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1956年奧運會墨爾本奧運會火炬
  墨爾本奧運會聖火於1956年11月2日在奧林匹亞點燃,由350名火炬手從奧林匹亞傳遞到雅典。沿途設計了一些有特色的活動。如在雅典的衛城兩名戰士身着戰裝在傳遞路綫上擋住火炬手的路,衹有當火炬手說“聖火是我從奧林匹亞帶來的”纔允許通過。
  聖火火種被存放在兩個火種燈裏飛往澳大利亞。中途在加爾各答、曼𠔌、新加坡和雅加達舉行了慶典儀式。墨爾本奧運會火炬接力是當時奧運史上行程最長的火炬接力活動。總距離約20470公裏(包括航空距離),實際傳遞距離4912公裏,火炬手數量3608名。最後一名火炬手是世界青年田徑冠軍羅恩•剋拉剋。這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行的奧運會火炬接力。
  由於1956年奧運會的馬術比賽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因此還舉行了從奧林匹亞至斯德哥爾摩的火炬接力。途經丹麥抵達瑞典,共有330名火炬手參與傳遞活動,其中約有160名騎手。
  馬術比賽五個多月以後,第16屆奧運會11月22日在可容納10.4萬人的墨爾本主體育場正式開幕。宣佈盛會開幕的是澳總督愛丁堡公爵。來自奧林匹亞的火種首次利用飛機傳遞,行程共約2萬多公裏。在開幕式上,由澳大利亞田徑運動員剋拉剋(ron clarke)點燃了奧運聖火。剋拉剋曾17次創多項長跑的世界紀錄,但在奧運會中僅獲1964年(第18屆)10000米賽1枚銅牌,被稱為剋拉剋現象。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另一位東道主田徑運動員約翰·蘭迪。
  本屆奧運會民主德國、聯邦德國聯合組團參賽,引人註目。在1955年巴黎年會中,國際奧委會以27:7的票數通過了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必須組成聯合代表團參加1956年奧運會,否則暫時取消對聯邦德國奧委會的承認的决定。無奈,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協商聯合組睏,使用有五環標志的黑、紅、黃三色旗為團旗,以貝多芬第九交響麯中的“歡樂頌”為團歌。
  墨爾本沒有現代化的大型運動場,為迎接本屆奧運會,墨爾本市决定耗資25萬英鎊擴建一座原來供板球和澳式橄欖球使用的球場為主會場,另耗資125萬英鎊修建包括遊泳館、田徑場、自行車賽場和麯棍球場的奧林匹剋公園,耗資2萬英鎊修建奧運村。而其他項目比賽則在現有的場館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