竜馬負圖寺聯繫方式地址: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竜馬負圖寺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竜馬負圖寺景區榮譽國傢aaa級景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竜馬負圖寺門票價格竜馬負圖寺門票10元,離休人員、革命傷殘軍人、現役軍人、70歲以上老壽星憑證免票;每年老人節對60歲以上老人實行免票。學生、殘疾人、60歲以上老人憑證實行半票;對旅遊團隊及其它社會團體實行打折優惠。
竜馬負圖寺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該寺因有竜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是中原河洛文化尋根問祖的旅遊聖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中國易學文化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該寺北臨黃河,南依邙山,寺前緊鄰圖河故道,規模宏偉,供殿巍峨,山門峻拔,前有崇邙橫臥,後有大河奔涌。2000年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晉懷帝四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初名“浮圖寺”,永嘉時改為“河圖寺”,梁武帝改稱“竜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為“興國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負圖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廟”,民國後又稱其為“負圖寺”。。山門兩側分立“圖河故道”、“竜馬負圖處”兩通巨碑。伏羲大殿是寺中的主殿,內塑伏羲聖像;殿右側塑有高3米的竜馬像。寺內存有宋、明、清歷代著名學者程頤、朱熹、邵雍、王鐸等人撰述的碑銘詩賦。《周易》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六七千年前,有竜馬身負“河圖”躍出黃河、神龜背負“洛書”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圖洛書”演繹出陰陽八卦。據研究,河圖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圖,洛書則是龜甲卜文。
竜馬負圖寺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周易·係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顧命》偽孔安國傳謂:“伏羲王天下,竜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竜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竜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竜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竜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竜鱗,故謂之竜馬,竜馬赤紋緑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竜馬負圖寺過去規模宏偉,大殿巍峨,山門峻拔。前有崇邙橫臥,後有大河奔涌。登臨邙山鳥瞰寺院,天地之正氣,河山之靈秀,可一眼盡收。過去寺內香火鼎盛,遠近馳名。來此拜謁的多是達官顯貴和文人雅士,清河南府尹張漢有詩云:“性癖耽奇古,重遊河水隈。行過負圖裏,接近讀書臺。七月初陽發,先天一畫開。歸時誇父老,親見伏羲來。”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元月四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由陳繼誠陪同,遊覽負圖寺,並題“河圖洛書”四字。
公元1998年10月,孟津縣委、縣政府,對“竜馬負圖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復。修復後的“竜馬負圖寺”,由當代著名易學家、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劉大鈞教授題寫寺名,“竜馬負圖寺”五字遒勁有力,與峻拔巍峨的山門,古樸大方的鐘鼓樓,相映生輝。山門東西分立“圖河故道”、“竜馬負圖處”兩通巨碑。伏羲大殿,紅漆門柱,白玉護欄,雕梁畫棟。羲皇殿內塑着高大的伏羲聖像,伏羲下身樹葉蔽體,手執蓍草。左右兩側分坐炎黃二帝。
竜馬負圖寺山門峻拔巍峨,釧鼓樓古樸大方。山門東西分立“圖河故道”、“竜馬負圖處”兩通巨碑。伏羲大殿,紅漆門柱,白玉護欄,雕梁畫棟。伏羲大殿內塑着高大的伏羲聖像。殿右側新塑高3米的竜馬像,竜馬足踏濁浪,栩栩如生。這裏北臨黃河,南依邙嶺,西望漢陵,東眺叩馬,懷念先祖,深感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實為一遊覽勝地。登臨邙山鳥瞰寺院,天地之正氣,河山之靈秀,可一眼盡收。過去寺內香火鼎盛,遠近馳名。來此拜謁的多是達官顯貴和文人雅士,清河南府尹張漢有詩云:“性癖耽奇古,重遊河水隈。行過負圖裏,接近讀書臺。七月初陽發,先天一畫開。歸時誇父老,親見伏羲來。”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元月四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由陳繼誠陪同,遊覽負圖寺,並題“河圖洛書”四字。
負圖寺碑廊內刻有劉大鈞教授校點的《周易》經傳全文,其氣勢恢宏浩大。劉大鈞教授還為此碑刻經傳全文撰寫了一篇文辭優美的前言。羲皇殿另一側則鑲嵌有二十餘通宋、明、清三代著名理學家、書法傢程頤、朱熹、邵康節、王鐸、張漢等撰書的碑、銘、詩、賦。這些碑刻對研究《易經》和書法藝術都有重要價值。
這裏北臨黃河,南依邙嶺,西望漢陵,東眺叩馬,懷念先祖,深感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實為一遊覽勝地。
竜馬負圖寺傳說
地處中原腹地的歷史名縣-孟津,濱臨黃河坐落着一處為世人所景仰的人文聖跡-竜馬負圖寺。當你不遠千裏之遙,前來拜謁尋訪時,你會覺得有一道真實勾魂的理想之光在你的心頭灼耀,你會額首慶幸,終於能身臨其境,來到"河圖之源",開創了中華文明的竜馬負圖寺,能虔誠地嚮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的伏羲氏獻上自己的最真誠的問候和祝福。
相傳上古時期,我們的人文之祖-伏羲氏帶領部落在黃河一帶繁衍生息,過着茹毛飲血,時序不辯,陰陽不分,結繩記事的生活。其時,一巨竜頭馬身的怪獸,從黃河上踏波而來,興風作浪,禍害百姓。伏羲見狀,義無返顧地縱身下河與之搏鬥,經七天七夜的較量,始在圖河上降服竜馬,後以竜馬背負圖點,仰觀天象,俯察法地,以其紋創造了先天八卦,一畫開天,闢渾噩之玄沌,剖清新之文明,闡天地之秘,立文字之祖。伏羲造書契,定人倫,正婚姻,其功之高,其道之大,實為炎黃二帝所不能,堯舜禹湯非可比……
近年來,孟津縣委、縣政府積極培育旅遊支柱産業,兩次投資五百餘萬元,重修竜馬負圖寺,以盡現其原貌。修復後的竜馬負圖寺,緊鄰圖河故道,占地40餘畝,規模宏偉,供殿巍峨,山門峻撥,登臨邙山鳥瞰寺院,天地之正氣,河山之靈秀,可一眼盡收。該寺為三進院落結構:一進為山門,鼓鐘樓;二進為伏羲、文王、孔聖三殿,單檐歇山式琉璃吻獸磚木結構;三進為正殿--三皇殿,重檐廡殿頂結構,高臺建築,明七暗五,殿高21米,寬30米,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殿內伏羲像居中,炎黃二帝塑像分列左右。三人皆中華民族始祖,華夏文明的肇造者。大殿頂部據《易經》"觀天象於天"語,底為天藍色,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園圖,卦象黑白相間,中為金色北斗七星圖,鬥柄回轉,指寓四季。椐《易經》"時乘六竜以禦天語",頂部兩側各繪竜三條,金四烏二。四角寫有"元"、"享"、"利""貞"四吉祥字。
竜馬負圖寺內現存最為珍貴的應屬石刻石雕。"圖河故道"、"古河圖"、"一畫開天"、"淵源"等,字跡蒼勁,刀法古拙,可謂稀世珍品,"伏羲聖像"、"伏羲廟全圖"、"三十六宮卦文雕刻",還有歷代易理學士撰寫並書的詩文碑碣,如程頤、朱熹、邵雍、王鐸、張漢等約二十餘通。山門外威武雄壯、神氣可愛的石獅,山門內竜頭馬身,踏波而行的竜馬雕像,羲皇殿前的大型青石浮雕,中為先天八卦,上為雲天,下為海水,兩邊附竜攀鳳,玲瓏剔透,不失為雕刻珍品。三十六宮之玄,八卦臺之妙,玄機無限,自不待言。現竜馬負圖寺羲皇殿巍峨高聳,文王、周公聖殿莊嚴肅穆,三十六宮樸實無華,鐘鼓樓金碧輝煌。前臨林茂草豐的邙山嶺,後靠奔騰不息的大黃河,處伏羲畫卦之地,置阡陌碧波之中,東臨八百諸侯會盟地、千年古剎白雲觀,西望炎黃祖籍平逢山、多奇多姿漢光武帝陵,河圖環繞,楊柳輕撫,流連徜徉,如詩如畫,令人心馳神往。看今日寺內香火鼎盛,寺外車水馬竜,吸引了衆多海內外華人到此尋根朝聖。名聲顯赫的人根之祖,人文之源--竜馬負圖寺,正期待着能有更多仰慕它的後人來此點燃這世上最旺的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