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齒紋凹梭蠃
目錄
No. 1
  齒紋凹梭蠃
  拉丁文學名:crenavolva striatula traillii
  命名者:a.adams,1855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腹足綱、寶貝超科、梭蠃科、卵梭蠃亞科、凹梭蠃屬。
  模式標本産地:菲律賓的馬尼拉灣(cate,1973選定)。
  鑒別特徵:貝殼近長方卵圓形,前後壓縮,中部膨大,兩端近截形。背部具溝紋,具臍帶,外唇內緣具齒。
  形態描述:貝殼較小,殼質結實,呈近長方卵圓形,背部前後壓縮,中部膨大,具橫的鈍角,兩端鈍,近截形。殼面平滑,有光澤,具有密集而呈齒狀缺刻橫的溝紋約60條,右側緣厚,並微嚮上翻捲。殼面顔色有變化,紫褐色或桔紅色,背部兩端、鈍角及右側緣色較淡、黃白色或白色。基部的中部微隆起,內唇薄,近後端的臍帶明顯,其上具瘤狀結節,前渠光滑,淺,殼軸光滑,白色。外唇寬厚,前部嚮內傾斜,內緣的齒後部的發達,並嚮外延伸,但愈嚮前愈弱至不顯。後溝口比前溝口微顯擴張而稍斜。
  生物學特性:azuma(1974)的記載,此種棲息在水深30-50m的海底。
  地理分佈:此種除在我國大陸沿岸、臺灣分佈外,國外在日本(琉球、土佐、柏島、南紀、田邊、切目、崎衝至房總半島),菲律賓(馬尼拉灣、蘇祿海),澳大利亞的昆土蘭等地也有分佈。
  註:此種共有4個亞種,除指名種c.(c.)striatula striatula(sowerby,1828)分佈於印度洋和在中國分佈的亞種外,尚有2個亞種:c.(c.)5.tinctura(garrard,1936)分佈於昆士蘭的莫頓灣和c.(c.)s.hesperia cate,1973,分佈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齒紋凹梭蠃
  【中文俗名】齒紋海兔蠃
  【拉丁學名】Primovula trailli
  【命名者】 A.Adams,1855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海兔蠃科
外形特徵
  貝殼較小,殼齒紋凹梭蠃質結實,呈近長方卵圓形,近長方卵圓形,前後壓縮,中部膨大,兩端近截形。背部具溝紋,具臍帶,外唇內緣具齒。背部前後壓縮,中部膨大,具橫的鈍角,兩端鈍,近截形。殼面平滑,有光澤,具有密集而呈齒狀缺刻橫的溝紋約60條,右側緣厚,並微嚮上翻捲。殼面顔色有變化,紫褐色或桔紅色,背部兩端、鈍角及右側緣色較淡、黃白色或白色。基部的中部微隆起,內唇薄,近後端的臍帶明顯,其上具瘤狀結節,前渠光滑,淺,殼軸光滑,白色。外唇寬厚,前部嚮內傾斜,內緣的齒後部的發達,並嚮外延伸,但愈嚮前愈弱至不顯。後溝口比前溝口微顯擴張而稍斜。11mm
分佈範圍
  此種除在我國大陸沿岸、臺灣分佈外,國外在日本(琉球、土佐、柏島、南紀、田邊、切目、崎衝至房總半島),菲律賓(馬尼拉灣、蘇祿海),澳大利亞的昆土蘭等地也有分佈。
習性環境
  Azuma(1974)的記載,此種棲息在水深30-50m的海底。
  註:此種共有4個亞種,除指名種C.(C.)striatula striatula(Sowerby,1828)分佈於印度洋和在中國分佈的亞種外,尚有2個亞種:C. (C.)5.tinctura(Garrard,1936)分佈於昆士蘭的莫頓灣和C.(C.)s.hesperia Cate,1973,分佈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島