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 hypertransport
目錄
No. 1
  hypertransport技術是一種高速、低延時、點對點的連接,旨在提高電腦、服務器、嵌入式係統,以及網絡和電信設備的集成電路之間的通信速度。它的速度比某些現有技術高出48倍。
  hypertransport有助於減少係統之中的布綫數量,從而能夠減少係統瓶頸,讓當前速度更快的微處理器能夠更加有效地在高端多處理器係統中使用係統內存。
  hypertransport技術的設計目的是:
  提供比現有技術高得多的帶寬
  使用低延時響應和較少的引腳數
  在保持與傳統電腦總綫的兼容性的同時,可以擴展到新的sna(係統網絡架構)總綫
  對操作係統保持透明,對周邊設備驅動程序的影響極小
  hypertransport技術由amd和衆多行業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而成,由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一傢位於得剋薩斯的非盈利性企業)管理和發放許可。如需查看關於hypertransport的全部規格和更多信息,請訪問hypertransport.org。
  hypertransport雙嚮傳輸總綫技術,相對於過去的pci總綫設計而言,hyper transport技術從根本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單純的數據比較來看,hyper transport在數據傳輸率上達到了驚人的12.8gb/s,這個數值相比intel最新3gio技術的最初理論傳輸率高出了很多(3gio早期産品的帶寬設計為2.5gb/s,遠景規劃為10gb/s)。同目前的pci總綫而言,hypertransport的數據傳輸率高出了整整96倍以上
  hypertransport最初是amd在1999年提出的一種總綫技術,隨着amd64位平臺的發佈和推廣,hypertransport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hypertransport是一種為主板上的集成電路互連而設計的端到端總綫技術,它可以在內存控製器、磁盤控製器以及pci總綫控製器之間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hypertransport采用類似ddr的工作方式,在400mhz工作頻率下,相當於800mhz的傳輸頻率。此外hypertransport是在同一個總綫中模擬出兩個獨立數據鏈進行點對點數據雙嚮傳輸,因此理論上最大傳輸速率可以視為翻倍,具有4、8、16及32位頻寬的高速序列連接功能。在400mhz下,雙嚮4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0.8gb/sec,雙嚮8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1.6gb/sec;800mhz下,雙嚮8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3.2gb/sec,雙嚮16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6.4gb/sec,雙嚮32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12.8gb/sec。以400mhz下,雙嚮4bit模式為例,帶寬計算方法為400mhz×2×2×4bit÷8=0.8gb/sec。
  hypertransport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數據位寬並非32bit時,可以分批傳輸數據來達到與32bit相同的效果。例如16bit的數據就可以分兩批傳輸,8bit的數據就可以分四批傳輸,這種數據分包傳輸的方法,給了hypertransport在應用上更大的彈性空間。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佈了hypertransport 2.0規格,由於采用了dual-data技術,使頻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數據傳輸帶寬由每通道1.6gb/sec提升到了2.0gb/sec、2.4gb/sec和2.8gb/sec,最大帶寬由原來的12.8gb/sec提升到了22.4gb/sec。
  當hypertransport應用於內存控製器時,其實也就類似於傳統的前端總綫(fsb,front side bus),因此對於將hypertransport技術用於內存控製器的cpu來說,其hypertransport的頻率也就相當於前端總綫的頻率。
  ******************************************
  為什麽纔會誕生hypertransport
  intel從82810芯片組開始,創造了自己的hub link技術來連接南北橋芯片,使得當時810芯片組成為最能發揮ultra dma66傳輸性能的芯片組。因為intel的授權費用高昂,所以很多的臺灣芯片組廠商為了不嚮intel取得hub link (8bit,133mhz,266mb/sec)技術授權。為了彌補在性能上可能産生的劣勢,芯片組廠商都開發自己的技術來解决這一問題。例如via開發了v-link(32bit,66mhz,266mb/sec),sis也開發了他們自己的dpi(dedicated pci to ide bus,266mb/sec)或者是最新的multi-threaded io link(1.2gb/sec)。
  amd也同樣針對自己的cpu設計有支持的芯片組,他們同樣必須面對如何連接南北橋才能更好的發揮ultra dma 66/100的效能問題。amd的技術絶對可以達到這個水平,但是amd的目的是不想開發獨自一傢的芯片組技術,而是想製訂出一種能適用於各種高速度芯片組之間的傳輸界面,這就是ldt (lightning data transport),2001年2月改名為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的發展之路
  hypertransport的前身稱為ldt,最早在99年的microprocessor forum就提出了這個高速傳輸接口界面,當時是同"siedgehammer" cpu一同提出的。不過當時的ldt技術幾乎就衹能說純粹是個想法而已,一直到2000年5月份的時候,纔正式推出了它的1.0版,有了運行規格,但當時沒有完成任何電氣規格方面的設計,衹是到了目前纔完善了電氣規格方面的製定(目前為1。01c版本,需要通過amd的授權才能正式獲得。)
  在2000 winhec上,amd再次將ldt技術搬上講壇,據說當時有1500個廠商代表出席參加,整個會場爆滿。然後開始有了hypertransport的技術白皮書。之後的2000年6月platform 2000技術會議上amd再次將ldt技術,擺上桌面。人們一次次接觸到這項新技術,越發感興趣,加上優秀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hypertransport技術的發展。
  hypertransport技術概要
  hypertransport除了可以將芯片間數據的高速傳輸之外,它還具有"封包傳輸技術(packet-based)"、"雙條單嚮數據流及點對點的數據連接方式"、"彈性數據帶寬"等。使用hypertransport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它的可以改善係統數據傳輸的瓶頸,可以為係統設計人員製造更高效能的係統設備提供基礎,完完全全的加快整個係統性能運行效能,好處可以說是接踵而來。hypertransport到底有多快呢?峰值可以達到6.4gb/sec,就拿現在的hub link、v-link,dpi等技術來看,hypertransport是他們的24倍,對於32bit、33.33mhz的pci相比,是pci的48倍。看到這裏我想你已經很明白我們為什麽要hypertransport技術啦!
  那些設備可能要用到hypertransport技術
  既然hypertransport技術帶來性能的提升如此之高,那麽那些係統會需要高速數據交流和高速芯片組呢?
  1、 網絡路由器
  2、 網絡交換機
  3、 網絡集綫器
  4、 服務器
  5、 工作站
  除了這些設備,本人覺得還不完善。在個人的設備和家庭設備上也完全可以使用。未來的手持通訊設備、家庭計算機網絡設備等,都是hypertransport技術可以完全發揮作用的地方。
  hypertransport技術對於網絡傳輸方面的性能提高
  現在的網絡設計簡直就是為了自身服務器能力的高效時代,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高檔。就連intel方面的pentium 4都自稱"netburst"運算構架,特別強調對於網絡方面有性能的提高。同樣在amd方面也有hypertransport的數據處理技術,也是同樣大力宣傳對網絡係統可以帶來非常之大的宣傳。因為現在的環境是這樣,衹有這樣才能吸引人。hypertransport對與網絡方面的幫助,主要在於電腦係統同網絡設備同時纔用hypertransport技術時,纔可能得到非常高效的性能提高。其中包括web服務器使用的hypertransport、寬帶網絡數據設備的hypertransport、tcp-ip交換機使用的hypertransport、防火墻使用的hypertransport、工作站使用的hypertransport、打印係統使用的hypertransport、桌面電腦使用的hypertransport等等。所有的硬件係統都用上hypertransport的技術,自然而然網絡速度方面也會有一個飛越。
  hypertransport的技術合作夥伴
  hypertransport不僅僅對電腦效能方面有幫助,在網絡設備和通訊設備方面都有很高的性能提高。對於提出這一技術的amd自身來說,至少有兩個地方可以使用到hypertransport
  amd的芯片組
  在過去的年代裏南北橋芯片組以33bit、33mhz的pci界面連接,但是隨着udma 66/100的傳輸技術出現後,不足以應付這些資料的傳輸速度。現在hypertransport出現後,完全可以取代pci,而且足以應付pci-x、66.66mhz pci都遊仞有餘。
  amd的多處理器架構
  從athlon開始就可以支持多處理器運行的架構,但是amd現在使用的ev6匯排流總綫似乎難以應付大容量數據的處理,為了未來的k8或者更強大的處理器多顆並行使用的時候,如果使用hypertransport接口來做數據資料的傳輸,你可以想象帶寬所帶來的性能提高。
  其他更多的廠商
  其實在其它係統上有100多傢的廠商和amd在共同研究、討論和推廣hypertransport。其中有代表性的為一下幾傢:
  cisco 路由器、交換機
  sun 服務器、工作站、
  via 處理器、芯片組、顯示芯片、其它芯片
  sis 芯片組、顯示芯片、其它芯片
  ali 芯片組、其它芯片
  amp 網絡連接器和接插件
  broadcom 寬帶網絡控製芯片
  phoenix bios、硬件底層程序
  fujitsu pc個人機、激光打印機、mo、硬盤
  tyan 主板、pc個人機
  nvidia 芯片組、顯示芯片、多媒體芯片
  ati 芯片組、顯示芯片、多媒體芯片
  altera 邏輯程控芯片
  hypertransport的運行規格
  hypertransport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那裏,就是在於那6.4gb的高速傳輸速度。hypertransport是由兩條點對點的單嚮數據傳輸路徑組成(一條為輸入、一條為輸出)。兩條單嚮傳輸路徑的數據帶寬是可以根據數據量的大小而彈性改變,最低的有2bit,可以調節為4bit、8bit、16bit、32bit,hypertransport的運行在400mhz的時鐘頻率下,但是使用的是ddr sdram相同的雙鐘頻觸發技術,所以在400mhz的額定頻率下,其實是相當與工作在800mhz的效能,正是如此每個數據的資料傳輸路徑最高可以有800mb/sec。如果這樣來計算,當輸入輸出的資料輸出路徑都設置到最高的32bit時,然後以全速度400mhz ddr(相當於800mhz)的時鐘頻率運行,這時數據最高的傳輸率就出現了---6.4gb/sec。但是當傳輸的數據路徑的數據寬度降低為非32bit,那麽傳輸數據的速度也自然下降。不過hypertransport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數據資料寬度為非32bit (4byte)時,可以分批傳輸數據來達到32bit相同的效果,比如說16bit的數據就分兩批傳輸,在使用8bit數據時就分4批傳送,這種分包傳輸數據的方法,給了hypertransport更大的彈性空間,最小4byte,最大64byte。對於資料快速傳輸帶來了很大的形式上的改良,提高了係統數據處理性能。
  hypertransport與其它係統接口界面速度比較
  接口界面 峰值資料傳輸速度
  pci(32bit 33.33mhz) 132mb/sec
  pci(64bit 66.66mhz) 528mb/sec
  pci-x 1gb/sec
  inifiband 4gb/sec
  hypertransport 6.4gb/sec
  hypertransport的電氣規格
  hypertransport采用的是所謂的差動式數據傳輸,這於ultra scsi/2 lvd或者usb數據傳輸方式是相同的,既每個bit都是用兩條傳輸綫的電壓之間的差異來傳輸數字信號,當a綫路的電壓電位高於b綫路時,看做"1",反之為"0"。高速數據傳輸的特點通常是要使用非常之低的運行電壓,對於hypertransport來說這點也是十分正確的。hypertransport的運行電壓為1.2v,電壓可以接受的差異標準是正負5%(差異600mv),換句話說來說就是在1.26-1.14v之間都是可以接受正確邏輯傳輸信號,這是針對信息發送方面的定義,在數據接收方面則為200mv的電壓差異。可見hypertransport傳輸的偏差允許還是比較大的。同scsi和ide的規範相同,hypertransport也需要在傳輸路徑中要有終端電阻,但是衹要100歐姆的電阻即可,大大減低了電阻的成本。而且在采用hypertransport的主板上,衹要設計的綫路不要超過24英寸,就能保證先前提到的800mbit/sec的數據傳輸率。
  用hypertransport取代pci
  amd决定用hypertransport用在自傢的芯片組上來取代使用已久的pci。既然如此應該有超越pci的地方,對此amd做了專門的解釋。下圖就是它的數據處理規格。(圖hypertech4.bmp)我們都是知道hypertransport是每一個數據有是有2個資料綫路來傳輸數據的,也就是說每bit就擁有2條傳輸資料的綫路,上圖給出了各種信號的綫路,大傢自己相加一下就知道可以使用多少綫路。當8bit的hypertransport就有55條綫路,與32bit 33.33mhz的pci相比使用了更少的綫路,可以8bit的hypertransport確有1.6gb/sec的數據傳輸能力,這就已經是pci的12倍了。hypertransport使用的綫路比pci要少很多,也就是說功耗方面會更節約。效能高又省電是取代pci係統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北橋依然使用ev6而和南橋和pci等設備的連接完全采用效能高的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技術的現狀
  除了可以使用在amd的芯片組裏和cpu上之外,現在還有那些廠商會采用hypertransport??現在我們打聽的到消息衹有nvidia準備使用在自己開發的南橋芯片上,如果可以配合上2001年2月amd宣佈突出的北橋芯片的hypertransport技術,那樣就可以一統原來pci的天下,南北橋芯片完全具有全套高速的運行環境,那時真正的天下無敵,hub link、v-link、dpi都被遠遠的甩在後面。broadcom和snadcraft也已經宣佈會在自己的産品中加入hypertransport技術,而altera公司在2001年第一季度都已經推出了符合hypertransport標準的fpga的可編程邏輯芯片。這一切太喜人了!
  結論
  hypertransport衹是用在電路基板上的技術,所以不會以擴展卡的形式出現,所以根本不會影響到現在pci-x、inifiband(用於係統外接設備的高速傳輸接口技術),而且hypertransport衹會老老實實的存在於係統內部,也不太可能用在數據存儲設備上,所以其它的行業沒有必要為此技術的産生而在恐慌什麽。
  hypertransport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可以肯定的,因為hypertransport還沒有完全的完善起來,一但成熟以後,這項技術將會是開放式的,由此可見它未來的前景是多麽的光明。hypertransport在未來的日子不但會給很多開發設計商帶來新的開發資源,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快速的産品。開放式技術的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價格是不計算在成本之內,那時我們拿到的hypertransport的産品都是低廉的。我們不得不贊嘆這些無私的數字英雄們。
No. 2
  hypertransport技術是一種高速、低延時、點對點的連接,旨在提高電腦、服務器、嵌入式係統,以及網絡和電信設備的集成電路之間的通信速度。它的速度比某些現有技術高出48倍。
  hypertransport有助於減少係統之中的布綫數量,從而能夠減少係統瓶頸,讓當前速度更快的微處理器能夠更加有效地在高端多處理器係統中使用係統內存。
  hypertransport技術的設計目的是:
  提供比現有技術高得多的帶寬
  使用低延時響應和較少的引腳數
  在保持與傳統電腦總綫的兼容性的同時,可以擴展到新的SNA(係統網絡架構)總綫
  對操作係統保持透明,對周邊設備驅動程序的影響極小
  hypertransport技術由AMD和衆多行業合作夥伴共同開發而成,由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一傢位於得剋薩斯的非盈利性企業)管理和發放許可。如需查看關於hypertransport的全部規格和更多信息,請訪問hypertransport.org。
  hypertransport雙嚮傳輸總綫技術,相對於過去的PCI總綫設計而言,Hyper Transport技術從根本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單純的數據比較來看,Hyper Transport在數據傳輸率上達到了驚人的12.8GB/s,這個數值相比Intel最新3GIO技術的最初理論傳輸率高出了很多(3GIO早期産品的帶寬設計為2.5GB/s,遠景規劃為10GB/s)。同目前的PCI總綫而言,hypertransport的數據傳輸率高出了整整96倍以上
  hypertransport最初是AMD在1999年提出的一種總綫技術,隨着AMD64位平臺的發佈和推廣,hypertransport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
  hypertransport是一種為主板上的集成電路互連而設計的端到端總綫技術,它可以在內存控製器、磁盤控製器以及PCI總綫控製器之間提供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hypertransport采用類似DDR的工作方式,在400MHz工作頻率下,相當於800MHz的傳輸頻率。此外hypertransport是在同一個總綫中模擬出兩個獨立數據鏈進行點對點數據雙嚮傳輸,因此理論上最大傳輸速率可以視為翻倍,具有4、8、16及32位頻寬的高速序列連接功能。在400MHz下,雙嚮4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0.8GB/sec,雙嚮8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1.6GB/sec;800MHz下,雙嚮8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3.2GB/sec,雙嚮16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6.4GB/sec,雙嚮32bit模式的總綫帶寬為12.8GB/sec。以400MHz下,雙嚮4bit模式為例,帶寬計算方法為400MHz×2×2×4bit÷8=0.8GB/sec。
  hypertransport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數據位寬並非32bit時,可以分批傳輸數據來達到與32bit相同的效果。例如16bit的數據就可以分兩批傳輸,8bit的數據就可以分四批傳輸,這種數據分包傳輸的方法,給了hypertransport在應用上更大的彈性空間。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佈了hypertransport 2.0規格,由於采用了Dual-data技術,使頻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數據傳輸帶寬由每通道1.6Gb/sec提升到了2.0GB/sec、2.4Gb/sec和2.8GB/sec,最大帶寬由原來的12.8Gb/sec提升到了22.4GB/sec。
  2006年4月24日,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佈了hypertransport 3.0標準。從規格上來看,hypertransport 3.0並不屬於全新的總綫技術,它衹是在hypertransport 2.0的基礎之上做了優化,並加入了幾項新技術。
  首先是性能更高,傳輸帶寬更大。hypertransport 3.0標準有1.8GHz、2.0GHz、2.4GHz和2.6GHz四種物理工作頻率,並可支持32bit通道總綫,在最高級的2.6GHz頻率下,32位hypertransport 3.0總綫擁有20.8GB/sec的單嚮傳輸效能,若考慮雙嚮傳輸,總帶寬值將達到史無前例的41.6GB/sec。即便在常規的16bit通道模式下,hypertransport 3.0總綫也將擁有20.8GB/sec的總帶寬
  其次,從1.0到2.0,hypertransport除了工作頻率提升外,其他方面的規格變化並不大,但新發佈的hypertransport 3.0則並非僅僅是如此。hypertransport 3.0是專為AMD的未來計算平臺而設計,除了性能大幅度提升外,hypertransport 3.0還帶來許多革命性的新特性,如跨係統連接、總綫的自適應配置、熱拔插支持、更先進的電源動態管理機製,並且還支持HTX接口以及遠程信號傳輸等等。
  當hypertransport應用於內存控製器時,其實也就類似於傳統的前端總綫(FSB,Front Side Bus),因此對於將hypertransport技術用於內存控製器的CPU來說,其hypertransport的頻率也就相當於前端總綫的頻率。
  ******************************************
  為什麽纔會誕生hypertransport
  Intel從82810芯片組開始,創造了自己的Hub Link技術來連接南北橋芯片,使得當時810芯片組成為最能發揮Ultra DMA66傳輸性能的芯片組。因為Intel的授權費用高昂,所以很多的臺灣芯片組廠商為了不嚮Intel取得Hub Link (8bit,133Mhz,266MB/Sec)技術授權。為了彌補在性能上可能産生的劣勢,芯片組廠商都開發自己的技術來解决這一問題。例如VIA開發了V-Link(32bit,66Mhz,266MB/Sec),SIS也開發了他們自己的DPI(Dedicated Pci to Ide bus,266MB/Sec)或者是最新的Multi-threaded IO Link(1.2GB/Sec)。
  AMD也同樣針對自己的CPU設計有支持的芯片組,他們同樣必須面對如何連接南北橋才能更好的發揮Ultra DMA 66/100的效能問題。AMD的技術絶對可以達到這個水平,但是AMD的目的是不想開發獨自一傢的芯片組技術,而是想製訂出一種能適用於各種高速度芯片組之間的傳輸界面,這就是LDT (Lightning Data Transport),2001年2月改名為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的發展之路
  hypertransport的前身稱為LDT,最早在99年的MicroProcessor Forum就提出了這個高速傳輸接口界面,當時是同"SiedgeHammer" CPU一同提出的。不過當時的LDT技術幾乎就衹能說純粹是個想法而已,一直到2000年5月份的時候,纔正式推出了它的1.0版,有了運行規格,但當時沒有完成任何電氣規格方面的設計,衹是到了目前纔完善了電氣規格方面的製定(目前為1。01C版本,需要通過AMD的授權才能正式獲得。)
  在2000 WinHEC上,AMD再次將LDT技術搬上講壇,據說當時有1500個廠商代表出席參加,整個會場爆滿。然後開始有了hypertransport的技術白皮書。之後的2000年6月Platform 2000技術會議上AMD再次將LDT技術,擺上桌面。人們一次次接觸到這項新技術,越發感興趣,加上優秀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促進了hypertransport技術的發展。
  hypertransport技術概要
  hypertransport除了可以將芯片間數據的高速傳輸之外,它還具有"封包傳輸技術(Packet-Based)"、"雙條單嚮數據流及點對點的數據連接方式"、"彈性數據帶寬"等。使用hypertransport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它可以改善係統數據傳輸的瓶頸,可以為係統設計人員製造更高效能的係統設備提供基礎,完完全全的加快整個係統性能運行效能,好處可以說是接踵而來。hypertransport到底有多快呢?峰值可以達到6.4GB/Sec,就拿現在的Hub Link、V-Link,DPI等技術來看,hypertransport是他們的24倍,對於32bit、33.33Mhz的PCI相比,是PCI的48倍。看到這裏我想你已經很明白我們為什麽要hypertransport技術啦!
  那些設備可能要用到hypertransport技術
  既然hypertransport技術帶來性能的提升如此之高,那麽那些係統會需要高速數據交流和高速芯片組呢?
  1、 網絡路由器
  2、 網絡交換機
  3、 網絡集綫器
  4、 服務器
  5、 工作站
  除了這些設備,本人覺得還不完善。在個人的設備和家庭設備上也完全可以使用。未來的手持通訊設備、家庭計算機網絡設備等,都是hypertransport技術可以完全發揮作用的地方。
  hypertransport技術對於網絡傳輸方面的性能提高
  現在的網絡設計簡直就是為了自身服務器能力的高效時代,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高檔。就連Intel方面的Pentium 4都自稱"NetBurst"運算構架,特別強調對於網絡方面有性能的提高。同樣在AMD方面也有hypertransport的數據處理技術,也是同樣大力宣傳對網絡係統可以帶來非常之大的宣傳。因為現在的環境是這樣,衹有這樣才能吸引人。hypertransport對與網絡方面的幫助,主要在於電腦係統同網絡設備同時纔用hypertransport技術時,纔可能得到非常高效的性能提高。其中包括WEB服務器使用的hypertransport、寬帶網絡數據設備的hypertransport、TCP-IP交換機使用的hypertransport、防火墻使用的hypertransport、工作站使用的hypertransport、打印係統使用的hypertransport、桌面電腦使用的hypertransport等等。所有的硬件係統都用上hypertransport的技術,自然而然網絡速度方面也會有一個飛越。
  hypertransport的技術合作夥伴
  hypertransport不僅僅對電腦效能方面有幫助,在網絡設備和通訊設備方面都有很高的性能提高。對於提出這一技術的AMD自身來說,至少有兩個地方可以使用到hypertransport
  AMD的芯片組
  在過去的年代裏南北橋芯片組以33bit、33MHz的PCI界面連接,但是隨着UDMA 66/100的傳輸技術出現後,不足以應付這些資料的傳輸速度。現在hypertransport出現後,完全可以取代PCI,而且足以應付PCI-X、66.66MHz PCI都遊仞有餘。
  AMD的多處理器架構
  從Athlon開始就可以支持多處理器運行的架構,但是AMD現在使用的EV6匯排流總綫似乎難以應付大容量數據的處理,為了未來的K8或者更強大的處理器多顆並行使用的時候,如果使用hypertransport接口來做數據資料的傳輸,你可以想象帶寬所帶來的性能提高。
  其他更多的廠商
  其實在其它係統上有100多傢的廠商和AMD在共同研究、討論和推廣hypertransport。其中有代表性的為一下幾傢:
  Cisco 路由器、交換機
  Sun 服務器、工作站、
  Via 處理器、芯片組、顯示芯片、其它芯片
  Sis 芯片組、顯示芯片、其它芯片
  Ali 芯片組、其它芯片
  AMP 網絡連接器和接插件
  Broadcom 寬帶網絡控製芯片
  Phoenix BIOS、硬件底層程序
  Fujitsu PC個人機、激光打印機、MO、硬盤
  TYAN 主板、PC個人機
  Nvidia 芯片組、顯示芯片、多媒體芯片
  Ati 芯片組、顯示芯片、多媒體芯片
  ALTERA 邏輯程控芯片
  hypertransport的運行規格
  hypertransport最吸引人的地方在那裏,就是在於那6.4GB的高速傳輸速度。hypertransport是由兩條點對點的單嚮數據傳輸路徑組成(一條為輸入、一條為輸出)。兩條單嚮傳輸路徑的數據帶寬是可以根據數據量的大小而彈性改變,最低的有2bit,可以調節為4bit、8bit、16bit、32bit,hypertransport的運行在400MHZ的時鐘頻率下,但是使用的是DDR SDRAM相同的雙鐘頻觸發技術,所以在400MHZ的額定頻率下,其實是相當與工作在800MHZ的效能,正是如此每個數據的資料傳輸路徑最高可以有800Mb/Sec。如果這樣來計算,當輸入輸出的資料輸出路徑都設置到最高的32bit時,然後以全速度400MHz DDR(相當於800MHZ)的時鐘頻率運行,這時數據最高的傳輸率就出現了---6.4GB/Sec。但是當傳輸的數據路徑的數據寬度降低為非32bit,那麽傳輸數據的速度也自然下降。不過hypertransport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數據資料寬度為非32bit (4byte)時,可以分批傳輸數據來達到32bit相同的效果,比如說16bit的數據就分兩批傳輸,在使用8bit數據時就分4批傳送,這種分包傳輸數據的方法,給了hypertransport更大的彈性空間,最小4byte,最大64byte。對於資料快速傳輸帶來了很大的形式上的改良,提高了係統數據處理性能。
  hypertransport與其它係統接口界面速度比較
  接口界面 峰值資料傳輸速度
  PCI(32bit 33.33MHz) 132MB/Sec
  PCI(64bit 66.66MHz) 528MB/Sec
  PCI-X 1GB/Sec
  InifiBand 4GB/Sec
  hypertransport 6.4GB/Sec
  hypertransport的電氣規格
  hypertransport采用的是所謂的差動式數據傳輸,這於Ultra SCSI/2 LVD或者USB數據傳輸方式是相同的,既每個bit都是用兩條傳輸綫的電壓之間的差異來傳輸數字信號,當A綫路的電壓電位高於B綫路時,看做"1",反之為"0"。高速數據傳輸的特點通常是要使用非常之低的運行電壓,對於hypertransport來說這點也是十分正確的。hypertransport的運行電壓為1.2V,電壓可以接受的差異標準是正負5%(差異600mV),換句話說來說就是在1.26-1.14V之間都是可以接受正確邏輯傳輸信號,這是針對信息發送方面的定義,在數據接收方面則為200mV的電壓差異。可見hypertransport傳輸的偏差允許還是比較大的。同SCSI和IDE的規範相同,hypertransport也需要在傳輸路徑中要有終端電阻,但是衹要100歐姆的電阻即可,大大減低了電阻的成本。而且在采用hypertransport的主板上,衹要設計的綫路不要超過24英寸,就能保證先前提到的800Mbit/Sec的數據傳輸率。
  用hypertransport取代PCI
  AMD决定用hypertransport用在自傢的芯片組上來取代使用已久的PCI。既然如此應該有超越PCI的地方,對此AMD做了專門的解釋。我們都是知道hypertransport是每一個數據有是有2個資料綫路來傳輸數據的,也就是說每bit就擁有2條傳輸資料的綫路,給出了各種信號的綫路,大傢自己相加一下就知道可以使用多少綫路。當8bit的hypertransport就有55條綫路,與32bit 33.33MHz的PCI相比使用了更少的綫路,可以8bit的hypertransport確有1.6GB/Sec的數據傳輸能力,這就已經是PCI的12倍了。hypertransport使用的綫路比PCI要少很多,也就是說功耗方面會更節約。效能高又省電是取代PCI係統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北橋依然使用EV6而和南橋和PCI等設備的連接完全采用效能高的hypertransport
  hypertransport技術的現狀
  除了可以使用在AMD的芯片組裏和CPU上之外,現在還有那些廠商會采用hypertransport??現在我們打聽的到消息衹有Nvidia準備使用在自己開發的南橋芯片上,如果可以配合上2001年2月AMD宣佈突出的北橋芯片的hypertransport技術,那樣就可以一統原來PCI的天下,南北橋芯片完全具有全套高速的運行環境,那時真正的天下無敵,Hub Link、V-Link、DPI都被遠遠的甩在後面。Broadcom和SnadCraft也已經宣佈會在自己的産品中加入hypertransport技術,而ALTERA公司在2001年第一季度都已經推出了符合hypertransport標準的FPGA的可編程邏輯芯片。這一切太喜人了!
  結論
  hypertransport衹是用在電路基板上的技術,所以不會以擴展卡的形式出現,所以根本不會影響到現在PCI-X、Inifiband(用於係統外接設備的高速傳輸接口技術),而且hypertransport衹會老老實實的存在於係統內部,也不太可能用在數據存儲設備上,所以其它的行業沒有必要為此技術的産生而在恐慌什麽。
  hypertransport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可以肯定的,因為hypertransport還沒有完全的完善起來,一但成熟以後,這項技術將會是開放式的,由此可見它未來的前景是多麽的光明。hypertransport在未來的日子不但會給很多開發設計商帶來新的開發資源,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快速的産品。開放式技術的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價格是不計算在成本之內,那時我們拿到的hypertransport的産品都是低廉的。我們不得不贊嘆這些無私的數字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