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kho namtchylak生於圖瓦共和國,祖先是遊牧民族,自小學習歌唱,曾組過民謠搖滾樂團。長大後到莫斯科學習聲樂,除學習圖瓦傳統的雙聲唱法(throat 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與薩滿巫教的傳統聲樂技巧(圖瓦的傳統信仰是薩滿教,後來因為曾被蒙古統治過,所以國教改為藏傳佛教)。從1989年起,sainkho開始跨足歐洲前衛即興樂界,學習更多元化的發聲技巧,並致力挖掘雙聲唱法與其它音樂風格融合的可能性,同年並與蘇聯前衛爵士樂團tri-o首次合作。之後即以歐洲作為發展重鎮,展開她漫長而精彩的世界巡回演出,並且有機會與各地傑出音樂傢/表演團體合作,當中包括peter kowald、buch morris、ned rothenberg、evan parker、william parker、hamid drake、djivan gasparian、hector zazou、otomo yoshihide、hakutobo (白桃房)butoh dance theatre等等,並先後出版近三十張專輯,音樂之外,sainkho也參與許多電影、劇場與多媒體演出。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世界各地流浪,sainkho從未忘記自己的家乡,每年她都帶着西方樂手到圖瓦的首都基吉(kyzyl)表演,希望西方樂手認識她的國傢、文化與音樂。雖然她是圖瓦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但並非所有圖瓦人都願意擁抱她,一方面因為她打破"女人不得喉唱"傳統禁忌,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她長年居住在西方世界,就是背叛自己的國傢,擁抱了腐化的西方思想。1997年,她在自己四十歲生日前於莫斯科遭到暴徒攻擊,身受重創,治療了兩星期纔出院。之後瀋寂了一段時間纔繼續演唱創作。
2002年由德國女導演erika von moeller執導的紀錄片《sainkho》正式面世,讓世人對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層的瞭解,同年獲家乡圖瓦頒發"二十世紀圖瓦最具創意成就奬"。
sainkho的音樂:
sainkho那出神入化的演唱技巧固然讓人驚豔,結合圖瓦傳統雙聲唱法、喇嘛與薩滿巫教的傳統聲樂與當代發聲技巧,時而像歌劇男高音般清亮,時而像鳥鳴、孩童撒嬌、深沉的低吟,人們不免拿她跟bjork、zap mama、patti smith、nina hagen或者maja ratkje相提並論,但其實奠定她在當今樂壇的特殊地位以及賦予她的音樂跨樂種、跨文化吸引力的,卻是她一直堅持的實驗精神。從她每張專輯都試圖破格,把別具一格的演唱結合西方前衛爵士、即興音樂、各地傳統樂以致電子樂,加上詩化歌詞,sainkho成功塑造出一種特別強調聲音技巧表現、而兼具許多不同國傢傳統的世界音樂。著名音樂雜志《the wire》這樣形容sainkho的音樂:運用打擊效果的喘息、嘖舌聲與高音域尖叫作為表情,在流行與傳統音樂之外獨樹一幟,立足於完全不同的境界:一個純人類、受此紀律驅動而超凡的境界。其它如《jazz review》以"她歌唱的核心普世性與人性幾乎有種大自然元素般的魅力",以及芝加哥世界音樂節的"令人驚嘆的即興傢、聲樂極端份子"等詞表揚sainkho在世界音樂圈的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