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南 >懷化 > 竜津風雨橋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竜津風雨橋投訴電話懷化市旅遊投訴電話:0745-2715826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由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後,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竜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重新修復的竜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竜橫慣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了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
No. 2
  竜津風雨橋位於湖南省芷江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幾經圯毀,多次修復,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9年初,兩津橋再次動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 芷江竜津風雨橋始建於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餘年。 在溪河上修建風雨橋是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個顯著特徵。(氵舞)水河將芷江城劃為東西兩半,滔滔(氵舞)水,終年不斷。以舟為渡的兩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魚腹。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個叫寬雲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橋資金15000兩白銀、糧食11萬石,在此修建了風雨橋,因橋墩與流水形如竜口噴津,故名“竜津風雨橋”。但到萬歷三十年(1602年),一場山洪,將竜津風雨橋毀於一旦。 明宗禎六年(1633年),駐沅州的雲南都司僉書阮呈麟帶頭捐款,重修竜津風雨橋。沒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將竜津風雨橋化為灰燼。此後,復修、水毀、火燒、徵戰,一直是這座風雨橋的主旋律。 抗戰初期,政府當局將竜津風雨橋上的廊、亭悉數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芷江機場是盟軍的主要空軍基地,而竜津風雨橋是大西南主要軍需供給綫。因此,機場和竜津橋成了日機的主要轟炸目標,最多的一天27架日機輪番轟炸。令人驚奇的是,竜津風雨橋在水災、火災面前顯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彈面前則剛強不屈,任憑日機怎樣狂轟濫炸,它卻安然橫臥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决定復修竜津風雨橋,當地群衆籌資600多萬元,整個施工工程於1999年初全面啓動,當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藝術如此獨特的仿古建築,掌墨師竟是芷江縣壠坪鄉李秀清、鄒小竜兩個小學未畢業的農民。56歲的李秀清十幾歲就開始跟隨師傅學藝,做工全憑刻有尺寸的三尺棍。縣委、縣政府不拘一格,大膽用人。幾位無職稱無級別的掌墨師,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務,而且比原來預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號人施工,未傷一人、未損一物,連榫頭都未損壞一個。 如今復修的芷江竜津風雨橋,是一座集貿易、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的全國最大的侗族風雨橋,它是歷史古跡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成為華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 位置:位於湖南省芷江縣 重新修復的竜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人行道寬5.8米,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17.99米,撫扶木欄,登上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明山疊翠,舞水拖藍,猶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捲,令人神往,浮想聯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築群,就是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河東是中國侗鄉最大的吊腳樓群,把芷江侗鄉披上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 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竜橫慣東西兩岸。深藍色的琉璃瓦、6組金黃色的雙竜搶寶和獸頭,白色的檐口、脊等,隱含着當代園林風味。懸柱、懸瓜、柱角、石鼓則體現了侗族木建築藝術。樓閣觀賞廳、亭、廊、柱枋、店面門牌等對聯、條幅係全國名傢書法精品,由名匠雕刻製成,展現了當今名人書法和木刻藝術風采。風雨橋整體設計建造簡潔明快,工藝精雕細琢,既保留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