 | 比薩叉鰾石首魚 | 波紋絨須石首魚 | 有名錘形石首魚 | 澳洲貝氏石首魚 | 阿納短須石首魚 | 阿根廷短須石首魚 | 巴拿馬叉鰾石首魚 | 蘇裏南異鱗石首魚 | 大西洋異鱗石首魚 | 亞馬遜異鱗石首魚 | 棕帶副矛鰭石首魚 | 太平洋大口石首魚 | 牙買加犬牙石首魚 | 尖頭副矛鰭石首魚 | 安哥拉岔鰾石首魚 | 巴拿馬無鰾石首魚 | 蘇裏南犬牙石首魚 | 烏拉圭犬牙石首魚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