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衢州 >衢州市區 > 竜遊石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竜遊石窟聯繫方式地址:衢州市竜遊縣小南海鎮
  電話:0570-7053567
  郵編:324400竜遊石窟投訴電話衢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0-8878196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竜遊石窟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竜遊石窟門票價格50元竜遊石窟節慶活動衢州旅遊文化節
  南孔文化旅遊0
  江郎山百米絶壁攀岩旅遊
  竜遊石窟旅遊文化研討會
  爛柯山圍棋文化旅遊月竜遊石窟開放時間8:00——16:30竜遊石窟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秋季竜遊石窟特別提醒每年10月舉辦的衢州旅遊文化節由南孔文化旅遊、江郎山百米絶壁攀岩旅遊、竜遊石窟旅遊文化研討會、爛柯山圍棋文化旅遊月等活動組成。竜遊石窟美食竜遊發糕:傳明代民間有發糕,因風味獨特,製作精美,又音諧“福高”,象徵吉利,遂成節日佳品。逢年過節傢傢戶戶蒸製發糕,用作點心,或饋贈親友,成特有風情。花色品種多樣,舊時多紅糖糕、青糕,現時蒸製白糖糕、桂花糕、核桃糕、紅棗糕、大慄糕。西鄉詹傢、團石一帶喜做敷有鼕筍肉絲鹹味焙糕。發糕加工精細,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釉米,浸數十天後,用水漂清米泔味,磨成細粉或米漿瀝幹。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成糊狀,置墊荷葉蒸籠。先溫熱催酵,待發至滿籠,旺火蒸熟。趁熱印花紋圖案,或撒敷紅緑絲、桂花等,塗麻油或菜油。色澤晶亮如玉,孔細似針,荷香撲鼻,食之糯而不粘,甜而不膩。舊時多為家庭製作,自食或饋贈。1959年後竜遊食品廠等廠傢加工應市。80年代起,配料更精細,色香味美,名聲大振。逢春節,外地人慕名紛往求購,食品飲食部門加工銷金、衡、杭、滬等地,供不應求。
  竜遊小辣椒:始産於清鹹豐元年(1851)。時安徽歙縣人王傢銳在縣城創辦王正豐醬園,采城北赤步鋤頭農民種植“寸釘椒”,用傢傳秘方醬製而成,至今130餘年歷史。其色澤紫褐,清香微辣,鹹中帶甜,脆嫩可口,含鬍蘿素、抗環血酸等營養成份多種,開胃解膩,風味獨特,成竜遊名産。民國時年産約30擔,2/3銷往滬、杭等地。1963年3月,赤步堪頭建小辣椒廠,加工成品約300擔。70年代後竜遊小辣椒瀕臨絶跡。1983年後,重建生産基地30畝,年加工成品約200擔。1986年湖鎮小辣椒廠建成投産。1988年種植200畝,加工成品1200餘擔。小辣椒原以工藝竹筒盛裝,近年改玻璃罐頭瓶裝。銷滬、甬、京、皖、粵等省市,港、臺同胞常慕名求購。
  “金棠”黃花梨:“金棠”黃花梨是“衢州農業名牌”産品;8月份又被浙江,省名牌産品論定委員會評為浙江農業名牌産品。在全省首屆精品水展展示合上獲得一等奬。是國傢農業部果品苗木質量監督測試中心認定的優質産品。由於其獨持的地理環境“金棠”黃花梨肉脆汁多,味濃鮮嫩:氣味芳香,含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份:互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生津消渴,降壓減肥等多種藥用功效,是理想的保健水果。“金棠”黃花梨觀有栽培面積共10500加畝,今年總産量達到5000噸、去年11月份竜遊鎮被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命名為“中國黃花梨”之鄉。
  “天子貢珠”通心白蓮:中國是蓮子的故鄉,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掘到兩粒蓮子,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詩名。
  太空蓮於1994年7月搭載我國“940703”返回式衛星繞地球238圈,在太空歷時14天19小時35分,通過子蓮種子空間誘變遺傳變異試驗培育而成。志棠“天子貢珠”牌通心白蓮具有粒大而園潤、色白、蒸煮易熟、久煮不散、口味好等特點,並於2000年12月8日通過美國fda檢驗,勝登美國超市。
  志棠太空白蓮基地位於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竜遊石窟附近,傳統種蓮歷史距今已有800多年,曾榮獲1992年首屆浙江食品博覽會銀奬,省優質農産品稱號,二度100多萬支荷花出口日本,香飄東瀛。竜遊石窟住宿竜遊國際飯店(四星)0570-7219999
  竜遊國際飯店位於竜遊榮昌廣場西側,毗鄰320國道,相傍美麗的衢江,交通十分便利。是一傢按國際四星級標準建造的商務、旅遊。會議。娛樂為一體的旅遊涉外飯店。
  竜遊大酒店(三星)0570-7028788
  竜遊大酒店是一傢涉外飯店,位於縣城主大街太平路的中心地段,占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擁有16層客房主體樓、餐廳和一幢仿古別墅。酒店主體樓建築高聳、別緻、環境寬敞、優雅,設備豪華,交通便利。酒店在浙西獨樹一幟,令人矚目。
  酒店采用現代化設備和先進的管理設施與技術。擁有10個豪華套間,130個雙人標準間,10個高級會議室和一個中級會議室,餐廳面積達2000平方米。酒店集吃、住、娛樂、美容、健身、購物、商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硬件設施達到國內三星級標準,是中外賓客度假、旅遊、商務及開會的理想場所。
  金峰大酒店(二星)0570-7018666
  金峰大酒店是一傢二星級涉外飯店,毗鄰汽車站、火車站,距“千古之謎”的竜遊石窟僅5裏之遙,它擁有豪華客房、標準間、單人間58間(套),近500平方米的宴會廳、賓客包廂,能同時容納300多人就餐,聘名師烹飪各類佳餚。
  該酒店設有美容、歌廳、ktv包廂,休閑晚茶、酒吧、足浴保健中心等娛樂設施,大、小會議室,多功能廳等一應俱全,是商務、旅遊、度假、會議的理想去處。
  新西園大酒店(二星)0570-7028888
  西園大酒店按星級標準建造經營,位於竜遊火車站廣場西側,環境優雅,交通便利。
  酒店主樓六層,共有高檔套房、標準房、普通套房71間,床位151個,均設中央空調、程控電話、彩色電視等,裝飾豪華、設施先進、設備齊全。擁有舉辦宴會和酒會的各式餐廳(設旋轉舞臺)、ktv包廂等。酒店設有商務中心、美容廳。卡拉ok廳、酒吧、商場、大型停車場、大小型會議室等,是集多功能為一體的住宿、設宴、會議、商務、娛樂的理想場所。
  新郵苑大酒店0570-7018888
  竜遊新郵苑大酒店是按國傢三星級標準投資興建的現代豪華酒店。地處風景秀麗的衢江畔,空氣清新,交通便利,距火車站衹需5分鐘步程,驅車去千古之秘竜遊石窟衹需十分鐘。
  酒店擁有浙西首傢觀光電梯。標準客房裝飾典雅,設施先進,配備迷你酒吧,中央空調,國際國內直撥電話。另設有豪華夜總會,ktv包廂,多功能廳,棋牌室,大堂吧,美容美發,桑拿等設施。
  金輝大酒店0570-7016888
  金輝大酒店,是一傢集客房、餐飲、娛樂。會議為一體的現代化二星級酒店,於2001年10月正式營業。
  金輝大酒店位於文明古城姑衊國╠╠竜遊城區黃金地段,交通便捷,裝修典雅,設施完備。
  酒店擁有各類標準、豪華客房,娛樂客房80間(套)、大小不同風格迥異的包廂16個、及一個可容納300人就餐的宴會廳、100人的會議室,另配有停車場,可滿足各類會議,商務活動的需要,酒店娛樂設施齊全,有ktv包房、桑拿、棋牌房的各項娛樂設施,使賓客在緊張的活動之餘,放鬆身心。
  竜遊鼎盛大酒店0570-7018919
  “鼎盛”因竜遊“頂興”之鄉音而取,代表着經營者的一片熱情和期盼,鼎盛大酒店地處千古之謎——竜遊石窟的東南,竜遊城市中心標志建築物鐘樓對面,毗鄰竜遊最繁華的西門農貿市場,臨主街道太平東路,二樓餐飲對街相望,沿街透明落地玻璃可直望街路、行人、建築。也是竜遊夜宵唯獨營業至凌晨2點的一傢酒店。
  酒店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共有250多個餐飲座位,11個包廂,25間標準客房,可容50人的中型會議室,酒店集餐飲、娛樂、住宿、美容美發於一體,環境整潔、價格實惠。竜遊石窟購物來衢州旅遊,具有當地特色的工藝品和土特産是您購物的首選。衢州著名的工藝品有衢州瑩白瓷、衢州西硯;土特産有江山獼猴桃、江山金針菇、江山白毛烏骨雞、衢州柑橘、開化竜頂茶、竜遊小辣椒、常山鬍柚等。
  竜遊石窟玩法觀賞、攝影、旅遊、
  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遊的竜遊縣小南海鎮,歷史上是風景名勝區倚鄰分景秀麗的小南海分景區。1992年,世代傳說的“無底塘”在四位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又一個世界奇觀----竜遊石窟橫空出世了。
  這是一個謎團百結的地下建築群。在方圓0.38平方公裏的土丘上似有規律的分佈了大小24個洞窟,每個洞窟的面積從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個洞窟從矩形洞口開始垂直嚮下延伸,高度約30米,頂部呈“倒鬥型”,洞內均科學地分佈着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與洞頂渾然一體。更讓人嘆為觀止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均勻的留下古人似乎帶有裝飾意義的鑿痕。
  竜遊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走進石窟,宛如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採年代”“開採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石窟現已開發出五大迷窟:
  一號謎窟:它是七個謎窟中最小的一個,地面面積約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進口處下方。因支撐面小,衹有一根擎柱。窟頂分高低兩層,相差約50cm,就像擎柱頂着大梁而把一間大廳一分為二一樣。該洞窟進口處與竹林禪寺僅一墻之隔。離窟口不遠處有一魚、馬、鳥三種動物雕刻圖,這是在已抽幹的7個謎窟中唯一的圖象雕刻。
  二號謎窟:二號謎窟比一號謎窟大3倍,地面面積約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邊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頂支撐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靠東一根尖頭朝東,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橫截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297cm、274cm、155cm,高約10cm。該謎窟光綫較充足。進口處(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極不規則的鑿痕,有人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
  三號謎窟:三號謎窟較之二號謎窟要大,約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懸殊,窟頂呈45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幾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給人以深邃陰森的感覺。該謎窟呈長方形但東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鑿者有意不挖除,還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謎。其轉角處從頂到底有蠃旋狀刀痕,筆者認為是一條巨型機械的進刀痕。該謎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嚮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階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極少量的深水,據介紹一壁之隔尚有個巨型石窟未開發,滲水係隔壁窟中之積水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滲透過來。
  四號謎窟:這是工程最大的一個謎窟,進口先為一平臺,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石階與前幾個謎窟一樣的鋸齒狀。原階距長達三米,從窟口到窟底深達20餘米,階道達50米以上,窟底較;平整,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規模大,也相應比前幾窟大多倍。
  五號謎窟:該謎窟規模較小,僅700平方米左右,該謎窟進口處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遊者可從窟底一人工開鑿的橫門由四號窟進入。該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嚮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竜遊石窟簡介
  ☆☆☆竜遊石窟交通指南☆☆☆
  A11滬杭高速至杭州繞城東,沿繞城東至杭金衢高速公路,至杭金衢高速公路竜遊出口(21號)下轉320國道,收費口出來嚮左轉,2公裏後即可到達景區。全程371公裏,行車約4.5小時
  杭新景高速路竜遊出口下,6公裏到竜遊石窟
  竜遊石窟距杭州180公裏,距金華60公裏,距衢州30公裏,距千島湖1小時車程,鐵路、公路、水運交通發達。每天早上7:30到下午4:30竜遊火車站乘1路或2路公交車可直達竜遊石窟,每隔15分鐘一班,需時20分鐘,票價2元。
  位於浙江省竜遊地區的地下石窟群,自從1992年被發現以來,經多傢新聞媒體的報道,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遊界以及有關方面的關註。從金華市區出發,行車一個多小時大約70余公裏的路程到達目的地。此地處浙江中部,屬衙州境內,一個叫石岩背的小山村,這個坐北嚮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風水寶地’之說。站在村前眺望遠處,一條衢江環繞而過,視野開闊,頗有神往縹逸的感覺。村邊臨江處有一座竹林禪寺,寺中香火裊裊,佛音陣陣。1992年6月9日,吳阿奶與其他三個村民動用四臺抽水泵連續17個晝夜的抽水,終於為人類展現出又一個可以與UFO相提並論的世界之迷。在吳阿奶的帶領下,進入了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宏偉壯觀的氣勢,撲朔迷離的奇跡。令人驚嘆叫絶,也讓人百思不解。半天時間的尋秘卻讓人終身難忘。
  一個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舉世罕見的浩大地下工程,自從17年前被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後,至今仍像一個巨大的感嘆號竪立在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和遊客的眼前。這就是被觀者驚呼為“曠世奇窟”的竜遊石窟
  擁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遺址的中國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其境內的錢塘江上遊、衢江、靈山江交匯處 ,有個並不起眼的小縣城,縣名“竜遊”。縣雖小,但其歷史可上溯至春秋時期,當時叫“姑衊”,迄今為2500餘年,堪稱浙江省第二大古都。竜遊石窟便位於該縣城北3公裏處的一個臨江小山中,當地人稱此山為“童壇山”,方圓不過數裏,但山腹內竟容藏着24個大小不一、佈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發現前,它們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塊崩塌,所以難見真容。當地政府如今已開發出其中的5個洞窟供遊人參觀。這些洞窟的形製、規模大體相當——洞廳面積小則數百平方米,大則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頂則呈圓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個粗大石柱撐頂,其橫截面均為熨鬥狀,大者需5人合抱;洞頂、洞壁和石柱的表面無一例外地鑿刻着細密的斜紋,狀若虎斑;從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條寬大石階,石階呈波流形;每個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兩個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
  大批專傢和學者紛紛對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種不同的推想和論證:采石場、墓穴群、藏兵站、儲冰庫、巨石文化、“道傢福地”、“造反的采礦人安身之處”等等,衆說紛紜。竜遊石窟在了現之初曾被人認為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因而甫一發現並未造成轟動,默默無聞達6年之久。直到1998年纔引起社會各界的關註。如今人們發現,在衢江北岸,類似的石窟星羅棋布,附近2.88平方公裏的地下至少有50個洞窟。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完成中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實在讓今天的人們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謎團,更使得觀者“入窟盡是探奇者,出窟全變猜謎人”。
  在衆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學的褚良纔博士在10多次實在考察並搜尋各方面的史料之後,提出:竜遊石窟最早開鑿於西漢宣帝“邊郡皆築倉”時,其功能是儲備糧食、貨物及戰備物資,並經歷代尤其是隋朝時就叫“北常平倉”,在那時就已被列入“古跡”。褚博士還發現了兩個很有說服力的典型洞窟,一個是在童壇山上遊不遠處的簸箕洞(宋代有記載,稱其“千古萬年”),另一個是在下遊不遠處的石岩洞(洞口有3個,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斷定,竜遊石窟是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築群;另外,它還為國外學者提出的“中國第五大發明——鑿洞術”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證據。
  籠罩竜遊石窟的迷霧正在漸漸散去,一個具有巨大文物與考古價值的中國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竜遊石窟現已被有關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嚴格加以保護,並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議事日程。畢竟,竜遊石窟應該、而且完全可以成為人類古代文明的一大見證。
  竜遊石窟位於浙江省西部衢州市竜遊縣城衢江北岸3公裏處的鳳凰山麓,距杭州180公裏,距金華60公裏,距衢州30公裏,距千島湖1小時車程,距大慈岩、諸葛八卦村、靈棲洞半小時車程。
  1992年,世人傳說中的“無底塘”在四個當地的農民的隆隆水泵聲中“水落石出”。竜遊石窟的斷代成因和用途更是衆說紛壇,成為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
   竜遊石窟是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築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一大奇觀。它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體現,集人文、藝術、文化、工程技術於一體,因此,這一偶然發現,也被當地人稱之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竜遊石窟一個謎團百結的地下建築群。在方圓0.38平方公裏的土丘上似有規律的分佈了大小24個洞窟,每個洞窟的面積從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個洞窟從矩形洞口開始垂直嚮下延伸,高度約30米。頂部呈漏鬥型,洞窟內科學地分佈着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與洞頂渾然一體。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均勻地留下古人似乎帶有裝飾意圖的鑿痕。
  竜遊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瑰麗壯觀、巧奪天工。走進石窟,宛若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採年代”、“開採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竜遊石窟的規模與特點
  有人斷言:竜遊石窟是我國繼萬裏長城、參始皇兵馬傭之後第九大奇跡。從初步考察而言,筆者認為,較萬裏長城、泰始皇兵馬傭,無論是從成因還是規模、從工藝還是價值,竜遊石窟都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竜遊石窟的規模浩大恢宏
  從已經開發的七個石窟來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宏、模式基本統一。造型、格局、風格如出一手。全局着眼,分佈合理。最小的一號窟,約300平方米、二號窟約900平方米、三號窟約1200平方米、四號窟約2000平方米、五號窟僅700平方米。五個石窟的地面面積達5100平方米。據瞭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圓1平方公裏的地下,類似的石窟共有23個,而在竜遊地區2.88平方公裏的地下估計有50到70個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如果按平均每個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積來計算,一個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萬立方米,以50個石窟計算則至少可排土方100萬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則需要200萬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過統計,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颳風下兩、夜以繼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費六年的時間,況且模式統一、工藝講究、精雕細鑿,實際工作量要遠遠超過人們的理論推算。
  2、竜遊石窟的設計精巧科學。
  竜遊石窟的氣勢壯觀,設計精巧科學、施工規範先進,確實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個石窟就是一座宏偉的大廳,呈倒鬥矩形狀,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約45度角傾斜,四壁筆直,棱角分明。石窟項部及洞壁的鑿痕排列規則有序,鑿綫整齊劃一,該平行則平行,該弧狀則弧狀,寬度均在一尺左右,猶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機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臺階上下,成鋸齒形,鋸齒間相隔達三米,其中臺階到洞口要有四米。每個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撐着項部,多則四根,少則一根,最大的周長為10米,最小的周長為5米。且三角形,尖朝裏,面朝前,每個石窟自成一體,互不相通。石窟內部都有一個半鑿半砌的矩形方池,約20平方米,深的5米。在一號石窟站立擡頭10米左右處,清晰可見一幅岩畫,內容是馬、鳥、魚三種動物。這是已發現的7個石窟中唯一的窟內岩畫。綫條渾厚古樸,粗獷流暢,很有意境。
  3、竜遊石窟的施工痕跡依然猶新。
  工程浩大、設計精巧的竜遊石窟,竣工的確切時間無從考證。竜遊的人文記載約始於漢代,此前無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獻中,韓愈曾撰寫《徐偃王廟碑》,其中有“鑿石為室,以祠偃王”的記載,所謂偃王及西周第五個皇帝(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年)且不談鑿石為室的“室”該有多大,又與竜遊石窟有何聯繫尚存在許多疑問,若果真是,石窟的鑿成距今至少已有2500至3000年的歷史,星轉鬥移的歲月,旱澇戰火的洗禮,背天的山坡已變遷,裸露的岩石也風化,而石窟內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形態、紋路、痕跡卻依然如新,猶如昨日所為。
竜遊石窟的解折與疑問
  許多專傢學者經過考證,引經舉證對竜遊石窟提出許多解折,但是因難以自圓其說而無法從根本上讓人信服。
  l、陵墓說(包括皇宮說、儲藏說等),據韓愈撰寫的《徐偃王廟碑》記載為據,有考古專傢提出竜遊石窟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或皇宮、儲藏室,難免有許多牽強之處。第一,作為皇陵或宮殿是皇室成員起居安息之地,為什麽石窟中沒有留下半點皇族的隨葬品或宮中遺物;第二,既然是皇陵或皇官,理應對如此寬暢的宮殿作適當的分隔,如百官朝拜的竜庭、帝王起居後宮,將士衛兵住處等,而石窟中空空如也,毫無遮檔之痕;第三、如果是皇宮就有一班前護後擁的人馬,必然會有人間煙火的遺跡,而石窟的項和壁卻依然如新;第四,石窟上下階間距很大,運輸進出都很有一些難度,難道不考慮水火、地震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滅頂之災嗎。
  2、采石說(包括採集其他礦産資源),有專傢認為:竜遊石窟是古代人採集石料而留下來的廢棄洞窟,也難圓其說。第一,採集石料最安全、最經濟的方法應該是露天作業,既能保證安全又便於開採,何必要精心設計如此的方式進行地下挖掘;第二,石窟內石料屬紅土積沉岩。據目測,裸露在外的岩石很容易風化,如此容易風化的石料,又何必花如此浩大的工程去開採;第二,地下作業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條件,如挖掘設備、採光設備、搬運設備等,當時又是如何解决的。為什麽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第四,既然是采石廢棄的洞窟,又何必要如此規則的修飾。
  3、屯兵說。有專傢提出竜遊石窟曾經是越王復仇的練兵屯兵之地,理由是怕被姦細發現而告密,故挖地下石窟進行備戰;其疑點仍很多。第一,挖掘石窟並非一朝一夕所為,要把數年的大好時間用於挖洞,又用數年的時間進行練兵,豈不荒廢消耗本來已弱小的實力;第二,因擔心姦細告密屯兵而挖,難道就不擔心姦細破壞造成窟毀人亡的悲劇;第三,在石窟屯兵自然採光無法解决,人工採光又沒有留下煙火痕跡又如何解釋;第四,屯兵地必須道路通暢,進出便捷,這是兵傢常識,而石窟上下一條道,間距有三米,如何體現兵貴神速的策略;第五,既然是屯兵練兵,總會有一些衝衝殺殺的場面,應該留下一點碰碰撞撞和刀刀槍槍的痕跡。
  4、外星文明說。 UFO研究者根據實際考察,分析衆多疑點,提出了外星文明留下遺跡的觀點。很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也有不少疑點。竜遊石窟第一,如此浩大的工程項目該有多少外星人或設備參與作業,能有如此多的外星人來到地球嗎?第二,從整體看,石窟挖掘非常規則,鑿痕整齊劃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進的挖掘設備作業。但是,仔細觀察,鑿痕也有細微的變化。與其說肯定是大型挖掘機械之功,還不如說出於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第五,外星人挖掘石窟的目的何在?如果為了居住而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攜帶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經濟安全。如果是為採集地球元素而作,又何必搞得如此規則精細呢?如果是
  為給地球人一點饋贈。挖掘如此數量的地球石窟,真不如挖一兩個石窟再放一二件外星之明産品更經濟、更能表達外星人的意思。
  5 、其他觀點
  對石窟的仔細辨認和各種資料的綜合分析,有些筆者認為就目前掌握的素材,要斷然得到結論,還為時過早,準確的答案還有待於石窟徹底的發掘和全面的考察。不過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
  1、竜遊石窟不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浙中地區是丘陵地帶,據考證,在距今約三億至二億五千萬年以前,即地質年代的晚古生代石炭紀與二疊紀時期,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隨滄海桑田的變化,浙中地區地殼發生了強烈的造山運動,地殼擡升隆起,産生褶皺和斷裂。造成該地區多溶洞的地形。例如金華的雙竜洞、冰壺洞、朝真洞、蘭溪的地下溶洞等。但是很明顯,竜遊石窟根本區別於以上的溶洞。
  2、竜遊石窟不是現代科技的産物。生産力的發展為人類活動提供越來越先進的地下開採機械。使人類地下施工更安全更有效。例如地下煤礦的開採,地下交通的挖掘等。但是,現代人們從安全、經濟、美觀的角度出發,一般的地下工程都是直綫挖掘,成形後經過絶對的加固再作美化。而不是在挖掘的原型上交接進行修飾。再說,如果是現代科技的産物,應該是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的工程。而如此浩大的項目。又是18世紀以後形成,在歷史記載中必然會留下詳盡的記錄。顯然,竜遊石窟的形成與現代人的作業思想方式及時間不相適應。
  3、竜遊石窟也非古代人所為。浩大的工程,低下的生産力,成為鮮明的對照。不可能是個別人和一般人所創造。除非是君主成首領才能組織如此規模的挖掘力量。如萬裏長城的修築,而萬裏長城的修築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但是勞民傷財地動用如此時間和力量來挖掘毫無目的的地下名窟,實在沒有必要。所以,竜遊石窟也不會是落後並不富足的古代人閑情逸緻的産物.
  竜遊石窟留給人們古樸輝煌的同時更多的深不可測的神秘,它可以與埃及金字塔遙相呼應,可以與 UFO之謎相提並論,值得廣大有識之士去考證探索,去解開這個就在我們身邊的世界之謎。
  竜遊石窟地圖 衢州竜遊石窟交通地圖
已開發出五大迷窟介紹:
  一號謎窟: 它是七個謎窟中最小的一個,地面面積約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進口處下方。因支撐面小,衹有 一根擎柱。窟頂分高低兩層,相差約50CM,就像擎柱頂着大梁而把一間大廳一分為二一樣。該洞窟進口處與竹林禪寺僅一墻之隔。離窟口不遠處有一魚、馬、鳥三種動物雕刻圖,這是在已抽幹的7個謎窟中唯一的圖象雕刻。
  二號謎窟: 二號謎窟比一號謎窟大3倍,地面面積約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邊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頂支撐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靠東一根尖頭朝東,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橫截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297CM、274CM、155CM,高約10CM。 該謎窟光綫較充足。 進口處(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極不規則的鑿痕,有人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
  三號謎窟: 三號謎窟較之二號謎窟要大,約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懸殊,窟頂呈45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幾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給人以深邃陰森的感覺。 該謎窟呈長方形但東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鑿者有意不挖除,還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謎。其轉角處從頂到底有蠃旋狀刀痕,筆者認為是一條巨型機械的進刀痕。 該謎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嚮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階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極少量的深水,據介紹一壁之隔尚有個巨型石窟未開發,滲水係隔壁窟中之積水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滲透過來。
  四號謎窟: 這是工程最大的一個謎窟,進口先為一平臺,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石階與前幾個謎窟一樣的鋸齒狀。原階距長達三米,從窟口到窟底深達20餘米,階道達50米以上,窟底較;平整,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 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規模大,也相應比前幾窟大多倍。
  五號謎窟: 該謎窟規模較小,僅700平方米左右,該謎窟進口處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遊者可從窟底一人工開鑿的橫門由四號窟進入。 該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嚮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外星文明的饋贈?
  號稱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浙江竜遊石岩背村地下大型石窟群,自從公元一九九二年六月發現以來,雖經各大媒體炒作,尤其是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報道後,至今仍然籠罩着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儘管諸傢蜂起,卻仍無法解開一係列難解之謎。其中最關鍵的是誰 建造的?建造於什麽年代?建造的動機是什麽?
  一、竜遊大型石窟:輝煌的東方地下金字塔群
  我們知道:真知灼見來源於社會實踐。為了考察地下石窟群,筆者多次來到竜遊,仔細觀 察了石拄、石壁、穹頂和臺階:審視了每一條鑿紋、每一處縫隙、每一幅岩畫,終於發現這 裏的每一個石窟,都是一個地下金字塔,都是外星文明創造的巨石文化給地球人類的饋贈。
  竜遊地下石窟的形狀,基本上是“倒鬥型”。儘管這種“倒鬥型”不太標準,洞口靠在 一角,穹頂衹有四分之一個圓錐體,下部是個長方體,與地上金字塔有些差異,但基本形狀 相似。至於差異,恐怕是為了建造時進出洞口的斜坡需而故意這樣設計的;衹有把出口靠在 石窟一角,即現在的形狀,使斜坡通道沿石壁而下,在結構設計上就顯得比較合理。至於石 窟內的高大石柱,由於內部結構與地上金字塔不一樣,為了牢固而建造的加固設施。
  其實世界各地的金字塔,形狀也各有千秋。埃及鬍夫金字塔是尖頂四面型,但墨西哥叢 林中的月亮金宇塔和猶如天文臺的壁龕式金字塔,卻又不一樣。由於環境不一樣,功能不一 樣,外星人的文化和審美觀念不一樣,金字塔的形狀也必然不是從一個模子裏澆出來的。 由於埃及金字塔是外星文明的傑作或是在外星文明的指導參與下建造的巨石文化(這是 金字塔成因的一傢之說),墨西哥叢林中的金字塔雖然是瑪雅文明的建築物,但是越來越多 的史學家認為瑪雅人是從外星球上來的星際移民。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竜遊大型地下金 字塔群也是外星文明贈於地球人的禮物。
  同時,迄今為止我們已發現了地上金字塔,海底金字塔,竜遊石窟的發現,彌補了世界 上地下金字塔的空白。
  二、石窟的建造,采用了高智能機械采掘設備
  當我們分析了石窟的整體形狀與外星文明的關係後,再來審視穹頂或石壁上的加工痕跡,就會更加感覺到石窟的不可思議了。
  置身於地下石窟中,仰望着這些排列整齊的巨大魚尾狀石柱、望着鑿痕整齊、朝嚮一 緻、紋理勻稱的洞壁、洞頂,望着這個士紅色的巨大空間。…….一切都顯得那麽古樸、悠遠、 永恆,歲月仿佛在這裏凝固了。無論誰來到這裏,都會情不自禁地捫心自問:這一切,是如何 創造出來的?
  經過反復研究以及和同行們的相互探討、切磋,我們認為:當時的建造使用了一種高智 能、可以萬嚮調節、具有巨大功率、用高強度合金製造的采掘設備。 理由如下:2號洞和3號洞的通道是農民為了發展旅遊而人工開鑿出來的。我們可以與原 先的鑿痕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人工鑿出來的鑿痕如此粗糙。如此凹凸不平,與機械開鑿的石 壁有天壤之別;儘管4號洞與5號洞的通道鑿得平整一些,但仍無法與原來的石壁媲美,此其 一;在穹頂和石壁的連接處,由於空間小,很難轉變,人工開鑿就不可能將鑿痕加工得如此 流暢和完美,此其二:在穹頂和石壁的連接處,幾乎每個洞中都可看到沒有鑿痕的扒裂斷 面,這是用機械以45·的斜面挖掘到與石壁連接處時留下的“扒痕”,功率巨大,乃非人工 所為的有力證據,此其三,在2號洞的東部石壁下,也留有機械扒裂的斷面,此其四:在3號 洞的右側石壁轉彎處,從上到下,留有S型蠃旋刀痕,亦非人工痕跡,此其五:在穹頂及許多 連接、轉彎處,鑿痕呈扇狀展開。這是采用高智能機械設備所為,此其六……還可以舉出很 多例子,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了。
  這些事實說明了:高度發展的外星文明利用他們掌握的高科技開鑿了竜遊地下石窟群。
  三、石窟岩畫:留給人類開啓這座迷宮的金鑰匙
  竜遊石窟迄今己發現七、八十座,但岩畫極小,衹有四幅。其中一幅(其實是一組)位於 一個未開發石窟的門口橫梁上,圖案是道傢竜遊石窟八仙法器,明顯是後人劃在上面的。另一幅 “蝦”,位於另一個未開發石窟的石柱上,蝦形與現代蝦不一樣,很難鑒定它的創作年代。 第三幅岩畫位於l號石窟北面石壁上方,內容為馬、鳥、魚,成不規則排列。中間有一條石縫 穿過,被發現石窟的農民用水泥補平時破壞了部分岩畫。經分析,岩畫上的鳥為長頸類動 物,從它的嘴巴及眼睛來分析,象是生活在侏羅紀時代的始祖鳥,正在引頸高歌或覓食;馬 很清晰,似乎是野馬,正在奔跑,馬頭高昂,馬尾揚起,四蹄騰空;魚衹有一個頭部,寬闊 的嘴巴比一般的魚類大得多,眼睛長在頭頂上,象是古代傳說中的鱉魚,正在張嘴覓食,水 中浪獲依稀可見。
  這幅野馬、始祖鳥、鱉魚的岩畫,說明當時的獰獵、捕魚和養殖業已經形成。有人從圖 案中鳥的形狀分析,認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作品。但中國是個岩畫十分豐富的國傢,岩畫的 創作可追溯到六千年至三萬年,這為我們推測這幅岩畫的創作年代及石窟建造年代,提供了 更大的時空背景。
  如果說上述岩畫為我們提供了考古年代的話,那麽2號石窟的岩畫恐怕是外星文明留給 人類開啓這座迷宮的金鑰匙了。2號石窟岩畫位於南部石壁,面積很大,幾乎占了整個石壁的 二分之一;圖案由橫堅不一的V型綫條組成,也似閃電狀,有點象甲骨文字。不仔細看,還 以為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縫。這幅岩畫在風格上是抽象的,岩畫類別上屬於符號型,在國內外 的岩畫中,尚無先例,也就沒有類比性。
  由於它獨特的表現手法,內容一時還無法破譯。當然,它因此為我國乃至世界岩畫的內 容和形式增添了新的種類:同時,這也正是它的價值和魅力所在。
  筆者認為:破譯2號石窟岩畫的關鍵.是那些橫堅、大小、粗細不一的V形基本單元圖案。 關於v形圖案,據說埃及法老鬍夫在岩石上發現了一個巨大的V形天然裂縫,纔决定在現在的 位置上建造最大的鬍夫金字塔的。所以,2號石窟岩畫上的V形圖案與鬍夫法老所理解的V形含 義上沒有內在的聯繫?聯想到外星文明參與了金字塔的建造, v形就有可能是外星文明某種特 定意義的符號。因此,竜遊2號石窟岩畫。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留給人類開啓這座迷宮的金鑰 匙,衹是我們目前還不能破譯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證明竜遊石窟是外星文明的饋贈這個論點。
  四、外星文明的假設,使我們拔開迷霧見太陽
  竜遊石窟由於本身無一字記載、無一物佐證,所以謎團叢生,謎面衆多。《江南遊報》 以“謎,至今無解”作了整版報道;蘭溪民辦研究所李紫賢先生對此列出了一百個無解之 謎。總之,要解開這些謎團、謎面,僅僅依造常規知識確有睏難。於是,就有了諸傢之說, 歸納起來,不外乎采石說、陵寢說、倉庫說、藏兵說,並以此四說最普遍、最典型。其實, 熟悉或瞭解竜遊石窟的人士都知道,這四說,無論哪傢之見,都無法各圓其說。以采石說為 例,第一,若要采石,為何不露天采石,而要往地下采石?通風、採光、運輸應該說露天方 便多了:第二,若是采石,洞內穹頂、四壁、石柱何必要刻鑿得如此勻稱、流暢、均衡,極 其壯觀和完美?第三,若是外運造房屋、築城墻,以每個石窟平均2萬立方米石料和現己發現 的80個石窟計算,就有160萬立方米石料,如此浩大的工程,確“非萬者莫為”,又為何無 一字記載?再以倉庫說為例,古姑衊經濟再繁榮發達,需要這麽多倉庫來存放貨物嗎?何況洞 中濕度大,棉帛之類極易黴爛;那麽高大的洞窟,儲藏的利用率極低極不合算,於常理常情 不相符合。至於藏兵說,更不值得一駁,這些石窟衹有一個通道,敵兵衹需一夫擋關,就萬 窟莫開了;凡要藏兵,須有退路:若無退路,衹有死路。陵寢說是和巨石文化及地下金字塔 說聯繫在一起的,尤其是參考埃及金字塔的用途作出的推測。再說,目前由於所有的石窟均 沒有挖掘到底層,所以還不能排除陵寢說。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大傢沒有註意到:那就是所有石窟幾乎都沒有投入過使用,有 的還沒有完成,仿佛一夜之間就放棄了。就象瑪雅人建造在墨西哥叢林中的金字塔群一樣, 造好後,突然放棄而消失了,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竜遊地下石窟群也是這樣的命運, 這樣的謎。由此可以知道:這說那說,恐怕大多為無稽之說。
  倘若我們能解放思想,豐富想象,活躍思維,大膽引用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曾留下大量超 文明遺跡的觀念,包括埃及金字塔、復活節島的巨型石像,大馬士革北部的巴勒貝剋平臺, 蒂瓦納科神廟的太陽門、英國巨石陣等等。那麽,無解之謎就成了易解之跡,有解之謎,就 能使我們拔開迷霧見太陽。由此可見:竜遊石窟之謎是和世界巨石文化之謎聯繫在一起的: 不是孤立的、偶然的。
  總之,竜遊大型地下石窟群,使每一位前去考察的人們不得不敬畏於外星文明的偉大創造。它的輝煌和美麗,令人陶醉和入迷:它的神秘和深邃成為一個撲朔迷離的熱門話題; 它的古樸和悠遠,讓人贊美巨石文化的永恆。因此,我們希望、我們呼籲: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竜遊石窟研究的隊伍中來,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共同來探討、來解 開這個千古之謎,為繁榮旅遊事業,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而努力!—遊事業,推進人類文明的 進程而努力!
千年末的驚人發現
  鳳凰山其實衹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本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衆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幹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四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機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裏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臺階!水泵加至四臺,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後,水落洞出,一座氣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註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幾個農民一鼓作氣,共抽幹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着,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嚮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據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佈局符合力學原理;洞與洞之間的間隔,有些僅50釐米;令人驚異的是,這7個石窟的佈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狀。
  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裏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裏範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佈着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然而,在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並未發現一件文物。
  竜遊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傢考察後評價:竜遊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中國萬裏長城等世界八大奇跡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考古界、建築界、史學界的專傢學者,紛紛到竜遊縣來探秘。
  謎團接踵而至:石窟係何人開鑿?鑿於何時?有何用途?石窟為倒鬥狀,口小底大,如何採光?石窟並行排列,並行的石室間隔僅50釐米且互不溝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什麽方法做如此精確的測定? 24個石窟,開鑿出的石料估計會有8萬立方米,都運到哪裏去了?洞中有鳥、馬、魚的石雕圖案和閃電狀刻紋,表達什麽意思?石窟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個?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剎竹林禪寺的放生池,放養了許多魚鱉,為何將水抽幹之後不見一條魚或鱉,難道它們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史書、方志以及典籍均無任何記載,連民間傳說也沒有,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一個又一個的謎團使人費解,費解的謎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譯。第一個到竜遊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師範學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理由是,從鑿洞的方式看,是逐層下剝,采用斜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體剝離。石窟緊靠衢江,便於運輸。從鑿痕看,應是鐵器所為,因此,時間可推到漢代煉鋼技術出現之後。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陳剩勇教授和洛陽竜門石窟研究員李文生支持了這一觀點。
  浙江省古漢語專業委員會理事兼秘書長褚良纔博士手提礦燈走進石室,他事後描述看到石室後的感受:“一種巨大的震懾感傳遍全身”,他為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激動得渾身發抖”。在查閱縣志時,他發現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畫,畫中描繪了衢江邊一個用來作倉庫的人工石洞,綜合考察和這一發現,他提出了“地下倉庫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建築學會會長楊鴻勳專程考察石窟後卻認為,自己從事建築考古學學科建設工作近30年,對竜遊石窟的考證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從石窟的鑿痕看,他認為工具應當是青銅器,那麽時間可以大致定在春秋時期。在當時的吳越之戰中,越國戰敗,傳說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訓練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訓練,這是個歷史之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藉姑衊之地練兵也是在情理中的。據此推斷,石窟本用於藏兵練兵。於是就有了“藏兵說”。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長施亭萍教授提出了“地下宮寢說”。之後,又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道傢福地說”、“伏竜治水說”、“巨石文化說”……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為,於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說”。
  毫無疑問,不管哪一種學說,在科學的論據得到之前都衹能是假說。
  千古之謎,解好?不解好?
  有一種觀點,認為謎是一種資源,保持千年之謎,等於保住了竜遊旅遊的巨大魅力,謎若解開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謎還是不解為好。這種觀點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謎面,形成謎團,定位旅遊,科學建設”,這是竜遊縣針對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提出的方針。這一方針是否與“謎是旅遊資源”的觀點有關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確實是因為這個謎,使得竜遊縣的旅遊業興盛起來了。永遠保持石窟之謎,使石窟永遠成為旅遊勝地,顯然對發展當地經濟有利。
  然而大部分專傢不同意這一觀點。據說,農民在早期開發石窟時,並沒有將洞底的淤泥全部清除,他們曾通過打樁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到8米厚。專傢們認為,衹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內是否有遺存的文物。為何從石窟發現至今,一直未對石室進行發掘?這是否與不想解開這個謎有關?問及此,有的專傢解釋說,靠一個縣的力量,無論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發掘任務,發掘石窟的任務必須由國傢承擔。 12月8日下午,研討會的議程是新聞發佈會, 楊鴻勳、鄭孝燮、謝凝高、周楚平等專傢學者在發佈會上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研討會成了專傢論壇。
  鄭孝燮說,竜遊石窟是我國建築文化的重大發現,這個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這與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獷、雄偉、驚人。這是一種特殊的建築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須高品位地保護好。
  楊鴻勳稱“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第一次發現”,謎必須解開,如果不解開,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無能,就這麽幾個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築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要抓緊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說”。他認為,謎是旅遊資源,像埃及的金字塔,謎搞清楚了,價值就更大了。 敦煌為世人所知纔100年,藏經洞的發現引起過轟動,謎解開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絶書》中記載:“越國有石室”,會否就是指竜遊石窟
  竜遊石窟是20世紀末的驚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衹有等到21世紀了。
相關詞
旅遊衢州寺廟竜遊
包含詞
竜遊石窟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