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河南省洛陽市南伊河兩岸竜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前後,延續至唐代。以唐代開元以前最多。現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佛龕七百八十五個、造像十萬尊。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看經寺等,尤以奉先寺盧捨那佛(高1714米)最著名。與大同雲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中國 著名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分佈在 河南 洛陽 城南 伊水 入口處兩岸的 竜門山 ( 西山 )和 香山 ( 東山 )。開鑿於 北魏 太和 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 洛陽 後,至 唐 代,歷時四百餘年。以 唐 代 開元 (公元713年-741年)以前的最多。現存石窟1,352個,龕785個,造像97,000餘尊,題記3,860種。雕刻刀法圓純精緻,佛像表情生動。後因遭受帝國主義分子的破壞,較小佛像十之八九都失去了頭部,著名的兩塊《帝後禮佛圖》浮雕也被盜走。解放後設立竜門保管所,進行修整和保管。也稱 伊闕 石窟。 |
|
竜門石窟聯繫方式地址:河南洛陽市竜門區竜門鎮
郵政編碼:
電話:0379-5981342竜門石窟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竜門石窟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國傢aaaa旅遊景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世界文化遺産竜門石窟門票價格竜門石窟、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點實行一票製,票價80。竜門石窟開放時間上午7:30-下午6:30(春、夏、秋季)
上午7:30-下午5:30(鼕季)竜門石窟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皆宜旅遊.竜門石窟導遊圖竜門石窟交通圖竜門石窟購物竜門石窟的旅遊産品主要包括:相關的書畫、拓片等紀念品竜門石窟交通市區乘車直接到竜門的公交路綫
81路:洛陽站----竜門石窟
60路:𠔌水西----竜門石窟
53路:平等街----竜門石窟
也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遊專車到景區,車程約40分鐘。竜門石窟玩法觀光欣賞石刻懷古體驗宗教文化
竜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裏處。這裏青山緑水,萬象生輝,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傢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郭教科文組織將竜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竜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a.d.493年),嗣後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裏行船那嘎了南北長達一公裏、具有兩千餘座窟龕和十萬餘尊造像的石窟遺存。這歷時500多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至今,保存在伊闕兩山的這數以千計的像龕,絶大多數都是這兩個時代的文化遺産。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衆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的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佞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製瑰異、琳琅滿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藝術流入洛陽以後最早出現的一種犍陀羅佛教美術風格。因此,它們是中國傳統文化餘域外拿鶻換閎諍偷惱涔蠹鍬肌?br/>
唐代竜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盧捨那像龕一組尺度宏偉的藝術群雕琢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暢開式像龕,以雍容大度、氣勢非凡的盧捨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流韻綿長。
由於石窟雕刻恢弘壯觀、博大精深的藝術氣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蕓蕓衆生,以佛教造像為主體的竜門地區便吸引着衆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的留連。今日竜門東山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時代封建王朝為安置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遺身而建立的佛教院寺。在以後地一百年中,香山寺法音綿力、香火熾盛,以致中唐時代享譽中外的地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節與滿和尚等人結為“香山九老”唱酬餘該寺的堂上林下、晨煙夕藹。會昌六年白居易卒於洛陽履道裏故居,遺名葬於香山寺和滿大師塔側。今日香山寺北側的白居易墓園,便是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場所。
竜門石窟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遺産,其極具異域格調的外在形態和充斥着人文意識的內在涵養,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祈求意願的物質折射。是中華民族嚮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絶的創造力,透過這一遺響千載的人文景觀可以得到透徹的解說。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竜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概況:
竜門石窟於2000年11月30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i)(iii)入選《世界遺産名錄》。因為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竜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為竜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竜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纔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竜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裏,現存石窟1300多個,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竜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竜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竜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竜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竜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竜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嚮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纔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主像座前刻有兩衹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洞中還雕刻着衆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竜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餘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捨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絶倫的藝術傑作。盧捨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捨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盧捨那大佛側旁還有其弟子阿難、迦葉、脅侍菩薩和力士、天王的雕像。這些雕像,有的慈祥,有的虔誠,再看邊上的天王、力士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把主像烘托得更突出。
古陽洞是竜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竜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竜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竜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竜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文化遺産價值:
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竜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係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竜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竜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皇傢風範
竜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傢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貴族擁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條件,他們所主持開鑿的石窟必然規模龐大,富麗堂皇,匯集當時石窟藝術的精華,因而竜門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這些洞窟的開鑿是皇傢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傢宗教色彩,所以竜門石窟的興衰,不僅反映了中國5至10世紀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變化,同時從某些側面也反映出中國歷史上一些政治風雲的動嚮和社會經濟態勢的發展,它的意義是其它石窟所無法比擬的。
竜門二十品
“竜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竜門二十品”是指選自竜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竜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竜門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竜門石窟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雕刻、繪畫、書法、建築、服飾、樂舞、圖案紋樣以及時代社會風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 |
|
竜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
竜門石窟青山緑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傢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竜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傢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裏,這裏是香山和竜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竜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麽不在這裏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衹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竜顔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竜門了。
竜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竜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竜門首焉。”竜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竜門石窟的序幕。竜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竜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竜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竜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竜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捨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衹有2釐米,稱為微雕。
竜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傢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裏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嚮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竜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竜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竜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傢從竜門石窟衆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竜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
|
竜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裏處,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遊竜門的第一景觀。
竜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餘品,佛塔7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竜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捨那佛坐像為竜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絶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捨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捨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衹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潛溪寺
潛溪寺是竜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纔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翺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傢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係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襢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着武周政權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瞭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竜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嚮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嚮、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衹有四釐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麯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嚮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衆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竜門石窟唐代衆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嚮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麯綫,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竜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並大加贊賞,此後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於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竜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遊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竜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釐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於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緻,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竜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捨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傢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捨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着一雙秀目,微微凝視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嚮下垂,下頦圓而略嚮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捨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後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築,這些建築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後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於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範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徵。
古陽洞
古陽洞在竜門山的南段,開鑿於公元493年,是竜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塗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着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築、有的是帷幔和流蘇,並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竜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臺上,天空中有九條竜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竜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竜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竜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藥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於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麯綫,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徵。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癥,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臺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臺。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竜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臺。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這是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裏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臺北洞
擂鼓臺北洞是竜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於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於印度,産生於公元七世紀以後,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後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竜門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擂鼓臺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臺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臺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臺坐上。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釐米,寬1116釐米,高825釐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釐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竜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裏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産——竜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竜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
香山因盛産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遊幸,禦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竜門首焉,竜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竜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鎸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禦碑亭就矗立着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竜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竜門石窟管理局依據《竜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竜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藉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禦碑亭,衣鉢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1、石樓:武則天“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鐘情於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於其中的清幽雅緻的香山寺,她經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大唐傳載〉記述)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在一次春遊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竜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宋代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捲十一中,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記述:“武後遊竜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奪錦袍賜之”。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奬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裏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衆,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大臣也相繼成詩,經當衆誦讀,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在東方虯之上,武則天遂决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而這段典故所發生的地點---石樓就位於香山寺內。
2、九老堂:白居易與“香山九老會”
“停宮致仕”後,白居易更加放情於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並把這裏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鬍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於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竜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年往復還,傢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香山寺二絶》這裏所描繪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寫照。為保存詩稿,白居易又把自己從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開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詩,共800首,合成12捲,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經堂內。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履道裏私第去世,傢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附近如滿法師塔之側。
3、白居易:籌資重修香山寺
盛唐以後,經過“安史之亂”,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漸趨衰敗,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時,香山寺已是蕭條至極,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他閑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願。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悉數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臺樓閣換了新顔,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後來白居易又於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資修復藏經堂,並收集綴補5000多捲佛經,藏入其中,可以說白居易為唐香山寺的再興竭盡全力,名山名寺與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後,香山寺再次聲名大振,一時間遊人絡繹不絶。
4、乾隆禦碑亭:乾隆與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歷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竜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竜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鎸刻在石碑之上,並建禦碑亭,該禦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首詩稱頌了香山寺及美麗的伊闕風貌,並且在最後一句流露出對白居易的敬佩之情“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現了一代君主謙遜的品格。乾隆碑上這首詩除了讓我們欣賞到行、草的書法藝術,更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一代帝王的謙虛品質,也是對我們後人的鞭策。
5、蔣宋別墅:蔣介石的“別墅”,楊成武的牢獄。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當時蔣介石於 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布暑“西北剿共”計劃,他於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後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並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去安撫非嫡係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渠,綏遠的傅作義。於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後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傢人在這幢小樓內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不準出房門,更不準下樓,每天飯菜定量,不夠也不準添,夏天蚊叮蟲咬,鼕天手腳凍爛,房門均不得關閉。1970年,將軍78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想吃一個雞蛋也沒能如願。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於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香山寺已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一直以來法音綿延,香火熾盛。如今經過第五次修復後的香山寺整個建築新舊一體,氣勢磅礴,與竜門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竜門東山石窟,白園並立,香山寺自4月11日開光以來截止到11月底接待中外遊客達五萬餘人,今年10月2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纔參觀香山寺,給予高度評價,香山寺已成為竜門石窟景區又一處亮麗壯美,光彩奪目的景觀!
白 園
白園,位於洛陽竜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居住洛陽18年。雖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在竜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竜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於此。
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𠔌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餘處。青𠔌區位於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鬆竹和白蓮。進入青𠔌區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清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𠔌,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瀟灑自然,靜座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回百餘步”的內涵;詩廊立石38塊,由國內名傢書寫,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又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名傢之作,於2000年3月建對外開放。墓體區位於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這裏有白居易墓、臥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後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抱,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白園為紀念性園林,園內建築古樸典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麯徑通幽,是遊覽的好去處。 |
|
竜門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篤信佛教的孝文帝遷都的同時,沒有忘記把佛教的發展中心也轉移到洛陽來,他組織修建僧廟、寺院。在此前後還在洛陽以南的竜門伊水兩岸,一山開窟造像,由此一個神奇大型石窟群,竜門石窟開始創建。
竜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係的集中表現。因此,竜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竜門石窟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竜門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被譽為世界人類文化的遺産。
從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孝明帝時期的三十五年間,是竜門開窟雕造佛像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竜門的西山上,約占竜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藥方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
在竜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的就是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而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年。
古陽洞位於竜門西山以南。窟內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釋迦牟尼,南北兩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龕,每列分別為四個相互對稱而又富於變化的大龕。
南壁的大龕有釋迦多寶並坐佛,在佛教中又稱“二佛並坐”。釋迦多寶龕的龕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傳故事,表現了悉達多王子成道的過程。
古陽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以百計,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龕上圖案的裝飾也十分精美華麗,嚴謹完整,豐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們所奉獻的,每尊佛像上都記載着敬奉者的祈願經過。從這些造像銘中可以看出,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時期開鑿的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
賓陽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兩邊各有兩個弟子和菩薩侍立,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佛和脅侍面相都清瘦略長,衣紋摺叠規整而稠密,體現了北魏造像的藝術特點。
賓陽中洞頂上雕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洞口的內壁兩側是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十神王像》四層。竜門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禮佛圖,以賓陽中洞的為最佳,但是已經被盜往國外。
在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藥方洞,藥方洞因其洞窟內刻有大量古代的藥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藥方,還能治療現代人所說的疑難雜癥,比如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這些藥方比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還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陽竜門開窟造像活動的終結是以賓陽中洞的停工為標志的。
隨着北魏王朝的滅亡,竜門石窟的開鑿趨於衰落,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唐的一百年間,竜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
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後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竜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纔轉移到了東山,約占竜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竜門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代開鑿的第一個洞窟是位於竜門西山北端的潛溪寺。這時正是中國佛教“淨土宗”建立的時期。
唐代開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達到了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於佛教藝術,但它跟政治緊密相連。從竜門許多唐代石刻造像中,還可以窺見武則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寶座的蹤跡。
萬佛洞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及太子諸王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宮廷大監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等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體為唐高宗及武則天發願雕造的。
在武則天當皇后期間,特別迷信彌勒。為此,她在竜門廣造彌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萬五佛洞、極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彌勒佛為主尊的洞窟。
竜門石窟成千上萬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奉先寺主尊盧捨那大佛了。奉先寺位於竜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裏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盧捨那大佛。大佛通高十七米多,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經中,盧捨那是佛在顯示美德時的一種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盧捨那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營的皇傢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製定。為此,武則天曾經與鹹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而當地更是傳說盧捨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盧捨那佛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眉若新月,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巴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她莊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竜門,參加主佛盧捨那的開光儀式。
竜門石窟在唐代的造像與北魏比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唐代的造像題材中彌勒佛的造像數量僅次於阿彌陀佛,釋迦卻顯著減少,菩薩中以大勢至、觀世音為最多。
在藝術上,唐代的圓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紋更加流動飄逸,力士夜叉渾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適當加以誇張,充滿雄強的氣勢和嚮外迸發的力量。它們在藉鑒外來雕刻的同時,還吸取了中原地區傳統藝術的手法。
竜門石窟開鑿的第二個高潮結束於公元705年前後,這一年武則天退位,同年去世,竜門石窟的彌勒造像也就日見絶跡了。而竜門石窟的輝煌歷史,也伴隨着彌勒神靈的消失,從絢爛的頂峰跌落了下來。
竜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已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它見證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演變,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竜門石窟斷斷續續開鑿了四百多年,經過了四百多年的苦心營造,不同時期的能工巧匠在竜門石窟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被世界稱為我國石刻藝術博物館。
竜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竜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竜門首焉”。
竜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陽竜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佈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竜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竜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竜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竜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竜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竜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竜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嚮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纔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緻,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竜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捨那佛坐像為竜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捨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捨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竜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衹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竜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竜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竜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竜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竜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
|
河南洛陽竜門石窟位於洛陽市東南,分佈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裏。竜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先後營造400多年。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
魏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開始在竜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竜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竜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竜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竜門石窟中稱第一,於公元675年建成完工,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竜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嚮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體,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纔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釋迦牟尼,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據說,洞口兩壁上還有一幅浮雕"帝後禮佛圖",造型別緻,構圖美妙,後被盜鑿,現置於美國紐約博物館。而洞口唐宰相書法傢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蓮花洞 萬佛洞在賓陽洞南邊,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托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奉先寺是竜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捨那佛坐像為竜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盧捨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傳說盧捨那大佛的臉是根據武則天的面容建造的。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捨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竜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衹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古陽洞是竜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竜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竜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竜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為世人所推崇。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竜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竜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係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竜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竜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竜門二十品
“竜門二十品”的稱號始自清代,所謂“竜門二十品”是指選自竜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竜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是在漢代隸書和晉代隸書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
竜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 |
|
主要以佛像造像為主,延習北魏、唐代雕刻風格。 |
|
竜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3公裏處。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在春秋時期稱“闞塞”或“伊闞”,隋以後稱竜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現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竜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1999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投資近兩億元,對竜門石窟周圍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改造。2002年3月,成立了竜門石窟風景區管理局,對石窟、香山寺、白居易墓實行統一管理,並籌措資金近一億元,在竜門石窟南北架設了兩座公路大橋,拓寬了景區內南部河道,修復了香山寺古建築設施,計劃2003年4月,景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屆時,將會以石窟、寺院、墓園合為一體的旅遊景象出現。那時,中外來賓可以在香山寺鐘聲的伴隨中,漫步於水面漣漪的伊河河畔,駐足於佛龕之前,一覽竜門衆多景觀。
竜門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寶貴遺産、也是中國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産。
榮譽:1961年國務院將竜門石窟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傢5A旅遊景區 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景區 世界文化遺産
門票:竜門石窟、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點實行一票製,票價120元(2009年2月1日起執行)。
門票優惠政策:
1)在校研究生、大、中、小學生憑有效學生證購買半票。
(2)教師憑有效教師資格證購買半票。
(3)60周歲-69周歲中國老人(含港澳臺居民),憑個人有效身份證件購買半價票。
備 註 非全日製在校學生不在優惠對象之列。
位置:位於洛陽城南12公裏處。
開放時間:
春、夏、秋季:上午7:00-下午6:30
鼕季:上午7:30-下午5:30
每年4月1日——10月10日 夜遊竜門 晚上6:30——10:00 ,晚上9:00停止售票。
景點交通:
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12公裏處,可從洛陽火車站乘81路公交車前往,車程約40分鐘,打的前往35元左右。
還有從市區其他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達。竜門石窟與少林寺之間也有對開的班車:
竜門→少林:票價130,最早上午10點發車,最晚14:30
少林→竜門:票價110,最早11:30發車,最晚下午4點。(票價包含門票、車費、導遊服務費,每天四班。)
可乘坐81路:洛陽火車站----竜門石窟;60路:𠔌水西----竜門石窟;53路:平等街----竜門石窟;
交通提示:
可從洛陽火車站乘81路公交車前往,車程約40分鐘,打的前往35元左右。還有從市區其他地方坐53和60路也可以到達。 竜門石窟與少林寺之間也有對開的班車, 竜門→少林:票價130,最早上午10點發車,最晚14:30 少林→竜門:票價110,最早11:30發車,最晚下午4點。票價包含門票、車費、導遊服務費,每天四班。
1、竜門景區停車場距離景區大門,東山和西山景點之間都還有點距離,建議買竜門電瓶車通票10元。
2、在停車場下車後會有附近的攤販要你上他們的車去竜門石窟的門口,切不要聽信,會被他們拉去其他地方。
【最佳旅遊時間】
春季幹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鼕季寒冷,年均氣溫15度左右.
可在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的洛陽牡丹花會期間兼賞牡丹而遊竜門石窟.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竜門石窟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遊,實為快事. |
|
竜門石窟最具特色的是洛陽水席,主菜以湯菜為主,吃一道換一道,如流水一樣,因此得名.曾傳入皇宮,是洛陽請客首選.可到老城的耀耀、真不同、賓湖、洛陽酒傢品嚐。
還有“不翻湯”,已有百年歷史,遍及景區及洛陽大街小巷。 |
|
洛陽的特産有很多,從工藝品到土特産,琳琅滿目。著名的唐三彩,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洛綉是洛陽傳統的工藝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有洛陽印象旅遊紀念品係列、洛陽奇石、梅花玉、洛陽櫻桃、黃河鯉魚、杜康酒……
洛陽的購物環境相當不錯。各大商場不僅為遊客提供琳琅滿目的世界名牌、國貨精品、傢電、時裝、金銀珠寶等各類商品,而且,各種娛樂、食宿設施也應有盡有。手工藝品有:仿古青銅器 洛寧竹簾 洛綉 洛陽宮燈 洛陽唐三彩 王麻子剪刀 趙炳炎銅哨 澄泥硯。
洛陽以竜門石窟為主題的旅遊紀念品名目繁多,如以竜門石窟風景區奉先寺諸佛為主題的洛陽印象冰箱貼、工藝筆、CD盒、便攜式煙灰缸、便簽本,以及以竜門石窟卡通形象為原型的鑰匙鏈、撲剋牌等小型旅遊紀念品。 |
|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竜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竜門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居易的評價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竜門首焉 |
|
Longmen Shiku
竜門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在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3公裏的伊水兩岸東、西山上。南北長約 1公裏。為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石窟開創於北魏遷都洛陽 (494)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續有雕鑿。其中北魏窟龕約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龕約占三分之二。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和唐代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軀,碑刻題記3600多品,佛塔40餘座。竜門石窟係中國北魏晚期和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典型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發展趨勢中的重要一環。1000多年來,竜門石窟受到自然侵蝕,也遭到人為的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進行了保護和修整,並建立了竜門文物保管所。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的創建 北魏遷都洛陽前後,即已在西山(竜門山)古陽洞鑿龕設像。大規模的開窟造像始於賓陽洞。《魏書·釋老志》記載,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靈岩寺石窟(即大同雲岡石窟),於竜門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營建石窟各一所。永平中又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這3所石窟即今之賓陽三洞。工程至正光四年(523)中輟。
北朝造像 古陽洞正壁為一佛、二菩薩,左右壁各有三層龕像。除少數唐代補刻小龕外,基本上是遷都後的北魏造像。其中紀年明確的以太和十九年 (495)長樂王丘穆亮夫人尉遲造彌勒像銘為最早。賓陽三洞中,僅中洞完成,為北魏後期的代表性洞窟。正壁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是典型的五尊像組合。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薩。前壁有著名的帝後禮佛圖,已被盜劫國外。窟頂雕蓮花和伎樂天。窟門外側雕二力士,門道兩側雕伎樂天。蓮花洞亦建於北魏晚期,以一佛二弟子三尊像、高浮雕蓮花藻井和繁細多緻的佛龕裝飾而馳名,且與古陽洞、賓陽中洞並稱竜門北魏三大窟。這個階段迄北魏末年,陸續開鑿的石窟還有火燒洞、石窟寺、藥方洞、魏字洞、唐字洞、趙客師洞、普泰洞等。
北魏後期的洞窟形製,主要是繼用雲岡石窟中曇曜五窟馬蹄形平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如賓陽洞、古陽洞等。另一種是方形平面、平頂略圓,後壁鑿壇,左右壁開大龕的形式,如普泰洞、魏字洞等。此外,唐字洞和石窟寺,窟門上方雕出屋脊、瓦壠等仿木構窟檐;賓陽洞和火燒洞,則在窟門上方鑿成火焰紋尖拱龕。這一時期的造像,多為面容削瘦的“秀骨清像”。佛多着褒衣博帶式裝,衣褶層疊稠密,衣裙垂蔽方臺座或束腰須彌座。菩薩所披的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襬兩角尖長。光背多舉身舟形。題材以三世佛為主,或釋迦一鋪像,其組合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弟子、四菩薩,一佛、四菩薩等。大型的世俗供養人行列,以賓陽中洞帝後禮佛圖最為典型。石窟寺和古陽洞北壁的禮佛圖保存完好。除賓陽中洞外,其他諸窟壁面都滿布分層分段的列龕。龕飾華麗,龕形有尖拱、楣拱、屋形龕等多種,上懸垂幕、華繩。龕像題材多為釋迦、交腳彌勒等。晚期還有釋迦多寶並坐,無量壽佛和藥師佛等。在魏字洞等窟中,觀音菩薩有二弟子、二菩薩作脅侍。火燒洞、石牛溪等窟出現了倚坐的佛裝彌勒,脅侍有二弟子、二菩薩。石牛溪有一交腳彌勒龕中,除脅侍二弟子、二菩薩外,還有二佛分居左右。古陽洞、賓陽洞的佛傳和本生故事,賓陽洞的維摩變,魏字洞和普泰洞的涅□變等浮雕,亦各具特色。在雕刻手法上,已呈現由雲岡石窟的直平刀法嚮竜門石窟圓刀刀法過渡的趨嚮,藝術風格也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嚮竜門的優雅端嚴的作風。
竜門石窟分佈圖
東、西魏造像,大都是在北魏洞窟壁面上補刻小 |
|
竜門石窟街道 |
|
洛陽 | 雕塑 | 佛像 | 旅遊景點 | 碑刻 | 魏書 | 書法 | 文化 | 藝術 | 石刻 | 百科辭典 | 旅遊 | 景點 | 世界遺産 | 竜門二十品 | 報身佛 | 佛教 | 音樂 | 武則天 | 唐朝 | 更多結果... |
|
|
河南竜門石窟 | 竜門石窟碑林 | 竜門石窟旅遊 | 竜門石窟銀幣 | 洛陽竜門石窟 | 竜門石窟街道 | 竜門石窟潛溪寺 | 竜門石窟旅遊區 | 竜門石窟的傳說 | 竜門石窟卡通形象 | 2oz竜門石窟銀幣 | 2oz(盎司)竜門石窟銀幣 | 竜門石窟中的舞蹈形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