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西 >撫州 > 竜鳳岩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竜鳳岩投訴電話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794--8276465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竜鳳岩位於廣昌縣城西偏南16公裏的東華山下,方圓十多公裏,奇峰、怪石、山泉、樓宇均具物色。樓亭梵宇依岩而設,東西石壁相蹯踞,狀如竜鳳騰翔。前岩洞穴內有一所廟宇,是竜鳳岩的“大門”,沿着小徑和溪流可進入中岩。中岩洞內可容納上百人。岩洞高處飛泉飄灑,如雲似煙,十分迷人,經過一段林蔭山道,在右面的山崖上,矗立着古老的關鬆,叫“古鬆關”過此關便到了後岩,這是竜鳳岩寺院的正殿,門樓上“竜鳳岩”三字為趙樸初所題。洞穴深邃、寬闊。洞穴周圍茂林參天、流泉飛瀑、鳥鳴花香,別有風采。竜鳳岩主建——青雨古寺,始建於明弘治年間(公元488年),明、清時代經重建、整修和擴建,前後兩殿,中架層樓,連成三層,房共百間,占地1500平方米,有古楹聯、古磚雕、古名墨。
竜鳳岩
  竜鳳岩位於廣昌縣城西北15公裏的東華山下,坐落在苦竹鎮大陵村範圍內。是廣昌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又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關於竜鳳岩的來由,在民間有一個美妙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雲遊僧人路過大凌,在群山環繞、緑樹成蔭的峽𠔌裏,發現一個能容納千餘人的岩洞,這裏四周古樹參天,環境幽靜,正是修身養性之處,遂結草為廬,駐腳山岩。次年春天,在荒野的水草地上撒出聖果—蓮子。不久,這蓮子便發牙、生根、長葉、開花。荷葉青翠,蓮花婷婷,芳香四溢,猶如蓬來仙境,、吸引衆多鄉民前來觀看,面對碧波蕩漾,彩霞飛流,它們如癡如醉,青竜在岩洞的左邊臥下,金鳳在岩石右邊棲立。
  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結廬岩洞,潛心佛事,遂紛紛捐助銀兩,興建佛宇。和尚為感激竜、鳳真情,將岩洞取名為“竜鳳岩”。
  竜鳳岩分為前岩(普陀岩)、中岩(羅漢岩)、後上岩(七星岩),後岩是主岩,慣稱該岩東西兩翼有岩壁相蟠,猶如竜飛鳳舞,故習慣稱該岩為竜鳳岩;又因其飛泉瀑布如青雨紛飛,故稱“青雨岩”,青雨寺就建在岩洞內,現在正殿門上仍有這十分清秀的“青雨古剎”四個字。
  九九六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該岩題寫了“竜鳳岩”三個大字竜鳳岩的著名景點除上述四岩外,還有古鬆關、鳴春橋、竜泉瀑、等景觀,還有;羅漢 拜月湖譚魚躍,馬欄坑、神女峰等勝景,爭妍競秀,交相輝映。
  近夏曾無暑,看山尚及春。洞穴四周群山突起,氣勢磅礴,蒼鬆翠竹,語花香,風景秀麗。自明朝始,遊人日增,慕名前來的不僅有鄰省的香客和商人,而且還有遠道而來的名宦顯吏,明朝鎮江司理瀋宜、吏部尚書何文淵、刑部尚書何喬新等人曾寫有竜鳳岩遊記、詩文。古人贊美,詩云:“岩穴千般險,迂回一綫通;天圍青帳裏。人在畫其中”等等。竜泉水澄澈如鏡,質純味美。“高山雲霧孕好茶”,馬欄坑早年盛産竜鳳茶,就以“色緑、香鬱、味甘、形美“這四絶而著稱;人們使用竜泉水衝泡竜鳳茶,氣味清鬱異常,真所謂“泉美茶香異”;竜鳳茶歷史上在明朝曾被稱為“貢茶”,今人也曾交口稱贊;“竜泉烹鳳茶,古今遊人誇。”
  據《廣昌縣志》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公元一四八八年)僧慧慶發起募捐集資創建竜鳳岩 室,梵宇而設,主要建有大雄殿,天王殿、觀音殿、毗蘆殿、方丈室、客堂等,其建築面積達一千五百平方米,門楣上“天然佛地”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側竜鳳呈祥、瑰麗眩目的泥塑浮雕圖案,仍然顯出左竜右鳳,栩栩如生。現在的佛殿共分三層,一樓為小客廳,迎接各方賓客。二樓左右兩殿為禪房,供僧人居住;三樓為大雄寶殿,殿宇椽摩棟接,堂皇秀麗,大殿上香煙繚繞,帷帳低垂,釋迦牟尼站立中央,彌陀、藥王侍立兩旁。三尊大佛雙臉微微下垂,兩旁十八金身羅漢,雕刻精細,情態逼真。
  竜鳳岩佛宇從明朝弘治年間慧慶法師募捐創建開始,經歷了清初鏡徹僧、雍正七年秒渠僧、乾隆二年寂僧等先後重建重修。五百年來,屢經戰亂,盛衰交替,歷經滄桑。但它卻一直為贛閩邊境佛教聖地,鼎盛時期曾一度有“三十尼姑二百僧”之謂。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六月,竜鳳岩舉行了大傳戒,有尼500餘人,僧800餘人,參加聖典。此外來自福建、廣東、浙江等七省受戒人(戒子)達672名,歷時四十二天,足見其盛況和影響之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着黨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一九八0年縣委統戰部對竜鳳岩進行了修復;一九四八年六月,竜鳳岩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全省三十六個重點寺觀之一,撥出專款對竜鳳岩寺院進一步修復。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十多年的修復和擴建,整個寺院面貌煥然一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為了適應旅遊需要,還新建軍了山門、整修了膳堂、禪房,增設了齋食館、小賣部、照像部、住宿部,架設了電燈綫路,安裝了自來水設備,還添置了一百多張床和五十多張餐桌。每年接待四方遊客和香主萬人以上。
  現在的竜鳳岩,無論是寺內僧尼的早晚功課,還是白天來自各方的信士朝拜,都不斷傳出一陣又一陣抑揚悅耳的誦經之聲。他們在流金溢彩的佛像前,不斷尋求着一種寄托,一種期待,祈禱世界和平,國傢昌盛,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