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地】竜脊茶生長於有世界一絶之稱的廣西桂林竜脊梯田風景區,茶園海拔高度在八百米以上,屬亞熱帶 季風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機含量高,日照短,溫度大,終年流水潺潺,雲霧繚繞,晴日早晚遍野茶,陰雨連天滿山雲的無任何污染獨特的生長環境,是形成茶香高山雲霧質的理想之地。歷史悠久,乾隆年意味曾為貢品,石碑記載於竜脊村段寨,品質優良,是中國二十八大名茶之一,記載於《中國茶學辭典》。
【特點】竜脊茶采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具有竜脊茶特有的色、香、味,含氨基酸、咖啡鹼、生物鹼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強身健體、減肥養顔、有益健康的天然茶中珍品,堪稱竜脊“四寶”之一。年可供春夏茶5噸,産品有圓筒裝、袋裝100g、150g、500g等。
【歷史】
在乾隆年間,竜脊茶已經被列為貢茶。小地方的物産,成了貢品,本該身價倍增纔是,但當地的官僚欺負山裏的少數民族村民,竟然以貢茶被列為貢品為由,不準自由買賣,要賣,也衹能低價賣給官傢╠╠屬於國傢收購。這樣一來,出了名的竜脊茶,價格倒愈發走低,村民們都憤怒起來,可又無奈。
【傳說】山寨裏有個叫潘天紅的窮人,靠給寨子裏的人打短工維持生活。有一天,他在頭人傢的寨樓底鏟牛糞時,聽到頭人們議論這件事,就用鏟柄捅樓板,自告奮勇地嚮頭人表示:他代表大傢去告官!
潘天紅要代表大傢去告官,這讓大傢面面相覷。但除此之外,別無良策。大傢就湊了些盤纏,讓潘天紅走上了告官的路。
潘天紅翻山越嶺,不捨晝夜,來到了桂林府,擂響了告狀的鼓。知府接狀,覺得潘天紅告得有理,就說:“知道了。你回去吧。我們會處理的。”
潘天紅卻不敢這樣就回去╠╠他可是用了大傢湊的盤纏,又是自告奮勇來的。於是,他請求知府大人寫份判决書,知府大人也依了他,就寫了一份判斷書。
判决書寫好後,潘天紅拿到了手,還是不放心╠╠他怕這份判决書在半路上給人偷了或者丟失了或者給雨淋壞了,回到寨子裏,豈不是無法嚮鄉親們交待?他又要求知府大人將判决書刻在石碑上,由他將石碑背回去。
(刻在石碑上的判决書見本人12日的博文《竜脊發現的古石碑》)
這份判决書,不但解决了竜脊茶葉的問題,連帶將其它亂攤派的問題(如塘房的修理費應由官出╠╠當時,竜勝叫“廳”,下設2司7汛,汛下面又分塘,“塘”級機構辦公的房屋就叫“塘房”,類似後來的村公所)、官衙強買問題、官員下鄉辦公務的享樂問題等,也一並解决了。
石碑刻好後,潘天紅就背着這塊石碑,經潭下鎮,過青獅潭,沿東江上行至纔喜界,然後背起石碑,翻越纔喜界,走山路回傢。船過青獅潭的時候,突然颳起了狂風,附近的幾條小船都翻了,潘天紅坐的小船卻安穩。有人說是他感動了上蒼,現在看來,可能是那塊沉重的石碑穩住了船身。
潘天紅將石碑背回了寨子,村民們將石碑立在寨子前面╠╠碑上寫明了“貼竜脊團”嘛(清朝,這裏實行的是“社(屯)團”製)。
中國歷來是小官怕大官。有了知府的判决,縣鄉裏的小官們不敢在此事上再鬍作非為:下鄉辦公務吃飯要交錢了、鄉親們又可以將茶葉拿到圩鎮上去交易了、本該官府負的責任不再叫百姓分攤了。公平交易的結果,是茶葉的價格又恢復到正常水平。經歷了這件事,竜脊茶就更出名了。
現在,你到竜脊古寨裏,還可以看到一株有200多年樹齡的老茶王樹,可以看到那塊古老的石碑(原碑已壞,現在的碑是鹹豐年間重刻的,也是有歷史的文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