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it
目錄
No.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簡稱,即信息産業
  基本概念和所指範圍。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實際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硬件,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絡通信設備;第二層是指軟件,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件,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件,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件、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件等;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件直接輔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决策者作决策(強調一點,衹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决策)。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纔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衹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麽呢?在那篇文章裏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如果他就此打住,衹從這一點出發,他的邏輯論證是非常嚴謹的,後面對《it不再重要》發表不管支持與反對評論的人,在這一點上都是基本認同的(除了那些硬件和網絡廠商外),筆者也認同這一點。整個文章裏他對物化的it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關註很多,基本沒有關註應用層面。但後面他講到大衆化趨勢時,又提到“信息技術極易復製”,則把it又推到了商業軟件,這裏已經邁出了“危險”的一步。在2004年他出版同名書時開篇就定義了他研究、類比過來的it,“我用的‘it’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即所有被用來以數字形式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的硬件和軟件,特別強調的是,我衹是指技術本身,我指的‘it’並不包括技術中流動的信息和那些使用技術的人才技能”,所以他所指的it是指前二層。如果就這此打住,可能還是不會有太大爭議(這次又加上那些難受的軟件廠商)。客觀地分析軟件本身的特徵,的確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四個判斷標準中的三個即:稀缺性、不易復製性、不易替代性,卡爾本人也沒有否認而且是在強調it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第四個判斷標準,即有價值。但他偏偏又把題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幾欲把整個it一棍子打死!
  可惜他在it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絡,一會兒又跑到軟件,在他後來出版的書裏甚至經常“一不小心”就邁到了第三層,完全違背了他在書開頭所界定的it範圍,如論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cio發出的詰問等。有很多讀者、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當時就指出了這一點。後面其它很多人也因為這一點來攻擊他,甚至有人說卡爾幹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畢竟本來就不是做it的。這也給我們搞研究的人也給予很大的啓示和警醒,對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套用其它方法來研究時要特別小心,否則會鬧出很多笑話。
  這裏筆者要強調一點,經常有軟件廠商(國內外的都有)宣稱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反正多是現在流行什麽就跟什麽,“與時俱進”)。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且不按核心競爭力判斷的四個標準來推斷,試反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有多少上了信息化的企業已經虧損甚至倒閉?尤其是那些宣稱有幾十萬傢客戶使用他們軟件的軟件企業該問問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麽我們假設入庫、出庫、銷售、庫存等信息全是準確的,就能自動提高銷售、降低庫存嗎?如果說沒有上信息化之前,老闆可能還可因為看不見而糊塗但幸福地過過日子,那麽現在呢?衹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庫存在倉庫裏呆了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商品長時間占據着櫃臺卻沒有帶來任何銷售額更不要說利潤!分析一下軟件廠商們宣傳“信息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現象,結論衹有兩個:要麽這些企業不懂什麽是核心競爭力(我想應該大多數還是懂的,既希望他們懂又希望他們不懂,希望結果是懂是因為至少軟件企業還能懂一些管理理念而不是埋頭純粹一技術性公司,希望結果是不懂是因為這樣可以少被別人攻擊沒有職業道德,不知者不為過嘛),要麽是另有所圖。一般企業客戶與it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it企業與企業客戶之間的博弈,最後的結果往往會是次優選擇,即所謂的“檸檬效應”。在這點上,除了it企業和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的職業操守外,政府或行業必須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培訓教育,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引進管理咨詢公司、監理公司等來改變這一博弈結局,以達到新的平衡,促進it業更健康的發展。
  信息技術本身衹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買了它並不能一定保證你武功增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信息化建設也需要你不斷地提升運用信息的能力,這纔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難的地方。功夫全在題外!信息化(數字化)目的並不是上係統拿幾個數字,它衹是基礎,其核心在一個“化”字,把各種資源相關的信息整合起來後進行“合理化”、“優化”的配置。譬如用歷史信息來輔助做銷售預測、採購計劃、生産計劃、配送計劃、庫存計劃,並按照這些計劃下達指令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滾動修正計劃。美國哈林頓(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計算機集成製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企業生産的各個環節包括市場分析、産品設計、加工製造、經營管理和售後服務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緊密相連、統一考慮;二是整個運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數據的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過程,最終産品可以看作是數據的物質表現。如果上了信息係統卻不用它來輔助决策,還是按照原來的運作方式運作,則信息係統的作用可能衹是限於解放某些崗位的某些工作,如統計報表等,且同時還會增加另外一些崗位的工作。大量經驗表明,如果不用信息係統收集上來的數據,要實現用來輔助决策的準確、及時、完整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信息係統衹有用它纔可能逐步提高其準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標準,要構造核心競爭力,本質上衹有整合能力纔是,而且越外顯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構成核心競爭力。
  就象哈佛商業評論編輯hal varian(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信息管理與係統係主任)指出的那樣:“卡爾說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競爭優勢,這一點他是對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還是一種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競爭優勢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萬的錢在數據存儲和獲取客戶交易數據上,但一大堆數據就躺在那兒、沒有經過分析、沒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訓練有素的分析人員手上同樣的數據卻能産生巨大的回報!”這是一個數據豐富的時代,但同時是一個知識貧乏的時代!
  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信息係統管理學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要把“過去的40年,更確切地描述為‘數據時代’,而不是‘信息時代’”,“將數據轉化為某種更有用的東西,需要相當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數組織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擁有一個數據庫或數據挖掘係統,與擁有其它技術一樣,是必要的,但對於高質量的信息和知識而言,則是不夠的”。
  所以這裏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一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係列産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係列産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係列産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决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麽?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_select_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産生新的交易數據。
  數據、信息、智能、知識、智慧、行動與管理活動之間存在多重循環關係。
  同樣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高檔車,開車的人不同將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水平,這時更關鍵的因素--開車的本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初級階段,競爭比較粗放,可能主要是看誰能修好道,買好車。到後面,大傢硬件基礎設施差不多,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人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光有好道好車還不行,還得有舒馬赫這樣的頂級選手才能贏得比賽。企業經營與賽車還不太一樣,賽車有人製定規則,規定衹能跑一樣的道,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就可以買高檔的服務器、小型機,沒有錢的就衹能買pc服務器;有錢的就可以用光纖寬帶,沒有錢的則衹能用adsl甚至撥號;有錢的可以花幾千萬去買sap、oracle,沒有錢的則衹能用用金蝶、用友,甚至衹有一些基本功能的小的進銷存或財務軟件;有錢的可以請五大幫他們製定符合未來趨勢的戰略並進行培訓,沒有錢的則衹能*企業傢自己摸着石頭過河……的確,這是一場不太公平的競爭。但網絡經濟來了,用卡爾的話說,就是it技術已經變得“大衆化”,已變成商品。更何況asp模式的出現,將極大的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門檻,昂貴的服務器、網絡、軟件費用的門檻被一下子降低了。好比雖然你有私傢的寶馬、奔馳,可以很快地到達你想要到的地方。但我也可以坐出租車差不多也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再差點兒我有公共汽車、地鐵,衹要很低的成本也能基本實現我的目標。但同樣的寬帶、同樣一套係統軟件,但使用的人一樣,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君不見同樣是使用sap、oracle或者金蝶、用友,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失敗的?還是那句話,功夫在詩外!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意為“信息技術”,包含現代計算機、網絡、通訊等信息領域的技術。it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傢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傳感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係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産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産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傢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件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産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衆等
  it産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産品係統化 解决方案、信息係統 如華為、hp
  it産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産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産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産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産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集成測試的整個周期將係統性地包括軟件接收測試、端到端測試、電視畫面合成測試、係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多運動項目綜合測試及技術演練等等。其目的是確保各it係統具備所需的功能及可靠性,從而順利地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服務。
IT知識以及分類[1]
  it可以指:
  1.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英文簡稱,對應中文簡稱為:信技 ;it
  2. 亦或是I.T(港交所:0999),香港時裝零售商。
  it知識主要講的就是有關軟件,硬件,網絡三部分的一些知識. 我們下面就來說說他的分類:(是按現在的大學課程做分類標準的) 1.軟件,
  1.(作網頁應算軟件知識)
  其知識體係最龐大, it知識庫,it學習的好地方 相關語言有c/c++,basic,pascal,java,數據庫語言sql,等 it知識庫,it學習的好地方 相關軟件多的數不清, 主要知識都是語言和軟件的使用, 如vc,vb,delphi,pb,eclipse, it知識庫,it學習的好地方 還有和語言無關的軟件,如3dmax,photoshop,dreamweaver, 學個word也算軟件知識, 其中c_for_linux和java手機編程是當前工作較高的 本內容來自it知識庫, 國內的培訓班最多,初級可以學office辦公軟件,高級的可以學3d或java
  2.硬件, (電腦組裝知識不應算是硬件知識) 有人說在中國有些硬件工作者的工資是軟件的三倍, 其實是有其道理的, 硬件學習,要從觸發器,與或電路學起,學做電路圖,電路板,最高級為電腦蕊片的設計,將來可從事,手機設計,汽車電路版設計,冰箱彩電啊,玩具手錶啊,很多, 沒有相關培訓班,衹有實踐中可以學到,
  3,網絡,新浪,百度,這樣的公司是網絡公司,但技術人員都是軟件工程師,做網站編程,要當經理得學經濟學、管理學、交際學,主要學交換機、路由器,硬件防火墻、知識, 別看衹有三個東西學(很有意思,和電腦無關) 因這些設備都是上萬元的,有的要數十萬元, 本內容來自it知識庫, 所以一般人學不到, 有錢買設備的地方給的工資也很高,資格為"網絡工程師"可有年幾萬到幾十萬的收入,可從事校園或公司網絡的組建工作,也有從事維護工作的,工資相對低一些,但很清閑。可以花幾百元先學個網絡工程師 (真正的黑客都是從交換機路由器級進行攻擊的) 學網絡工程師中會有一課教你用嗅探器監聽密碼及相知道的信息,主要知識有:網絡七層原理,傳控/網際協議,綜合布綫,交換機管理,路由器管理,防火墻管理等、
信息技術定義
  it是信息技術的簡稱,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與信息相關的技術。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傢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傳感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係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産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産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傢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件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産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衆等
  it産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産品係統化 解决方案、信息係統 如華為、HP
  it産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産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産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産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産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基本概念和所指範圍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在21世紀已成為各行業的公用技術,因為任何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對信息的信賴。 物質、能量、信息三方面構成係統,而信息是所有係統必備的要素。並不是電腦出現之後纔有信息,我們能感覺到事物的存在,或想象出事物之間的關係,都是由於有信息作用於我們,大千世界有不可枚舉的各種原始的或隱藏信息,正是因為這些信息類型存在差別,我們纔得以用用感官來區分不同的物質。 如果信息的乘載方式,與其內容一樣是千差萬別的,如同鐵路的跨度因車不同一樣,我們就無法建立信息的高速公路來傳輸和處理這些信息了。這也是it要解决的最基礎性的問題了。信息內容與形式就如同“車”與“貨”的關係一樣,統一了車的標準,也就統一了路和橋的標準,同時也解决了貨物包裝與運輸的標準,如此就會提高物流業的效率了。 it對應用它的不同行業來說,是改革的暴君,它強迫我們不斷地學習、投資、改革工作方式,甚至徹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實際上,真實世界的另一種形式“virtual world”或者說“digital world”正在形成,也許這就是“反物質”。不過這個世界的基礎是統一的,其皇帝是Microsoft、IBM、Intel等儲王。
  在導入it戰略時,無法回避下列問題:
  一、it的方法與傳統的方法比,技高何處? 對信息流的處理方法,經歷了手工記事,古代的“結繩記事”,機械計算(如算盤,手搖計算器),到電子計算器,再到微機、服務器計算機、實時數據處理係統。 傳統的方法,一句話,就是“模擬”實際對象的方法,再應用數字邏輯後得到結果,這其中,數字的形式沒有任何變化,最多引入的邏輯運算標記(如代數字母),或實物代替(如用“算盤珠”代替),因此應用受到了這種“物”形的限製,運算速度和傳遞都嚴重地受到時空的製約。 而電子計算機的方法卻是“虛擬”的,運算中的“物體”被屏蔽,數量關係簡化成電路的“通與斷”,也就是機器能出現的或認知的“1和0”。任何事物的數量和運算,都表現為“0或1”的邏輯關係。 從這一點上看,電子計算機的方法,有點像“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方法,即把事物分解到最小元素,再定義其性質。當代物理學把物質最終分解為“六種”元素,大千世界都是由這些要素的排列組合組成。 計算機的方法,也就是信息的方法,也與“遺傳基因”的信息不謀而合。生物繁衍中的信息要素也是兩種:X和Y染色體。信息能夠跨越物質的時空界限進行永無休止的復製,就是藉助了這種“遁形”的數字形式,到了“數字化時代”,一切都可用這種“代碼”表達,現實世界中任何關係,在電腦中都是形式上無差別的“數字關係”,固此,我們堅信,數字化是我們現實世界走嚮統一的、完成自動化的根本途徑。 信息化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它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處世哲學。
  二、自動化與數字化的區別 說到“機械化”與“自動化”,一個有文化的人都能想象出它們是什麽,可是“數字化”或“e化”就不同了,衹有對it有瞭解的人才能知其本質。 前“兩化”與後“兩化”,無論在方法和運行上都不可同日而語,模擬形式的“自動化”都是一種“封閉式”孤立事件,衹有“數字化”,纔是“開放的係統”,也就是說用“數碼”表示和運行的事物才能有強大的功能,尤其是智能。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從信息上看,都是信息的産生、儲存、傳輸、轉換、處理、運算、更新、替換與交換的係統工程。能夠順利完成這個過程的手段就是信息流控製程序。 真正能做到“自動化”的,衹能依賴於以“數字化”為基礎的係統(軟硬兼施的工程)。
  三、數字化前途 “數字化”是一種“自然趨勢”,沒有國界或“民族性”。不管誰發明它們,數字化規律性為科學所用,經過半個世紀的人類努力,它已經形成了“標準和軌道”,如同人的“手”是十個手指,用手我們可以創造世界,如果出於“愛國主義”的熱情,可以將手做成12個指頭,但卻不能被生物學所接受。 信息化也就是“全球化”。在這個世界,越是講國界,就越是痛苦,無奈地“痛並快樂着”吧,被拖着走不如站起來嚮前跟着走,這樣會好受些。 以前,在學習哲學時,遇到過一種命題:世界統一於物質。到了“數字化時代”,我們不可避免地重複另一種命題:世界統一於“1和0”。它們不代表“America或Russia”,衹代表信息的代碼。 實際上,除了“文化、經濟、軍事”的POWER之外,我們發現了第四種元素可以統一世界,它就是“數碼技術”。 因為數字本就是無差別的、標準化的和象“水”一般可以流動的,也是必須的。它流動時的基礎條件也是通用的,它的“內在”的統一性决定了,使用它的人必須在同一“Virtual空間”進行活動。 這個空間的奠基者:IBM、微軟等,目前是這個世界的霸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已是it的教主,如果不想做它們的教徒,衹有另立門戶,如Linux,可是難在擁有充足的信衆。 數字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它的創新者,可是,不用數字化卻是“等死”。 數字化對大衆的好處,已是不言自明,它正消除信息、財富和身份面前的不平等,網絡通信、遠程教學、程序工具都給以均等的參與或創造的權利。 一種平民化的文化隨着“信息化”的推進正“姍姍而來”。
  四、導入it是一個什麽過程? 從it的技術原理和技術規範來看,誰都不能將其居為己有,可是當我們走進這座it城堡時,發現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座歷史悠久的王國,這裏的法律、城區、街道、交通和行政管理體製早已存在,我們的工作就是在不斷地復製着這個“城堡”中的東西,我們也發現了一種自由的空間---“自定義”方式,但前後突圍的空間有限,且也衹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用已有工具進行工作。 每隔幾年,這個城堡都有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工具推出,新的産品中,又增加了一些陌生的成份。it人和應用it的人,都在樂此不疲地跟着“時尚”潮流奔騰。這就是說,數字化的過程就是“嚮西方it的軟、硬公司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迅速裁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支配的資本或資産數量會急驟上升,對復合型、高學歷、白領人才的需求會逐年提高。如果一個十億人口的國傢面臨如此的“數字化”,將面對嚴重人才短缺和人口過剩的問題。但“數字化”是不可回避的,文明層次上,它會提高生産效率,從利潤上吃掉對手;軍事上,意味着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實際上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硬件,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絡通信設備;
  第二層是指軟件,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件,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件,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件、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件等;
  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件直接輔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决策者作决策(強調一點,衹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决策)。
  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纔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衹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麽呢?在那篇文章裏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
  it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絡,一會兒又指軟件。信息技術本身衹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
一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係列産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係列産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係列産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决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麽?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Select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産生新的交易數據。
組成
  it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傢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傳感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係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産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産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傢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件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産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衆等
  it産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産品係統化 解决方案、信息係統 如華為、HP
  it産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産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産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産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産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集成測試的整個周期將係統性地包括軟件接收測試、端到端測試、電視畫面合成測試、係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多運動項目綜合測試及技術演練等等。其目的是確保各it係統具備所需的功能及可靠性,從而順利地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服務。
中國it從業者的職業分類
  it主體職業
  1.1軟件類
  1.1.1係統分析師 1.1.2計算機程序設計員 1.1.3軟件測試師 1.1.4軟件項目管理師 1.1.5係統架構設計師
  1.2硬件類
  1.2.1計算機維修工
  1.3網絡類
  1.3.1計算機網絡管理員 1.3.2網絡係統設計師 1.3.3網絡綜合布綫員 1.3.4網絡建設工程師
  1.4信息係統類
  1.4.1計算機操作員 1.4.2信息係統安全師 1.4.3信息係統管理師 1.4.4數據庫係統管理員 1.4.5信息係統監理師
  1.4.6信息係統評估師 1.4.7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人員 1.4.8信息係統設計人員
  1.5製造類
  1.5.1半導體器件測試工 1.5.2半導體器件製作工藝師 1.5.3半導體器件製造工 1.5.4半導體器件支持工 1.5.5半導體器件封裝工
  it應用職業
  2.1控製類
  2.1.1單片機應用設計師 2.1.2控製係統設計師 2.1.3邏輯控製芯片編輯員 2.1.4數據自動採集與分析員
  2.2應用係統開發類
  2.2.1嵌入式係統開發師 2.2.2網站開發師 2.2.3遊戲程序開發師 2.2.4射頻識別係統開發師
  2.3設計類
  2.3.1計算機平面設計師
  2.4商務類
  2.4.1網絡編輯員 2.4.2計算機網絡客戶服務人員 2.4.3網上銷售員
  2.5娛樂類
  2.5.1數字視頻製作師 2.5.2數字音頻製作師 2.5.3三維動畫製作員 2.5.4遊戲美術設計師
  2.6教育類
  2.6.1網絡課件製作師
  2.7通訊類
  it相關職業
  3.3.1電子標簽操作員
世界it發展史(1936-2004)
  1936年
  英國數學家A.M.Turing發明圖靈機,為現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做了理論上的準備。
  1942年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研製成功,它有300個電子管,采用二進製,基本體係結構與現代計算機已無二緻。
  1943年
  英國計算機“巨人”投入運行。不過1970年之前對它一直保密。
  1945年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的概念,即“馮·諾依曼機器”。
  1946年
  2月10日,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誕生。它裝有18000個真空管,總重量達30噸,耗資近50萬美元,是世界上第一臺多功能、全電子數字計算機,可以實現每分鐘幾千次乘法運算。
  1946年
  5月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第一臺馮·諾依曼機器EDSAC。
  1947年
  12月23日,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
  1948年
  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世界首臺存儲程序機Baby。
  1950年
  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商用計算機ERA 1101。
  1951年
  第一臺數字式計算機UNIVAC1為美國人口普查創建。
  1952年
  Grace Hopper勾畫出第一個“編譯程序”藍圖,即將所有程序在執行之前都翻譯成機器語言,為計算機商用做出重大貢獻。
  1955年
  Grace Hopper開發出A-3編譯器Math-Matic。
  1956年
  世界上第一臺采用晶體管元件的電腦研製成功。
  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話電纜敷設完成。
  Bell實驗室開發出可視電話樣機。
  1957年
  IBM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硬盤RAMAC 350,直徑24英寸、總容量5兆字節。
  IBM開發出FORTRAN語言。
  1958年
  第一臺商用電子管計算機Univac Model 80發佈。
  Mit John McCarthy開始開發Lisp語言,1960年完成。
  1959年
  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
  發表了Cobol語言規格,於1961年完成。
  1964年
  IBM發佈IBM System/360計算機。
  1965年
  DEC推出真正被業界認可的世界上第一臺標準小型機PDP-8。
  美國Dartmouth 學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開發出Basic語言。
  世界上第一部程控電話交換機—美國貝爾係統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
  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同步)通信衛星,標志着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1967年
  美國《Computerworld》報創刊。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為32英寸。
  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礎上開始開發Pascal語言,於1971年完成。
  1968年
  IBM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數據庫管理係統IMS。
  挪威計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發表了第一個面嚮對象語言Simula 67。
  1969年
  貝爾實驗室用匯編語言開發出第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計算機分時係統Unix。
  IBM允許客戶分開購買它的軟件和硬件,從而建立了軟件市場。
  美國國防部開始研究ARPANET,人們將此視為Internet的開端。
  1970年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 和Dennis M.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係統。
  傳輸損耗僅為20分貝/公裏的光纖和在室溫下能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研製成功,光纖通信走嚮實用化。
  1971年
  Intel 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 處理 器4004。
  Niklaus Wirth 開 發出Pascal語言。
  Gary Starkweather在施樂的實驗室裏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打印機。
  1972年
  Bell實驗室的Dennis Ritchie開發出C語言。
  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ISDN的概念。
  1973年
  法國Luminy-Marseilles 大學的Alain Colmerauer 開發了Prolog語言。
  馬丁·庫珀發明手機,成為第一個使用移動電話的人。
  1974年
  美國國防部開發出TCP(傳輸控製協議)。
  Intel推出 8080微處理器,並被世界首臺商業PC所采用。
  Zilog公司推出處理器Z-80。
  第一臺商業成功的PC牛郎星8800研製成功。
  IBM首次提出計算機精簡指令集。
  Xerox推出第一臺工作站樣機Xerox Alto。
  在第一屆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賽中,俄羅斯程序KAISASA獲勝。
  1975年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牛郎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標準的微電腦軟件Basic,並創辦了Microsoft公司。
  Xerox和斯坦福大學聯合推出“以太網”(Ethernet)。該網絡成為局域網的第一個工業標準産品。
  1976年
  第一臺商業成功的巨型機Cray-1 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2.5億次。
  Hayes推出第一個PC調製解調器。
  1977年
  第一臺帶彩顯的PC蘋果II正式亮相。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係統在美國芝加哥的兩個電話局(相距7公裏)之間開通。
  1978年
  TCP分成TCP和IP。
  1981年
  世界上第一臺便攜式電腦Osborne面世。
  8月12日首次以“個人計算機(PC)”命名的IBM PC面世。它采用Intel的8088處理器和Microsoft的MS-DOS操作係統。
  Ashton-Tate推出dBaseⅡ。
  自稱Captain Zap的23歲小夥子Ian Murphy潛入白宮、五角大樓和BellSouth的計算機係統。
  1983年
  蜂窩移動電話通信係統投入商用。
  1984年
  Apple推出Apple Macintosh機。
  域名係統被創建。
  MIPS計算機係統公司創建,並與斯坦福大學着手開發RISC體係結構。
  HP推出面嚮個人的激光打印機。
  1985年
  Intel推出386微處理器。
  Windows 1.0正式版本上市。
  1986年
  國傢科學基金會創建骨幹網速度為56KB/秒的NSFnet。
  1987年
  IBM和Microsoft公司發佈OS/2 1.0。
  柯達推出世界上首臺百萬像素商業數碼相機。
  1988年
  11月1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Robert Morris在ARPANET中試驗計算機病毒的可行性想法時,釋放了一個實驗性的網絡蠕蟲程序,在8小時之內,這一程序侵入了3000臺~6000臺運行Unix操作係統的VAX機和Sun計算機,造成嚴重損失。Morris既是病毒製造者,又是Internet上的首例黑客。
  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纜(TAT-8)係統敷設成功。
  1989年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全球定位係統(GPS)工作衛星。
  英國科學家Timothy Berners Lee開發出萬維網。
  新加坡創新公司推出聲霸卡,標志着PC多媒體時代的來臨。
  1990年
  IBM發佈基於RISC的RS/6000。
  World Wide Web 軟件開發成功。
  Internet搜索程序Archie在McGill大學問世。
  最早的局域網交換機研製成功。
  1991年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Linus Torvalds開發出Linux操作係統,並將它作為自由軟件傳播。
  1992年
  3月22日Intel推出第5代芯片Pentium處理器。
  1993年
  Peter de Jager在《Computerworld》上發表“2000年末日”一文,對Y2K問題的危險性及解决成本提出警告。
  美國剋林頓政府宣佈了美國國傢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
  Microsoft正式發佈Windows NT。
  1994年
  美國Netscape公佈用於Internet 的瀏覽器Navigator。
  Internet進入商品化時代。
  1995年
  Microsoft推出32位桌面操作係統Windows 95。
  Microsoft推出Internet 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IP電話初次亮相,VocalTec推出Internet Phone客戶軟件。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CDMA移動通信網在香港開通。
  Sun公司推出Java語言。
  Oracle公司總裁拉裏·埃裏森提出網絡計算機(NC)概念。
  Amazon.com在Internet上賣出第一本書。
  一些與網絡有關的公司挂牌上市。Netscape成為第三大Nasdaq IPO股票價值。
  域名登記不再免費,每年收費50美元。
  1996年
  美國34所著名大學在芝加哥發起研發“下一代Internet”項目。
  可改寫光盤(CD-RW)技術問世。
  PDA産品Palm Pilot 1000上市。
  1997年
  IBM“深藍”機上的國際象棋軟件,第一次打敗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 Gary Kasparov。
  IETF提出IPv6標準。
  無綫局域網標準IEEE 802.11出臺。
  Yahoo和Amazon.com等成功上市。
  電子商務發展年,網上零售商超過了10萬傢。截至1997年年底,Cisco在Web網站上的網絡設備銷售額為30億美元,Dell網站上每天的PC銷售額達100萬美元。1997年,Cisco 64億美元的總收入的39%源於其Web網站。
  1998年
  iMac蘋果電腦面世。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創建了Google,Google成為被廣泛應用的Internet搜索引擎。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先播放了數字電視節目。
  “銥星”係統開始嚮全世界提供個人通信商業服務。
  1月26日,Compaq以96億美元收購DEC。
  加拿大北方電訊以91億美元並購美國Bay。
  10月19日美國聯邦法院决定正式開庭審理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政府對微軟所提起的反壟斷訴訟。
  11月服務商American Online以42億美元股價收購Netscape 通信公司。
  1999年
  1月14日朗訊科技宣佈以240億美元收購Ascend。
  2000年
  1月10日全球最大的Internet接入服務商America Online宣佈以總交易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的換股方式並購Time Warner。
  5月17日全球最大的網上時裝零售企業、歐洲資金最雄厚的.com公司宣佈倒閉。美國至少有130Internet公司因資金枯竭而倒閉。
  美it市場增速9年來首次放緩。
  2001年
  4月24日IBM公司宣佈以10億美元現金收購Informix的數據庫業務。
  5月29日Intel第一款64位處理器芯片itanium正式發佈。
  8月28日Microsoft發佈第一個64位Windows操作係統Windows Advanced Server限製版。
  9月4日,HP宣佈將以25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價格收購Compaq。
  9月NTT DoCoMo在全球率先啓動3G服務。
  10月25日Microsoft發佈Windows XP。
  12月NTT公司宣佈將與Intel、SGI公司聯合進行網格計算試驗。
  2002年
  5月IEEE 802.3以太網標準組織批準了萬兆以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IBM公司宣佈投資10億美元支持Linux。
  IDC表示,-2.3%的增長率使2002年成為it産業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年。
  IBM宣佈將投入100億美元用於按需計算(On Demand)。
  Nasdaq指數跌至6年前.com興起前的水平。
  2003年
  3月SCO以“不當利用本公司擁有知識産權的Linux操作係統”為由起訴IBM。
  3月12日Intel公司在全球同步發佈其最新一代移動計算技術Centrino(迅馳)。
  AMD推出分別面嚮桌面與移動計算平臺的AMD Athlon 64位微處理器。
  Apple推出在綫音樂服務,開張後的第一周內就以每首歌99美分的價格銷售了100萬首。
  2004年
  1月14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標準組織EPCgloba稱確定了第一個全球性標準,以加速各公司采用RFID技術改進其供應鏈的運作。
  4月2日,美國Sun公司宣佈與微軟公司達成一項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了結了一切未决訴訟。根據協議,微軟將嚮Sun支付7億美元以解决所有未决反壟斷問題,另外支付9億美元解决所有專利問題。
  6月28日Intel推出基於32/64位至強處理器的新平臺係統。
未來10年的IT市場趨勢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曾經預測,與過去的10年相比,未來10年的軟件和計算技術將有更大的進步,將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麽未來10年的it市場究竟會有哪些變化呢?美國知名it網站《InfoWorld》日前對此進行了預測:
  1. 出於成本因素考慮,整個it市場逐步嚮雲計算過渡.
  2. 科技與人類的結合更加緊密,很大一部分人群將變成“電子人”.
  3. 一套啓動衹需幾秒鐘的操作係統,執行任務時幾乎無需等待,從來不會出現異常.
  4. 信息機器Memex變為現實
  Memex是美國科學家Vannevar Bush在1945年提出的構想,它采用微縮膠捲存儲信息,自動翻拍,可以不斷添加新信息.這樣,用戶在中途缺席會議時就無需擔心錯過會議內容;當靈感突現時,也無需用筆匆匆記下.
Integration Test(集成測試)
  集成測試,也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測試。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將所有模塊按照設計要求)如根據結構圖〕組裝成為子係統或係統,進行集成測試。實踐表明,一些模塊雖然能夠單獨地工作,但並不能保證連接起來也能正常的工作。程序在某些局部反映不出來的問題,在全局上很可能暴露出來,影響功能的實現。
  集成測試方法
  集成測試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1、在把各個模塊連接起來的時候,穿越模塊接口的數據是否會丟失;
  2、各個子功能組合起來,能否達到預期要求的父功能;
  3、一個模塊的功能是否會對另一個模塊的功能産生不利的影響;
  4、全局數據結構是否有問題;
  5、單個模塊的誤差積纍起來,是否會放大,從而達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因此,單元測試後,有必要進行集成測試,發現並排除在模塊連接中可能發生的上述問題,最終構成要求的軟件子係統或係統。對子係統,集成測試也叫部件測試。
  任何合理地組織集成測試,即選擇什麽方式把模塊組裝起來形成一個可運行的係統,直接影響到模塊測試用例的形式、所用測試工具的類型、模塊編號和測試的次序、生成測試用例和調試的費用。通常,有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一次性組裝方式和增值式組裝方式。
  集成測試的實施
  集成測試是一種正規測試過程,必須精心計劃,並與單元測試的完成時間協調起來。在製定測試計劃時,應考慮如下因素:
  1、是采用何種係統組裝方法來進行組裝測試;
  2、組裝測試過程中連接各個模塊的順序;
  3、模塊代碼編製和測試進度是否與組裝測試的順序一致
  4、測試過程中是否需要專門的硬件設備;
  解决了上述問題之後,就可以列出各個模塊的編製、測試計劃表,標明每個模塊單元測試完成的日期、首次集成測試的日期、集成測試全部完成的日期、以及需要的測試用例和所期望的測試結果。
  在缺少軟件測試所需要的硬件設備時,應檢查該硬件的交付日期是否與集成測試計劃一致。例如,若測試需要數字化儀和繪圖儀,則相應測試應安排在這些設備能夠投入使用之時,並需要為硬件的安裝和交付使用保留一段時間,以留下時間餘量。此外,在測試計劃中需要考慮測試所需軟件(驅動模塊、樁模塊、測試用例生成程序等)的準備情況。
  集成測試完成標準
  怎樣判定集成測試過程完成了, 可按以下幾個方面檢查:
  1、成功地執行了測試計劃中規定的所有集成測試;
  2、修正了所發現的錯誤;
  3、測試結果通過了專門小組的評審。
  集成測試應由專門的測試小組來進行,測試小組由有經驗的係統設計人員和程序員組成。整個測試活動要在評審人員出席的情況下進行。
  在完成預定的組裝測試工作之後,測試小組應負責對測試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形成測試報告。測試報告中要記錄實際的測試結果、在測試中發現的問題、解决這些問題的方法以及解决之後再次測試的結果。此外還應提出目前不能解决、還需要管理人員和開發人員註意的一些問題,提供測試評審和最終决策,以提出處理意見。
  集成測試
  集成測試(也叫組裝測試,聯合測試)是單元測試的邏輯擴展。它的最簡單的形式是:兩個已經測試過的單元組合成一個組件,並且測試它們之間的接口。從這一層意義上講,組件是指多個單元的集成聚合。在現實方案中,許多單元組合成組件,而這些組件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方法是測試片段的組合,並最終擴展進程,將您的模塊與其他組的模塊一起測試。最後,將構成進程的所有模塊一起測試。此外,如果程序由多個進程組成,應該成對測試它們,而不是同時測試所有進程。
  集成測試識別組合單元時出現的問題。通過使用要求在組合單元前測試每個單元並確保每個單元的生存能力的測試計劃,可以知道在組合單元時所發現的任何錯誤很可能與單元之間的接口有關。這種方法將可能發生的情況數量減少到更簡單的分析級別。
  集成測試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測試在將所有的軟件單元按照概要設計規格說明的要求組裝成模塊、子係統或係統的過程中各部分工作是否達到或實現相應技術指標及要求的活動。也就是說,在集成測試之前,單元測試應該已經完成,集成測試中所使用的對象應該是已經經過單元測試的軟件單元。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不經過單元測試,那麽集成測試的效果將會受到很大影響,並且會大幅增加軟件單元代碼糾錯的代價。
  集成測試是單元測試的邏輯擴展。在現實方案中,集成是指多個單元的聚合,許多單元組合成模塊,而這些模塊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如分係統或係統。集成測試采用的方法是測試軟件單元的組合能否正常工作,以及與其他組的模塊能否集成起來工作。最後,還要測試構成係統的所有模塊組合能否正常工作。集成測試所持的主要標準是《軟件概要設計規格說明》,任何不符合該說明的程序模塊行為都應該加以記載並上報。
  所有的軟件項目都不能擺脫係統集成這個階段。不管采用什麽開發模式,具體的開發工作總得從一個一個的軟件單元做起,軟件單元衹有經過集成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具體的集成過程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衹要有集成,總是會出現一些常見問題,工程實踐中,幾乎不存在軟件單元組裝過程中不出任何問題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集成測試需要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單元測試,直接從單元測試過渡到係統測試是極不妥當的做法。
  集成測試的必要性還在於一些模塊雖然能夠單獨地工作,但並不能保證連接起來也能正常工作。程序在某些局部反映不出來的問題,有可能在全局上會暴露出來,影響功能的實現。此外,在某些開發模式中,如迭代式開發,設計和實現是迭代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集成測試的意義還在於它能間接地驗證概要設計是否具有可行性。
  集成測試的目的是確保各單元組合在一起後能夠按既定意圖協作運行,並確保增量的行為正確。它所測試的內容包括單元間的接口以及集成後的功能。使用黑盒測試方法測試集成的功能。並且對以前的集成進行回歸測試。
  一、集成測試過程
  二、單元測試工作內容及其流程
  三、集成測試需求獲取
  集成測試需求所確定的是對某一集成工作版本的測試的內容,即測試的具體對象。集成測試需求主要來源於設計模型(Design Model)和集成構件計劃(Integration Build Plan)。集成測試着重於集成版本的外部接口的行為。因此,測試需求須具有可觀測、可測評性。
  1. 集成工作版本應分析其類協作與消息序列,從而找出該工作版本的外部接口。
  2. 由集成工作版本的外部接口確定集成測試用例。
  3. 測試用例應覆蓋工作版本每一外部接口的所有消息流序列。
  註意:一個外部接口和測試用例的關係是多對多,部分集成工作版本的測試需求可映射到係統測試需求,因此對這些集成測試用例可采用重用係統測試用例技術。
  四、集成測試工作機製
  軟件集成測試工作由産品評測部擔任。需要項目組相關角色配合完成。如圖示:
  軟件評測部:
  軟件項目組:
  集成測試工作內容及其流程工作流程:
  五、集成測試産生的工件清單
  1、 軟件集成測試計劃
  2、 集成測試用例
  3、 測試過程
  4、 測試腳本
  5、 測試日志
  6、 測試評估摘要
  六、集成測試常用方案選型
  集成測試的實施方案有很多種,如自底嚮上集成測試、自頂嚮下集成測試、Big-Bang集成測試、三明治集成測試、核心集成測試、分層集成測試、基於使用的集成測試等。在此,筆者將重點討論其中一些經實踐檢驗和一些證實有效的集成測試方案。
  •自底嚮上集成測試
  自底嚮上的集成(Bottom-Up Integration)方式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其他集成方法都或多或少地繼承、吸收了這種集成方式的思想。自底嚮上集成方式從程序模塊結構中最底層的模塊開始組裝和測試。因為模塊是自底嚮上進行組裝的,對於一個給定層次的模塊,它的子模塊(包括子模塊的所有下屬模塊)事前已經完成組裝並經過測試,所以不再需要編製樁模塊(一種能模擬真實模塊,給待測模塊提供調用接口或數據的測試用軟件模塊)。自底嚮上集成測試的步驟大致如下:
  步驟一: 按照概要設計規格說明,明確有哪些被測模塊。在熟悉被測模塊性質的基礎上對被測模塊進行分層,在同一層次上的測試可以並行進行,然後排出測試活動的先後關係,製定測試進度計劃。圖2給出了自底嚮上的集成測試過程中各測試活動的拓撲關係。利用圖論的相關知識,可以排出各活動之間的時間序列關係,處於同一層次的測試活動可以同時進行,而不會相互影響。
  步驟二: 在步驟一的基礎上,按時間綫序關係,將軟件單元集成為模塊,並測試在集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裏,可能需要測試人員開發一些驅動模塊來驅動集成活動中形成的被測模塊。對於比較大的模塊,可以先將其中的某幾個軟件單元集成為子模塊,然後再集成為一個較大的模塊。
  步驟三: 將各軟件模塊集成為子係統(或分係統)。檢測各自子係統是否能正常工作。同樣,可能需要測試人員開發少量的驅動模塊來驅動被測子係統。
  步驟四: 將各子係統集成為最終用戶係統,測試是否存在各分係統能否在最終用戶係統中正常工作。
  方案點評: 自底嚮上的集成測試方案是工程實踐中最常用的測試方法。相關技術也較為成熟。它的優點很明顯: 管理方便、測試人員能較好地鎖定軟件故障所在位置。但它對於某些開發模式不適用,如使用XP開發方法,它會要求測試人員在全部軟件單元實現之前完成核心軟件部件的集成測試。儘管如此,自底嚮上的集成測試方法仍不失為一個可供參考的集成測試方案。
  •核心係統先行集成測試
  核心係統先行集成測試法的思想是先對核心軟件部件進行集成測試,在測試通過的基礎上再按各外圍軟件部件的重要程度逐個集成到核心係統中。每次加入一個外圍軟件部件都産生一個産品基綫,直至最後形成穩定的軟件産品。核心係統先行集成測試法對應的集成過程是一個逐漸趨於閉合的蠃旋形麯綫,代表産品逐步定型的過程。其步驟如下:
  步驟一: 對核心係統中的每個模塊進行單獨的、充分的測試,必要時使用驅動模塊和樁模塊;
  步驟二: 對於核心係統中的所有模塊一次性集合到被測係統中,解决集成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在核心係統規模相對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按照自底嚮上的步驟,集成核心係統的各組成模塊。
  步驟三: 按照各外圍軟件部件的重要程度以及模塊間的相互製約關係,擬定外圍軟件部件集成到核心係統中的順序方案。方案經評審以後,即可進行外圍軟件部件的集成。
  步驟四: 在外圍軟件部件添加到核心係統以前,外圍軟件部件應先完成內部的模塊級集成測試。
  步驟五: 按順序不斷加入外圍軟件部件,排除外圍軟件部件集成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最終的用戶係統。
  方案點評: 該集成測試方法對於快速軟件開發很有效果,適合較復雜係統的集成測試,能保證一些重要的功能和服務的實現。缺點是采用此法的係統一般應能明確區分核心軟件部件和外圍軟件部件,核心軟件部件應具有較高的耦合度,外圍軟件部件內部也應具有較高的耦合度,但各外圍軟件部件之間應具有較低的耦合度。
  •高頻集成測試
  高頻集成測試是指同步於軟件開發過程,每隔一段時間對開發團隊的現有代碼進行一次集成測試。如某些自動化集成測試工具能實現每日深夜對開發團隊的現有代碼進行一次集成測試,然後將測試結果發到各開發人員的電子郵箱中。該集成測試方法頻繁地將新代碼加入到一個已經穩定的基綫中,以免集成故障難以發現,同時控製可能出現的基綫偏差。使用高頻集成測試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可以持續獲得一個穩定的增量,並且該增量內部已被驗證沒有問題; 大部分有意義的功能增加可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間間隔(如每個工作日)內獲得; 測試包和代碼的開發工作必須是並行進行的,並且需要版本控製工具來保證始終維護的是測試腳本和代碼的最新版本; 必須藉助於使用自動化工具來完成。高頻集成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集成次數頻繁,顯然,人工的方法是不胜任的。
  高頻集成測試一般采用如下步驟來完成:
  步驟一: 選擇集成測試自動化工具。如很多Java項目采用Junit+Ant方案來實現集成測試的自動化,也有一些商業集成測試工具可供選擇。
  步驟二: 設置版本控製工具,以確保集成測試自動化工具所獲得的版本是最新版本。如使用CVS進行版本控製。
  步驟三: 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負責編寫對應程序代碼的測試腳本。
  步驟四: 設置自動化集成測試工具,每隔一段時間對配置管理庫的新添加的代碼進行自動化的集成測試,並將測試報告匯報給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
  步驟五: 測試人員監督代碼開發人員及時關閉不合格項。
  按照步驟三至步驟五不斷循環,直至形成最終軟件産品。
  方案點評: 該測試方案能在開發過程中及時發現代碼錯誤,能直觀地看到開發團隊的有效工程進度。在此方案中,開發維護源代碼與開發維護軟件測試包被賦予了同等的重要性,這對有效防止錯誤、及時糾正錯誤都很有幫助。該方案的缺點在於測試包有時候可能不能暴露深層次的編碼錯誤和圖形界面錯誤。
  以上我們介紹了幾種常見的集成測試方案,一般來講,在現代復雜軟件項目集成測試過程中,通常采用核心係統先行集成測試和高頻集成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底嚮上的集成測試方案在采用傳統瀑布式開發模式的軟件項目集成過程中較為常見。讀者應該結合項目的實際工程環境及各測試方案適用的範圍進行合理的選型。
  集成的驗證
  《集成測試設計用例》中所設計的功能測試用例必須全部通過,性能及其他類型測試用例通過90%以上。在未通過的測試用例中,不能含有 ‘係統崩潰’和‘嚴重錯誤’錯誤,‘一般錯誤’小於5%。
  it行業的就業前景:
  (1)人才需求。
  伴隨着互聯網的發展。it人才的短缺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據保守估計,目前中國市場對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過20萬人。而國內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學校計算機、電子、電信、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每年培養的大學畢業生約為5萬,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it技術人員的極度短缺,迫使許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請到符合要求的專業人員,而這些職位優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員。於是許多人設法通過各種培訓來獲得這些職位。而現在的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所以在選在培訓機構的時候一定要多多對比一下。比如北大青鳥,思遠等培訓機構已經越來越受年輕人的青睞。
  (2)工作需求。
  it行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及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迫切需要依靠學習和培訓獲得進入it業的技術能力。而另一個方面,it行業中職業的變化和更替也是最為頻繁的,它要求從業者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保持這種持續工作的狀態。同時一個人學習的技術越先進,掌握的技術越全面,那麽這個人的事業發展前景就越廣阔,工作選擇的機會就越大。此外,由於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掌握過時技術的人員也不得不重新進行培訓,以使自己能夠與最新的技術同步。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個企業對信息化投入的比例逐步加大,因此要求在職人員必須要學會操作微機。
  (3)加入WTO刺激了培訓市場的需求。
  中國加入WTO,商務運作將會呈現出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國內商務、企業競爭將使得商傢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衹有那些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具備熟練技能和紮實專業知識的人才能適應全球化貿易市場的要求。
  (4)興趣愛好。
  現代人面臨的並不是知識危機,因為很多人都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知識不再是危機。現代人越來越多體驗到的是本領和技能的危機。他們個人需要培訓的願望很強烈,願意出錢培訓,所以針對本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市場會越來越大。另外,現代人生活質量提高了,面對個人興趣方面的培訓市場會多起來,在工作之後,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一些培訓,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
  (5)高校教育機製存在着不足
  高等教育在計算機專業傳統的教育理論型、研究型人才培養上有較大的優勢,但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層次單一,教學內容滯後,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情況,課程設置陳舊,設施跟不上,使得現在大多數畢業生理論有餘,崗位需要的專業應用技術相對不足。許多畢業生、甚至需要較長的培訓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還不如參加過短期培訓的人員。這種狀況最終造成很多計算機專業的專科、本科畢業生,捧着大學畢業證找不到工作。
  正是基於以上幾點,培訓中心從技能教育上進行突破,以解决社會對應用人才的渴望,使莘莘學子學到更多的實用技能,使更多在就業途中艱苦跋涉,俳徊不前的求職者走嚮滿意的工作崗位。
相關詞
方正集團王選方正電腦北大方正網絡科技無綫計算機
媒體腳本vbs網頁編程技術軟件辦公自動化
汽車windows編程通信命令美國企業cdma
500強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