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火炬
目錄
No. 1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火炬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本屆奧運會的火炬頭部呈圓錐型,其上寫有“第15屆奧運會赫爾辛基1952”字樣,下面則用英文和芬蘭文寫有“赫爾辛基”字樣。在火炬頭的中部,繪有一個裝飾性的月桂樹枝,而另一面上畫有奧林匹剋五環標志。火炬的手柄部分由木料製成,並塗了漆。由於仍然未能從二戰創傷中恢復過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組委會請求奧運火炬的傳遞不要經過芬蘭東部,本次奧運會首次動用飛機傳遞火炬,將火炬由雅典經哥本哈根運送到赫爾辛基,時間是1952年7月19日。火炬力的最後一棒由55歲的芬蘭飛人帕沃-魯米交到另外一位著名的芬蘭奧運選手、62歲的漢斯-科勒邁寧手中,後者點燃了開幕式上的火炬。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介紹】
  第十五屆奧運會
  時間:1952年7月19日~8月3日
  地點:芬蘭 赫爾辛基
  倫敦奧運會前一年,即1947年6月,國際奧委會於斯德哥爾摩就1952年奧運會會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此時世界一些城市對主辦奧運會産生了深厚的興趣。與第十四屆奧委會衹有倫敦一傢申請形成了鮮明對照的是,第十五屆則有赫爾辛基、阿姆斯特丹、雅典、底特律、明尼阿波利斯、洛桑、費城、斯德哥爾摩、芝加哥9個城市同時提出了申請。會議期間,各個城市都派來了由市長率領的代表團遊說,氣氛相當熱烈。通過投票表决,赫爾辛基贏得主辦權。
  大會於7月19日當時時間下午1點正式開幕。儘管當時天氣不佳,但觀衆臺上仍座無虛席。當闊別田壇多年的帕沃·努米高擎火炬進入會場時,全場掌聲雷動,高呼"努米!努米!"。當時已經55歲的努米邊跑邊頻頻點頭嚮觀衆致敬。當芬蘭另一名長跑明星、當時已62歲的漢·科勒赫邁寧從努米手中接過火炬點燃聖火時,大會進入了高潮。掌聲、歡呼聲和熊熊燃燒的奧林匹剋火焰使人們沉浸在狂熱的氣氛中。
  首次參賽的蘇聯隊對這屆運動會非常重視,共派出295名運動員,人數居各國之首。原蘇聯參加奧運會後,在部分項目中打破了美國的壟斷地位,開始了美、蘇兩強相爭的局面。
  本屆奧運會在東道主的精心籌備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在田徑比賽中,就打破了世界紀錄14次,179次刷新了奧運會紀錄。一大批訓練有素的優秀選手涌現在世界體壇上。
  捷剋斯洛伐剋的埃米爾-紮托皮剋,是50年代前後田壇長跑驍將,有“人類火車頭”之稱。他曾先後6次刷新5000米、 10000米等長跑項目的世界紀錄。本屆奧運會上,他先後奪得5000米、10000米和馬拉鬆跑3枚金牌,是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有趣的是,7月24日他在5000米賽獲冠不久,他的妻子丹娜·紮托皮科娃也榮登了女子標槍冠軍的寶座。紮托皮剋生於1922年9月19日,正好與妻子丹娜同年同月同日生,而這次夫妻雙雙又在同一天獲得奧運會金牌,成為體壇界的一段佳話。
  澳大利亞的遊泳運動員約·戴維斯在200米蛙泳賽中奪得金牌,但遊的卻是蝶泳姿勢。蛙、蝶兩姿直到1953年纔正式分開。本屆奧運會的體操比賽中不乏世界冠軍或奧運會冠軍,如瑞士的約瑟夫·斯塔爾德,聯邦德國的阿爾弗雷德·施瓦茨曼,芬蘭44歲的老將赫·薩沃萊寧先等。但由於蘇聯隊的出現,這些一度在奧運會上稱雄的選手們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從此開始了蘇聯居主導地位的年代。男女15個項目中,蘇聯奪得了包括男女團體和個人全能在內的9枚金牌。女子成績突出的是瑪·戈羅霍夫斯卡婭,獲金牌2枚,銀牌5枚,是本屆獲奬牌最多的選手;男子則是的維·朱卡林,獲金牌4枚,銀牌2枚,他也是本屆唯一得4枚金牌的運動員。
  在馬術盛裝舞步個人賽中,丹麥騎手裏絲·哈爾特是這一項目中第一位被允許與男子運動員同場競技的女選手。她以優異表現奪得了銀牌。令人稱道的是,她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留有殘疾,而且還有孕在身,上、下坐騎都需要有人幫助。因此人們稱她為“不是冠軍的冠軍”。
  1924年,比爾·海文斯曾入選過將參加奧運會的美國八人賽艇隊,但他因妻子正臨産而放棄隨隊出徵奧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弗蘭剋·海文斯出生28年後,在1952年奧運會上,終於替父親圓了奧運金牌夢,他在加拿大式皮划艇比賽中,奪取了單人1萬米項目的冠軍。
  為期兩周的赫爾辛基奧運會,於1952年8月3日正式閉幕。大會期間,雖然氣候不佳,不時遭到寒風和大雨的襲擊,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運動會。美國仍保持了金牌總數領先的地位,共獲40枚。蘇聯緊隨其後,金牌數為22枚。如要計算前六名非正式團體總分,則兩國均為490分。赫爾辛基奧運會揭開了奧林匹剋新的篇章,進入了美、蘇兩個體育強國抗衡的年代。
  1952年7月17日,國際奧委會在赫爾辛基舉行第47屆會議,以33票對20票的多數通過了邀請中國運動員參加本屆奧運會的决議。但由於蔣方代表的一再阻撓,中華全國總會收到邀請電時,已離奧運會開幕僅幾個小時了。7月19日,周恩來總理果斷做出批示:"要去"!並指出:"正式比賽參加不上,但可以和芬蘭運動員進行比賽,多做友好工作,要通過代表團的工作和運動員的精神面貌去宣傳新中國。"新中國首次匆匆組隊參加奧運會,待到達赫爾辛基時,許多項目的比賽已經結束。中國的三支球隊同芬蘭的球隊進行了4場比賽。吳傳玉參加了100米仰泳比賽,成績為1分12秒3。這是新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寫下的第一個紀錄。
  本次奧運會是空前成功的奧運會典範,1952年奧運會是由一個迅速崛起的體育強國舉辦。在芬蘭舉行的這屆奧運會激情四射,首都赫爾辛基熱情款待了來自世界上69個國傢的近5000名運動員。比賽的競技水平之高超過歷屆奧運會,赫爾辛基因此普遍受到極高的贊譽。
  從政治意義上來講,蘇聯自1917年10月革命以來首次參賽,重返奧運大家庭。這被認為是國際奧委會在外交舞臺上的一次巨大成功。同時56歲的芬蘭傳奇運動員帕阿沃‘爾米也在20年後得以重新參加奧運會,(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帕阿沃由於被指責是職業運動員而無緣參賽)在開幕式上,努爾米將奧運火炬傳遞給同胞哈尼斯-科萊馬伊南,後者點燃了奧運聖火。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形成的政治格局以及參加國及人數的增加,也使奧運會的發展遇到了新的問題。
火炬設計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本屆奧運會的火炬頭部呈圓錐型,其上寫有“第15屆奧運會赫爾辛基1952”字樣,下面則用英文和芬蘭文寫有“赫爾辛基”字樣。在火炬頭的中部,繪有一個裝飾性的月桂樹枝,而另一面上畫有奧林匹剋五環標志。火炬的手柄部分由木料製成,並塗了漆。
火炬傳遞概況
  1952年6月25日,芬蘭奧運會聖火在奧林匹亞點燃,由於仍然未能從二戰創傷中恢復過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組委會請求奧運火炬的傳遞不要經過芬蘭東部,本次奧運會首次動用飛機將火種從雅典空運到丹麥,經哥本哈根運送到赫爾辛基,時間是1952年7月19日。從丹麥經瑞典到達芬蘭的路程采用了跑步、騎馬、自行車和獨木舟等傳遞方式。火炬接力歷時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傳遞活動。大會於7月19日當時時間下午1點正式開幕。儘管當時天氣不佳,但觀衆臺上仍座無虛席。當闊別田壇多年的芬蘭飛人帕沃·努米高擎火炬進入會場時,全場掌聲雷動,高呼"努米!努米!"。當時已經55歲的努米邊跑邊頻頻點頭嚮觀衆致敬。當芬蘭另一名長跑明星、當時已62歲的漢·科勒赫邁寧從努米手中接過火炬點燃聖火時,大會進入了高潮。掌聲、歡呼聲和熊熊燃燒的奧林匹剋火焰使人們沉浸在狂熱的氣氛中。
主火炬手
  芬蘭長跑名將帕沃·魯米
火炬傳遞特色
  第一次使用飛機將火種從雅典空運到丹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