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211303 |
|
朝陽市竜城區1984年建區,地處朝陽市郊,是朝陽市轄兩區之一。位於東經120°14′~120°37′,北緯41°26′~41°42′之間,地處遼寧省西部。區境環繞雙塔區,西北部和西南部與朝陽縣接壤,東北與北票市毗鄰。全區下轄5個街道、4個鎮、2個鄉,63個行政村、14個社區。全區總面積686.45平方公裏,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3萬,占全區總人口的72.2%。竜城區地理條件十分優越,錦州--朝陽高速公路、錦州--赤峰鐵路在此通過。國道101綫穿區而過。距朝陽機場5公裏,錦州海港130公裏,朝陽火車站3公裏,交通便利。程控電話通達全球,互聯網與國際同步,移動通訊無障礙溝通,通訊便捷。 區號:0421 ,代碼: 211303,郵政編碼:122000 ,區人民政府駐中山大街二段8號。 |
|
地形地貌
竜城區的地勢地貌屬於遼西低山丘陵區,地理構造較為復雜,境內多低山、丘陵及階地,自然形成西高東低,山嶺多呈東西—南北走嚮。最高峰為王樓山,海拔557.9米;其次為馬山,主峰海拔500米;鳳凰山支脈麒麟山,492.8米;此外還有老虎洞山、尖山包子、敖包山、帽山等海拔超過400米的低山。河流除大凌河外,還有兩條季節河(西大營子的郭傢河、邊杖子的青溝河)穿境註入大凌河,形成河漫灘及低階地。西部的丘陵多分佈在低山的外圍,海拔在300米以下,丘陵間多為小型的山間平原,土層深厚。
境內的鳳凰山、麒麟山、鷹嘴山、馬山、狼山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大凌河、石傢子河呈“丁”字形穿過區境。全區內荒山、溝壑、灘塗地約占60%,耕地約占30%,大致分為“六山半水三分田 ,半分村路在中間”。
水文狀況
大凌河為竜城區內最大河流,流經區境兩段,共19.5公裏。第一流段為12公裏,由朝陽縣下三家乡嘎岔村入區境,經半拉山街道境內,又經西大營子鄉的飲馬池、波赤等村地入雙塔區境內。第二流段為7.5公裏,由雙塔區的七傢子村入境,經長寶營子鄉的下嘎岔、賈臺子入北票縣境內。河身多彎麯,河床寬200~700米,長流水部分寬約50~70米。據朝陽市中山營子水文站1953年以來的觀測,河水最低標高是161米,最高標高是170米;最小流量是3.2m3/S,最大流量為11100m3 /S,平均流量為10~40 m3 /S,年流總量是3804億立方米;最小流速為0.24 m/S,最大流速為3.01m/S;冰凍期在12月上旬左右,凍層厚度達0.49米,解凍期在3月中旬左右。
竜城區地下水資源貧乏,主要為第四紀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前者廣泛貯存於河𠔌內,水量豐富,水質良好,是飲用及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後者分佈不廣,且水量微小。地下水含量最豐富的是大凌河右岸和十傢子河兩岸。
氣候特點
竜城區屬暖溫帶半幹旱季風型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多幹旱,少雨多風,蒸發量大;夏季炎熱,光照強度大,雨水分佈不均且角差大,降雨多集中於7、8月份;秋季少雨,晝夜溫差大;鼕季降雪少,乾燥寒冷。年均降水量481毫米,年均無霜期158天,平均日照時數2900小時,平均風力2—3級。 年平均氣溫為8.4℃,年極端最高溫度為40.6℃(1955年7月23日),年極端最低溫度是-31.1℃(1953年1月16日)。一年中最冷與最熱月相差35.2℃。最冷是1月份,平均氣溫-11.2℃,最熱是7月份,平均氣溫25℃。受地形地勢因素影響,區內各地氣溫略有差別。年平均無霜期158.4天,最長達253天(1963年),最短為128天(1958年)。最早初霜日為1966年9月9日,最晚初霜日為1959年的10月11日;最早終霜日是1963年1月23日,最晚終霜日是1976年5月14日。降水量歷年平均值為486.1毫米,最高年降水量是685.9毫米(1969年),最低年降水量是259.6毫米(1982年)。年降水量分佈極不均衡。
自然資源
竜城區境內礦産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煤炭、油頁岩、石灰岩、膨潤土、硅石、珍珠岩、玄武岩等礦産資源共18種,其中石灰石、玄武岩、膨潤土、硅石、煤等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現已發現的晚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約35屬41種。 |
|
竜城區為1984年7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建製。朝陽是一座歷史古城,曾稱“竜城”、“黃竜城”等。故建區時取“竜城”二字,稱為“竜城區”,屬朝陽市管轄。 |
|
1984年建區, 當時下轄西大營子鎮、七道泉子鎮、他拉臯鄉、邊杖子鄉、長寶營子鄉、半拉山街、 嚮陽街、馬山街。
1993年1月,經市政府决定,對竜城區、雙塔區及朝陽縣的部分鄉鎮進行重新調整,將竜城區的他拉臯鎮、長寶營子鄉劃入雙塔區管轄,將西大營子鎮的郭傢、波赤、東山、拉拉屯四個村劃入朝陽縣管轄; 同時將朝陽縣的召都巴鎮、雙塔區的新華街和吳傢窪、東三傢兩村劃入竜城區管轄,城區內將瀋承路以西(包括區政府所在地)劃入竜城區管轄。 此時,竜城區管轄三鎮一鄉、 四個街道辦事處,進一步解决了竜城區有區無城的難題。
2003年1月, 區劃又有新的調整,將雙塔區他拉臯鎮、長寶營子鄉劃歸竜城區,將七道泉子鎮的吳傢窪南村、北村,七道泉子南村、北村, 下河首村,東三傢村劃歸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2005年11月,市政府决定再一次對竜城區、雙塔區、朝陽縣所轄鄉鎮進行部分調整。將竜城區的他拉臯鎮、長寶營子鄉劃歸雙塔區管轄,將朝陽縣的大平房鎮、聯合鄉劃歸竜城區管轄,將雙塔區的八裏堡村劃歸竜城區管轄,使竜城區的新華街、八裏堡村同西大營子鎮緊緊連成一片,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006年3月,竜城區海竜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至此,竜城區現轄西大營子、七道泉子、召都巴、大平房四鎮;邊杖子、聯合兩鄉;新華、半拉山、嚮陽、馬山、海竜五個街道辦事處。 |
|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
該遺址距今1663年,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鮮卑族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古代的東北亞地區都曾經受到鮮卑族的影響,然而歷史上卻沒有更多的史跡用以研究這個民族該遺址可以加深瞭解鮮卑族的歷史以及它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
朝陽城始建於公元341年,歷史上稱作“竜城”,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簡稱“三燕”)的都城,唐朝時是東北的軍事重鎮,元朝被廢棄。“三燕”宮城城門遺址位於朝陽市老城區的南北軸綫上,門址有三個門道。按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規定,衹有都城的城門纔允許開設三門道。據此推測,這段城門是前燕始建竜城時建築的南門。
考古還發掘出多組隋唐時期的建築和大型遼金時期建築遺址、遼代以前的城市排水係統及大量陶器、瓷器、鐵器等,兩側有嚮東西延伸的城墻,依稀可以看出“竜城”當年車水馬竜的繁華和先進的城市建設係統。經考古隊對城門遺址及現場發掘的其他文物考證,門址在北魏、唐、遼代時期都經過改擴建。
從2003年開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中對朝陽北大街西側進行了勘探和發掘,除了這段城門遺址外,還發現1000多年前的建築、道路、水渠、水井等重要遺跡,出土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藏佛捨利石宮等遺物1000餘件。在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些如骨梳、石圍棋、網墜、銅剪、各種人頭像等反映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文物。
王八蓋子遺址
位於西梁熱電廠東100米,錦赤公路東200米處,竜城區文物管理所在地。為夏傢店下層文化的村落遺址。時代為商周。1988年被市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平地凸起3-5米,四周呈坡形,因遺址呈“圓丘狀”此地稱為王八蓋子,故遺址命名為王八蓋子遺址。遺址占地面積14457平方米,經1986、1987年兩年試掘曾出土文物500餘件,發現地穴式、半地穴式,地面起築式房址38座。遺址出土文物豐富有陶器、骨器、石器等生活用具、農業生産用具和手工用具等。該遺址處於夏傢店下層文化遺址分佈的中心地區,作為早期表銅文化,為研究朝陽地區農業起源、養殖業起源和商業文化起源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
朱杖子馬山洞穴遺址
位於朝陽市西北約10公裏處邊杖子鄉朱杖子村北山。馬山洞穴是一個石灰岩溶洞,洞穴口距地面約50米。洞穴呈橢圓形,面積約500平方米,洞內坍塌了數塊巨型石塊,將洞穴分成幾部分,洞穴底部距頂部約6米,洞穴壁東部、南部附有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多處可見“碳黑”遺跡。洞穴內散布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洞內十分涼爽,內外溫差較大。
夏傢店下層文化遺跡
遺跡處於朝陽市竜城區七道泉子鎮上河首村三傢村,該處夏傢店下層文化遺跡面積近2萬平方米,位於三傢村民組的北面,呈現一個山丘狀,下面是一條小河。這與考古文獻記載的夏傢店下層文化遺跡主要分佈在河邊臺地或河流附近較高處相吻合。
竜騰苑遺址
位於他拉臯鄉木營子村西北400米處。竜騰苑是後燕末代皇帝慕容熙所修建,距今將近1600年。遺址現已成為無主峰的土山,但板築遺址,顯然易見。遺址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36米,土基高約10米,總面積為4320平方米,是東北地區最古、最大的皇傢園林遺址。
保安寺
又名娘娘廟,坐落在他拉臯鄉政府所在地正北2.5公裏處的鐵營子村。據民國19年《朝陽縣志》記載:“保安寺係清乾隆嘉慶年間所建。寺院共建正殿三楹,內塑三霄女像,東西兩廊各為三楹,以備每年廟會演戲,會首駐宿用”。該寺南北長100米,東西寬60米,總面積為6000平方米。每年陰歷三月初八為廟會日。到了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該寺因多年風雨摧殘,再次重修。
永昌德盛寺
又名喇嘛廟,坐落在邊杖子鄉姑營子村的西北角。該寺為蒙古族韓姓的傢族廟。據考,永昌德盛寺建於明末清初。該寺正殿為“祖師廟”,後殿為“釋迦牟尼殿”,又名“三聖佛殿”,正殿前約30米處為“四大天王殿”,正殿的西南約20米處為“關帝廟”。全寺共有佛殿、大包計42間。該寺院墻高2.3米,長200米,總面積為15000平方米。 |
|
竜城區轄5個街道、4個鎮、2個鄉:嚮陽街道、半拉山街道、馬山街道、新華街道、竜泉街道、七道泉子鎮、西大營子鎮、召都巴鎮、大平房鎮、邊杖子鄉、聯合鄉。
新華街道辦事處駐長江路5段29號,人口1.82萬人,面積2.45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居委會:新北、竹林、海河、中山、長江、柳城。
半拉山街道辦事處駐中興街,人口0.17萬人,面積5.2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竜山;1個村委會:半拉山。
馬山街道辦事處駐馬山街,人口0.38萬人,面積4.18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飛馬、騰竜;1個村委會:大西山。
嚮陽街道辦事處駐嚮陽街,人口1.25萬人,面積1.39平方千米,轄4個社區居委會:園東、西盛、南山、北聯。
西大營子鎮鎮政府駐西大營子,人口2.39萬人,面積67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西澇、溝門子、北山、中澇、西溝、饑馬池、郝傢窯、西大營子、老窩鋪、老杖子、河南。
七道泉子鎮鎮政府駐七道泉子南村,人口4.08萬人,面積65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公臯、下河首、七道泉子南村、北村、北三傢、山咀、新地、鐵匠爐、潘井、羅傢溝、水泉、芹菜溝、西三傢、上河首、吳傢窪南、吳傢窪北、東三傢。
召都巴鎮鎮政府駐召都巴,人口1.89萬人,面積87平方千米,轄12個村委會:召都巴、杠頭溝、瓦盆溝、厚杖子、泰安洲、黃酒館、尹杖子、燒鍋、宋杖子、土城子、劉杖子、李杖子。
邊杖子鄉鄉政府駐邊杖子,人口1.73萬人,面積111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大房身、火神廟、黃金店、辛杖子、邊杖子、姑營子、朱杖子、椴木、臥竜、新房、馬營子、林杖子、興隆溝。 |
|
竜城區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3萬,占全區總人口的72.2%。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裏為288人。有蒙古、回、壯、朝鮮、滿、黎、錫伯、侗、苗、彝、達斡爾11個少數民族。其中,蒙古族2495人,回族203人,滿族245人,朝鮮族7人,彝族2人,另外還有華籍日本人1人。 |
|
竜城區地理條件十分優越,錦州--朝陽高速公路、錦州--赤峰鐵路在此通過。國道101綫穿區而過。距朝陽機場5公裏,錦州海港130公裏,朝陽火車站3公裏,交通便利。
朝陽火車站位於雙塔區,隸屬於瀋陽鐵路局錦州分局,是錦承綫上較大的車站之一。朝陽市直通北京,丹東,大連,瀋陽,承德,赤峰等市的旅客快車共七對;由朝陽站始發,至大連的旅客列車夕發朝至,對號入座;朝陽站承擔發往全國鐵路各地的行李,包裹和整車,零擔,集裝箱貨物運輸。 |
|
竜城區建區二十五年來,歷屆區委、區政府團结和帶領全區人民,在基礎差、底子薄、起步難的情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大力發揚艱苦奮鬥、勇為人先的精神,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團结協作,真抓實幹,積極探索並實施具有特色的竜城發展之路。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做大經濟總量,加速興區惠民,建設和諧竜城”的總體發展戰略,全區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2008年,全區國內生産總值實現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35.6%,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完成5.58億元、10.45億元和7.3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47.9%和36.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28元,比上年增長19.42%。全區全口徑稅收完成2.4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億元。
(一)農業
農業經濟初步完成傳統農業嚮城效特色農業的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種植業發展上按照“區域調特、産業調專、規模調大、效益調高”的思路,突出重點,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效農業。經過多年的調整,種植業結構日趨合理,農業標準化生産水平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不斷擴大,區域特色農業日益突出,農業産業化格局初見規模。近幾年來,以鮮食葡萄、酒葡萄、保護地蔬菜、大棚花卉、大棚水果、蘆筍等為代表的高産高值作物面積明顯擴大,種植業産值明顯提高。保護地以高標準建設和調整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重點,堅持建設一處,投産一處的原則,不斷進行舊棚改造,引進推廣國內外名優品種,推廣大棚葡萄、大棚食用菌、大棚花卉等高效品種。2008年,全區農業總産值實現9.92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全區有耕地面積22.4萬畝,完成耕地面積22.4萬畝。其中糧豆作物12.5萬畝,以鮮食葡萄、酒葡萄、裸地蔬菜、烤煙等為主的經濟作物6.5萬畝,飼料、飼草作物3萬畝,高産高效作物種植面積3.5萬畝,溫室大棚745畝,冷棚1400畝。
全區農事企業已發展到30傢,其中規模以上農事企業20傢,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企業10傢,新增固定資産投資500萬元以上企業3傢,新增銷售收入超3000萬元企業2傢。全區有5傢企業14種産品獲得了無公害農産品認證證書,4傢企業的9種産品獲得了緑色食品認證證書。農事企業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到3.3億元,年創産值3.17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45%,在全區6個鄉鎮均建設農業産業化基地,帶動1.5萬戶農戶進入産業化鏈條,占全區總農戶數的45.8%。
畜牧業實現快速發展,2008年,全區生豬飼養量達到25.2 萬頭,牛飼養量達到2.8萬頭(其中奶牛存欄0.5萬頭),羊飼養量達到24萬衹,禽飼養量達到1174萬衹,肉類總産量2.5萬噸,禽蛋産量5.5萬噸,奶産量1.62萬噸。邊杖子鄉馬營子村建起了養豬小區,西大營子鎮中澇村建起了養鵝小區,邊杖子鄉興隆溝建起了養豬小區,七道泉子鎮建起了玉寶奶牛小區。2008年,全區還建成了9個畜禽養殖專業村,新建規模飼養場戶120戶,這些小區和專業村的建成,對全區畜牧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農民增收找到了一條致富之路。
生態竜城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植樹造林7.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5萬畝,封山育林3.7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49%。2008年是“三北”防護體係建設三十周年,竜城區緊緊抓住這一有利契機,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實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加大“三北”造林力度,在春、雨、秋三個季節掀起了一個個造林緑化高潮,全年共完成“三北”造林工程2萬畝。“京四”高速公路緑廊建設主體工程已經基本結束,2008年主要對“京四”樞紐緑化和部分地塊進行補植,纍计新栽和補植各類苗木25萬株,緑化帶覆蓋了高速路兩翼100米內範圍。此外,完成了“京四”高速路一個樞紐和兩個出口(共計535畝)的可視範圍內的緑化,共計使用各類苗4萬株。在樞紐區通過喬、灌木的科學配置,形成了“兩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態復合式景觀,使公路主體與周圍的環境充分協調,形成“車在畫中行”的良好行車環境。
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水資源管理得到強化。新增節水灌溉工程任務3處,完成5處(井灌區4處,灌渠改造工程1處);新增灌溉面積任務0.55萬畝,完成0.6萬元;高效農業配水任務6處,完成7處,新打機電井任務27眼,完成29眼,其中管井12眼,大口井17眼,購置水泵24臺套,鋪設管路2.04萬米,另外,在大平房鎮新建石板防滲渠0.12萬米,建渠係建築物5座,解决了農民春耕種地灌溉難的問題。
(二)工業
形成了建材、機加、電力、造紙、輕工、化工六個行業。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委、區政府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堅持以不斷培植壯大規模以上骨幹企業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采取多種措施,對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在企業發展方向、資金、市場、技改、黨群黨建等方面實行全方位幫扶,切實解决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工業企業絶對數量增多,隊伍不斷壯大,1991年竜城區僅有工業企業6戶,到2005年已發展到680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戶,過億元企業2戶,5000萬元以上企業4戶,1000萬元以上企業15戶。朝陽重機集團和朝陽黑貓伍興岐炭黑有限公司兩傢企業産值都超過億元大關,為竜城區的經濟註入了活力。2006年,黑貓炭黑成為我市首傢上市民營企業。2008年是竜城區的項目建設年。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項目立區、工業強區”的戰略目標,努力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強力推進規模企業培植工作。大力提高和鞏固民營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民營骨幹企業和支柱産業規模。總之,竜城區工業經濟迅猛擴大,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各項指標均達到歷史最高。全區工業總産值實現43.23億元,同比增長80.6%。全區有工業企業72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纍计達到5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産值22.1億元,同比增長74.9%,增加值實現5.79億元,同比增長60.8%。新增億元企業2戶。朝陽重機集團和朝陽黑貓伍興岐炭黑有限責任公司相繼完成一期技改擴建工作,産值分別實現5.5億元和4億元,全年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50.59%,增加值實現13.44億元,同比增長53.99%,上繳稅金1.5億元,同比增長96.64%。
竜城工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2006年開始建設,按照“舉債興業,設施先行”的工作思路,推進速度較快,目前起步實施區基礎設施基本達到“七通一平”, 功能日益完善,而且儲備項目用地1000餘畝,為承載項目搭建了平臺。2008年,工、農業園區均被列入全省最具成長性的50個縣域園區行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總計達7900萬元,園區擴容達到16.88平方公裏。共入駐項目70個,其中,工業園區入駐項目50個,建設總投資近30億元,已有24個項目建成投産,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稅金4000萬元。農業園區入駐項目20個,總投資11億元,已有6個項目建成投産。
朝陽市竜城工業項目區於2003年5月經市政府批準設立,項目區總體規劃和起步實施區控製性規劃已於2005年4月經市政府朝政25號文件批準實施。位於規劃建設的朝陽西部工業區中間地帶,規劃期限自2004年——2020年,主要建設一、二類工業項目。以建材機械、新型環保機械、新型建材及出口創匯項目為重點,以打造遼西最具活力的裝備製造業産業集群為目標,着力引進固定資産投資額2000萬元以上的無污染的工業項目,規劃總面積6平方公裏,目前已完成了2平方公裏起步區“七通一平”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已經呈現裝備製造類産業集群優勢。竜城工業園區註重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共投入基礎設施配套資金6226萬元,完成了竜雲街、海天路、聚竜路排水工程2200米,在文化路、文淵路架設路燈97基桿,綫路全長2100米,並在道路兩側鋪上了彩磚,真正達到了美化亮化。在文化路西段鋪設排水管道550米,為竜雲街、海天路電力工程鋪設地埋電纜510米。投資3300萬元為工業園區建成了配套66kv變電所。這些設施的建成為企業的入住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2008年,園區新引進建設投資2000萬元以上項目28個,入園項目總數已達50個,建設總投資30億元。在簽約入駐的項目中,朝陽升鵬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朝陽宇通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朝陽當凱電力開關有限公司、朝陽華盈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等7傢投資都在億元以上。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園區立足空間區位優勢、政務環境優勢、産業定位優勢、基礎設施配套優勢和項目用地儲備優勢,堅持把握項目入園的投資強度、環保標準、科技含量、資源消耗、綜合效益和創稅能力等基本條件,全力推進項目建設。2008年,園區投産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000萬元,上繳稅金4000萬元,工業企業增加值7200萬元,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2戶,天贏蔬菜、華盈商砼、鑫旺選礦、新源重工等5戶企業成為新的規模以上企業。
工業園區北園規劃面積2平方公裏,完成8公裏護岸壩工程和中橋建設,纍计投資1586萬元,初步具備了企業入駐條件,已有1戶企業入駐建設,8個擬入駐項目在談。工業園區南園(鞍凌鋼配套産業園區)規劃面積2.12平方公裏,已經包裝論證了60個項目,投資4.5億元的標準化廠房建設項目已經簽約,進入項目建設的各項前期準備階段。
朝陽市現代農業園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竜城區七道泉子鎮,是利用原竜城區林果場的國有土地規劃建設的,是集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和農産品深加工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由朝陽市政府和竜城區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和管理,並享受朝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優惠政策。園區自2005年規劃並開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是按照政府開發、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滾動發展的模式,本着高起點、高標準、開放型的原則建設實施,旨在依托優勢資源和優惠政策,建設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的發展平臺,以打造遼西最具影響力的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集群為目標,規劃總面積6.45平方公裏。2008年,引進投資額2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並完成招商引資任務20000萬元。園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抓基礎建設、促項目發展的工作思路,具體實施“123工程”:即1個目標,科學發展,樹立形象,打造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聚集區。2個重點:重點抓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項目的引進和入駐。3個效益: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和建設實現財政增長、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三贏”目標。幾年來纍计投資1025.1萬元。其中,新修園區主幹路及支幹路路基工程3201延長米,春暉街路路基工程1350延長米,金菊路路基工程705延長米等。鋪設園區柏油路230延長米,錦赤路農業園區段240延長米,夏青街213延長米,辦公樓門前廣場柏油路鋪設1600平方米等。架設園區供電主綫路工程和安裝160千伏變壓器,總投資67.6萬元。為入駐園區的企業用電提供了有利條件。協調朝陽市網通公司,園區投入資金50萬元,在園區架設通訊綫路工程702延長米,主綫桿23棵,新配交接綫2400對,電話容量可達2400部。園區管委會與竜城氣象局合建辦公用房2343.4平方米,附屬設施80平方米,總投資206萬元,還建成了食堂、浴池及超市等,極大地方便了職工的生活需要。
(三)服務業
近年來,竜城區實施了一係列服務業重點項目,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優化。2008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73057萬元,占GDP的31.3%,增長速度為36.4%。服務業稅收已實現13543萬元,占全稅收的55.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實現增加值4716萬元,增長31.1%;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6998萬元,增長25.3%;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3395萬元,增長14.4%;房地産業實現增加值8047萬元,增長45.1%;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516萬元,增長11%;其它行業實現增加值36385萬元,增長50.6%。2008年全區旅遊總收入6710萬元。
交通運輸管理業。全區交通運輸管理工作已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體係,大力推進運輸集約化經營,加快結構調整,營運車輛不斷增加,道路運輸業持續穩定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區擁有各類營運性車輛1895臺。全區運力市場已達到飽和狀態,競爭非常激烈。
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業。限額以上零售業有竜騰長江汽車、尊翔汽車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大衆銷售有限公司、興遠汽車貿易有限公司、華興加油站、朝陽汽貿、歐亞汽車、華成潤滑油和博盛汽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9傢,年營業收入2.4億元 ,從業人員356人。限額以上批發業有華躍汽車、拓遠物資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廈工機械銷售有限公司和祥豐糧油有限責任公司4傢,年營業收入5億元,從業人員104人。全區餐飲業117傢,年營業收入1450萬元 ,從業人員673人。其中限額以上一傢,新隆緑色生態園,年營業收入570萬元 ,從業人員68人。住宿業12傢,年營業收入5424萬元,從業人員37人。
商貿流通業。我區現有的拓遠貿易、三星貿易、豪德貿易較大型的服務業企業在2008年繳稅額超過1000萬元,佳惠超級市場也已入駐我區,豪德貿易廣場項目2008年末開業運營。我區將通過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進傳統服務業的組織化、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鼓勵建設和提升改造一批農産品、工業産品和生産資料交易市場,重點支持與産業集群發展相配套的專業市場的建設與改造,擴大交易規模和輻射範圍。2009年預計建設商貿流通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16.6億元。其中新天地商貿文化城項目於1月23日正式與市、區政府簽約,項目總投資10億元,重點發展住宿、餐飲、休閑、文化和娛樂産業。此項目已列為全省100個重點服務業項目。重點以礦山水泥現貨交易市場項目、朝陽市金屬材料交易市場項目和西大營子農貿市場項目為主發展商貿流通業。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力爭有所突破,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我區傳統服務業實現新的大發展。
房地産業。2008年實施1個房地産項目,總投資為3億元。八裏堡城中村改造規劃三個地塊,規劃用地面積25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55.8萬平方米,拆遷房屋770戶,總面積7.3萬平方米。現已開工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西大營子城中村改造規劃範圍東起錦赤高速公路、北至西大營子北山、西至西半綫公路、南至鞍凌鋼鐵公司廠區。以道路為分界綫,整個規劃區分為兩大區域——中山大街以北的居住區和中山大街以南的鞍凌精品鋼産業配套園區。其中,居民區規劃用地面積為6560畝,規劃建築面積為344萬平方米。整體改造規劃初步完成,正在報請市政府批準。
文化産業。我區有綫電視網絡總里程已達到1450公裏,覆蓋全區所有鄉鎮街(含開發區),覆蓋率達到90%,有綫電視進網入戶近萬戶,網絡用戶儲備已達3萬戶。
金融保險業。目前我區已有工行支行、農行支行、建行支行及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其營業所已遍布全區各鄉鎮街。承載着全區企業及個人信貸、儲蓄等金融業務。隨着竜城區的經濟的快速發展,2008年又成立了1傢擔保公司和2傢小額貸款公司,為竜城區經濟和社會建設提供了新的融資平臺。
旅遊業。我區已有旅遊景點14個,可開發利用景區13個。燕山湖景區是國傢3A級旅遊風景區,總庫容2.17億立方米,是國傢大二型水利樞紐工程。鳥化石國傢地質公園已成為朝陽市的旅遊品牌之一。豪德貿易廣場、佳惠超級市場、西大營子農貿市場等大型日用品、農貿産品交易市場的建設及各鄉鎮大集,成為匯集日用品及農貿産品信息、傳承日用品及農産品流通、滿足全區人民需求的重要平臺,對提高群衆生活質量和水平,拉動全區消費需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海竜街道八裏堡村至西大營子鎮政府所在地為帶狀區域中心,重點發展公共服務、房地産、現代物流、商貿流通、金融保險、餐飲娛樂、科技信息服務等行業。2008年我區實施服務業重點項目26個,總投資14.22億元。2009年一批重點服務業項目開始規劃,房地産項目3個、商貿流通項目5個、旅遊業項目1個、社會事業項目6個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個,總投資29.1億元。
一、 社會事業與人民生活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工農業生産中的作用。竜城區努力培育高新技術産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切實推進高新技術成果嚮現實生産力轉化。建區以來,全區轉化應用項目很多,重點工業科技項目有:朝陽仁德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的“年産1萬噸精密冶金軋輥技術”、朝最弘源重型設施製造有限公司的“HR係統液壓抽油機液壓係統設計和開發”、朝陽重機集團有限公司和水泥擠壓聯合粉磨裝備技術項目、朝陽博衆重型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的“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戈梅達麯軸有限公司的ADI麯軸鑄鐵皮的開發等。在發展農業科技項目中,以實現“農業科技化”為目標,以合理佈局、示範推廣為主綫,把農業科技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産中,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産的綜合效益。重點農業科技項目有:朝陽竜達葡萄酒有限公司和幹紅葡萄酒單寧含量控製與低溫發酵技術、朝陽天陸農産品有限公司的紅葡萄延遲采收示範基地建設、朝陽德豐種苗繁育公司的種苗繁育及緑化果蔬産業化項目,遼寧澳珍乳業有限公司的新型脫脂係統乳製品研究與開發等。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及新産品的開發等方面産生了明顯效果。以項目、産品、企業為載體,進一步優化有利於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環境,堅持用高新技術成果的現實生産力轉化。建區以來,全區共申報專利項目63項,其中實用型專利22項,外觀設計型專利25項,發明專利16項,以上這些專利都已經轉化為專利成果。
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85年,竜城區普及了初等教育,被評為初等教育合格縣區。經過不斷的努力,各類教育指標不斷鞏固和提高。小學的入學率、普及率、畢業生文化合格率均達100%,開學率、體育合格率和操行合格率均達100%,犯罪率為0。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各項指標都超過省定標準。1986年省政府驗收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全區初等教育辦學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1993年在全市率先接受省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達到合格標準,成為全國首批“普九”合格縣區。朝陽十四中學、十五中學、召都巴中心小學被省教育廳授予科研先進單位。各中小學教師認真總結教學經驗,撰寫了近萬篇教學論文,有250篇獲省級優秀論文,400多篇獲得市級優秀論文。涌現出國傢級骨幹教師3名,省級骨幹教師35人,市級骨幹教師86人。新課程改革成績斐然,專傢對全區的新課改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竜城區的新課起點高、工作實、探究深”。在市教委的關心和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加強。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活躍人民群衆文化生活。群衆文化工作成績喜人,小戲創作多次獲國傢級、省級大奬。1990年竜城區創編的小品《凱旋門下》、《小站十分鐘》獲遼寧省群衆話劇小品電視大賽演出奬。1992年小評劇《山旮旯的笑聲》獲遼寧省第二屆文化藝術節金奬。1996年《農村娃娃愛京劇》節目獲遼寧省少兒藝術節二等奬。2000年小評劇《西瓜園的笑聲》代表朝陽市參加遼寧省第八屆“阿爾濱金山杯”戲劇調演,獲得了全部奬項第一名。2001年該劇代表遼寧省參加全國十一屆“群星奬”大賽獲得銀奬。春節秧歌展演十八年,贏得社會各界好評。通過秧歌展演,嚮社會充分展示了竜城區經濟日趨強盛,社會政通人和的發展新形象和全區上下一心,人民喜悅、歡樂、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成為文化搭臺、唱經濟戲、唱政治戲的典範,為全區創造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
全面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確保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九十年代中後期,全區在全市率先進入了穩定低生育水平時期,人口出生率由建區時的10.53‰降低到8.57‰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由建區時的6.03‰降低到4.61‰以內,總和生育率由建區時的2.70‰降低到1.40‰。據統計,建區以來,全區少生人口2.6萬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形成了完整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網絡。1985年,投資7萬元修建了區計劃生育服務站,鄉、村兩級陸續完成了技術服務所(室)和人口學校建設,形成了以區服務站為竜頭、鄉服務所為依托、村服務所為主陣地的完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1993年,提出並實施全區計劃生育工作“藍本”工程,全區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穩定、健康發展的時期,並首次跨進市先進行列。
竜城區始終堅持以《竜城區城區總體規劃》為藍圖,將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竜頭,形成以規劃促建設,以規劃靚城市的共識。在實際操作中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配套一條竜的規劃原則,嚮高起點、高層次、新格局方向發展。完成了竜城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及八裏堡城中村改造的控製性詳細規劃。村鎮規劃2005年完成了6個鄉鎮的總體建設規劃,22個行政村的村莊建設及整治規劃。鄉鎮規劃編修覆蓋率達100%,城鎮規劃建設走上正規化、法製化軌道。加強小城鎮建設工作,城鎮形象及居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03年開始,按區委“三化”目標要求,以西大營子鎮朝陽市西出口改造為突破口,相繼開始在所轄6個鄉鎮進行小城鎮改造。沿城鎮道路兩側開發建設樓房10萬平方米,城鎮形象得到很大改觀。村村通油路目標基本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連接城鄉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兩個園區的路網、給排水、電力、通訊、緑化以及土地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完成。投資逾億元進行了西出口中山大街改造,有效地拓展了市區規模,樹立了朝陽對外的良好形象。 |
|
竜城區有吉 祥 法 輪 寺、王八蓋子遺址、太安州廟、姑營子喇嘛廟、魚化石遺址等名勝古跡;還建有東北最大的生態園——新隆緑色生態園。
吉 祥 法 輪 寺
位於七道泉子鎮西一華裏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40年),當時德瓦活圖剋圖的喇嘛負責修建此廟。不久因包喇嘛病重垂危,就把修廟的任務交給他的侄子契爾紮巴。此寺耗銀五千兩。竣工時,總面積達57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宇281間,門樓19個、大門6個。“遠來拜施乾恆至萬餘、香火頗及一時之盛”。《承德府志》、《朝陽縣志》均有記載。現存面積7166平方米。建築風格融蒙漢藏風格於一體。大雄寶殿三層、念佛堂、三聖殿、伽藍殿、關帝殿、天王殿等得到全面維修,建築雄偉、香火旺盛。現為宗教活動場所,距離市區近,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
|
竜城 |
|
|
|
九竜城區 | 竜城區域 | 朝陽市竜城區防疫站 | 朝陽市竜城區衛生防疫站 | 朝陽市竜城區針織內衣廠 | 朝陽市竜城區禦野賓館 | 朝陽市竜城區七道泉子供銷社飯店 | |
|
|
嚮陽街道 | 七道泉子鎮 | 新華街道 | 半拉山街道 | 邊杖子鄉 | 馬山街道 | 西大營子鎮 | 召都巴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