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萬國商業機器公司,簡稱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公司網址:http://www.ibm.com/cn/。總公司在紐約州阿蒙剋市公司,1911年創立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擁有全球雇員 30萬多人,業務遍及 160多個國傢和地區。2006年,ibm 公司的全球營業收入達到 914億美元。該公司創立時的主要業務為商用打字機,及後轉為文字處理機,然後到計算機和有關的服務。
在過去的九十多年裏,世界經濟不斷發展,現代科學日新月異, ibm 始終以超前的技術、出色的管理和獨樹一幟的産品領導着全球信息工業的發展,保證了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行業用戶對信息處理的全方位需求。衆所周知,早在 1969年,阿波羅宇宙飛船載着三名宇航員,肩負着人類的使命,首次登上了月球;1981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又成功地飛上了太空。這兩次歷史性的太空飛行都凝聚着 ibm 無與倫比的智慧。
早年
ibm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電子計算機發展前的幾十年,在電子計算機發展之前,它穿孔卡片數據處理設備。 ibm於1911年6月15日在賓厄姆頓西幾英裏處的紐約恩迪科特作為ctr公司註册。
三個獨立公司合併建立了ctr公司,它們是:列表機公司(1896年創立於華盛頓)、計算表公司(1901年創建於俄亥俄州代頓)和國際時代唱片公司(1900年創辦於紐約州恩迪科特)。那時列表機公司的總裁也即創辦人是hermanhollerith。 合併背後的關鍵人物是金融傢charlesflint,他召集三傢公司的創始人提出兼併並在crt中任職直到1930年退休。
thomas. j. watson是ibm的創始人, 1914年擔任ctr總經理,1915年擔任總裁. 1917年,ctr以國際商用機器有限公司進入加拿大市場,1924.2月14, ,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公司合併成ctr製造各種産品,包括員工計時係統、磅秤、自動切肉機,而且最重要的是發展計算機、穿孔卡片設備.一段時間ctr集中精力專做穿孔卡片,不再參與其他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時代
2001年,作傢edwin black發表了《ibm和大屠殺》(isbn0609808990),此書聲稱要說明ibm紐約總部和首席執行官托馬斯. j. watson如何透過海外子公司嚮第三帝國提供穿孔卡片機,並且他們知道機器可以幫助納粹實行"最後解决" 。書中說,在紐約的合作下,ibm的日內瓦辦事處和dehomag、德國子公司,積極參與支持納粹的暴行。black還說,這些機器使得納粹更有效率的工作. 2003年該公司的紀錄片還探討這個問題.
ibm已解除了這些指控,並且基於他們的訴訟也被駁回。
第二世界大戰期間,ibm生産了m1卡賓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 盟軍廣泛使用ibm的設備做軍事計算、後勤和其他軍需之用。 在曼哈頓計劃發展原子彈頭時在洛斯阿拉莫斯人們廣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機做計算;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暢銷書《你在開玩笑,費曼先生!》特別討論過。 ibm在戰爭期間還為海軍建了harvard mark i,這是在美國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自動數碼電腦。
空軍和航空工程
在50年代,ibm成為美國空軍的自動防禦係統的電腦發展的主要承包商。着手再現高射炮係統,ibm纔接觸到在麻省理工進行的關鍵性研究;工作關於第一代實時、數碼計算機(其中包括許多其它中前進諸如一項綜合性錄像展示、磁心經驗傳承、輕型槍炮,第一項有效的代數計算機語言、模擬-數碼及數碼-模擬轉化技術、數字數據傳輸電話綫、duplexing、多處理器、網絡化). ibm建了每臺售價萬的56臺智能電腦,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員工(占總員工的20%)項目. 但是,在長遠來看比盈利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尖端電子計算機進行研究的軍事投資。ibm忽略爭取更主導的新興産業使蘭德公司接過設計新電腦,因為按一個項目參與者(robertpcrago)說:"我們不能想象, 在這方面的工作將在日後消失而我們從哪兒吸收二千程序員來在ibm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 。ibm將利用其龐大的設計經驗,綜合實時網絡設計與智者航空公司預訂係統的啓動,取得很大的成功。
60年代至80年代
在60年代ibm是最大的八大電腦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學數據係統、控製數據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無綫電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們在談論這件事會說"ibm和七個星體",因為其他公司或他們的計算機部門的規模較小. 衹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産主機,其後就有人說"ibm和b.u.n.c.h." 現在大多ibm公司的競爭對手早已不復存在,除了優利係統公司,這是因為許多兼併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棄了一般主機和小部門和專註於有利可圖的産品市場,ncr做的是收銀機(所以名稱就是國傢收銀機)、霍尼韋爾成為市場主導的恆溫. 通用電氣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電腦市場不再運作. 當時ibm電腦係列贏得了在市場上的地位,今天仍在增長. 原來稱為ibm system/360,更為現代化64位形式,現被稱為駐ibm係統(通常稱為"ibm主機").
在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國司法部調查ibm違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提出控訴的案件美國ibm在美國地區法院紐約南區。官司聲稱ibm違反謝爾曼法第2條的壟斷或企圖壟斷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係統的市場,尤其是商業設計的電腦. 訴訟一直持續到1983年,對公司的做法産生了重大影響.
近代史
1993年1月19日,ibm宣佈1992會計年度虧損49.7億美元,這是當時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每年損失。因為這次損失,ibm已發生重大變化的經營活動,其重點將從硬件轉嚮軟件和服務.
2002年,ibm通過收購的專業咨詢服務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詢能力加強. 公司越來越把重點放在推動企業解决咨詢、服務及軟件,並且着重硬件和高價值的芯片技術; 截至2005年,從業人員約195專業技術人才. 總共有大約350名傑出工程師和60名ibm研究員、擁有大量的高級工程師.2002年,ibm宣佈開始了0億美元的研究計劃,並落實必要的技術基礎設施來提供的超級資源"要求"所有企業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時以來計劃就開始實施了.
ibm近年不斷加大專利組合,這是與其他公司的寶貴的交叉許可. 從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獲得美國專利明顯比其他公司多. 這13年期間已有超過31,000項專利,ibm是第一人.
保護公司的知識産權已逐漸成為企業的一項事業,在此期間該公司創造了0億美元的底綫。. 2003年財富雜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羅的話說,ibm通過知識産權許可證帶來了10億美元的利潤。
2004年,ibm宣佈建議出售其個人電腦業務給中國電腦廠商聯想集團,聯想企業部分是由中國政府控股,並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員會於2005年3月批準了外商投資,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股權聯想,將其總部設在紐約州和ibm任命行政總裁. 該公司將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權,最初為期五年。因購買、繼承了聯想産品綫,包括了thinkpad筆記本電腦,laptops已經成為ibm最成功的産品.
最近,ibm已從硬件科學技術的角度將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供咨詢和收購企業重整服務. 新ibm在咨詢、軟件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增強全球配送能力,這種變化反映非常強烈.
ibm目前正參與開發cell工程(與sony一道)、多媒體設計下一代處理器架構、高技術含量的遊戲.
在2006年6月20日,格魯吉亞與ibm共同宣佈一項新技術記錄型基於硅的芯片速度達500ghz。這樣做的通過凍結芯片到f-451℃(-268.0c),而不是與cpu速度可比較的。 晶片350ghz大約在室溫下操作.
ibm 為計算機産業長期的領導者,在大型/小型機和便攜機(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為矚目。其創立的個人計算機(pc)標準,至今仍被不斷的沿用和發展。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門出售給聯想公司,金額17.5億美元並持有聯想公司股份。
ibm 還在材料、化學、物理等科學領域有很大造詣。硬盤技術即為ibm所發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銅布綫技術,原子蝕刻技術也為ibm研究院發明。
2003年,ibm營收為891億美金,全職雇員23萬人。
ibm中國包括:ibm中國軟件開發中心csdl,中國研究中心crl
2004年,與香港文化傳訊集團合作,推廣中文cpu的收銀機。
同年12月8日,占有中國個人電腦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聯想集團宣佈以12.5億美元的現金及股票收購ibm的全球臺式與筆記本電腦的産銷業務。
2005年,出售桌面電腦與筆記本電腦業務給中國it企業聯想集團,聯想在五年內仍舊適用ibm品牌。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歸聯想集團所有。
ibm在中國
ibm 與中國的業務關係源遠流長。早在 1934年,ibm 公司就為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第一臺商用處理機。1979年,在中斷聯繫近 30年之後,ibm 伴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再次來到中國。同年在瀋陽鼓風機廠安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臺 ibm 中型計算機。
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ibm 在華業務日益擴大。80年代中後期,ibm 先後在北京、上海設立了辦事處。1992年 ibm 在北京正式宣佈成立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這是 ibm 在中國的獨資企業。此舉使 ibm 在實施其在華戰略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掀開了在華業務的新篇章。隨後的 1993年, ibm 中國有限公司又在廣州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到目前為止,ibm 在中國的辦事機構進一步擴展至哈爾濱、瀋陽、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漢、福州、重慶、長沙、昆明、烏魯木齊、濟南、天津、鄭州、合肥、南昌、南寧、寧波、石傢莊等24個城市,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業務覆蓋面。伴隨着 ibm 在中國的發展, ibm 中國員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超過8500人。除此之外, ibm 還成立了9傢合資和獨資公司,分別負責製造、軟件開發、服務和租賃的業務。
ibm 非常註重對技術研發的投入。1995年,ibm 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研究中心,是 ibm 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現有 200 多位中國的計算機專傢。隨後在 1999年又率先在中國成立了軟件開發中心,現有2000多位中國軟件工程師專攻整合中間件,數據庫,linux 等領域的産品開發。
二十多年來, ibm 的各類信息係統已成為中國金融、電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許多重要業務領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術手段。ibm 的客戶遍及中國經濟的各條戰綫。
與此同時,ibm 在多個重要領域占據着領先的市場份額,包括:服務器、存儲、服務、軟件等。
取諸社會,回饋社會,造福人類,是 ibm 一貫奉行的原則。ibm 積極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並在社區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
ibm 與中國高校合作關係的開始可追溯到 1984年,當年 ibm 為中國高校作了一係列計算機設備硬件和軟件的捐贈。1995年 3月,以 ibm 與中國國傢教委(現教育部)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為標志,“ibm 中國高校合作項目”正式啓動,這一長期全面合作關係的基本宗旨是致力於加強中國高校在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12年來,ibm 中國高校合作項目不斷嚮着更高的水平、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領域發展,對中國高校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自 1995年以來,ibm 已嚮中國高校捐贈了價值超過 15億人民幣的計算機設備、軟件及服務。在高校合作項目方面,目前已與 50 多所中國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57萬人次學生參加了 ibm 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訓,5.8萬人次學生獲得 ibm 全球專業技術認證證書,4000多人次教師參加了 ibm 組織的不同形式的師資培訓。
除了在高等教育領域與中國教育界進行合作之外, ibm 還將合作範圍積極拓展到基礎教育領域。繼 2001年 ibm kidsmart“小小探索者”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工程引入中國以來,ibm 已經連續 6年在中國開展了這一項目。目前 ibm 已與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 68 個城市的近 430 所幼教機構進行合作,捐贈了 2350套 kidsmart 兒童電腦學習中心。
自 2003年起,ibm 與教育部進一步合作,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的20所小學開展了 reinventing education “基礎教育創新教學項目”,采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支持方式,把國外成熟的經驗和資源引入中國,並充分結合中國的現狀和需求,更好地幫助學校藉助 it 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兩個項目,共有 1萬多名基礎教育領域的骨幹教師接受了 ibm 的免費培訓,10萬名兒童受益。
2003年,ibm try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放眼看科學”青少年科普項目在中國正式啓動。通過這個項目, ibm 嚮中國的科技館捐贈電腦終端,終端通過高速網絡與異地服務器相連並將服務器上的豐富內容呈現給科技館的訪問者。“放眼看科學”內容涵蓋了生態考古、太空探索、極限運動、海洋生物等多個方面,為青少年打開了一道接觸科普知識、瞭解科學概念的全新大門。目前, ibm 已嚮 11個 城市的科技館捐贈了40套 ibm tryscience kiosk 多媒體終端。 對於 ibm 在中國的出色表現和突出貢獻,媒體給予了 ibm 十分的肯定。 ibm 先後被評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中國最受尊敬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國最具有價值的品牌”、“中國最佳雇主”等。2004年, ibm 中國公司被《財富》雜志中文版評選為“中國最受贊賞的公司”,並榮居榜首。2005、2006年,ibm 連續兩次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授予“中國優秀企業公民”榮譽稱號。
ibm 的前任 ceo 郭士納先生在談到 ibm 中國公司的時候,曾經深情地說:“ ibm 懷着對中國的承諾,為中國建立一傢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術公司。它設在中國,為中國人服務,有朝一日也為全世界服務。 ibm 中國公司必將會成為‘中國的 ibm 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 回顧 ibm 在中國的成長歷程,從最初的戰略嘗試階段,到中期的戰略投資階段,再到全面融入階段,ibm 始終懷着對中國的深切承諾。
自 2004年賦予創新新的定義之後,2006年,ibm 進一步將創新的內涵延伸到六個層面,即“産品創新”、“服務創新”、“業務流程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管理和文化創新”以及“政策與社會創新”。
同年,ibm 還將“服務創新”的理念引入中國,先後與商務部簽約助力“千百十工程”,推動中國現代服務産業發展和外嚮型産業結構升級 ;與教育部簽署“現代服務科學方向”研究合作項目備忘錄,將服務科學課程引進中國高等院校;與衛生部合作,推動構建中國醫療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和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質量。為了更好的配合服務戰略的實施 ibm 先後將全球採購總部遷往中國深圳,與雷曼兄弟共同啓動了 1.8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基金”,並將全球兩個 soa 解决方案中心之一設在了北京。 ibm 希望通過這些舉措,為中國帶來 ibm 在全球信息技術服務方面所具備的領先技能,幫助中國企業和政府實現創新,從而更有力地支持中國在服務行業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2007年,ibm 中國公司將秉承“成就客戶、創新為要、誠信負責”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球化的視野和佈局下,努力成為中國客戶的創新夥伴,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傢”盡一份心力。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製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一,在《巴倫周刊》公佈的2006年度全球100傢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九。
早年
ibm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電子計算機發展前的幾十年,在電子計算機發展之前,它穿孔卡片數據處理設備。 ibm於1911年6月15日在賓厄姆頓西幾英裏處的紐約恩迪科特作為CTR公司註册。
三個獨立公司合併建立了CTR公司,它們是:列表機公司(1896年創立於華盛頓)、計算表公司(1901年創建於俄亥俄州代頓)和國際時代唱片公司(1900年創辦於紐約州恩迪科特)。那時列表機公司的總裁也即創辦人是HermanHollerith。 合併背後的關鍵人物是金融傢CharlesFlint,他召集三傢公司的創始人提出兼併並在CRT中任職直到1930年退休。
Thomas. J. Watson是ibm的創始人, 1914年擔任CTR總經理,1915年擔任總裁. 1917年,CTR以國際商用機器有限公司進入加拿大市場,1924.2月14改名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
公司合併成CTR製造各種産品,包括員工計時係統、磅秤、自動切肉機,而且最重要的是發展計算機、穿孔卡片設備.一段時間CTR集中精力專做穿孔卡片,不再參與其他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時代
2001年,作傢Edwin Black發表了《ibm和大屠殺》(ISBN0609808990),此書聲稱要說明ibm紐約總部和首席執行官托馬斯. J. Watson如何透過海外子公司嚮第三帝國提供穿孔卡片機,並且他們知道機器可以幫助納粹實行"最後解决" 。書中說,在紐約的合作下,ibm的日內瓦辦事處和Dehomag、德國子公司,積極參與支持納粹的暴行。Black還說,這些機器使得納粹更有效率的工作. 2003年該公司的紀錄片還探討這個問題.
ibm已解除了這些指控,並且基於他們的訴訟也被駁回。
第二世界大戰期間,ibm生産了M1卡賓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 盟軍廣泛使用ibm的設備做軍事計算、後勤和其他軍需之用。 在曼哈頓計劃發展原子彈頭時在洛斯阿拉莫斯人們廣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機做計算;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暢銷書《你在開玩笑,費曼先生!》特別討論過。 ibm在戰爭期間還為海軍建了Harvard Mark I,這是在美國的第一個大規模的自動數碼電腦。
空軍和航空工程
在50年代,ibm成為美國空軍的自動防禦係統的電腦發展的主要承包商。着手再現高射炮係統,ibm纔接觸到在麻省理工進行的關鍵性研究;工作關於第一代實時、數碼計算機(其中包括許多其它中前進諸如一項綜合性錄像展示、磁心經驗傳承、輕型槍炮,第一項有效的代數計算機語言、模擬-數碼及數碼-模擬轉化技術、數字數據傳輸電話綫、duplexing、多處理器、網絡化). ibm建了每臺售價萬的56臺智能電腦,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員工(占總員工的20%)項目. 但是,在長遠來看比盈利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尖端電子計算機進行研究的軍事投資。ibm忽略爭取更主導的新興産業使蘭德公司接過設計新電腦,因為按一個項目參與者(RobertPCrago)說:"我們不能想象, 在這方面的工作將在日後消失而我們從哪兒吸收二千程序員來在ibm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 。ibm將利用其龐大的設計經驗,綜合實時網絡設計與智者航空公司預訂係統的啓動,取得很大的成功。
60年代至80年代
在60年代ibm是最大的八大電腦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學數據係統、控製數據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無綫電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們在談論這件事會說"ibm和七個星體",因為其他公司或他們的計算機部門的規模較小. 衹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産主機,其後就有人說"ibm和B.U.N.C.H." 現在大多ibm公司的競爭對手早已不復存在,除了優利係統公司,這是因為許多兼併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棄了一般主機和小部門和專註於有利可圖的産品市場,NCR做的是收銀機(所以名稱就是國傢收銀機)、霍尼韋爾成為市場主導的恆溫. 通用電氣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電腦市場不再運作. 當時ibm電腦係列贏得了在市場上的地位,今天仍在增長. 原來稱為ibm System/360,更為現代化64位形式,現被稱為駐ibm係統(通常稱為"ibm主機").
在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國司法部調查ibm違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提出控訴的案件美國ibm在美國地區法院紐約南區。官司聲稱ibm違反謝爾曼法第2條的壟斷或企圖壟斷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係統的市場,尤其是商業設計的電腦. 訴訟一直持續到1983年,對公司的做法産生了重大影響.
近代史
1993年1月19日,ibm宣佈1992會計年度虧損49.7億美元,這是當時在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每年損失。因為這次損失,ibm已發生重大變化的經營活動,其重點將從硬件轉嚮軟件和服務.
2001年3月9日 ibm、新力、東芝三社達成共識,共同開發次世代遊戲機的處理器。
2002年,ibm通過收購的專業咨詢服務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詢能力加強. 公司越來越把重點放在推動企業解决咨詢、服務及軟件,並且着重硬件和高價值的芯片技術; 截至2005年,從業人員約195專業技術人才. 總共有大約350名傑出工程師和60名ibm研究員、擁有大量的高級工程師.2002年,ibm宣佈開始了$100億美元的研究計劃,並落實必要的技術基礎設施來提供的超級資源"要求"所有企業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時以來計劃就開始實施了.
ibm近年不斷加大專利組合,這是與其他公司的寶貴的交叉許可. 從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獲得美國專利明顯比其他公司多. 這13年期間已有超過31,000項專利,ibm是第一人.
保護公司的知識産權已逐漸成為企業的一項事業,在此期間該公司創造了$100億美元的底綫。. 2003年財富雜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羅的話說,ibm通過知識産權許可證帶來了10億美元的利潤。
2004年,ibm宣佈建議出售其個人電腦業務給中國電腦廠商聯想集團,聯想企業部分是由中國政府控股,並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員會於2005年3月批準了外商投資,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股權聯想,將其總部設在紐約州和ibm任命行政總裁. 該公司將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權,最初為期五年。因購買、繼承了聯想産品綫,包括了Thinkpad筆記本電腦,laptops已經成為ibm最成功的産品.
2005年2月8日 ibm、新力、東芝三社共同開發的“Cell”中央處理器架構發表。
最近,ibm已從硬件科學技術的角度將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供咨詢和收購企業重整服務. 新ibm在咨詢、軟件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增強全球配送能力,這種變化反映非常強烈.
在2006年6月20日,格魯吉亞與ibm共同宣佈一項新技術記錄型基於硅的芯片速度達500GHz。這樣做的通過凍結芯片到F-451℃(-268.0C),而不是與CPU速度可比較的。 晶片350GHz大約在室溫下操作.
ibm 為計算機産業長期的領導者,在大型/小型機和便攜機(ThinkPad)方面的成就最為矚目。其創立的個人計算機(PC)標準,至今仍被不斷的沿用和發展。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門出售給聯想公司,金額17.5億美元並持有聯想公司股份。
ibm 還在材料、化學、物理等科學領域有很大造詣。硬盤技術即為ibm所發明,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銅布綫技術,原子蝕刻技術也為ibm研究院發明。
2003年,ibm營收為891億美金,全職雇員23萬人。
ibm中國包括:ibm中國軟件開發中心CSDL,中國研究中心CRL
2004年,與香港文化傳訊集團合作,推廣中文CPU的收銀機。
同年12月8日,占有中國個人電腦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聯想集團宣佈以12.5億美元的現金及股票收購ibm的全球臺式與筆記本電腦的産銷業務。
2005年,出售桌面電腦與筆記本電腦業務給中國IT企業聯想集團,聯想在五年內仍舊適用ibm品牌。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歸聯想集團所有。
ibm在中國
ibm 與中國的業務關係源遠流長。早在 1934年,ibm 公司就為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第一臺商用處理機。1979年,在中斷聯繫近 30年之後,ibm 伴隨着中國的改革開放再次來到中國。同年在瀋陽鼓風機廠安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臺 ibm 中型計算機。
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ibm 在華業務日益擴大。80年代中後期,ibm 先後在北京、上海設立了辦事處。1992年 ibm 在北京正式宣佈成立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這是 ibm 在中國的獨資企業。此舉使 ibm 在實施其在華戰略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掀開了在華業務的新篇章。隨後的 1993年, ibm 中國有限公司又在廣州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到目前為止,ibm 在中國的辦事機構進一步擴展至哈爾濱、瀋陽、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武漢、福州、重慶、長沙、昆明、烏魯木齊、濟南、天津、鄭州、合肥、南昌、南寧、寧波、石傢莊等24個城市,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業務覆蓋面。伴隨着 ibm 在中國的發展, ibm 中國員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超過8500人。除此之外, ibm 還成立了9傢合資和獨資公司,分別負責製造、軟件開發、服務和租賃的業務。
ibm 非常註重對技術研發的投入。1995年,ibm 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研究中心,是 ibm 全球八大研究中心之一,現有 200 多位中國的計算機專傢。隨後在 1999年又率先在中國成立了軟件開發中心,現有2000多位中國軟件工程師專攻整合中間件,數據庫,Linux 等領域的産品開發。
二十多年來, ibm 的各類信息係統已成為中國金融、電信、冶金、石化、交通、商品流通、政府和教育等許多重要業務領域中最可靠的信息技術手段。ibm 的客戶遍及中國經濟的各條戰綫。
與此同時,ibm 在多個重要領域占據着領先的市場份額,包括:服務器、存儲、服務、軟件等。
取諸社會,回饋社會,造福人類,是 ibm 一貫奉行的原則。ibm 積極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並在社區活動中有出色的表現。
ibm 與中國高校合作關係的開始可追溯到 1984年,當年 ibm 為中國高校作了一係列計算機設備硬件和軟件的捐贈。1995年 3月,以 ibm 與中國國傢教委(現教育部)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為標志,“ibm 中國高校合作項目”正式啓動,這一長期全面合作關係的基本宗旨是致力於加強中國高校在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12年來,ibm 中國高校合作項目不斷嚮着更高的水平、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領域發展,對中國高校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自 1995年以來,ibm 已嚮中國高校捐贈了價值超過 15億人民幣的計算機設備、軟件及服務。在高校合作項目方面,目前已與 50 多所中國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關係。57萬人次學生參加了 ibm 技術相關課程的學習和培訓,5.8萬人次學生獲得 ibm 全球專業技術認證證書,4000多人次教師參加了 ibm 組織的不同形式的師資培訓。
除了在高等教育領域與中國教育界進行合作之外, ibm 還將合作範圍積極拓展到基礎教育領域。繼 2001年 ibm KidSmart“小小探索者”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工程引入中國以來,ibm 已經連續 6年在中國開展了這一項目。目前 ibm 已與遍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 68 個城市的近 430 所幼教機構進行合作,捐贈了 2350套 KidSmart 兒童電腦學習中心。
自 2003年起,ibm 與教育部進一步合作,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的20所小學開展了 Reinventing Education “基礎教育創新教學項目”,采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支持方式,把國外成熟的經驗和資源引入中國,並充分結合中國的現狀和需求,更好地幫助學校藉助 IT 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兩個項目,共有 1萬多名基礎教育領域的骨幹教師接受了 ibm 的免費培訓,10萬名兒童受益。
2003年,ibm TryScience Around the World “放眼看科學”青少年科普項目在中國正式啓動。通過這個項目, ibm 嚮中國的科技館捐贈電腦終端,終端通過高速網絡與異地服務器相連並將服務器上的豐富內容呈現給科技館的訪問者。“放眼看科學”內容涵蓋了生態考古、太空探索、極限運動、海洋生物等多個方面,為青少年打開了一道接觸科普知識、瞭解科學概念的全新大門。目前, ibm 已嚮 11個 城市的科技館捐贈了40套 ibm TryScience Kiosk 多媒體終端。 對於 ibm 在中國的出色表現和突出貢獻,媒體給予了 ibm 十分的肯定。 ibm 先後被評為“中國最受尊敬企業”、“中國最受尊敬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國最具有價值的品牌”、“中國最佳雇主”等。2004年, ibm 中國公司被《財富》雜志中文版評選為“中國最受贊賞的公司”,並榮居榜首。2005、2006年,ibm 連續兩次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授予“中國優秀企業公民”榮譽稱號。
ibm 的前任 CEO 郭士納先生在談到 ibm 中國公司的時候,曾經深情地說:“ ibm 懷着對中國的承諾,為中國建立一傢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術公司。它設在中國,為中國人服務,有朝一日也為全世界服務。 ibm 中國公司必將會成為‘中國的 ibm 公司’,成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 回顧 ibm 在中國的成長歷程,從最初的戰略嘗試階段,到中期的戰略投資階段,再到全面融入階段,ibm 始終懷着對中國的深切承諾。
自 2004年賦予創新新的定義之後,2006年,ibm 進一步將創新的內涵延伸到六個層面,即“産品創新”、“服務創新”、“業務流程創新”、“業務模式創新”、“管理和文化創新”以及“政策與社會創新”。
同年,ibm 還將“服務創新”的理念引入中國,先後與商務部簽約助力“千百十工程”,推動中國現代服務産業發展和外嚮型産業結構升級 ;與教育部簽署“現代服務科學方向”研究合作項目備忘錄,將服務科學課程引進中國高等院校;與衛生部合作,推動構建中國醫療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和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質量。為了更好的配合服務戰略的實施 ibm 先後將全球採購總部遷往中國深圳,與雷曼兄弟共同啓動了 1.8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基金”,並將全球兩個 SOA 解决方案中心之一設在了北京。 ibm 希望通過這些舉措,為中國帶來 ibm 在全球信息技術服務方面所具備的領先技能,幫助中國企業和政府實現創新,從而更有力地支持中國在服務行業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
2007年,ibm 中國公司將秉承“成就客戶、創新為要、誠信負責”的核心價值觀,在全球化的視野和佈局下,努力成為中國客戶的創新夥伴,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傢”盡一份心力。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製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11,在《巴倫周刊》公佈的2006年度全球100傢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九。
2008年為配合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傢的戰略,隨着中國市場及人才資源在ibm全球戰略地位的進一步上升,ibm對中國開發中心的投入也不斷加強。從2008年8月到10月,ibm在北京和上海的開發中心相繼遷入新址。全新的開發中心基礎設施投入和更多的相關資源將為CDL的發展開創新的里程碑。
2008年10月15日,在ibm中國開發中心主辦公樓,ibm公司將舉辦隆重的“2008 ibm中國開發中心創新開放日”即“2008 ibm技術創新論壇暨ibm中國開發中心新址慶典”活動。中國相關部門的領導將親臨指導,ibm軟件全球領軍人物Steve Mills攜ibm WebSphere,Tivoli兩條産品綫的全球總經理Tom Rosamilia先生,Al Zollar先生,以及ibm GTS MBPS的全球總經理John Lutz先生親臨活動現場,就ibm軟件發展方向及在中國的發展策略,與國內客戶面對面溝通。國內的客戶代表也同大傢分享技術創新的經驗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